摘 要:在传统的教育中,教师普遍采用的是以奖励和惩罚为基础的管教方式,而心理学研究表明,无论是惩罚还是奖励,其长期效果都是使学生丧失信心。孩子们渴望的是鼓励、尊重、自我价值感、归属感以及情感交流。如果在班级管理中能够满足学生们的这些需求,便能有效减少学生的各种不良行为,有助于班级拥有良好的学习氛围。
关键词:班级管理 鼓励 相互尊重 自我价值感 情感联结
大多数的教育理念认为,学生在学校的目的就是学习功课,因此,很多班级管理的纪律都是围绕如何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而制定的。老师们通常习惯以一个管理者的心态去控制班级的学生,而惩罚和奖励则是他们控制学生的“杀手锏”。然而,许多研究表明,如果孩子们缺乏社会和情感技能,他们学习起来会十分困难和吃力,班级中的纪律问题也会越来越严重。所以,在班级管理中,老师应该建立起和学生的情感桥梁,建立起一个互相尊重、互相鼓励、互相支持的充满爱的班集体,让学生在班级中找到自我价值感和归属感,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内在动力,让班级成为他们真正快乐学习和不断成长的场所。著名的美国教育咨询家奥尔森在她的著作中就阐述了:“现在的教育制度不能生产出社会真正需要的心灵与思想。与此相反,这个体系常常给很多学习者造成羞辱,降低他们的能力并使他们感到厌烦。”这正提醒了老师以及家长们走进孩子们的情感世界,真正明白孩子们的内心需求是极为重要的教育方式,一味地惩罚和奖励只会让学生与老师的意愿背道而驰。
接下来我就从三个方面来谈一谈在班级管理中我的一些个人见解。
一、多给学生鼓励与尊重,以朋友的姿态去沟通
鲁道夫·德雷克斯说:“孩子们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当一个学生成绩不够理想时,一味地责骂和惩罚只会让他在心里给自己产生错误定位,“我比别人差”、“老师和家长都不喜欢我”、“我是拖班级后腿的差生”……这些消极思想在老师一次又一次的责骂和惩罚后会在孩子们的心里根深蒂固,久而久之,他们不会想要去改变自己、提升自己,而是让自己变成许多老师眼中的“老油条”,自暴自弃。在我看来,无论一个学生的成绩有多好或者有多么糟糕,奖励和惩罚都不是帮助他们完善自我的最佳方式,他们都是平等的。第一名的学生需要鼓励他们去反思和检讨自己仍然不能拿分的地方,开发和提高他们更多的学习空间及学习能力,同样,最后一名的同学更加需要鼓励。我见过很多老师在找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谈话时,大多数都是以责备的口吻警告他:“你已经很差了,你要意识到你和别人的差距。”“这样的题你都不会,每天在教室都在干些什么?”这些老师都错误地认为“要想让孩子做得好,先让孩子感觉糟”,殊不知,对于我们所教的初中生来说,他们缺乏成年人所具有的危机意识和处理自身危机的能力,在他们“感觉糟”的时候,他们同时是要承受来自父母和老师的压力,青春叛逆的孩子们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会选择逃避、退缩,更有甚者会用自暴自弃来反抗。既然如此,何不以鼓励的方式去引导他们找到自己成绩不理想的原因,走进他们的世界去理解,去认同,去帮助。
其实,正确的班级管理并不是老师对学生的控制,而是老师陪伴学生一起努力与进步。在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里,老师本来就是以长辈的姿态去教育学生的,这对中国教育来说是根深蒂固并且难以改变的。其实,说教对于如今的孩子来说并不能起到很大的作用。相反,我发现当我与学生沟通时,适当地以朋友的方式站在他们的角度去尊重、理解他们的想法,鼓励他们去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教室里的气氛会改善,变成团结合作、互相尊重的氛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久而久之,他们的学习兴趣会得到提高,因为他们学会了自我肯定,他们会感到自己是被老师认同的,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激情。
二、帮助学生寻找自我价值,增强学生的归属感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说:“教育者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确保没有一个孩子对学校丧失信心,并要确保入学前已经丧失信心的孩子通过学校和老师重获自信。这与教育者的天职是一致的,因为只有孩子们对未来满怀希望和欣喜,教育才成为可能。”只有让每一个学生都对学校、班级、自己充满自信,才不失去教育最初的目的。然而这种自信就来源于学生对自我价值感以及归属感的寻找。美国杰出的教育家、心理学家简·尼尔森认为:“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是所有人的首要目标,孩子尤是如此。”这样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很多成绩不够理想的孩子在班级中产生不良行为的频率要远远高于那些成绩优异的孩子了,他们并不是天生就喜欢违反纪律,而是想要寻找自己的归属感以及自我价值感,只是他们不知道自己其实选择了一种不恰当的、错误地方式去表达自己。
孩子们需要体验到有人倾听他们的感受、想法和主意,并认真对待他们。他们需要知道“我很重要,并且有价值”。简·尼尔森在其所著的《教室里的正面管教》中提到过,帮助孩子们在学校和人生中树立成功的三个信念:
1.我能行。
2.我的贡献有价值,大家确实需要我。
3.我能够以自己的力量做出选择,对发生在我自己身上和我的群体中的事情产生积极影响。
这里我着重讲讲怎样帮助学生树立前两个信念,也是我认为的对自我价值感及归属感非常重要的方面。关于第一点,我从来都会告诉自己的学生:“你能行,你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做到。”因为这个年纪的孩子们只有接受老师和家长的不断鼓励才能让他们树立起“我能行”的思想。关于第二点,其实正是一个班级中团结进步优势互补的体现。一个班级中,无论成绩好坏,表现好坏,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发现每个学生的优势特长,给每个学生展现自己优势的机会并鼓励他们勇敢地去尝试和突破,这正是让学生寻找到自我价值感和归属感的根本所在。比如说,我会鼓励一个平时在老师眼里也许表现很糟糕但却在班级同学之间很有号召力的学生去做纪律委员,这样他不但自我管束能力得到了加强,成绩也慢慢取得了进步,最重要的是班级的纪律在他的影响下也开始变好。除此之外,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偏见,不歧视,也是帮助他们找到自我价值感以及归属感尤为重要的一点。
三、建立师生情感联结,形成理想的班级氛围
叶圣陶先生在他的教育文集中的一句感叹曾让我感触颇深——“教育的目标差不多都是分数和文凭,教育要和每个人的整个生活发生交涉呀,教育要为生产劳动而设计呀!”如果不教给学生情感技能和社会技能,这样的教育跟从前的科举也就是名异实同的两种存在而已。殊不知,拥有良好的情感技能和社会技能正是学生取得优异学习成绩的铺路石。所以,在班级管理中,打“情感战”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管理手段。一个班级中只有同学之间、师生之间都产生了深刻的感情,这个班级才能真正称之为一个整体,而且会是一个共同进步、互相帮衬的整体。学生们会为这个整体而完善个人,从而形成理想的班级氛围。那么,如何才能打好这场“情感战”呢?我以我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了“三开”——开明、开导、开心。关于“开明”,现在的孩子们都喜欢开明一点的老师,抗拒古板和老套。都说两年一代沟,算起来大多数老师和学生们都隔了好多条沟了,我也不例外。但是我会尽力去走进孩子们的世界,去理解他们想要什么。比如说我会尊重学生的意见,只要在不耽误学习的基础上,允许他们开展一些有意义的班级活动来增进班级感情;经常用开班会的形式让大家坐在一起围成圆圈来总结该阶段的一些班级情况,然后大家各抒己见,交流进步。关于“开导”,青春期的孩子们叛逆、感性,当他们遇到挫折的时候需要老师帮他们解决困惑。比如学生们的家庭问题、心理问题、早恋问题、同学之间的摩擦和矛盾等等,如果不及时发现和开导,都会影响他们的成绩甚至影响他们健康成长。最后,关于“开心”,这个年龄的孩子对于“未来”这个词的定义是陌生的,他们所做的努力大多数只是为取悦大人,比如家长,比如老师。所以,他们在学校努力过后希望看到的便是老师的开心,这也是一种肯定。所以,在跟学生相处时,少发脾气、多点笑容更能帮助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
作为一名老师,应该是学生们的引领者和指导者,而不要成为控制他们的上司。真正的班级管理是老师和学生在沟通中一起学习、一起进步。每个学生都是正当最好年龄的天使,只要在班级管理中找到一种恰当的方式,就一定能让这群天使长出他们的翅膀,拥有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简·尼尔森 《教室里的正面管教》.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4。
[2]科尔斯滕·奥尔森 《学校会伤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
[3]叶圣陶 《叶圣陶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8。
论文作者:邓望峰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4月第27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5
标签:学生论文; 孩子们论文; 老师论文; 班级论文; 他们的论文; 自己的论文; 归属感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7年4月第27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