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知识逻辑到问题意识--论价值哲学视野的转向_哲学论文

从知识逻辑到问题意识--论价值哲学视野的转向_哲学论文

从知识逻辑到问题意识——论价值哲学的视野转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视野论文,逻辑论文,哲学论文,意识论文,知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价值哲学在我国学术界是一个热门话题,但总的来看,它又是一个进展并不明显的研

究领域。究其根源,很大的程度上在于,价值哲学的研究受制于知识的逻辑构造的问题

意识大大多于受制于针对时代困境的问题意识,结果,价值哲学看起来好像是在“与风

车作战”。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价值哲学研究必须进行方向性的扭转:从面向知识逻辑

转而面向存在的问题意识。

一、价值哲学作为价值形而上学:其一般意义与狭义价值哲学的兴起

以理性为品质的哲学把追寻人的安身立命之所即人的意义作为自己的本己使命,哲学

首先是价值哲学,这和人的本性是一致的。人原本就是价值存在物,这个世界“除了本

体论的规定之外,还有价值论的规定,而在价值论的规定中,人起着整合的作用。人,

虽然在宇宙中微不足道,但他却以自己的方式比宇宙更强大:他是一种更高原则的媒介

,是具有意义、具有价值的实在的创造者,他传输给实在世界一种更高的价值。自然万

物受自身法则的约束,而惟独人自身带有更高的法则。他借此——或更准确地说,是法

则通过他——在宇宙中进行创造,或从存在中产生出非存在来。”(注:Hartmann.N,19 31,Ethics,Volume I,Translated by Stanton Coit,New York:The Macmillan Company ,p244.)

毫不夸张地说,一切哲学都是价值哲学,甚至于拒绝讨论价值问题的分析哲学也是价

值哲学。从表面分析,在肯定的意义上,它把数理逻辑引入哲学倡导了哲学追求确定性

的价值理念,并因其拒绝形而上学而表达了在经验理性主义的基础上构建确定性的价值

合理性思想;在否定的意义上,它因展示经验主义的限度而实际地引导了对经验主义理

性观的超越。而从深层来看,即从逻辑经验主义主张的社会生活维度来看,逻辑经验主 义本质上肯定了自由、平等价值理念。因为,正是由于知识问题的中立性,才使得各种 不同的主体可以通过知识中介来实现自身的目的,就此而言,科学是有助于具有丰富个 体性的主体的形成的,而这正是逻辑经验主义的价值承诺。事实上,逻辑经验主义与情 感主义的关联恰恰表明了它对主体自抉的认可,它要在“客观主义”的框架中引入灵性 主体来作补充,借此,逻辑经验主义打破了价值一元论的独断,从而许诺给每一个人决 定自身生活即自由生活的可能性。至于分析哲学的价值理念是否合理则是价值哲学的内 部问题。人们可以判断它的价值理念是否合理,但不能否认它确实蕴含着一种价值思想 。

价值概念直接成为哲学的中心主题却是哲学中的现代性事件。追根溯源,价值哲学的

创立是19世纪中叶哲学的一个成就。作为一个哲学流派的价值哲学,即狭义的价值哲学

的创始人是德国哲学家洛采,此外,文德尔班、哈特曼是洛采的同路人。他们执意要把

哲学转变为价值哲学,从而使价值问题作为科学成为可能。他们认为,“我们正常的经

验世界并不是毫无偏见的科学家们的中性世界:它就像人们有时候所做的那样,抹上了

许多价值论的色彩。因此,我们必须考虑如何最恰当地描述这些色彩。”(注:芬德莱

:《价值论伦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13页。)他们的价值哲学构想

是西方文化发展的内在逻辑使然。他们不满于科学世界对价值问题的漠视,欲用价值哲

学来弥补科学世界的文化性,使之变得更为完整,其理论目标是建立价值形而上学。

通过古老的形而上学传统来为价值哲学奠基,洛采使价值哲学构成古老形而上学的一

个部分。“我们想依照我们民族已有的楷模重新加以描述的宇宙不是无所不包的‘宇宙

’。那伟大的世界画像的种种相貌特点已经深深印在大众的意识之中,因此,它们就越

加生动地把我们引回到我们自身,重新提出这样的问题:人和人类生活(它的持久特征

和它的历史在自然界宏大总体中的变化进程)都有着怎样的意义呢?”(注:洛采:转引

自梅尔茨,《十九世纪欧洲思想史》,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47页。)洛采把人在宇

宙当中的位置以及人生活的意义当作是他那个时代最重要的哲学问题提出来。文德尔班

评价道:“由于洛采果断地提高价值观的地位,甚至将它置于逻辑学和形而上学(以及

伦理学)之顶端,激起了许多对于‘价值论’(哲学中一门新的基础科学)的种种倡议。

”(注: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下卷,商务印书馆,1993年,第927、911、912页。

文德尔班批判地继承了洛采的思想。一方面,他主张哲学应该成为价值科学;另一方

面,他认为,价值哲学不是通过知识性的形而上学,而是通过自身的立场来赢得自身。

在文德尔班眼中,价值哲学不是知识科学,但又具有知识科学的效力,他的想法是通过

对规范的有效性的理解使价值哲学成为科学。从而使价值形而上学得以可能。由此,文

德尔班形成了“科学”与“人文”二分的思想,价值形而上学构成与知识形而上学的分

文德尔班的看法激起共鸣是可想而知的。20世纪初,闵斯特伯格提出:我们的时代需

要有一种全新的哲学。仅仅堆积事实,已经不能再使我们满足了,这个世界已经厌倦了

毫不追问其意义,而仅是从发现到发现的凯旋般前进的架势。在这种全新的、赋予生活

和现实以意义的哲学中,价值问题一定是这一探究的中心。“什么是有价值的”这一问

题的意义,必将决定我们对世界的看法。(注:Munsterberg.H,1909,The Eternal

Value,Boston and New York,Houghton Mifflin Company,p5-6.)

当洛采、哈特曼、文德尔班以及闵斯特伯格等哲学家要把价值哲学看作是解决意义问

题的科学时,他们如形而上学家一样,试图构建一种普遍的元叙述逻辑来传达意义的普

遍性。他们感受到了问题,看到了哲学自身的尴尬,“十九世纪哲学在原则上可能取得

的真正的进步是多么少啊!十九世纪哲学更多的是在自身周围和边缘进行多方面的紧张

工作,并调整同特殊科学的关系;而它自身的进展却陷入了泥坑。”(注:文德尔班:

《哲学史教程》下卷,商务印书馆,1993年,第927、911、912页。)因而,建立一种关 于价值的哲学是多么迫切,因为,“文化在卷入蓬勃高涨迅速扩展的高潮中要求更深刻 地理解自己,这就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早在启蒙运动时期出现的文化问题发展成为一 种运动,而‘对一切价值进行重新估价’则成为这一运动的口号。”(注:文德尔班: 《哲学史教程》下卷,商务印书馆,1993年,第927、911、912页。)意义问题一旦提出 ,它便迅速主题化,并占据了哲学的中心。也许这正是狭义的价值哲学对于价值哲学的 意义。但需要指出的是,价值问题的主题化在更深的层面上是由于它切合了这个时代的 问题意识,符合了时代的要求。而这正好构成了建立广义的价值哲学的迫切性。

二、对价值形而上学的超越:当代价值哲学的提出

随后而起的价值哲学并没有完全沿着价值问题成为价值科学的形而上学思路前进,而

是在思想和生活的张力逐于极度紧张的现代性问题意识中展开。价值哲学是基于社会历

史的现代化变迁而走到哲学前台的。它是现代性危机的产物。价值哲学有它的具体历史 情境。在此意义上,反思价值哲学应该深入到价值哲学的背景中去,当然,这并没有否 认狭义的价值哲学的意义,更没有否认传统哲学作为价值哲学的意义。传统哲学作为价 值形而上学反映了传统文化对价值问题的理性反思,而狭义的价值哲学则使价值哲学的 反思水平进入到价值合理性的层次,从而暴露了传统哲学的科学主义、实体主义、逻辑 主义的立场和理念的内在问题。

真正说来,作为一种新的哲学立场和哲学理念的倡导者以及作为对实际的进行着的生

活意义的去蔽者应该首推尼采。“尼采最重要的工作是将意义和价值概念引入哲学。现

代哲学显然在很大程度上从尼采那里汲取营养。”(注:德勒兹:《尼采与哲学》,社

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10页。)价值概念在尼采那里突现出来,并为现代哲学

确定了一个方向——把价值问题作为中心问题来研究。尼采——这位提出“重估一切价

值”口号的思想“漫游者”与价值概念的关联,从表面来看,是哲学自身非常具有讽刺

性意义的事情:第一,尼采自称:“我是哲学家狄俄尼索斯的弟子。看来我宁愿作萨蹄

尔,也不想当圣徒。”(注:尼采:《权力意志》,商务印书馆,1991年,扉页。)他公

开声称自己是一个虚无主义者,何以他的哲学是价值哲学,而且是当代价值哲学兴起的

直接根源呢?第二,哲学早在希腊时代就已经产生,何以直到现代,意义和价值才成为

哲学的核心概念?难道古典哲学没有价值哲学的意义吗?

首先,尼采的虚无主义是对传统的一种虚无态度,但虚无的另一面是肯定,他实是以

虚无主义的形式倡导了生命创造的意义。因此,虚无成了建构生命意义的技术。通过虚

无,尼采使哲学由建构性的转变为批判性的,哲学的性质由此发生了转向。尼采并不否

认以前的哲学是价值哲学。他的命题“重估一切价值”首先承认先前的哲学倡导某种价

值。但紧接着他表明,传统的价值并非是有意义的价值,因为,人的实际生存以及生存

的标尺发生了深刻地转变,上帝、本质、真理、善、美、爱、友谊、忠诚等等超验的存

在不再有助于人类文化进步,所以超验不仅失落,而且被有意地废除了,“明察一切和

人类的上帝必须死!人类不能容忍这样一个见证人活着。”在此意义上,价值概念在现

代哲学当中的引入,以及提出建立价值哲学的构想,只能说明,人类已有的文化出现了

问题,人的存在实情从而人的存在意义成了问题,而文明的病根在于形而上学,因此,

支持传统所倡导的价值理念的传统哲学的立场和观点必须被批判性地扬弃。传统哲学所

蕴含的对人的理解已经不再适合现代人的形象。正如舍勒所言:“在历史上没有任何一

个时代像当前这样,人对于人自身如此地困惑不解。”(注:舍勒:《人在宇宙中的位

置》,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页。)进而,传统哲学对社会的制度设想及其对社

会合理性的说明也是有问题的,甚至于在一定的意义上社会的视野在传统哲学的视野中

是一个微不足道的话题。然而社会的观点却是不同于传统形而上学思辨的超验的观点,

前者通过经验主义的视野,把价值建立在现实生活的平台上,它通过戡定现代人生活的

边界来理解生命的意义,而后者则通过超验物来承诺价值,二者基本立场具有深刻的差

其次,就古典哲学来看,形而上学的两大主题知识和道德没有一个不是与价值问题紧

密相关的。在希腊传统中,知识和道德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知识问题包含着人在

本体论上的规定性:人是理性的存在物,“求知是人的本性”,“他们探索哲理只是为

想脱出愚蠢,显然,他们为求知而从事学术,……只因人本自由,为自己的生存而生存

,不为别人的生存而生存。所以,我们认取哲学为唯一的自由学术而深加探索。”(注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商务印书馆,1991年,第1、5页。)所以,形而上学作

为知识框架实乃人之本性的伸张。而知识同样是一个道德问题。道德需要通过理性来辩

明,“未经反省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人生”。道德成为理性科学的对象。文德尔班的构

想与此是一致的。因此,问题的实质不在于哲学是否讨论价值概念,而在于哲学在实质

上具有怎样的价值关怀,以及哲学以何种方式关怀价值,它是否切入了生命的本质,面

对了生命所面临的真正问题,并对生命的展开提供向导。在此意义上,哲学就是价值哲

学的命题对于古典哲学同样是适用的。只不过,传统哲学作为价值形而上学是以普遍性

的名义,通过先行的理念,通过理性来为人类生活立法。而当代价值哲学则是在传统哲

学的价值理念被当今的社会生活层层剥蚀掉了之后出现的,它看到了建立在先行理念之

上的价值承诺的虚幻性质,使哲学直面思想与生活之间始终存在着的张力状态,在人类

的现实生活这一新的立场和思路上来重新勘定人类生活的意义。

概言之,价值概念在现代哲学当中的引入这一现代性事件表明,人的存在出现了大大

的问题,并使作为为价值奠基的传统哲学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全面的困境。贝尔写道:“

我相信,我们正处在西方社会发展史的一座分水岭上:我们目击着资产阶级观念的终结

——这些观念对人类行动和社会关系尤其是经济交换关系都有自己的看法,——过去的

三百年中,资产阶级曾经靠这些观念铸成了现代社会。”(注:贝尔:《资本主义文化

矛盾》,三联出版社,1989年,第53页。)因此,价值概念在当代的提出,表明了价值

哲学的问题意识和目标:如何在一种新的哲学立场上来克服人类文明的危机,从而重建

人类的价值理想。

由此可见,价值形而上学是一条知识学的进路,而价值哲学是一条面对问题的进路。

这里面存在着哲学立场的深刻差异。价值哲学只有从问题出发才能获得自身。

三、当代价值哲学兴起的实质:人的危机

如何看待这一危机情形?即价值哲学兴起的实质是什么?人的危机。

刘小枫指出:“无论欧美还是汉语知识界,一百年来关注的实质问题是现代现象。”(

注: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上海三联,1998年,第1、21-22页。)何为现

代现象?现代现象本质上是源于西欧文化基因的社会演化,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政治

、军事、经济和理念的扩张,使现代现象与欧洲古代社会形态和理念形态出现裂痕。不

仅如此,它还导致西欧文明以外的其他民族—地域的社会和理念随之发生现代性裂变,

构成了20世纪生活世界的基本现实。现代性问题成为现代思想的主题,它也成为价值哲

学的主题。

从现实性的层面看,这一困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人与自然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关

系。在人与自然之间,随着工业—技术社会在全球范围内成为现实,市场经济在全球范

围内的扩展,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变得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紧张。人口作为人自身的

自然面临着加速膨胀的趋势;环境日益恶化;二氧化碳以及其它有害气体排放过量造成

南极臭氧空洞加大、全球气候转暖、冰层融化,森林减少植被破坏造成土地沙化严重,

耕地面积大幅减少,生活垃圾、工业废料、废水、核废料已经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加

上能源枯竭,等等,都对人类生存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人与自然的关系其实也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是通过工业—技术的手段,通过人的 社会组织来与自然打交道的,人与自然的危机其实是直接由人与人的关系构成所造成的 。在人与人之间,以及在人自身,由于市场经济的利润逻辑,美德成为昔日黄花,功利 和导致功利的理性成为人与人之间关系构成的基本准则以及社会的制度安排和法律的程 序制定的根本依据,而人与人之间爱和友谊等等亲密关系发生了质的改变。马克思据此 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描述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韦伯则将资本主义社会看 成是由合理性要求所决定的制度安排,由此构成资本主义社会运行的内在逻辑,它对人 的生活而言,作为一种外在强制,实是人的“铁笼”,这就造成了人的存在的悖谬状态 ,导致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分裂,从而引发了合法性的危机。

从理论的视角看,关于“现代人”的规定,也陷入了深刻全面的危机之中。

现代性社会的到来与现代人的形成是一致的,现代人的形成既是人成为现代性的中心

并不断个体化的过程,也是人成为知识规制和技术“座架”宰制的对象的过程。什么是

现代人?答案是:具有两极性特征的人,一极通向自我,促成了人的个体性的形成,这

是主观主义之路;另一极通向边界不断扩展的外界世界,个体化归普遍主义,这是通向

客观主义的道路。因此,人是一个悖论。在现代,人是两极性不断增长的互动的一个悖 论。

舍勒在谈到现代性时就从现代人的本质这一角度指出了其个体化的本质,他说:何为

现代性,一言以蔽之,本能冲动造反逻各斯。从人的形象方面着眼,现代性社会本质上

是人的形象的根本转变。古代人展开在精神维度,而现代人则展开在身体维度。舍勒把

现代人通向自我的一极理解为自我的身体化。张志扬认为:“‘古典人’的存在本身就

是‘唯精神’,‘现代人’的观念却是‘唯身体’,不再有形而上学的本质,不再有共

识的普遍理想,一切都在冷静的功利计算中。”(注:张志扬:《偶在论》,上海三联

,2000年,第5页。)而韦伯从他的祛魅和合理化社会理论出发,将这种情形描述为:专

家没有灵魂,消费者没有心肝。自我是合理性框架所规制的人。韦伯把自我理解为通向

另一极即社会规范规制这一极的普遍个体。不过他仍然承认有德性自我,正是这一德性

自我的无处着落,才使得现代人是分裂的人,现代社会是一个分裂的社会。

从德性自我转变为身体自我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且自文艺复兴运动和启蒙运动

以降,人的规定就走上了一条通向人的经验实存的道路。在古代性社会,人是理性—信

仰的人,超验物、宇宙大序支撑着人的意义存在,在古希腊,超验物是存在,是理性,

在中世纪,超验物是上帝,是信仰;到了现代性社会,以超验物来支撑的精神性存在的

人让位给单一的具体的身体性现实存在的人。文艺复兴时期的名言:“人所具有的一切

我都应具有”恰切地表达了这一转变的精神实质。蒙娜丽莎的微笑,维纳斯美丽的腰肢

,《十日谈》对世俗爱情的歌颂,米开朗基洛的宗教画,伽利略对自然的观察和试验,

等等无不散发出感性的诗性的光辉。这首先应该是而且当然是一个伟大的成就,布克哈

特写道:“在中世纪,人类意识的两方面——内心自省和外界观察都一样——一直是在

一层共同的纱幕之下,处于睡眠或者半醒状态。这层纱幕是由信仰、幻想和幼稚的偏见

织成的,透过它向外看,世界和历史都罩上了一层奇怪的色彩。人类只是作为一个种族

、民族、党派或社团的一员——只是通过某些一般的范畴,而意识到自己。在意大利,

这层纱幕最先烟消云散;对于国家和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作客观的处理和考虑成为可

能的了。同时,主观方面也相应地强调表现它自己;人成了精神的个体,并且也这样来

认识自己。”(注: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商务印书馆,1964年

,第125页。)文艺复兴使个体成为可能,那个存在于宇宙大序之构成环节中的个体转变

为具有独立自存性的个体。因此,可以说,文艺复兴是西方世界的一个转折点:通向主

体的道路打通了。

在新的时代,现实的感性个体成为判断的最终依据,一切据以可能的“阿基米德点”

。作为对神权的反抗,其解放意义不容否定。作为世俗化运动的先驱,它打开了弘扬人

的感性存在的大门,也因此规定了现代性的实质——幸福论而非德性论,正是把追求幸

福而不是美德作为最高价值,所以就蕴含着知识、理性工具化的可能性。文艺复兴对于

现代性社会的到来实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为现代性提供了动机前提,并以知识性建构 使人的动机可以实现出来。自此以后,哲学就以各种方式对现实的人的存在予以建构、 辩护,尽管对人的各种本质规定的质疑一直存在,但是,对人自身的整体上的肯定从来 都没有受到过怀疑和否定。也就是说,哲学通过对人的整体肯定而预制了一种叙述逻辑 ,一种哲学范式,并以此来为它的主张提供合理性辩护。刘小枫有一个总结性的看法, 现代性的本质是“人义论”——以人性作为合理性的根据——战胜“神义论”——神性 作为合理性的根据——的过程,他指出了人在现代性中的中心地位这一决定性事件的意 义。这与韦伯的“祛魅”观点如出一辙。

观察哲学史不难发现,从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直到现时代,人的实在及其属性几乎被

用遍了。文艺复兴时期是感性肉身的人,启蒙运动中的自由主义提出的是作为生命、自

由、财产主体的人,卢梭的人是具有良知决断自我负责的情感主体,理性主义所提出的

人是作为认识主体的经验的人(经验论者)和理性的人(唯理论者、康德、黑格尔),马克

思的人是展开在社会层面的劳动人,叔本华的人是体现生存意志的人,尼采的人是作为

不断创造不断超越的人,实用主义的人是讲究效用的人,现象学的人是与“生活世界”

相关的意识的人,弗洛伊德的人是作为性本能的人,海德格尔(早期)和萨特的人是情绪 的人,舍勒的人是具有爱感的人,维特根斯坦和哈贝马斯的人是使用语言的人,等等, 现代人建构了如此之多的关于人的形象,它们之间的差别是如此之大,以致于可以说, 人实际上并没有被建立起来。对人是什么,现代性并没有形成完整的概念。这一点除了 表明人的危机之外,也表明,现代性是一个未完成的理想。它必须在对人的形象的完整 建构中去完成这一未竟的事业。当然,它更表明了现代性的开放性,从而对现代性究竟 为何这一问题的答案只能是:它尚在形成之中。而这正好体现了人的本体论特性:人是 不断生成的。

人的中心化这一现代性事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决定了现代历史的进程。哲学—形而 上学走向没落,并趋向终结。通向人的超验之维的道路被截断,社会科学得以兴起。超 验的存在不复主导生活的意义,人的意义存在于人自身所构成的生活本身之中。它对哲 学的影响在于,哲学不再建立于思辨理性之上,而是建立在对从各种社会科学中抽取的 材料进行跨学科研究的基础之上。人的中心化这一现代性事件的谱系演进既是现代性危 机的根源,也提供了哲学转机的可能性:价值哲学与历史观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人的 中心化包含着两种形式。其一,是世俗化运动导致超验物的废除,从而,人代替了超验 物,走上了曾经是存在、上帝所占据的位置,进而人具有了超验物的价值地位,个体不 再依赖超验物来为自己的存在意义辩护,存在是主体建构的,而上帝已经死了,个体彻 底个体化了;其二,由于对形而上学的拒绝,人对超验物的取代,从而人回到“生活世 界”的界面上,回到语言的平台上,共同体的人得以形成,个体普遍化了。这两种形式 造成了人的两极性的悖论,而且每一种形式自身都蕴含着人的悖论。第一种形式的人作 为现代性社会制度权力主体的构成前提,认识主体的构成基础,因其对灵魂实体的拒绝 而使人类失去心灵生活的张力,希腊人津津乐道的美德生活,中世纪坚守的信仰生活不 再可能。而第二种形式的人,一方面,因其受制度的规制,从而深陷“铁笼”之中,因 其受语言的规制,从而,“在哪里可以找到一个形而上学的主体呢?”人已经社会化, 成为体制的人。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的体制化,社会分工的形成,社会在更大范围更高 形式上相互联结,人在体制化并成为各种不同的行家里手的同时,其个体性也相应地变 得更为丰富。

人的出路在何处呢?价值哲学向何处进发?其实,危机并不可怕,我们宁愿把这一危机

理解为一次远行前的告别。危机蕴含着转机和希望。它预示着“新的人”的理论把握的

必要性和可能性:从对人的意义保证的超验根据的探寻和建构转向从人的社会历史来把

握人,从理论和生活的张力来理解人。由此,“人的哲学被人的社会学取代了:人的科

学成为人的社会科学。”(注: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上海三联,1998年

,第1、21-22页。)

标签:;  ;  ;  ;  ;  ;  ;  ;  ;  ;  ;  ;  ;  ;  

从知识逻辑到问题意识--论价值哲学视野的转向_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