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晶晶
(临汾市第四人民医院康复科 山西 临汾 041000)
【摘要】 目的:对脑卒中患者的社区康复治疗和临床价值给予探讨。方法:随机选取我区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脑卒中患者38例,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组,同期在我区接受治疗的3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实施社区康复治疗,对照组患者进行一般治疗,治疗1、3个月后,根据Barthel指数评分,对患者治疗前后的日常生活能力进行比较。结果: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MBI量表评分有明显改善,但与对照组比较,两组之前没有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脑卒中患者而言,社区康复治疗的应用,具有明显的预后效果,有利于患者快速恢复日常生活能力及活动能力,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脑卒中;社区康复治疗;临床价值;Barthel指数评分
【中图分类号】R4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08-0156-02
对于老年人群来说,在突发性疾病中,脑卒中是比较常见的,具有较高的发病率[1]。在本次研究中,随机选取我区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脑卒中患者38例,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组,同期在我区接受治疗的3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实施社区康复治疗,对照组患者进行一般治疗,治疗1、3个月后,根据Barthel指数评分,对患者治疗前后的日常生活能力进行比较,现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本次研究中,随机选取我区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脑卒中患者38例,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组,同期在我区接受治疗的3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实施社区康复治疗,对照组患者进行一般治疗,所有患者均与脑卒中的诊断标准相符合,观察组中有女性患者13例,有男性患者25例,患者的年龄范围为44~75岁,16例患者表现为脑梗死,22例患者表现为脑出血,患者的病程为5个月至2年;对照组中有女性患者11例,有男性患者24例,患者的年龄为45~77岁,其中有14例患者表现为脑梗死,21例患者表现为脑出血,患者的病程为6个月至2年。将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患病类型、病程等一般资料进行比较,没有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社区康复治疗方法:(1)心理健康教育:教导患者必须对糖尿病、高血压进行长期控制,对于肾脏病、心律失常、冠心病、心脏病等,必须及时治疗,定期对血脂水平进行监测,可以有效预防再卒中。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嘱咐患者对于相关威胁因素应该严格控制,比如饮食控制、戒烟、少量摄入脂肪胆固醇、禁止摄入钠、保证钾的摄入,预防身体过度劳累、避免精神紧张;(2)关节活动训练:在患者康复早期,指导患者进行关节进行被动活动,重点进行的训练操作为:肩关节的屈伸、外展、外旋,髋关节的伸展与外展,膝关节和肘关节的伸展,以及足的外翻与背曲,2~3次/d;(3)不行训练:帮助患者使用患腿进行站立,指导患者将健足置于患腿前面,骨盆保持水平,健足与患足成直角,随着负重能力的逐渐提高,患足可以逐步进行迈步训练。进行不行训练时,可以借助于平行木、助步器、拐杖等,练习缓慢转身与站立,躯体略偏向健足或保持前倾;(4)家庭康复训练:在患者家中进行康复训练时,应该教授家属被动运动,协助患者进行翻身、室内行走、床边行走、床上坐起等练习,对于生活能力训练,比如大小便、穿衣服、自己洗脸等,应该鼓励患者早日进行。
1.3 评价方法
治疗1、2、4、8周后,对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观察,评定标准为Barthel指数评分,评定项目:床上活动、床上移动、上楼梯、控制大小便、穿衣服、用厕、洗澡、刷牙梳洗、吃饭等。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的统计学软件为SPPS11.0,计量数据采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MBI量表评分有明显改善,但与对照组比较,两组之前没有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的评分比较
组别 例数治疗前 1个月后 3个月后
对照组35 45.62±14.0645.36±13.7245.19±13.27
观察组38 44.12±13.5648.37±23.1581.15±26.01
3.讨论
经过医院救治后,约50%的脑卒中患者仍存在多方面的功能障碍,比如肢体,对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具有严重的影响,而经过社区康复治疗后,对脑卒中后遗症的治疗具有极大的好处,且预后效果较好[2]。对于脑卒中患者而言,康复过程是比较漫长的,患者转入社区之后,开始接受系统的康复治疗,这种服务模式具有较强的延续性[3]。为了使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并预防患者的功能减退和并发症的发生,社区康复治疗起着关键的作用。脑卒中患者康复的好坏,与接受康复治疗的时间也有极大关系,锻炼的时间越早,患者康复的几率也就越大。在康复治疗期间,护理人员要注重于患者及其家属的交流,帮助患者及时准确的掌握康复技术,积极配合各项康复项目[4]。患者在接受康复治疗时,要保持足够的耐心,不能操之过急,进而出现错误的强化训练,进而影响社区康复治疗正常作用的发挥[5]。
综上所述,对于脑卒中患者而言,社区康复治疗的应用,具有明显的预后效果,有利于患者快速恢复日常生活能力及活动能力,在临床值得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郭根平,江玉权.社区康复项目化管理对脑卒中患者社会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4,36(2):108-110.
[2]吴矿文,江滨,梁杰等.脑卒中社区康复简易适宜技术在社区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1,(35):4025-4027.
[3]桑德春,纪树荣,张缨等.社区康复肢体残疾功能评定表对脑卒中偏瘫疗效的评定[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1,17(12):1116-1117.
[4]叶财德,陈立典,杨珊莉.脑卒中患者手功能障碍的社区康复效果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1,26(2):163-165.
[5]赵亚飞,杜雪平,高大勇.脑卒中社区规范化管理效果评价[J].中国全科医学,2011,(13):1441-1443.
论文作者:卢晶晶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8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2
标签:患者论文; 脑卒中论文; 社区论文; 对照组论文; 统计学论文; 能力论文; 评分论文; 《医药前沿》2015年第8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