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力衰竭护理中应用循证护理模式的价值研究论文_廖菁菁

永州市新田县人民医院 湖南新田 425700

【摘要】目的 研究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患者护理中采取循证护理模式的应用价值。方法 本次实验随机划分我院2018年1月-2019年3月期间接收的90例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患者,两组研究对象各45例,观察组患者实施循证护理,对照组患者实施基础护理,对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24h心动图恢复正常时间以及住院天数进行比较。结果 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83.12±4.37)分,24h心动图恢复正常时间(9.36±1.36)天,住院时间(13.57±2.46)天;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90.26±4.54)分,24h心动图恢复正常时间(7.14±1.57)天,住院时间(10.12±2.34)天,比较两组数据,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患者护理中应用循证护理干预,有利于提升患者存活率与护理满意度,缩短住院时间,确保护理质量,具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心肌梗死患者;心力衰竭护理;循证护理模式;研究价值

临床内科中,心肌梗死是我国常见疾病症状,该疾病在早期阶段具有较高的死亡率,还会出现相关并发症,心力衰竭就是其中比较常见的并发症,患者发生心肌梗死疾病后的几天内均有可能出现心力衰竭症状。临床上,针对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患者,具有明显的治疗难度,需要通过良好的护理干预,确保患者临床效果[1]。本课题针对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患者护理中采取循证护理模式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研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资料

本次实验随机划分我院2018年1月-2019年3月期间接收的90例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患者,两组研究对象各45例,对照男患者、女患者各23、22例,年龄40-76岁,均龄值数(63.47±4.16)岁;观察组男患者、女患者各25、20例,年龄41-77岁,均龄值数(62.26±3.89)岁;组间资料数据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基础护理,对患者生命体征以及心功能指标进行监测,辅助医生完成治疗。观察组患者实施循证护理。①制定循证护理方案:该方案主要是以谈论会形式制定,首先,由护士长为护理人员介绍循证护理的思想理念与基本方法。在护理人员掌握询证护理的基础知识后,使所有护理人员表述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护理操作与自身感受,明确护理方案中出现的缺陷与不足,在谈论后得出统一意见,并借助多媒体,查找相关文献,依据可靠文献,考量临床工作需求,通过有效的方法改进护理方案。②循证护理方案的实施,在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依据患者相关指标变化,对所出现的异常情况进行判断,实施良好的护理干预。对出现焦虑、抑郁的患者,应对其进行心理干预,为患者介绍相关治愈案例,增强患者治疗信心,在治疗过程中尽可能的满足患者需求,使其治疗中能够保持客观积极的心态,有效提升治疗依从性。与此同时,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还包括相关饮食。因此,护理人员应依据患者情况,为患者搭配健康饮食结构,主要食用易消化且热量低的食物,患者每天的摄入量为5餐,使患者养成少食多餐的饮食习惯,出池之外,患者若产长期卧床,会出现较高的压疮几率。因此,护理人员还应协助患者翻身,使受压部位保持清洁干燥,降低发生压疮概率。

1.3 观察指标

分析并观察两组研究对象各项指标,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越低、24h心动图恢复正常时间与住院时间越长,表示患者护理效果越差。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数据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计数资料用率(%)表示,检验值分别是t和x2,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

2 结果

两组研究对象各项指标比较,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24h心动图恢复正常时间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具有一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后出现并发症的概率较高,其中最为常见的是心力衰竭症状,会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治疗效果,严重情况下,还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临床上主要依据患者具体病情,对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对症治疗,对患者心肌梗死面积进行控制,使患者心功能得到改善,从而更好的改善患者病情,其中多种因素都会影响患者治疗效果[2]。征询护理干预是在询证依据上建立的护理方式,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之后采取相对应的护理干预,消除不良因素对治疗效果的影响,使患者顺利完成治疗。对于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的患者,并发症、饮食以及不良心理都是患者的主要影响因素,需要通过良好的护理措施进行改善,确保护理质量[3]。分析实验结果,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83.12±4.37)分,24h心动图恢复正常时间(9.36±1.36)天,住院时间(13.57±2.46)天;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90.26±4.54)分,24h心动图恢复正常时间(7.14±1.57)天,住院时间(10.12±2.34)天,比较两组数据,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总而言之,在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患者护理中应用循证护理干预,有利于提升患者存活率与护理满意度,缩短住院时间,确保护理质量,具有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李丽霞, 刘海霞. 研究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价值[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7, 5(12):59-59.

[2]徐汉丽, 刘丹. 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患者护理中的效果观察[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 2016, 12(06):42-44.

[3]王彩霞, 马鑫妍. 循证护理对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患者抢救效果及生活质量的改善作用[J]. 实用医技杂志, 2018, 25(4):457-459.

论文作者:廖菁菁

论文发表刊物:《总装备部医学学报》2019年第0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28

标签:;  ;  ;  ;  ;  ;  ;  ;  

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力衰竭护理中应用循证护理模式的价值研究论文_廖菁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