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创造者

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创造者

一、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创造者(论文文献综述)

崔东泽[1](2020)在《智慧学习环境下大学生创造力培养模式探究》文中提出创新意识、创新方法和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将成为决定一个国家发展命运的关键因素。智慧学习环境是将新一代信息技术全面融入学习环境中的高级形态,探究智慧学习环境下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创造力的系统观认为,创造力产生于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本研究围绕三个问题展开,即大学生创造力的构成要素、创新思维水平的现状是什么?智慧学习环境下大学生创造力培养模式如何构建?智慧学习环境对于大学生创造力的提升是否有效?文章首先回顾了创造力的构成理论,根据创造力的影响因素设计了“大学生创造力现状调查问卷”、“创新思维问卷”和“创新知识问卷”,将分析结果作为课程设计的起点。在“大学生创造力的交互作用要素”基础上,结合活动设计理论提出了面向大学创造力培养的在线开放课程设计理论模型。以高校的公选课《创新思维与创新技法》为例,构建了基于课立方平台的智慧学习环境,并采用行动研究法对该理论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验证数据来自四部分内容:后测调查问卷、学生访谈、课立方学习过程数据和学生创新设计作品。文末对研究进行了总结;结合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高校的人才培养理念以及智慧环境下大学生创造力培养模式提出了一些策略和建议。

杨蕾[2](2020)在《“学生作为课程共同创造者”理念的应用实践——基于“实用英语”课程的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者将某电大2016级42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在"实用英语"课程中分三个阶段研究学生作为课程共同创造者参与课程设计的过程。研究者按学生参与方式分为设计团队、问卷调查、课堂协商、在线讨论、反思周记、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这七类,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获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并据此对课程做相应调整。研究结果显示,学生均赞同"学生作为课程共同创造者"这一理念,认为可促进反思和改善学习体验,增强自信心和团队合作精神,促进学生的成长;学生专业知识储备不足和课程设计经验的缺乏造成学生参与课程创造的效果欠佳;学生参与课程设计的方式有待改进和拓宽;课程赋权度有待提高。

崔颖,唐章蔚,沈晶[3](2020)在《“学生作为共同创造者”理念下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资源建设与交互支持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发展和更好地满足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未来职业需求,以2018级和2019级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研究生为例,以"学生作为共同创造者"为教育理念、"学生主导--教师支持"为教学模式、项目作品评价与过程性电子学档评价相结合等方法为评价方式,进行了课程的探究,研究团队通过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拥有感和学习实践能力改善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习效果,研究证明"学生作为共同创造者"理念下的课程资源建设和交互支持策略有助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习实践。

田安金[4](2020)在《高中《生活与哲学》中唯物史观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课程《生活与哲学》可以说是高中生初步接触哲学教育的开始,通过对《生活与哲学》中唯物史观的教学研究,对高中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观点,它正确分析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坚信人民群众才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和唯心史观有着本质区别。唯物史观的不同之处在于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性认识。唯物史观贯穿整个《生活与哲学》始终,通过对高中《生活与哲学》中唯物史观的教学研究,能帮助高中生更好地识记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理解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科学性,进一步让学生认同国家的指导思想,加强对国家政策方针和文化制度的理解。也有利于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培养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本文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理论指导下,借鉴教育学、思想政治教学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新课程标准等学科知识,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相关政策为依据,以普通高中《生活与哲学》课程教学为出发点,对唯物史观的教学作研究分析。具体如下:第一部分主要阐明高中《生活与哲学》中唯物史观教学的研究依据、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的基本思路以及本文研究的创新点和重难点。第二部分是高中《生活与哲学》中唯物史观教学概述。首先是唯物史观的相关概念界定,唯物史观、高中《生活与哲学》、高中《生活与哲学》中唯物史观教学。其次是明确唯物史观教学内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其发展规律、物质生产实践是社会生活的基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再次是唯物史观教学目标,夯实高中生唯物史观理论基础、树立高中生正确历史观、引导高中生正确对待和评价历史。最后是唯物史观教学的意义,落实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促进高中生全面协调发展。第三部分是高中《生活与哲学》中唯物史观教学现状。本部分主要是利用问卷调查法,分析高中《生活与哲学》中唯物史观教学目前取得的成就、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存在主要问题的原因。成就主要体现在教学目标日益清晰、教师教学内容把握准确、高中生唯物史观内容掌握程度提高几个方面。在取得成绩的同时,目前高中《生活与哲学》中唯物史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重知识灌输,轻价值引领、重单向独白,轻双向互动、重原理阐发,轻生活体验、重考试量化,轻知行转化。问题背后的原因本文主要从教师、学生、内容本身和学校四个角度概括为部分思政教师教学理念相对滞后,能力不足、内容抽象,转化不易、学生认识不足,兴趣不高、学校重视不够,保障不力。第四部分是高中《生活与哲学》中唯物史观教学对策。针对高中《生活与哲学》中唯物史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原因,本文主要从教师、学生、教学、学校四个维度去探寻有效对策,更新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唯物史观教学观念、不断学习提高教师教学技能、增强学生主动性、能动性、增强唯物史观教学内容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夯实学校条件保障,从而提升高中《生活与哲学》中唯物史观教学效果。

高慧怡[5](2020)在《基于儿童本位的园本课程创生研究 ——以上海市J幼儿园田园特色课程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教育的进步,尊重儿童权利,越来越成为教育态度的主流。课程不再是一成不变、自上而下的“规定”,尝试让儿童实现主动参与课程,发挥教师在课程中的引领作用,以实现教师和儿童对课程的共同参与,真正将课程创生实践落地。本研究以上海市J幼儿园为背景依托,了解幼儿园园本课程现状,以完成幼儿园园本课程创生实践研究。在本研究中的实践研究部分,调研贯穿于整个研究过程的始末,借助文献法、访谈法、问卷法、马赛克法等进行研究。首先,通过问卷法、访谈法、马赛克方法等,对J幼儿园园本课程实施现状进行调研,了解J幼儿园教师对课程创生、儿童视角等理念的意识和实践情况,以及儿童在园本课程实施中的感受和参与度,总结J园园本课程实践模式。其次,结合前期调研中教师、儿童的想法和经验,参考园本课程实施模式,尝试梳理生成园本课程创生的步骤和方法,为课程创生实施的开启做准备。最后,通过行动研究法,进行园本特色课程创生实践,并生成活动案例,在案例总结中检验和丰富园本课程创生的步骤和方法。研究发现:1.实践研究开启前,教师们普遍具有较开放的思维,认同课程创生这一新事物的出现,但对如何实践表现出较“迷茫”状态。通过对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在园本课程实践中的磨练,教师在实践中产生“创生”自觉,能够依据课程框架进行个性化的课程生成。2.在课程建设中,教师创建自由、自主的环境,才能保证儿童参与权的有效实现。通过课程创生的进行,儿童的参与权意识被唤醒,在田园实践活动中,儿童愿意表达想法、自主投票、民主会议、小组探究,儿童权利得到真正实现,同时儿童参与课程建设的能力也得到加强。3.基于儿童本位的幼儿园课程创生,教师和儿童是双向的受益者。在课程创生中,“课程”不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使得教师在课程中的责任感和主导感加深,教师课程领导力水平得到提升。同时,儿童是课程创生是重要的灵感来源,从儿童的需要出发,开展适宜儿童的课程,儿童的学习品质也得到有效提升。4.通过对相关理论的查阅和学习,分析建构学习理论等理论的内涵,借鉴瑞吉欧方案教学模式,生成园本课程创生的路径和方法,即:田园课程实施“五步骤”,让教师们在课程创生的实践中得到助力,更上一层楼。针对研究结论,笔者也进行了反思:1.儿童参与创生,是“差异化”还是“拉差距”?2.课程“五步骤”,是“助力”还是“阻力”?等问题仍需进一步的思考。

谭玲[6](2020)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与研学旅行活动课程融合实施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学旅行是一门能在开放情景中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实现素质教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教学资源选择多样性、教学内容研究性、教学过程体验性与实践性、教学评价综合性等特点,是高中学生实现学校和户外教学目标的有效路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与研学旅行的融合实施能在有限的时间和经济支持下,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依托,实现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本文以湖南省湘潭县第一中学的师生及家长为调查对象,进行研学旅行活动的实施现状问卷调查,并整理分析现有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实施模式,以此,探讨以地理学科为导向的课堂教学与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的融合模式,并依托湘潭县乡土资源进行课程实施设计。具体结论如下:(1)问卷调查研学旅行活动的实施现状。结果显示,师生及家长对研学旅行活动的课程性质、内容等存在误解,同时,研学旅行活动的实施也存在低参与、活动主题少、范围窄、费用高、互动不积极、低效率等现象,但学生、家长及教师总体对研学旅行课程化、多学科融合、乡土资源开发的融合研学旅行活动保有积极期待。(2)构建地理课堂教学与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的融合实施模式(“三边两心”模式)。其中,学校、教育管理部门和研学旅行机构三方服务主体构成活动课程开展的三边关系,两心关系的实现由师生活动通过在乡土空间和课堂教学内,围绕活动目标实现开展的具体课程内容、组织、方法和评价实现。(3)“三边两心”融合实施模式研究。融合实施具有重视核心素养发展、强调内容理论性与实践性、师生合作以及多元评价的内涵,具有时间短期性、主题多样性、过程连贯性、参与选择性、经济实惠性的特点。内容的目标能力坚持从情感与态度、知识与实践力、个性与社会力三个方面实现,课程资源的开发坚持地理教材、课标和县域资源相结合;课程组织实施从活动前—中—后分别坚持活动方案设计—项目探索、案例分析组织方法—表现性评价与总结的流程。最后,以湘潭县第一中学为载体进行“水循环—湘江之美”的教学案例设计。

马丽琴[7](2020)在《高中创客课程设计与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互联网+”教育的不断推进及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大量需求,创客教育作为一种新型教育理念被提出。创客教育对即将步入高等教育阶段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而创客课程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目前还没有统一建设标准,制约了学校创客教育的落实。因此,研究如何设计实施创客课程,对高中学校建设创客课程,教师开展创客课程教学活动意义重大。本研究在基于大量相关文献研究、理论探究、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出高中创客课程设计模型,并依据该模型对高中创客课程各构成要素进行了设计与实践。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首先,通过梳理国内创客教育、创客课相关研究及国内外高中创客课程的现状,确定创客课程设计的基本流程思路。其次,通过对创客课程的相关理论探究及对国内外高中创客课程开发实施典型案例的分析,构建出包含课程资源、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活动、课程评价五个环节的高中创客课程模型。在此模型的框架下,对高中创客课程五环节进行研究设计。最后,对研究设计的高中创客课程开展实践应用。实践过程选取了一所高中学校不同年级的两个班级,结合该学校创客课程现状进行了基于两个项目的课程实践。最后通对课程教学实践效果和师生满意度的调查来验证本研究所设计的高中创客课程。实践表明,本研究所设计的高中创客课程,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较好效果,对学校创客课程的建设,教师创客课程教学的开展都具有参考借鉴的价值。

张丹妮[8](2020)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时政教育的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大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已经是我们生活中的常态话题。并且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学形态的日新月异,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上更多地融入时政教育已经是大势所趋。时政资源本身具有知识性、趣味性、以及时效性,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到,高中思想政治课要与时事政治教育相互补充。在此基础上,本文的研究方向就是:通过对教学中时政教育的学习现状的调查,找到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本人在L省某实验中学实习期间,对该学校进行了观察和深度访谈的调查了解真实情况。并根据调查中出现的问题,对症下药。本文写作由四部分构成:第一,文章绪论部分,阐述选题的立意,对国内外研究方法、特色、现状归纳总结。第二,分析时政的定义和发展进程,阐述了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这三大理论依据。并对高中政治课程中时政教育的必要性展开讨论。第三,从实习学校调查的情况分析,辩证地看待时政教育的现状,总结出当下时政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存在问题的原因。第四,分层次提出高中政治课程中时政教育的方法,课前开展形式多样的新闻播报、课中师生共同探索时政资源、课后学生积极参与时政教育活动。

温小琪[9](2020)在《美国高校创客教育的外部支持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现代化通信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为推动美国制造业转型、适应信息化时代的社会变革、解决社会就业问题、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下一代,美国国内近年来兴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创客运动,并推动了美国高等教育中创客教育的兴起。除了高校创客课程和创客空间的实践活动,还需要由内向外寻求资源和支持,政府、大众媒体、产业部门、专业创客组织由此构成了美国创客教育外部支持体系。本论文梳理美国高校创客教育的历史发展进程,从政府的政策与项目支持、行业企业的平台和商业支持、专业组织的技术与活动支持、大众传媒的氛围与舆论支持四个维度分析美国高校创客教育外部支持体系的要素。美国联邦政府、州政府、地方政府三级创客教育政策体系引导和支持高校开展创客教育,民间组织、社区、产业界、媒体等社会力量通过舆论倡导,提供创客产品输出与转化渠道,扮演者创客教育的支持者角色。论文第一部分从整体上分析了美国高校创客教育支持系统,分别为高校创客教育支持系统的建设历程与现状、创客教育的内部支持系统、创客教育的外部支持系统。从最初的创客文化起源开始,以时间为线索梳理了创客运动对高等教育的影响,美国高校作为创客教育实施的主渠道,主要从意识层面、规划层面、实践层面三个维度的强化创客教育的内部支持系统,与以政府、大众传媒、产业部门、专业创客组织为代表的外部支持系统,内外结合共同支持创客教育在美国高校中的发展。论文的第二部分介绍了政府层面的政策和项目支持在美国高校创客教育外部支持体系中起到的引导作用。美国政府为应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从官方发起创客倡议、颁布创客法案的,经历了国家层面、州政府层面和地方政府层面的政策支持,通过国家创新战略、创客教育计划和创客法案,集结并调动各界创客资源,为高校创客教育发展提供了发展方向规划、创客内容和方式的超前谋划、汇聚了各方支持力量。论文的第三个部分介绍了资金支持在美国创客教育外部支持体系起到的助推作用。资金来源渠道是多方面的,一是来自于政府层面的专项拨款与支持性创客项目,二是来自于创客联盟会员会费及个人捐赠,三是多方筹资为高校设立创客教育发展基金。这体现了资金要素对主要对外部支持系统发展贡献了两个作用,一是政府引导了资金流动,二是区域性资金形成了良性循环。论文第四个部分介绍了高校创客教育氛围支持的类型,一是搭建创客成果孵化平台,二是促进创客文化培植,三是促进创客指导与师资培训。为了协调一对一、多对多等社会产业界支持高校发展创客教育的合作关系,先是高校与社会产业界合作,开始了双边合作,然后是由多所高校与多家公司合作,建立专业化的创客空间,提供资金、指导、培训和孵化服务,加速创客人才和创客项目的发展。论文第五部分介绍了美国高校创客教育外部支持体系的技术支持。美国高校创客教育能得到迅速发展,离不开外部支持体系的技术支持,具体的运行模式包括以创客活动为交流平台,整合高校教师与企业研究人员为创客师资,创建以创客空间为主的基础性资源库,技术支持不仅促进高校创客空间的顺利建成,还推动创客比赛的开展并孵化出了一系列创客成果。论文第六部分介绍了美国高校创客教育外部支持系统的特点:一是政府系统规划,指引创客教育发展方向;二是社会全面支持,搭建创客成果孵化与转化平台;三是高校主动跟进,形成创客教育专业服务机构联盟;四是内外系统联动,促进高校创客文化建设。从前文介绍的政策支持、资金支持、氛围支持、技术支持作为切入口,论文总结了对我国高校创客教育的启示:落实创客政策,完善高校创客空间资源配置;开拓资金渠道,构建产学研合作关系闭环;开发创客项目,整合政府、社会、高校资源;加强文化建设,营造高校创新创业良好氛围。

韩倩倩[10](2020)在《中美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一轮人工智能(AI)浪潮形塑着人们的工作与生活,也对教育产生着深刻影响。各国政府迅速反应,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推动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美国与中国在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发展浪潮中备受瞩目。本研究基于“政策规划-目标定位-课程内容”的分析框架,通过文献法和比较法来研究中美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分析两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相同与不同之处,进而为我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发展提供政策性建议。经比较分析发现,中美两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具有相近的政策规划框架,都以编程教育作为实施人工智能教育的基础,以多类型的课程与活动来落实人工智能教育,同时强调以教师培养作为人工智能教育实施的师资保障。但两国在驱动力和发展的侧重上呈现出不同,美国注重以资金推动人工智能教育,强调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础的稳固性;我国主要依靠政策来驱动人工智能教育,注重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核心领域的发展,率先使人工智能基础教材进课堂。中美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目标架构也颇为相似。两国都将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定位为培育计算思维、创造性、信息社会责任感等“软品质”的普及教育,但目标的深层内涵、呈现方式和背后动机存在不同。美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目标既具普及性又具提高性,我国则重点关注普及性;美国对培养创造力、合作能力、跨学科思维的呈现方式是直接的,我国则不凸显。美国开展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动机在于促进国家实力强大,具有经济导向性和外生性的特征,希望超越他国而实现对外的全球领导。中国则更多地以学生为中心,具有人本导向和内生性的特征,专注本国的发展与完善,以期实现民族复兴。中美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课程内容都兼具时代性与育人性,课程内容不仅都反映了人工智能最新的技术发展趋势和应用热点,而且旨在塑造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和引领学生精神性成长。但是,两国课程内容所体现的学段衔接性与学习文化存在差异。美国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内容以核心概念贯穿各学段,学段间具有更强的连贯性和衔接性。我国尚未建立起小学、初中、高中“三段一体”的人工智能教育课程标准,各学段间的衔接性有待增强。课程内容上,美国注重学生与人工智能行业实践、学习社区和市场用户的互动,因而渗透着一种“面向行业、社区与市场”的市场性特征;我国更加注重课程内容的适切性与实践性,课程内容更加体现出“立足学生、学科与实践”的教育性特征。基于上述分析,为推动我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更好地发展:(1)我国人工智能教育政策应更加细化,同时统筹、凝聚政府、学校、企业、专业组织等各界的优势力量,形成推动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发展之合力,夯实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课程基础、师资基础和资金基础。(2)在目标定位上宜在普及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同时,强化高质量的目标要求,进一步强调人工智能创造者与反思者培养之重要性,同时将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跨学科素养、批判性思维素养、沟通素养与合作素养等“新5C”素养纳入目标体系中。(3)在课程内容上需注重“科学性-市场性-教育性”三位一体:科学性指提升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课程内容的衔接性,强调数据分析内容,在课程内容的呈现上更加深入浅出、突出核心;市场性指加强学生与人工智能行业、学习社区以及市场用户的交流互动;教育性指应更加注重批判性思维、计算思维培育方式的多样性,同时增添人文、艺术类的课程内容。

二、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创造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创造者(论文提纲范文)

(1)智慧学习环境下大学生创造力培养模式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研究缘起
    2.研究问题
    3.研究方法
    4.研究思路
    5.研究意义
    6.论文组织结构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相关概念界定
        1.1.1 创造力(Creativity)
        1.1.2 创新思维(Innovative thinking)
        1.1.3 智慧学习环境(Smart Learning Environment,SLE)
    1.2 理论基础
        1.2.1 人本主义理论
        1.2.2 活动设计理论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创造力及创造性思维测试工具研究
        1.3.2 智慧学习环境的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
        1.3.3 智慧学习环境下大学生创造力培养研究
第二章 大学生创造力及创新思维现状调查
    2.1 创造力的构成理论
    2.2 调查工具的编制
        2.2.1 课程起点综合问卷的编制
        2.2.2 创新思维问卷的选取
        2.2.3 创新知识问卷的编制
    2.3 调查问卷的统计与分析
        2.3.1 综合问卷的统计与分析
        2.3.2 创新思维问卷的统计与分析
        2.3.3 创新知识问卷的统计与分析
    2.4 调查结论与启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面向“大学生创造力”培养的课程设计理论模型
    3.1 大学生创造力的交互作用要素
    3.2 面向“大学生创造力”培养的智慧课程设计理论模型
        3.2.1 创造性思维过程的划分
        3.2.2 按照创造性思维阶段设计课程和教学任务
        3.2.3 创造力的交互作用因素设计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OBE导向的智慧学习环境构建
    4.1 智慧学习环境的选取
    4.2 OBE
    4.3 OBE导向的智慧学习环境的设计与建设
        4.3.1 定义学习成果
        4.3.2 确定课程教学目标
        4.3.3 课程内容的选取与组织
        4.3.4 学习资源设计
        4.3.5 学习活动设计
        4.3.6 学习评价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组合法”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
    5.1 “组合法”的教学设计
        5.1.1 教学目标设计
        5.1.2 教学内容设计
        5.1.3 教学策略设计
        5.1.4 教学活动设计
        5.1.5 教学评价设计
    5.2 教学实施
        5.2.1 课堂观察
        5.2.2 网上课程数据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智慧学习环境下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效果分析
    6.1 问卷调查与后测
        6.1.1 大学生“智慧课堂学习体验及满意度”调查问卷
        6.1.2 创新思维问卷的前后测比较研究
        6.1.3 创新知识问卷的前后测比较研究
        6.1.4 创新知识和创新思维前后测综合研究
    6.2 课程整体数据概况
    6.3 学生访谈及分析
        6.3.1 访谈对象
        6.3.2 访谈提纲
        6.3.3 访谈结果
        6.3.4 访谈结论
    6.4 学生的创新作品评价
        6.4.1 评价标准
        6.4.2 评价方式
        6.4.3 创新作品评价统计
    6.5 研究结论与启示
        6.5.1 调查结论
        6.5.2 研究结论与启示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
    7.2 主要的创新点
    7.3 不足之处
    7.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普林斯顿量表
附录2 知识调查量表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致谢

(2)“学生作为课程共同创造者”理念的应用实践——基于“实用英语”课程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理论基础
二、研究目的和问题
三、研究方法
    (一)研究参与者
    (二)数据收集
    (三)问卷调查(二)设计
四、研究过程
    (一)第一阶段
    (二)第二阶段
    (三)第三阶段
五、研究结果与讨论
    (一)学生作为课程共同创造者理念的总结
    (二)问题分析和反思
六、结论与展望

(3)“学生作为共同创造者”理念下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资源建设与交互支持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互联网+”环境下“学生作为共同创造者”理念的分析
    1.1“学生作为共同创造者”的定义
    1.2“互联网+”环境下“学生作为共同创造者”的课程理念是时代所趋
2 建设开放循环与生态进化课程资源
    2.1 参与课程建设
    2.2 学习本位课程资源
3 开发交互学习与资源创享的多网支持学习空间
    3.1 课上、课下随时随地进行泛在学习
    3.2 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
4 构建面向过程的立体评价体系
    4.1 自评与学伴互评相结合
    4.2 项目作品评价与过程性电子学档评价相结合
5 结束语

(4)高中《生活与哲学》中唯物史观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依据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评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重难点与创新点
        (一)研究重难点
        (二)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高中《生活与哲学》中唯物史观教学概述
    一、高中《生活与哲学》中唯物史观教学概念界定
        (一)唯物史观
        (二)高中《生活与哲学》
        (三)高中《生活与哲学》中的唯物史观教学
    二、高中《生活与哲学》中唯物史观教学目标
        (一)夯实高中生唯物史观理论基础
        (二)引导高中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三)培养高中生践行唯物史观能力
    三、高中《生活与哲学》中唯物史观教学主要内容
        (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二)人类社会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
        (三)物质生产实践是社会生活的基础
        (四)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
    四、高中《生活与哲学》中唯物史观教学意义
        (一)落实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三)促进高中生全面协调发展
第二章 高中《生活与哲学》中唯物史观教学现状分析
    一、高中《生活与哲学》中唯物史观教学取得的成绩
        (一)教学目标日益清晰
        (二)教师教学内容把握到位
        (三)高中生唯物史观内容掌握程度提高
    二、高中《生活与哲学》中唯物史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重知识灌输,轻价值引领
        (二)重单向独白,轻双向互动
        (三)重原理阐释,轻生活体验
        (四)重考试量化,轻知行转化
    三、高中《生活与哲学》中唯物史观教学存在主要问题的原因
        (一)教师教学理念滞后,能力不足
        (二)高中生认识不足,兴趣不高
        (三)教学内容抽象,转化不易
        (四)学校重视不够,保障不力
第三章 高中《生活与哲学》中唯物史观教学对策
    一、更新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唯物史观教学观念
        (一)以人为本
        (二)立德树人
        (三)课程育人
    二、提升教师能力
        (一)加强教学能力培训
        (二)推动教学研究
        (三)引领教学方法创新
    三、增强学生能动性
        (一)让学生正确认识唯物史观学习
        (二)引导学生设计个性化学习计划
        (三)引发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究
    四、增强教学内容亲和力和针对性
        (一)推动教学内容生活转化
        (二)推动教学内容图像转化
        (三)推动教学内容故事转化
    五、夯实学校条件保障
        (一)针对目标落实课程学时
        (二)统筹规划完善评价政策
        (三)整合资源改善文化氛围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高中《生活与哲学》中唯物史观教学研究调查问卷(教师)
    附录二 高中《生活与哲学》中唯物史观教学研究调查问卷(学生)
致谢

(5)基于儿童本位的园本课程创生研究 ——以上海市J幼儿园田园特色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幼儿园园本课程发展的现状
        (二)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的转变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一)儿童本位
        (二)园本课程
        (三)课程创生
        (四)田园特色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园本(校本)课程研究与课程创生取向相关联
        (二)早期课程教学的生成性研究体现课程创生的意蕴
        (三)学前阶段的园本课程创生实践研究缺乏
    四、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及目标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步骤
第二章 理论分析
    一、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二)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
        (三)多元智能理论
        (四)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
        (五)瑞吉欧方案教学
    二、课程创生的特征
        (一)儿童本位当先,更关注儿童发展的整体性
        (二)课程创生的复杂性,促进课堂教学多维性
        (三)课程计划与课程方案更具自主性和开放性
        (四)复杂因素的存在,使课程实施呈现动态性
    三、以儿童本位视角进行园本课程创生的合理性
    四、基于儿童本位的课程创生要考虑的主要因素
        (一)课程主体:是儿童还是教师?
        (二)课程资源:源于生活还是教材?
        (三)课程实施:生成课程还是执行课程?
        (四)课程评价:教师自评还是多元评价?
第三章 J园园本课程现状的个案调研
    一、调研背景及目的
        (一)调研背景
        (二)调研目的
    二、调研设计
        (一)调研方式选择
        (二)调研对象选择
        (三)调研题目设计
    三、前期调研结果分析
        (一)教师组访谈结果
        (二)儿童组访谈结果
    四、调研反思与评价
第四章 J园园本课程创生实践研究
    一、J园园本课程创生研究载体——田园特色课程
        (一)田园特色课程的缘起
        (二)田园特色课程的提出背景
        (三)田园特色课程的主要特征
    二、J园园本课程创生的原则和步骤
        (一)田园特色课程实施原则
        (二)田园特色课程实施“五步骤”
    三、J园园本课程创生的主要方法
        (一)问题聚焦
        (二)可行性分析
        (三)主题方案设计
        (四)主题方案实施
        (五)反思评价
    四、J园园本课程创生实践案例
        (一)案例:发现神奇的生长秘密——发豆芽(中班)
        (二)案例:不一样的迎新活动——迎新灯会(中班)
        (三)案例:播撒一颗爱的种子——造小屋(大班)
        (四)案例:探寻自然界的神奇——蚯蚓的秘密(大班)
    五、J园园本课程创生实践成效分析
        (一)教师在田园课程创生中的变化
        (二)儿童在田园课程创生中的变化
第五章 结论、反思和展望
    一、研究结论
        (一)知行合一,教师课程创生意识逐渐落地
        (二)能力发掘,儿童权利在平等自主环境中实现
        (三)双向成效,教师和儿童同为课程创生受益者
        (四)支架搭建,课程“五步骤”为课程创生搭建框架
    二、研究反思
        (一)儿童参与创生,是“差异化”还是“拉差距”?
        (二)课程“五步骤”,是“助力”还是“阻力”?
    三、研究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与研学旅行活动课程融合实施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时代要求
        1.1.2 现实需求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研学旅行的历史演进
        1.3.2 研学旅行的主要研究内容与进展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研学旅行
        2.1.2 地理研学旅行
        2.1.3 融合模式
        2.1.4 地理综合实践活动
    2.2 理论基础
        2.2.1 泰勒课程开发理论
        2.2.2 多尔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
        2.2.3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第3章 高中研学旅行活动实施现状分析
    3.1 问卷调查设计
        3.1.1 调查目的与对象
        3.1.2 调查问卷的设计维度
    3.2 调查结果与分析
        3.2.1 学生、教师和家长的基本信息分析
        3.2.2 研学旅行活动的认知情况分析
        3.2.3 研学旅行活动的实施情况分析
        3.2.4 研学旅行活动中的问题分析
        3.2.5 研学旅行活动实现方法和形式探讨
    3.3 问卷调查结论与启示
        3.3.1 研学旅行活动的认知情况启示
        3.3.2 研学旅行活动的实施情况启示
        3.3.3 研学旅行活动中的问题启示
        3.3.4 研学旅行活动实现方法和形式的探讨启示
第4章 融合实施模式研究
    4.1 地理课堂教学与研学旅行活动的关系辨析
        4.1.1 地理课堂教学保障研学旅行活动
        4.1.2 研学旅行活动延伸课堂教学
    4.2 融合实施模式
        4.2.1 课程融合模式的“三边”关系介绍
        4.2.2 融合模式的“两心”关系介绍
    4.3 融合实施模式的内涵
        4.3.1 重视目标的核心素养发展
        4.3.2 强调内容的理论性与实践性
        4.3.3 师生合作的直接与间接经验
        4.3.4 多元评价相结合
    4.4 融合实施模式的特点
        4.4.1 时间短期性
        4.4.2 主题多样性
        4.4.3 过程连贯性
        4.4.4 参与选择性
        4.4.5 经济实惠性
    4.5 融合实施模式的内容
        4.5.1 价值取向
        4.5.2 融合课程目标
        4.5.3 课程资源的选择
    4.6 课程组织与方法
        4.6.1 活动前——活动方案设计
        4.6.2 活动中——组织方法与实施
        4.6.3 活动后——表现性评价与总结
    4.7 融合实施模式案例设计
        4.7.1 活动前准备
        4.7.2 活动过程设计
        4.7.3 活动后总结与评价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A 调查问卷
    高中研学旅行活动现状研究调查问卷(学生版)
    高中研学旅行活动现状研究调查问卷(家长版)
    高中研学旅行活动开展现状调查问卷(教师版)
附录 B 研学旅行活动课程模式统计分析表
附录 C 融合模式活动设计表
附录 D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7)高中创客课程设计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问题提出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课程与课程设计
        2.1.2 创客课程
        2.1.3 项目式教学
        2.1.4 开源硬件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创客教育研究现状
        2.2.2 创客课程研究现状
        2.2.3 高中创客课程现状研究
3 高中创客课程设计基础
    3.1 创客课程的学理基础
        3.1.1 创客课程的哲学理论基础
        3.1.2 创客课程的心理学理论基础
        3.1.3 创客课程的教育学理论基础
    3.2 普通高中学生认知发展基础
        3.2.1 高中生个体认知发展
        3.2.2 高中生群体认知发展
    3.3 高中创客课程设计基础
        3.3.1 高中创客课程目标设计基础
        3.3.2 高中创客课程内容设计基础
        3.3.3 高中创客课程活动设计基础
        3.3.4 高中创客课程评价设计基础
4 高中创客课程设计
    4.1 国内外高中创客课程案例分析
        4.1.1 国外高中创客课程案例分析
        4.1.2 国内高中创客课程案例分析
        4.1.3 国内外高中创客课程案例的启示
    4.2 高中创客课程设计系统架构
        4.2.1 高中创客课程设计模型
        4.2.2 高中创客课程资源设计
        4.2.3 高中创客课程目标设计
        4.2.4 高中创客课程内容设计
        4.2.5 高中创客课程活动设计
        4.2.6 高中创客课程评价设计
5 高中创客课程设计实践
    5.1 高中创客课程设计实践背景
    5.2 高中创客课程资源设计实践
        5.2.1 空间资源
        5.2.2 团队资源
        5.2.3 教学资源
    5.3 高中创客课程目标设计实践
    5.4 高中创客课程内容设计实践
    5.5 高中创客课程活动设计实践
        5.5.1 实践项目一:生日会小彩灯
        5.5.2 实践项目二:智能电风扇
    5.6 高中创客课程评价设计实践
        5.6.1 课程教学评价
        5.6.2 课程满意度评价
6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成果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一 高中创客课程实施学校现状调研访谈提纲(教师)
    附录二 威廉斯创造力倾向测验
    附录三 创新素养评价表
    附录四 课程作品评分标准
    附录五 课程满意度调查问卷(学生)
    附录六 高中创客课程满意度访谈提纲(教师)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8)高中思想政治课时政教育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特色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特色
第二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时政教育的内涵及理论依据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时政教育的内涵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时政教育的涵义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时政资源的特点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时政教育的理论依据
        (一)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三)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时政教育的必要性
        (一)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需要
        (二)拓宽学生国内国际视野
        (三)凸显学科与时俱进的特点
第三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时政教育的现状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时政教育的现状调查——以L省某实验学校为例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方法
        (三)调查内容
        (四)调查结果概述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时政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时政教育形式过于模式化
        (二)教师教学方法缺少灵活性
        (三)时政教育的价值引领不突出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时政教育的原因分析
        (一)教师对时政教育重视不足
        (二)教师自身的时政教育素养基础不够深厚
        (三)学生只注重时政知识的学习
第四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时政教育的有效对策
    一、课前开展形式多样的时事播报
        (一)教师布置时政主题,引领方向
        (二)采取形式多样的播报方法
        (三)师生及时给播报做出点评
    二、课中灵活融入时政资源
        (一)教师用时政热点导入新课
        (二)“述、析、联、练”解读时事政治
        (三)“时政议题式研究”辨析时政专题
    三、课后积极参与时政教育活动
        (一)建立时政兴趣小组
        (二)开展时政知识竞赛活动
        (三)举办专题时政讲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9)美国高校创客教育的外部支持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四)国内外研究综述
    (五)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一、美国高校创客教育发展中的支持系统建设
    (一)美国高校创客教育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二)美国高校创客教育的内部支持系统
    (三)美国高校创客教育的外部支持系统
二、美国高校创客教育的政策支持
    (一)联邦和州层面的创客教育支持性政策
    (二)政策要素对美国高校创客教育的支持作用
三、美国高校创客教育的资金支持
    (一)美国高校创客教育的外部资金渠道
    (二)资金要素对美国高校创客教育的支持作用
四、美国高校创客教育的氛围支持
    (一)美国高校创客教育氛围支持的类型
    (二)美国高校创客教育氛围支持的合作机制
五、美国高校创客教育的技术支持
    (一)美国高校创客教育技术支持的模式
    (二)美国高校创客教育技术支持的成果
六、美国高校创客教育外部支持系统的特点和启示
    (一)美国高校创客教育外部支持系统的特点
    (二)美国高校创客教育外部支持系统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科研情况

(10)中美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意义
    (三)概念界定
        1.人工智能
        2.人工智能教育
    (四)文献综述
        1.我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
        2.美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
        3.对已有国内外文献的评价
    (五)研究设计
        1.研究目的
        2.研究内容
        3.研究方法
一、美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
    (一)政策规划
        1.粗放规划期(1983年-2014年)
        2.精细规划期(2015年-2020年)
    (二)目标定位
        1.宏观目标:为所有学生提供高质量的人工智能教育
        2.中观目标:培养人工智能的生产者和创造者
        3.微观目标:培育中小学生的计算思维与创造力
    (三)课程内容
        1.基础内容:编程与算法
        2.重点内容:K-12人工智能国家导则
        3.支撑内容:数据与建模
二、我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
    (一)政策规划
        1.局部试行期(2000年-2014年)
        2.整体布局期(2015年-2020年)
    (二)目标定位
        1.宏观目标:面向中小学生普及人工智能教育
        2.中观目标:培养人工智能的使用者和创新者
        3.微观目标:提升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
    (三)课程内容
        1.基础内容:编程与算法
        2.重点内容:新版课标AI内容
        3.支撑内容:机器人与数据分析
三、中美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比较分析
    (一)相同点
        1.以编程教育为基础,以师资培养为保障
        2.以多样化的课程与活动落实人工智能教育
        3.以计算思维、创造性等软品质培育为目标
        4.课程内容呈现出时代性与引领性的统一
    (二)不同点
        1.美国以资金推动人工智能教育,中国以政策驱动人工智能教育
        2.美国的政策规划注重稳固基础,中国的政策规划讲求核心高效
        3.美国目标具有提高性和直接性,中国则具有普及性和非凸显性
        4.美国目标具有经济导向和外生性,中国具有人本导向和内生性
        5.美国重内容的衔接性与互动性,中国重内容的适切性与实践性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1.两国政策规划框架高度一致,但在驱动力和发展的侧重上不同
        2.两国教育目标架构近似,但深层内涵、呈现方式和旨趣皆有别
        3.两国课程内容皆具育人的时代性,但衔接性与学习文化有差异
    (二)政策性建议
        1.细化人工智能教育政策,合力夯实课程、资金与师资基础
        2.关注人工智能教育质量,突显目标重点,纳入新5C素养
        3.构建科学性-市场性-教育性一体的人工智能课程内容体系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创造者(论文参考文献)

  • [1]智慧学习环境下大学生创造力培养模式探究[D]. 崔东泽.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2)
  • [2]“学生作为课程共同创造者”理念的应用实践——基于“实用英语”课程的设计研究[J]. 杨蕾. 高等继续教育学报, 2020(05)
  • [3]“学生作为共同创造者”理念下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资源建设与交互支持策略研究[J]. 崔颖,唐章蔚,沈晶. 科教导刊(下旬刊), 2020(30)
  • [4]高中《生活与哲学》中唯物史观教学研究[D]. 田安金. 西南大学, 2020(05)
  • [5]基于儿童本位的园本课程创生研究 ——以上海市J幼儿园田园特色课程为例[D]. 高慧怡.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6]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与研学旅行活动课程融合实施模式研究[D]. 谭玲. 湖南科技大学, 2020(06)
  • [7]高中创客课程设计与实践[D]. 马丽琴.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8]高中思想政治课时政教育的策略研究[D]. 张丹妮.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9]美国高校创客教育的外部支持系统研究[D]. 温小琪. 西南大学, 2020(01)
  • [10]中美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比较研究[D]. 韩倩倩.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创造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