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业:面对新世纪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世纪论文,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夕阳产业”还是“朝阳产业”
近年来,面临电视的广泛普及和互联网的迅速崛起,有人预言:作为传统媒体的报业,好日子已经走到了尽头,很快要沦为“夕阳产业”了。有的学者甚至提出疑问:印刷传媒的红旗还能打多久?
报业的前景果然如此黯淡吗?
不。在当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报业作为一项产业,其规模已十分庞大,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部门。如美国,现有各类报纸9000多种,读者1亿多人,雇员40多万,就业人数比钢铁和汽车制造业还多(注:冯晨:《美国报业掠影》,见《中国报业》2001,1-2,第108页。)。在中国,有各类报纸2000多家,年广告收入135亿元,年广告收入超亿元的报社达50家,全国新闻工作者达75万人,可谓浩浩荡荡,实力不凡。
报业不但规模大,发展势头也令其他大多数行业艳羡不已。据世界报业协会对全球71个国家1300多家报纸出版单位的统计,近年来大多数国家的报纸发行量和广告收入持续上升(注:潘玉鹏《从2000年世界报业发展状况调查结果看报业发展趋势》,见《新闻大学》2000冬,第5页。)。据国家新闻出版署统计,从1989年到1999年,我国公开出版的报纸总印数从206.98亿份,增加到318.38亿份,增长53.82%;总印张从179.45亿印张,增加到636.68亿印张,增长254.8%。(注:《中国报刊出版统计》,见《中国新闻年鉴2000》第567页。)中国报纸的读者在过去五年中上升12.7%(注:潘玉鹏《从2000年世界报业发展状况调查结果看报业发展趋势》,见《新闻大学》2000冬,第5页。)。
另一个勿庸置疑的事实是:当代报业大量采用高新技术,高投入,高产出,高增值,高效益。从1988年到1999年,我国报业的投资回报率为17-50%,远远高出其他行业(注:李良荣、张克旭:《新形势下的报业集团与报业竞争》,见《新闻实践》2000,6,第20页。)。1999年省级党报的平均利润率为12.16%,最高达40%,在国民经济中属于效益较好的行业(注:杨磊、孙业:《我国省级党报的现状与走势》,见《新闻记者》2001,8,第11页。)。我国大多数省级党报都拥有自己的现代化报业大楼,购置了现代化的电子排版和印刷设备。到1999年底,全国31家省级党报全部使用计算机系统进行编辑和排版,使用卫星通讯技术传输信息和版样,其先进程度,与欧美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相比也毫不逊色。
被称为“第四媒体”的互联网的兴起,一时有取代老的传统媒体之势。看到网络公司老总们大把大把烧钱,不少有发展前途青年记者、编辑在高薪吸引下连连跳槽,报业的前途似乎暗淡了不少。但正象人们比喻的那样,网络传媒像一瓶质量上乘的啤酒,所有人都不断地摇晃它,结果摇出来的是越来越多的泡沫。把泡沫挤掉,人们才发现,各网络传媒公司几乎没有一家赢利。股价崩盘,一泻千里,美国的网络公司从1999年以来以每天一家以上的频率倒闭,不倒闭的也大幅度缩水,仅今年1-7月,被解雇的网络公司员工就达8万人。到这时,人们终于发现,互联网的本质是一种技术工具和手段,所谓网络传媒不过是传统媒体在网络世界的再现。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互联网与报纸并不是互相取代的对手,而是互相促进的伙伴:网络把报纸作为重要的、可靠的信息源,报纸也借助网络,扩大自己的影响和覆盖面,提高自己的知名度。经过一番波折,读者、投资者、广告商又回过头来,重新把目光投向传统媒体。
真正对报纸构成威胁的是电视,它报道迅速,画面直观,现场感强,内容越来越丰富,受众不受文化程度的影响,连文盲都可以收看。但与电视相比,报纸也有自己的优势:其权威性、缜密性、灵活性、深刻性,价格低廉,阅读方便,是电视和其他媒体难以企及的。现代人一年到头四处奔波,总不能捧一台电视机东跑西跑。连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也说:“通常我获得消息的唯一来源是报纸(注:冯晨:《美国报业掠影》,见《中国报业》2001,1-2,第108页。)”。
所以,报业,特别是现阶段中国的报业,绝不是日趋没落的“夕阳产业”,而是欣欣向荣的“朝阳产业”。
党报——挑战和困惑
在中国的报业结构中,党报是舆论导向的龙头,报业的核心,宣传战线的主阵地,“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的主力军。
然而,近年来在中国报业整体上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党报却遇到了前所未有挑战,产生了这样那样的困惑。突出表现在:
一、发行量减少,市场占有率下降
以省级党报为例,1984年全国31家省级党报平均期发量达到38.64万分,创历史最高纪录。1985年以后,出现了持续下降的趋势。中央和各省市发现了这一问题,年年专门发文件,开会作动员,要求做到党报发行“稳中有升”,实际结果是年年“稳中有降”,1999年省级党报平均期发量下降到23.91万份,比1984年下降38.12%(注:杨磊、孙业:《我国省级党报的现状与走势》,见《新闻记者》2001,8,第11页。)。今年,据发行部门统计,省级党报中除南方日报、解放日报、浙江日报等几家比上年有所增长外,其余大部分继续下滑。中央级党报下滑得更多,像人民日报发行量已从上世纪80年代初的500多万份下降到200万份左右。
二、内容老化,版面陈旧
改革开放以来,党报的内容已经有了很大改进。但听听读者意见,仍然不满意。比较突出的是觉得党报改革步子不大,创新意识不强,新闻不新,热点不热,重点不重,副刊不富(不丰富),有效信息量不足,工作性、业务性太强,遇事反应迟缓,与群众交流少,不能适应转型期社会发展和读者阅读习惯变化的需要。报业的结构和工作方式还留着计划经济的烙印,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和读者求新、求知、求变的要求。
三、实力不足,竞争力不强
自己跟自己比,已有很大发展,但随着对内对外的进一步开放,竞争不但来自业内、国内,同时也来自业外、国外。
跟电视相比,报纸的覆盖面、传播速度、直观性,都明显处于下风。中国电视人口覆盖率已达87.6%(注:满运来:《传媒·思考·新世纪》,同心出版社,第6页。),成人读报率仅56%,每千人拥有的报纸仅36份(注:《全球报纸阅读状况一览》,见《中国报业》2001,4页,第52页。)(另有人调查为56份)。中央电视台每年的广告收入达60多亿元人民币,而中国报业中广告收入最多的广州日报报业集团不过12.5亿元(注:幸培瑜:《打造中的核心竞争力》,见《中国记者》2001,6,第18页。)。
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就更大。美国时代华纳传媒集团(当然不限于报业)拥有固定资产1500亿美元,与美国在线合并后新公司市场价值高达3500亿美元,相当于墨西哥、巴基斯坦两国年国内生产总值之和,而我国目前最有实力的报业集团的固定资产不过20亿元人民币(注:史敬平:《寻找媒体与资本合作的盈利模式》见《传媒》2001,7,第33页。),我国新闻出版行业的总资产也不过1263亿元人民币(注:《新闻出版署署长石宗源答记者问》,见《新闻战线》2001,1,第4页。)。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这种实力悬殊的竞争,将使我国的报业和整个传媒业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
四、改革滞后,体制不适应
党报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宣传改革不遗余力,总结推广了无数改革开放的先进典型,但自身的改革却步履蹒跚。就连“新闻改革”的口号,也是一会儿说要“积极推进”,一会儿说“不要提”。深化改革是全党工作的指导方针,新闻领域怎么能够例外?
党报的管理体制,这些年来也无大的突破。制定新闻法讲了多年,如今陷入停顿。成立报业集团,体制上也是各行其是,有的是党委领导下的社长负责制,有的是社长领导下的总编辑、总经理负责制;集团的领导,有的称社长,有的称总裁,有的称董事长;集团的性质,有的为事业,有的为企业;对干部的任免,有的权力下放,有的权力上收;报刊的跨地区发行,上面说提倡、鼓励,下面有土政策,限制非本地报纸发行,搞地方保护主义;舆论监督,上面要求加强,下面层层设防,砸相机,打记者。诸如此类,说明离开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报业管理体制。还有很大距离,还要加快新闻改革的步伐。
五、人才流失,凝聚力减弱
长期以来,党报是新闻从业人员就业的首选单位。近年来,情况发生了变化,优秀的大学毕业生,有才华的记者、编辑选择就业岗位,往往把电视台、网站、三资企业、出国留学列为首选目标。
六、发行渠道不畅,政策限制偏紧
长期以来,发行渠道单一严重束缚了报业的发展。近年来,发行垄断逐步放开,发行渠道日趋多元,活跃了报刊市场,促进了报业繁荣。
但是,对报刊发行,从批发到零售,仍然限制较多。报刊是特殊商品,讲究两个效益,按理在流通、发行中应该享有比普通商品更多的优惠政策。事实上,它受到的是更多的限制。已经实行多年的促进报业发展的一些经济政策,被逐步取消了,有些新出台的政策,又进一步加重了报业单位的负担。“1996年9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完善文化经济政策的若干规定,明确报业广告按经营收入3%缴纳文化事业建设费。1996年10月15日起,海关总署宣布停止执行新闻纸7%的暂定税率,恢复执行新闻纸15%的规定税率。1996年下半年还增加缴纳0.5%的物价调节基金。这种趋势对新世纪报业的发展是会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注:满运来:《传媒·思考·新世纪》,同心出版社,第6页。)
以上种种,都是党报以至整个报业在进一步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发展要有新思路
江泽民同志2000年10月11日在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上再次强调,发展是硬道理,明确提出:“发展要有新思路。”
面对新世纪的新挑战,新闻界的领导、专家、学者总结经验,大胆探索,提出了许多开拓创新的新思路。在这里,我也想不揣冒昧,谈一点个人不成熟的看法。
一、深化改革,与时俱进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创新是发展的灵魂,法制是发展的保证。只有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深化改革,才能实现报业从内容到形式,从管理体制到运行机制的开拓创新。
像解放日报,2000年以筹建报业集团为契机,加快了改革和发展的步伐,在深入调查研究和学习兄弟单位经验的基础上对报纸的内容和结构作了较大的改革和调整:增强新闻性,力戒杂志化,新闻版与专副刊的比例从31%:37%,调整为37%:31%,广告比例不变;整合、重组新闻版,突出重点和热点,加重对国内外要闻、经济新闻、国际新闻、热点新闻的报道力度;设置分报头,提升新闻效应,方便读者阅读;开辟“热点追踪”专版,加强典型报道和热点引导;改进和加强图片报道,力求图文并茂;改进文风,提倡多写短新闻和独家报道。改版后的解放日报,给人以面貌一新之感,受到领导机关和广大读者的一致欢迎,也有力地促进了发行,带动了广告,发行量从去年年初的39万份增加到今年年初的43万份,扭转了发行量连年下滑的势头。
二、办好主流报,壮大主力军
“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是党和人民交给新闻宣传战线的光荣任务,是进行正确舆论导向的保证。
唱响主旋律需要有高水平的“领唱”,打好主动仗需要有战斗力强的主力军。
目前,我国的报纸大致可分为四类(各类之间有交叉的情况):(1)以党委机关报为主的主流报纸;(2)以消费、服务、娱乐、体育、生活为主要内容的大众化报纸;(3)以特定阶层读者为对象的专业(含行业、企业)报纸;(4)时尚类报纸。在这支林林总总的报业大军中,党报是唱响主旋律的“领唱”,打好主动仗的主力军,是代表着报业发展方向的主流媒体。所谓办好报纸,首先应该把党报办好;所谓新闻改革,首先应该把党报改好;所谓发展报业,首先应该把党报发展好;所谓政策(像税收政策、干部政策、分配政策等)倾斜,首先应该向党报倾斜。离开办好党报讲改革、讲发展,岂不是南辕北辙、舍本求末?
近年来,生活、娱乐、消费等实用性强的大众化晚报、都市报有很大发展,企业、广告商为推销商品、占领市场,也往往把广告重点投向这类报纸。
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有的新闻单位的领导,也把发展报业的希望重点放在这类报纸上,眼看主流报纸——党报发行量下降,阵地缩小,无可奈何地提出了“小报养大报”方针。岂不知如此养的结果,很可能造成“小报挤大报”的后果,进一步削弱党报的竞争力和影响力。看来,处理好大报与小报、主报与子报的关系,已经提上新闻单位领导的议事日程。
三、准确定位,优化结构
创办一张新报或改造一张老报,碰到的第一问题是报纸的内容定位和读者定位。定位准确,就成功了一半,定位不当,迟早要关门大吉。
胡乔木与赵超构谈办报时讲过两句很精辟的话,他说:办报有两条路子:一条是看了我的报,就不要看别的报;一条是看了别的报,还得看我的报。
这两句话看起来互相矛盾,就像矛与盾的关系,实际上却充满了辩证法。
第一条是办大型综合性、权威性报纸的路子,力求“一报在手,什么都有”;第二条是办专业性、地区性、行业性报纸的路子,力求“不求取代别人,只求不可取代”。
事实上,世间万物,纷繁复杂,再大再全的报纸,也不可能包罗万象,将大千世界尽收报内。所以,这两条路子只要走得好,都能走得成功。
在一个报业集团内,如果既有一两张按第一条路子办的综合性大报,又有几张按第二条路子办的专业性、服务性、实用性的子报(子刊)那么将是一种比较合理的报业结构。
四、党报姓党,党报也姓民
近年来,许多报界内仁反复强调:“党报姓党”。
这样的提醒很正确,也很必要。党报是党的耳目喉舌,党性原则是办好党报的最高原则。宣传好、贯彻落实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党报的神圣职责。有些报纸出问题,犯错误,最根本的原因是背离了“党报姓党”的根本原则。
同时,我还想再补充一句:党报也姓民。因为,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最高宗旨。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我们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1年7月2日)
党报的优势有两个:一是党的正确领导;二是密切联系群众。二者缺一不可。
既有很强的党性,又为群众喜闻乐见,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也是宣传艺术高超的表现。
有时候,在实际工作中也会产生这样那样的矛盾,党员干部和一般群众的要求、不同阶层读者的兴趣也不完全一致。面对这类矛盾,有的同志提出,干脆把党报办给干部看,另外办些子报子刊,作为党同群众联系的纽带。这样把干部和群众截然分开,把党报的读者对象局限在干部范围内,似有悖于党报的宗旨。因为报纸本来就是大众传媒,不是党的文件。从我们党诞生以来,党报就是党联系群众的纽带和桥梁。把党报的读者对象限于党的干部,忘记了党报也姓民,就会使党报脱离群众,最终会削弱党报的影响力和战斗力。
应该看到,人民群众是分为不同阶层的,报纸读者也是分层次的,企图办一种报纸满足上上下下、男男女女各阶层读者的需要是不可能的。但是,党报作为最主要的主流报纸,作为宣传舆论阵地的排头兵和带头羊,只有胸怀全局,登高望远,既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又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和兴趣,“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才能完成党交给我们的宣传任务。
一句话,党报姓党,党报也姓民,党中央的机关报就叫《人民日报》,把“人民”两字天天印在报头上。
五、努力实现报业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提出,要实现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这一要求,对我国报业来说显得尤为迫切。
面对国外媒体的竞争,我们的报业在经济实力、传播手段等方面处于相对弱势。如果按常规发展,我们就会永远处于落后状态。只有抓住机遇,实现报业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
我们的有利条件是,在我国,以党报为核心的报业在政治上有很大的优势。党和政府重视报业,重视党报,广大干部和群众相信报纸,相信党报,广大新闻工作者爱岗敬业,有很高的素质,有优良的传统。同时,现代化建设的顺利开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广大人民群众收入水平和文化水平的提高,也为报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有人经过市场调查,认为传媒业、报业是“中国最后一个暴利行业”。近年来我国报业走上集团化发展道路,业绩不凡,也说明了这一点。像广州日报报业集团,2000年总资产已达38亿元,年营业收入27亿元,利润4.6亿元,被列为广州市国有资产十强之一(注:幸培瑜:《打造中的核心竞争力》,见《中国记者》2001,6,第18页。)。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2000年销售收入12.02亿元,净资产达19.8亿元,实现利润4.8亿元(注:辛保:《报业集团十六家》,见《传媒》2001,6,第6页。)。四川日报报业集团2000年名列全省直属企业第三名纳税大户(注:唐嗣田:《报业集团发展面临的问题及主要对策》,见《中国报业》2001,4,第21页。)。《云南日报》的利润在全省地方企业中排名第四(注:杨磊、孙业:《我国省级党报的现状与走势》,见《新闻记者》2001,8,第11页。)全国记协对全国省级党报的调查表明,“我国省级党报的实际收益在最近20年间,其发展趋势一直处于向上攀升的轨道之中。”其中19家有代表性的省级党报1999年与1989年相比,利润总额从15891.51万元,增加到89210.48万元,增长461.37%,与其他行业相比,“我国省级党报经济平均发展速度,应该居于国内经济发展较好的企业行列,属于有较大发展空间和较大开发潜力的朝阳产业。”(注:杨磊、孙业:《我国省级党报的现状与走势》,见《新闻记者》2001,8,第11页。)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临近,业外和国外资金进入报业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势头越来越猛。据报道,我国目前有境外媒体公司背景的媒体已有近50家(注:钱晓文:《外资传媒在华经营模式及其影响》,《新闻记者》2001,8,第12页。)。这也为我国报业在广告、发行、印刷等经营领域多渠道吸纳资金,加快发展,创造了条件。
事实启迪我们,只要认清形势,抓住机遇,正确决策,运作得当,充分发挥我们的优势和潜力,实现报业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是完全可能的。
六、打通瓶颈,扩大发行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纸张供应、印刷设备的改善,许多制约报业发展的因素逐步消除,发行工作相对滞后越来越成为报业发展的瓶颈。业内人士深切地感受到,现在报纸不是编不出来,不是印不出来,而是卖不出去,或者说卖起来很难。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潜在报刊市场。我国的钢、水泥、粮食、彩电、手表、自行车等物质产品早已是世界第一,我国居民的手机拥有量也已超过美国,居世界首位。然而我国的报纸发行量,仍落在日本、美国、印度等国家后面(注:《全球报纸阅读状况一览》,见《中国报业》2001,4页,第52页。)。这跟过去长期以来报刊垄断发行、渠道单一有关。像报刊发行一样,我国的电信业过去也是垄断经营,长期落后,近年来引进竞争机制,既加快了发展,也改善了服务,很快就走到了世界的前列。看来,要扩大报刊发行,关键还是加快发行体制改革,进一步打破垄断,从批发到零售,在加强管理的同时,鼓励竞争,多渠道发行,理顺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只要打通了这个瓶颈,一定能带来报业的更大繁荣。
七、建设人才高地,凝聚一流人才
报业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人才从那里来?一靠内部培养,二靠外部吸引。报业是一个需要优秀人才也造就优秀人才的地方。近年来,人才流动政策为报业吸引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我们要在加快新闻改革、报业体制改革的同时,加大内部干部人事制度、分配制度改革的力度,加大培养名记者、名编辑、名评论员和优秀经营管理人员的力度,进一步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鼓励能者多劳,多劳多得,对有特殊贡献的人,要给予特殊的支持和奖励,从而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让拔尖人才脱颖而出,逐步形成“拴心留人的环境和竞相创新的氛围”。只要我们吸引、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一流的人才,把报业建设成整个社会的人才高地,就一定能办出一流的报纸,一流的报业集团,迎来报业的更大繁荣。
时代呼唤报业巨人。在中国的大地上,必将产生出世界级的报业巨人。
2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