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轩现象”的出版学透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透视论文,现象论文,曹文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曹文轩已经“火”了快十年了。在90年代,这个儿童文学并不十分走俏的年代里,一个儿童文学作家竟“火”遍了海峡两岸,而且一“火”就是近十年,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业内人士称,这是“曹文轩现象”。
共和国50周年大庆的前夕,报纸刊出了第四届国家图书奖和第七届“五个一工程”奖的获奖名单。曹文轩一下子又得了三个奖:《草房子》分获国家图书奖和“五个一工程”奖;《红瓦》获国家图书奖提名奖。“曹文轩现象”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天上掉不下曹文轩
如果说,天上或许能够掉下个“林妹妹”,却无论如何掉不下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地里挖出来的。二十多年前,在那个连田野上的风都挟着阶级斗争火药味的年月里,农村出身的文学青年曹文轩有幸遇到了一位好心的县文化馆创作员——李有干先生。李先生爱惜人才,倾力指点。在他的精心雕琢之下,一块瑰玉渐渐脱璞现身。早年江苏出版社的编辑给予了曹文轩最初的鼓励,将他的一篇小故事《紧弦》印成了铅字。从此,曹文轩走上了通往文学圣殿的羊肠小道。日后的艰辛跋涉自不必说,重要的是迈出了第一步。
时下的人们常常感叹:优秀的文学作品太少了,尤其是优秀的儿童文学原创作品太少了。殊不知,没有优秀的作家,何来优秀的作品?不注重培养和扶持文学新人,又哪里能得出优秀的作家?今天的我们应当自问一句:过去的十几年,我们做了什么?有没有一直普遍地将培养作者的使命放在应有的重要位置上?如果我们现在仍然不能这样做,那么十几年以后,又会怎样?在这一点上,我们必须进行长期不懈的努力,任何急功近利的手段都不可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出版人的眼光和气度
如果说,自1988年4 月荣获第一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再见了,我的小星星》)时起,曹文轩就已在儿童文学创作界颇有一些名气了的话,那么,他真正大“火”起来,还是在90年代。
早在80年代末期,古老的金陵城里就出现了一位独具慧眼、气度过人的优秀编辑,他就是后来的江苏少儿出版社的副总、编辑、今天的江苏文艺出版社社长、鼎鼎大名的昆山才子刘健屏。那时的刘健屏,于扬子江畔的高云岭,独上高楼,极目神州。他那充满睿智的目光在俊采星驰中搜寻,最后紧紧地盯住了已身为北大中文系教授的曹文轩。后来,就有了《山羊不吃天堂草》的诞生。该书1991年12月由江苏少儿出版社出版,次年荣获第三届宋庆龄儿童文学奖金奖和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儿童文学作品集评奖一等奖。曹文轩从此大“火”起来;并随着该书在台湾的出版及获奖,“火”遍了海峡两岸。当然,作为出版者,江苏少儿社也从中获益匪浅。
出版人的眼光,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能决定作品的命运,能影响作家成长的轨迹,也能为自身的发展开一扇窗或关一道门。而出版人的气度决定了他能做多大的事,他的能力和水平则决定了他怎样去做且能把事情做到什么程度。
精明的刘健屏自然不会轻易地放过曹文轩,他执著地认为,曹文轩一定还能写出更好的作品。所以,在他制造了另外一大新闻——买断著名动物小说家沈石溪——之后,又找到已经佳作迭出、大红大紫的曹文轩:你一定要再写一部长篇给我们出版,你一定会写得更好。你再忙也得写,谁让我们是朋友呢?我们绝对相信你,也请你相信我们。我们一定把你的书出好,一定大力进行宣传。对书的发行量我们也有信心,稿酬我们现在就预付……面对这样的出版人,知情重义的作家还能说什么呢?于是,在教学、科研的百忙之中,在熬过一个个不眠之夜以后,又一部力作诞生了,这就是今天为江苏少儿出版社赢得了巨大荣誉的《草房子》。
需要这样的大手笔
如果说,《草房子》的组稿过程已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出版人的眼光和气度的话,那么,这本书的包装、推广和宣传过程则尤其能够显示出版人的韬略和专业水平。
江苏少儿出版社得到了《草房子》的手稿,如获至宝。他们请出资深编辑祁智和郁敬湘出任责编,又对美编姚红委以重任,请她担任该书的装帧设计。才华横溢的姚红女士果然不负众望,将这本难得的佳作打扮得人见人爱。尤其是该书的精装本,简直就是一份精美的生日赠品。在进行图书本体包装的同时,江苏少儿社又开始了下一步的大包装——宣传与推广。颜煦之、刘健屏两位老总心劲十足。他们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草房子》的样书刚刚出厂,还带着一股油墨香,就被送进了许多方家的书斋。接下来,大型的作品讨论会在京举行,鸿儒纷至,盛况空前。陈昌本、高洪波等领导的讲话,浦曼汀、樊发稼等学者的发言,一致给予这部作品以高度的评价。高人宏论,发了《中华读书报》一个整版。影响之广,实属罕见。
江苏少儿社为《草房子》所做的许许多多宣传和推广工作无疑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是,付出终有回报:《草房子》声名鹊起,销售量一再攀升;出版社在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亦美名远播,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人们在称羡这一大手笔的同时,也清楚地看到,当今的出版业需要这样的大手笔。只有敢于做大事,才有可能做成大事;只有大策划、大制作,才能带来高收益。
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以及出版社的经营思想
如果说,一本书的赔与赚不能单以其首次印刷的盈亏来进行判断的话,那么一个出版社的得与失则尤其不能以一时一书的得失来衡量。这里有一个眼光是否长远,是否具有战略思想的问题。
对于一个出版社而言,其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的关系是辩证的,既对立又统一,而且时常相互转化。经营有方的出版人往往能够透彻地看待这种关系,有效地调动这两种资产,使之服务于自身发展的长远利益。他们往往首先有意识地消耗有形资产,创造更大的无形资产,打出名气,树立起一个出版社的品牌,然后在盛名之下,以产品跟进,使无形资产转化为有形资产。周而复始,形成良性循环。
江苏少儿社出版《山羊不吃天堂草》的时候,是将其放在一套丛书之中的。这套丛书名叫“中华当代少年文学丛书”,共14本,多为名家(除曹文轩外,还有夏有志、沈石溪、金曾豪、秦文君、左泓、陈丹燕、董宏猷等)之作。这套书印装精美。定价却很低,首次印刷量也不大。以《山羊不吃天堂草》为例,一本9.375 印张的配有彩色插图的精装书,只售3.95元,而首次印数亦只有3760册。这样的书,即便在当时书价普遍不高的情形下,首版亦不可能赚钱。但是责任编辑刘健屏不怕,因为他确信这套书的价值与分量,所以胸有成竹;江苏少儿社也同样不怕,因为他们并未将眼光只盯在一时一书块八毛钱的盈亏之上,而是更加关注整体,关注未来。果然,这套书一方面为出版社带来了巨大的声誉,赢得了较大的无形资产;另一方面,通过日后的重印再版和出让版权等方式,其本身在有形资产上的收获亦效果颇佳。
江苏少儿社在《草房子》一书的经营上更是可圈可点。前面的大投入赢得了后面的大产出,而且其无形的收益还将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不断地得以体现。这本书卖到3万册时便已收回了全部的成本, 而据最新统计(1999年10月),该书的发行量已达10万册, 总码洋超过120万元。预计在未来的一年内,该书的发行量仍将持续上升;受此影响,江苏少儿社其他图书的订货码洋亦将有一个较大的增长。
经营一本好书的意义就是,首先自己充分认识其价值,并且坚信自己的判断力;然后令更多的人认同出版者的判断,受益于书的价值。经营一本好书的目的和结果应当是,为出版社赢得最终的综合效益,而不只是眼前的、单一方面的利益;为出版社带来无形资产与有形资产最终的双丰收。这种双丰收并不一定是同步实现的,常常有先有后;实现的方式也各自不同,或者各有侧重。同样,经常一个出版社,要懂得统筹全局,着眼大势,认清未来方向,不可因眼前之表象而一叶障目。
从出版人的视角透视“曹文轩现象”,不能不引出一些必要的思考:文学的繁荣与出版的繁荣是相互依赖的。读者需要好的作品,这是我们的市场。要长久保持并不断拓展这个市场,需要我们不断发现、培养和扶持作者,需要我们与作者建立一种彼此信赖的关系,需要我们具备不凡的眼光、气度和战略性的经营思想以及包装和推广优秀作品的能力。这样,也只有这样,才能给他人及我们自己,提供更多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