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电力营销;装表接电;计量装置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械表将被智能表所替代。机械表需要驱动电流,随着转盘机械老化,需增加转动力矩,从而增大了损耗的产生。智能电表的出现,灵敏度进一步改善,耐用性能较好,准确度大大提高。而用户误认为智能电表偏快,其实不是,而是精准,小小的用电负荷,也能算出。如手机充电器用电、电视机的待机状态等负荷电量,智能电表也能较好的计量出来,正所谓“针针见血”,滴水不漏。
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胜利召开,拉开了脱贫攻坚战的序幕,吹响了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嘹亮号角。电力企业紧随国家政策步伐,响应国家号召,全面实现了村村通电;现代化需要电的支持,意味着电力先行,而电力是商品,用电需交费。计量装置的安装用电,为实现现代化敞开了大门。供电企业要切实做好装表接电工作,培养高素质队伍,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输送源源不断的电力,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保驾护航。
1、把好新装电表现场勘查关
新报装用户的装表接电,先要做好现场勘查。避开流水处、强光照和热源,并尽量靠近电源点,让电能表运行在良好的环境,为精准计量提供可靠的保证。电能计量装置是由供电企业免费提供的,是经过国家认可的计量检定机构检测合格的,用户可放心使用。电能计量装置也是供电企业与用户的产生分界点,前端由供电企业投资建设和维护(含计量装置),后端属用户的产权,由其自行维护。
2、正确选择计量装置
2.1计量装置的选取
按照用户报装容量,选择合适的计量装置。标准电流有1A和5A之分,一般量程有1(10)A、5(30)A、10(60)A、20(80)A等。如5(30)A,5为标定电流,30为最大电流。若电表量程选择太小,易烧表;量程选取过大,小负荷时电量易流失。单相电表,1kW/220V=4.5A电流,80A表:能长期运行最大负荷为80/4.5=18kW;若负荷较大,没有更大的量程表计,则需经过互感器再到表。互感器有电压和电流之别,是计量装置的一部分,也称小型变压器。把大电流、高电压变为小电流和低电压,并可作为二次控制回路,控制大电流、高电压,扩大测量量程。
2.2互感器的引入
电流互感器要求分相安装,并最好选择同批次、同型号的互感器,且参数一致,减少计量误差。电流互感器,具有方向性,P1、K1为入线端,P2、K2为出线端,接反错接都会导致少计或不计电量;电流互感器还有按所穿圈数来计算倍率的,铭牌上有标明。多穿或少穿都影响电量的计算,造成营销差错。带互感器的安装,要按规定安装接线端子盒,便于计量装置的安装、更换、检修。电压互感器一般用在高供高计的用户,且二次电压为100V,如10kV供电的用户电压变比为:10kV/100V=100倍,总倍率=电压变比TV×电流变比TA×电表倍率(部分表计自带,一般为1倍)。出于安全方面,电压互感器可开路,电流互感器可短路,加装接线端子盒并不影响计量,而是多一份保障。
2.3计量装置的生命周期
计量装置有使用年限。电能表一般为5-10年;低压互感器20年,高压10年。Ⅲ类电能计量装置(负荷容量315kVA及以上)的至少每年检测一次,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更换,确保计量正确。
3、合理选择计量线材
计量装置接线的选取,对于直入直出的接表线,根据电表的量程选择合适的线材和线径。太大提高了成本,浪费资源;偏小,易过负荷烧线烧表,也造成浪费,增加了工作量;做好近5-10年的发展规划,配置相应的线路走向、线径及表计。正如俗话所讲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指的是经济的发展变化。在经济开发发展较快的地区,线径线材宜选大和好(如铜线优于铝线);山区欠发达需迁出的合理缩小,提高线材表计利用性价比。而经互感器的,线材线径也有所规定,要取用单股铜芯线,电压回路的不小于2.5mm平方,电流回路在4.00mm平方及以上。
4、提高员工的技能素质
装表接电工作既然如此重要,就需要提高装表接电人员的技能,加强培训学习,扎实基本功。以考促学,让每位员工都成为行家里手。
4.1把好装表接电工艺关
4.1.1接表线头预留多长,是否緾绕;表脚螺丝的松紧,都会影响电表的正常运转。螺丝拧得不紧,在负荷大时,易抢火烧线毁表;若用力过大,会造成螺丝滑牙,存在隐患,增加了维护人员的负担。电表的安装高度要合规,要求电表底在1.5-1.8米之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特别是学校人多密集路段,更需要符合规定要求,避免事故出门。取用铜铝接线,防止主线的氧化损伤线芯。预留滴水弯,避免水沿线管流入电表,影响电表性能及寿命。装表完毕,需要核对接线正确,检查接线松紧;试电正常后加封封印,并要牢固,防止虚扣。最后加封人与用户分别签名确认,维护供用电双方的合法权益。
4.1.2提高驳线的工艺,削线皮不要弄伤线头,表孔预留线长尺寸要适当,装表引落线长度相应合理,减少线头线尾的浪费,尽可能物尽其用。避免线管中的线头接驳,因为有较高的安全风险隐患,存在老化发热着火的危险;易氧化不通电,排查困难等弊端。线头的接驳方式方法、绝缘胶布包扎等,根据实际情况,符合电力行业的要求。电表孔的接线方式,一进一出,分清零火线;三相带互感器的,要有接线端子排,分清电流、相线,不能反接或错接,避免造成电量的少计漏计。
5、计量装置的重要性
供电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计量装置用于计收用电客户电费的电量依据,是营销工作的前端。用户装表用电后,才可以抄表、核算、收费、线损、用检、稽查等一连串的电力营销相关业务工作。表计的准确,是客户交费舒心的保证;表计准确,供电企业各项工作才能有序开展,线损才会合理正常,用电检查方可按周期正常展开,稽查档案方能正确无异常,各项工作才得以有序推进。通过政府的招商引资,增供扩销,让电力企业实现“以客为尊,和谐共赢”生存理念。
5.1假若装表接电环节出了问题,就会造成电量损耗增大,影响线损指标,增加供电企业负担。1)铜铝接头的氧化发热,电量的跑走;2)电表螺丝拧得不牢,发热抢火,电量流失;3)线径偏细,在负荷大时,电流增大,导线发热增加,电量冒走;4)电表错接线(含窃电行为:不经计量装置或使计量装置不计、少计的用电)的电量漏失。
5.2增加电力营销人员的工作量。电量的损失流走,首先电费收入减少;线路或台区的线损增大;每烧一次表,部分电量在燃烧中短路蒸发了;更换表计线材,成本开支一部分损耗了;安排人员抢修;走换表流程;追补电量电费,都需要营销人员跟踪落实。对于线损大,若排查接错线难度大的,需通过使用测量仪器加判断,表计停行吗?是否窃电?应如何追补电量电费,这个过程,动用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这就是电力营销工作的一部分,但也给电力营销人员增加了工作量。
5.3电力营销工作一环扣一环。装表接电是点亮万家灯火,建设美丽家园,改善人民生活,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装表接电是电力营销的起点,电表的安装,电力营销工作的开始,抄核收各环节运作起来。装表接电是增供扩销的前提,是电力营销各个环节的力量源泉,是供电企业生存的基础。只有把装表接电这项工作做好、做足、做细、做实,电力营销工作才更好的运转,才能确保电力无间断的供应,才能高效践行国家政策,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提供电力保障。拆表拆线代表对该用户电力营销服务工作的终结,装表接电是电力营销的生存根基。
6、计量装置的智能化
随着电力营销的改革,智能化水平逐步提高,实现远程抄表和远程停送电逐渐普及,需要现场电表的支持,智能电表可以实现这一功能。现场装表接电的要求相应提高,接线要求准确无误,否则远程抄表数据缺失,无法实现远程停送电。智能电表的选择(费控表可实现远程停送电),电表与集中器的连接,双绞屏蔽线的使用,都是为了确保数据的正确传输;集中器信号(电话卡)的保障,天线的引出,都是装表接电的一个重要环节,与主站信息的输送息息相关。电力营销系统和计量自动化系统的设置要与现场计量表计参数正确匹配,防止采数错误或张冠李戴;若采集到其它表计的数据,用户会交错费,导致营销差错的发生,这应当避免。智能电表的安装调试已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了,科技含量大大提高了,也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7、严把验收质量关
7.1电表的定期轮换,或发现同批次的电表有质量问题,就需要批量轮换。此项工作也属装表接电,工作人员较多,素质参差不齐,就需要验收人员把好质量关,提高换表人员的技能。开工前的提醒和收工后的总结,对提高换表的质量很重要,减少故障的发生,避免接线差错,无异就提高了工作效率。正常送电,施工作员安心收工;反之拖着疲倦的身体工作,又夜又累,降低了安全系数。接线正确,用户正常用电,防止了回头翻工和浪费人力物力,树立良好的供电形象。电力营销人员能让用电客户竖起大拇指的,多苦多累都是值得的!
7.2对于有工程的施工作业,存在施工质量问题的,严禁装表接电。把好这个关,才能有效避免故障出门,确保设备和人身安全;才能有效减轻电力营销人员的工作压力。高高兴兴出门去,平平安安返家来,这是千千万万打工人员的工作理念。电力营销人员,在装表接电环节上,对着的是“无牙老虎”——电,看不见,摸不着,倘若看见或摸着,安全事故可能已发生。这是每个电力营销人员不想见到的,也不希望发生的。安全工作是电力营销人员的行动指南,电力企业的生存根本,小小的一个装表接电环节,是绷着安全工作这条弦的。
结束语
装表接电工作要踏实、认真。表计接线正确,方可准确计量,把好施工质量关,开源节流,接下来的电力营销工作才能踏入正轨,才可推动企业蓬勃发展,服务千家万户,为全面决胜小康社会提供电力保障,在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做好表率。
参考文献
[1]《供电营业规则》
[2] 《电力供应与使用条例》
论文作者:孔庆辉
论文发表刊物:《科学与技术》2019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15
标签:电表论文; 电力论文; 电量论文; 装置论文; 电流论文; 工作论文; 接线论文; 《科学与技术》2019年第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