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筑工程计价是建筑技术与经济管理的结合,工程造价的预结算是整个工程完善并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国内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得到进一步提高,提高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的审查质量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文章分析了提高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查质量的方法与途径,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查质量;现场签证;计价法
引言
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改革的不断发展,建筑工程项目不断增多,进而工程的投资管理工作也逐渐更加受到人们重视。建筑工程造价的预结算审查质量将直接影响到工程实施前及投产后的两个重要经济管理阶段,合理科学的预结算审查将使有限的经济资源获得最大化的经济收益,因此提高工程造价的预结算审查质量已成为工程项目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然而,目前我国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查质量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将从计价方法、审查内容及审查思路着手分析,进而研究如何提高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查质量的具体方法。
一、合理选择工程造价的计价方法
建筑工程工程造价的计价方法有多种,目前常用的计价方法有单价法,实物工程量法和工程量清单法。
1.1单价法编制施工图预算
单价法编制施工图预算,根据统一的工程量计算规则计算工程量,套用各地区、各部门统一编制的综合单价,其特点是工作量小、计算简单,但在市场价格波动较大的情况下,采用单价法计算的结果会编离实际水平,造成误差,往往需要利用一些系数或价差弥补。
1.2实物工程量计价法
实物工程量计价法具有对每一个具体的工程项目情况来进行计算工程造价的方法,这种计价方法具有计算准确、合理的优点,但同时也相对其他计价法较为复杂。换言之,即实物工程量法对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专业知识要求较高,同时也要求工作人员具有较为丰富的工作经验。由于实物量法具有相对较高的准确性,因此在施工方法较为详细、相关资料准备齐全的情况下应尽量采用实物量法的计价方法,从而保证标底的质量。
1.3工程量清单计价法
工程量清单计价法源自于19世纪初,西方先进国家把工程量的计算和提供工程量清单分配到业主估价师的职责中。而工程量清单的功能主要作用于工程实施阶段,工程实施阶段是出动资金方控制工程造价和工程承揽方追加款项的主要时期,因此在这个阶段必须加大管理的力度。在工程量清单的使用阶段,清单所涉及到的实物单价一般不进行改变,而在实际实施中,工程量则有可能有所增减。因此,在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资金出动方应尽量严格控制款项的追加拨付,控制预算资金与实际建设资金的差额。在此之外,还应尽量减少设计的变更和现场签证。
二、审查内容以及相应的审查思路
2.1 预结算资料的收集
为了快捷系统地开展工程预、结算审查,必须全面收集工程预、结算资料,内容包括:收集初设图纸、施工图、标底、招标文件、招标答疑记要、中标通知书、中标单位的投标书、工程施工合同、图纸会审记录、设计变更及现场签证、施工现场隐蔽验收记录、工程联系单、工程竣工图纸以及补充协议书、主要设备材料合格证及检(试)验记录、主要消耗性材料的化验报告。如果建设单位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工程档案资料管理体系,工程师、结算审查人员将很容易在档案室中找齐相关文件,否则要分别向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催要,这时往往由于不同单位所提交的资料不是各方共同查实的最终版本而需要工程预、结算审查人员仔细甄别。为了避免“闭门造车”,在充分熟悉有关资料的前提下,工程预、结算审查人员一定要深入施工现场,熟悉工程状况。
2.2工程量的审查
工程量是建筑工程投入人力物力资源完成实际工程任务的一种量化指标,在工程预、结算审查工作中绝对关键。对工程量的审查不够准确,如分部分项工程量增加导致清单计价费用和规范增多形成连锁反应,积少成多造成建筑工程造价膨胀。因此,工程量的复核是建筑工程预、结算审查工作的重中之重。
建筑工程清单计价软件的应用已被普及,但建筑工程施工计量计价问题仍然突出。如承包单位见缝插针、采取巧立名目和重复计量的办法故意扩大工程计量范围和虚报工程量,再如设计单位编制施工图预算中出现的“高估冒算”都是常见的问题。因此,审查工程量必需严格以施工图、竣工图和工程计价文件作为依据,并利用设计单位、承包单位和相关造价咨询机构提交的工程量进行横向对比与分析。审查工作要体现监理机构和造价咨询机构的配合作用。发包单位则主要对工程量偏差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重点把关,其具体的内容有:审查计量单位是否与清单合同中的计量单位一致、单项工程的内容是否与清单合同中描述的内容一致、工程计量计价规则是否与有关清单计价规范要求的一致等等。
2.3综合单价的合理性审查
工程量清单计价的预算单价是通过投标竞价得出的最佳综合单价,在结算中一律不得进行调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不适合清单计价模式而采取定额计价模式进行预、结算工作的,其综合单价的依据应该是工程定额组价。综合单价的合理性审查的重点应放在定额组价是否合理上,是否存在“低价高套”等现象。
2.4各项取费是否与号文规定一致的审查
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对取费的审查主要是检查计价文件是否严格执行国家发布相关号文要求的取费规定,一般来讲取费基数和费率由工程所在地区的类别所决定的,如安全防护、文明施工措施费的取费是否与执行标准一致、工程排污如未发生则不应取费、投标文件中的暂列金额是否按完成该项目工程量的比例计价结算且核查结算价款中是否已扣除超出部分、暂列的预算包干费用于合同以外的项目可执行调价条款的核查其在已计价的前提下是否扣除等等。
三、提升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查质量的方法与途径
3.1 抓“大”算“小”
工程的预结算审查计算的是与工程每个环节都有关系的资金数据,无论是大项目的申报还是小细节的资金,都对结果的准确性有一定的影响,任何的疏忽失误都会造成工程款项的损失,所以不应区别项目的大小与资金的多少,计算审查的过程中要一视同仁,精准计算。比如在工程类别的确定方面,开发商很容易将工程归类为上一级别的工程建设,因为级别类别的差异相差的是几十万的工程款项,这就需要审查人员严谨细心,实事求是,做好与建设方的协商沟通。大的项目可以明显的看到投入的差异,但是小细节方面的马虎,也可以因为环节的复杂而不断的扩大影响,所以也要抓紧不放,比如工程建设中的铆钉栓的价格,即便是微小的谎报价格,都会因为使用量的巨大而造成款项的巨大差异。
3.2加强施工组织的审查,合理核定造价
施工图纸是工程项目的缩影,实现图纸转变为一个现实的物体,需要完成大量的工作,每项工作都包含着施工组织者的智慧。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优劣,是影响整个工程造价的重要因素之一。例如,垂直运输机械的选型和数量的确定;大型土石方的挖运方案的确定;土方工程采用的是人工开挖还是机械开挖等等。施工组织不同,造价也就不一样。设计院通常是按常规设计的,定额设计也是按常规的施工组织计价。在实际施工中,施工单位、建设单位、工程监理会根据实际选择最佳方案,充分利用先进的设备和材料,追求高效益。施工中采用的新材料或新工艺,经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认可后才能实施,施工单位按优化的施工方案编制工程预算,与定额按常规计算肯定有差别。作为审价人员,不单要熟悉施工组织,认真核对送审的预算,在定额标准允许调整的条件下,合理核定造价,还要结合设计方案,按定额规定的常规施工方法计价。然后对比两者的差异,仔细分析,属于施工单位为了保证质量或加快工程进度而采取措施的,差额部分不予认可;属于特殊施工环境或其它客观因素造成无法按常规或原施工组织施工的,经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共同商定后方可认定其费用。
3.2综合分析,严把定额标准关
及时了解施工新技术,熟悉定额,把好定额关。任何一个施工单位的目的都是获取最高利润,在利益的驱动下,经常出现错套定额、高套定额、重复套定额的情况。审查人员在接到送审的预算书时,首先应查看招标文件、施工合同或协议确定该用何种定额,其次查看施工图纸逐个核对预算子目。看是否与定额内容相一致,特别注意对定额进行换算或补充定额的子目,要核对其消耗量和预算基价的取定,对高套定额、重复套定额、多套定额的坚决予以纠正。
注意核对合同条款,结合实地考察,把好材料及设备的认质认价关。首先,应该对竣工工程内容是否符合合同条件要求,工程是否竣工验收合格,只有按合同要求完成全部工程并验收合格才能列入竣工结算。对此,无论是建设单位还是施工单位,对工程资料的编制审查应引起高度重视。施工单位首先应本着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遵守职业道德,客观真实的编制工程资料。建设单位应加强审查工作。审核人员则应把好最后审核关,做到实地考察、现场复测,以确保工程资料准确、真实、可靠。其次,应按合同约定的结算方法、计价定额、取费标准、主材价格和优惠条款等,对工程竣工结算进行评审,若发现合同开口或有漏洞,应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认真研究,明确结算要求。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建筑工程的预、结算审查是合理确定工程造价的必要程序及重要手段,通过对预结算进行全面、系统的检查和复核,可及时纠正所存在的错误和问题,使之更加合理的确定工程造价,达到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如何有效加强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管理[J].李晓雁.建设科技.2017(07)
[2]浅谈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的质量控制[J].王伟.工程经济.2015(08)
[3]对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的几点思考[J].刘雨蒙.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11)
[4]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影响因素及控制措施[J].胡林.低碳世界.2016(27)
[5]提高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查质量的方法与途径分析探讨[J].俞磊,梁志贤.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05)
[6]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常见问题与措施[J].董晓晶.住宅与房地产.2016(18)
论文作者:张威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5
标签:工程论文; 工程造价论文; 定额论文; 工程量论文; 建筑论文; 单价论文; 方法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3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