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职工需求调查研究(2014)_劳务派遣工论文

青岛市职工需求调查和研究(2014),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青岛市论文,职工论文,需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4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416(2015)01-0014-08

       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全国总工会新一届领导班子集体谈话时强调,工会维权,重点就是职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就是职工群众面临的最困难最操心最忧虑的实际问题。为贯彻落实习总书记讲话精神,青岛市委第61次常委会议要求市总工会围绕职工群众的需求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市总工会组成了综合调查组,采取座谈交流、问卷调查以及信息数据分析等方式,分国有企业职工、非公小微企业职工、事业单位职工、农民工、劳务派遣工、困难职工6个专题进行了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职工在收入分配、技能培训、社会保障、安全卫生、精神文化、民主政治等方面的需求。全市共计发放调查问卷12000份、召开座谈会60场、与600名职工面对面座谈,初步摸清了我市企事业单位职工需求状况,现报告如下。

       第一部分 职工需求总体状况

       本次调查,我们重点与年龄在25-50岁之间的普通一线在岗职工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交流。所调查企业主要涉及制造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5个行业,事业单位涉及科教文卫体5个行业,10个行业拥有职工占全市职工总数的85%。我们认为,这些职工的情况,基本代表了我市国有大中型企业、非公小微企业、事业单位职工的需求状况。从职工调查问卷、座谈反映以及数据分析的情况看,由于职工身份、所处行业、企业经营情况不同,职工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特点,既有物质性、公共服务性需求,也有精神性、自身发展性需求,对各种需求的期望程度是有差异的。

       一、从共性和个性方面看职工需求

       从共性需求看,所有职工群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工资收入以及收入与医疗教育住房等消费支出的差距问题。相对而言,最困难的实际问题是医疗问题,最操心的实际问题是教育问题,最忧虑的实际问题是养老问题。从个性需求看,不同所有制企业职工、不同身份职工的关注点各有不同:国有企业职工更加关心职业成长、精神文化以及改革发展等社会问题;小微企业职工更加关心就业岗位、安全卫生以及精神文化问题;农民工更加关心社会保障、基本公共服务以及社会公平问题;劳务派遣工更加关心同工同酬、身份转变和权益维护问题;困难职工更加关心医疗保障、退休养老、子女教育等问题;事业单位职工更加关心职业安全、身份待遇以及社会认同等问题。

       二、全市职工盼望增加工资收入

       根据数据分析和抽样调查,对我市职工收入的基本判断是:全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收入在全省靠前,但大部分普通一线职工工资低于我市社平工资,最低工资标准水平较低,而房价等大宗家庭支出成本远高于省内其他地市,职工希望能从政策层面较大幅度提高工资收入,降低生活成本。

       鉴于2013年我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尚未公布,以2012年数据分析。我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37399元,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49052元。这一指标与同一统计口径全省排名第一位的东营市(49140元)基本持平,位于全省前列,但在全国东部地区仍不及平均数。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2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分地区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中可以看出我市和东部地区的差距。(见表一)。

      

       从6个调查专题各100名职工问卷调查情况看(表二),国有企业、事业单位职工、劳务派遣工月工资收入超过3000元的各有76人、90人、72人,小微企业职工、农民工月工资收入3000元上下的各占一半,困难职工有92人在3000元以下。

      

       根据统计部门公布的数字,2012年全市职工总数283.2万人。从所有制类型看,国有集体单位职工57.8万人,占20%;其他经济类型职工225.4万人,占80%。2012年我市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月均工资4088元,全市3117元,简单计算,私营单位职工月均工资为2146元,这部分职工群体占了全市职工的3/4。从所属行业看,有8个行业(农林牧渔、采矿、制造、建筑、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租赁商务服务、居民服务业)职工平均工资低于社平工资,拥有219.2万职工,占职工总数的77%;其他11个行业高于社平工资,拥有64万职工,占职工总数23%。上述数据,大体能够说明我市约有3/4的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低于社平工资。

       据省政府公布的2014年我市最低工资标准,市区为1500元、各市为1350元,这一标准与济南、淄博、东营、烟台、潍坊、威海相当。由于大多小微企业职工、困难企业职工、农民工、劳务派遣工基本工资都参照最低工资标准执行,基本不超过2000元,其他收入全靠加班得到,而我市生活成本如住房、教育、交通、医疗等远远高于其他城市,所以,上述职工群体每月收支基本没有结余。2013年2月英国经济学人智库(EIU)公布的全球生活成本排行榜单中,青岛生活成本排全球第72名,位居山东第一。报告显示,在受访全球131个城市中,中国城市排名分别是香港(14)、上海(30)、深圳(40)、大连(43)、北京(54)、台北(60)、广州(71)、青岛(72)、天津(79)。比如房价,根据全国房地产数据中心2014年2月份数据显示,我市在全国排15位、全省第1位(见表三)。

      

       在这种收支结构下,普通职工并不奢望能买得起商品房,也不敢去医院看病,只希望收入能够应付日益上涨的家庭生活开支、子女教育支出。大多数被调查职工反映最低工资标准太低,应该争取高于省内其他城市,否则青岛就没有用工吸引力,同时要加大工资集体协商力度,不要让最低工资标准变成基本工资标准。

       第二部分 分类型职工需求状况

       一、国有企业职工

       调查选取了青岛卷烟厂、交运集团、青岛啤酒集团、青岛港集团等10家企业,职工收入普遍较高,大家对工资收入的关注程度不是最高的。在对“哪些问题让你感到压力最大”的多项选项中,“收入低”、“社保待遇差”、“劳动强度大”、“工作不稳定”等选项无人涉及,全部职工都选择“房价越来越高”,有95人选择“看病就医费用高”、93人选择“子女教育”问题。除此之外职工还比较关心:

       1.技能培训、职业成长问题。座谈中职工普遍认为在现有企业里工作比较稳定,有较强的归属感和荣誉感。他们更多地关注自己在企业中的职业发展,非常积极地参加企业、工会及社会组织的各类培训。企业也通过技术培训、技能比赛、业余培训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职工的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调查显示,90%以上的职工参加过与工作有关的培训,认为培训提高了技术等级和专业技能,在“是否愿意下班后接受培训或进修”的调查中,68%的职工表示愿意。在“您最希望参加的培训内容”选项中,职工对各类培训课程均有需求,表明职工希望得到多方位的发展。

       2.关注精神文化需求。调查显示,职工都知晓单位的职工文体活动场所,并经常参加活动;对单位职工文体活动开展情况均“很满意”;都知晓单位工会设有职工书屋并经常去。在“您工作之余主要干什么”和“您最喜欢的文体活动”问题中,各项活动均有涉及,有93%的职工愿意去职工文体活动场所活动。在“您在工作生活中的心理状态怎样”的选项中,62%的职工对工作生活充满乐观,92%的职工希望与人经常交流、交谈。

       3.关注社会问题。在调查座谈中,很多职工谈到非常关心我市的大气污染、食品安全、交通拥堵等问题,希望政府加大治理,让城市居民工作生活得更加宜居幸福。在“您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看法”选项中,全部受访职工都选择“非常希望进行全面改革,自己会积极配合参与”,但是对改革会触动自身利益也表示了担忧。在对“您最需要党委政府从哪些方面努力”的选项中,97%的职工选择“缩小不同行业、身份职工收入差距”,93%的职工选择“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85%的职工选择“使城市各类从业人员享受到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83%的职工选择“推进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公租房建设”。

       二、小微企业职工

       调查选取了胶州市、即墨市、平度市、莱西市、黄岛区10家企业,均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企业用工技术要求不高,职工很多是当地农民和下岗职工,有的是季节工、临时工,职工文化程度在中专、高中以下的占67%,本科以上学历很少。他们最关心的:

       1.希望保持工作岗位稳定。调查显示,无技术等级和没有职称的职工占60%和69%,拥有高级技师和高级职称的不到2%,企业很少组织职工培训,职工学技术主要靠师徒帮教。在这些企业,岗位替代性和职工流动性比较强。调查中有50%的职工认为就业岗位不稳定,需要加强专业技术和技能培训,有88%的职工希望在工作之余接受培训或进修。在谈及技能、技术带来的好处时,64%的职工回答“可以适应就业形势需要便于找工作”,40%职工认为“可以增加就业竞争力”。

       2.关心企业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和工作环境。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小型矿山企业、化工企业安全生产条件比较差。企业负责人的安全意识比较淡薄,特别对粉尘、噪音、有毒有害气体污染重视不够,安全投入不足,缺少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职工安全生产处于被动状态,不知道主动防护,有的企业常年不组织职工体检。调查中有超过50%的职工担心和非常担心有职业病或工伤危险。有的服装加工企业职工反映,由于长时间低头工作,很多职工患有颈椎病,她们希望企业能够安排工间操,给职工活动和放松的时间。有的机械加工企业,虽然当班职工佩戴了口罩、耳塞,但车间内环境脏乱差,噪音超标,劳动保护措施不到位,并且从来没有组织过健康查体。

       3.对精神文化有更多需求。在职工最喜欢的文体活动调查中,绝大部分职工希望工作之余在本单位或距离单位不远的周边村居,能够看电影、运动健身和上网。在调查的企业中,有83%的职工反映单位开展过文体活动,但场地不足、设备器械陈旧,文体活动大多没有很好坚持。大部分企业文化设施比较落后,没有职工书屋,有的职工书屋成为摆设,书籍陈旧,没有吸引力,很少有人去。由于业余活动单调,有69%的职工选择工作之余外出逛街游玩或上网聊天。调查中有79%的职工愿意到职工活动场所参加活动,60%的职工希望企业、工会、政府加大对文化场地设施的建设和投入,满足职工工作之余的精神文化生活。

       三、农民工

       调查表明农民工最关心的问题是如何尽快融入城市,在城市留得下、待得住、站稳脚跟,希望公平享受到与城市职工、居民同样的住房、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待遇,享受到教育、文化等政府基本公共服务。调查中只有一半农民工“五险”齐全,有的行业如餐饮服务业用工单位不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不投任何保险,绝大多数农民工没有住房公积金。

       第一需求是住房保障。据调查,54%的农民工认为过高的房价让他们感到压力很大,排名仅次于工资列第2位。农民工反映,他们都希望在青岛长久生存,但房价过高,租房太贵,收入与房价不成比例,买房想都不敢想,期盼政府进一步关注外来务工人员住房问题。调查显示,“希望政府在哪些方面努力”的选项中,排在第1位的就是推进廉租房、公租房建设,占56%;“希望政府加大哪种保险基金投入”的选项中,排名第1的也是住房公积金,占75%。所调查的农民工绝大多数租房居住,一个普通农民工月收入2000元左右,房租就要占去1/4,除去生活支出,一个月所剩无几。在调查过程中,农民工普遍对我市的保障房政策不了解。市政府于2012年出台《关于加快公共租赁住房的实施意见》,目前面向新就业市民和外来务工人员的公租房项目正在建设,市区农民工对这些政策充满期待,对此显示出极大关注。

       第二需求是医疗保障。调查显示,54%的农民工认为“看病贵、药费高”是让他们压力大的突出问题,与住房问题并列第二。不同年龄层次职工都感到看病贵、药费高,小病靠、大病拖,身体精神负担越来越重,子女的医药费负担也使农民工难以承受。有的农民工反映,孩子长一次病,一个月大半工资就没了。目前农民工大多在家乡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但与我市城镇居民、职工医保制度还无法衔接,回乡报销手续繁琐,大病报销比例低,小病又不值得折腾,只能花多少自己负担多少。调查中,农民工对各种医疗保险政策大多说不清楚。今年我省将全面整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统一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并全面实施居民大病保险制度,这对本省内的农民工是个重大喜讯。农民工热切盼望政策尽快实施,简化操作程序,让他们尽早受益。

       第三需求是义务教育。有34%的农民工感到子女教育压力大。大家都表示只要条件允许,就尽量让子女随自己在城市生活和接受教育,但很多农民工由于城市生活费用高不得不送孩子回老家生活上学;即便在城市,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入托入学问题也耗费很多财力精力。有44%的农民工反映子女教育的主要问题是费用太高。有的农民工反映,随迁子女入公立幼儿园难、入私立幼儿园贵。个别郊区市公办小学仍有对外来务工农民工乱收费问题。

       四、劳务派遣工

       调查选取了金融、制造、建筑、石油化工等10家劳务派遣工集中的企业,其中有8家企业劳务派遣工数量超过职工总数的10%,国际机场集团甚至达到了63%。这些行业劳务派遣工收入并不低,但是在单位内部与正式工差距很大。座谈中几乎所有的劳务派遣工最迫切想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转正成为“正式工”。

       1.最关心《劳动合同法(修正案)》《劳务派遣暂行条例》落实问题。两项法律法规对劳务派遣工使用作出了更加明确的规定,劳务派遣工尤为关注。其中《暂行规定》自3月1日实施,规定“用工单位使用被派遣劳动者数量不得超过其用工总量的10%,超过10%的,应当制定调整用工方案,于2年内降至规定比例”。劳务派遣工最关心的是用工单位如何调整压减劳务派遣工数量。据调查,企业一般采取“转、退、包”三种方式,“转”就是将劳务派遣工转为用工单位劳动合同制职工;“退”是把部分劳务派遣工退回劳务派遣单位;“包”是把大量使用劳务派遣工的业务相对独立的车间或生产线承包给外包公司,由外包公司接管超比例使用的劳务派遣工。劳务派遣工都希望采用“转”的形式,对另外两种方式则非常担忧,尤其是“包”的形式。目前“业务外包”已成为有的企业应对规范劳务派遣新政的主要对策,而“假外包、真派遣”损害了被派遣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2.关心劳务派遣工权益维护问题。(1)劳务派遣工工作环境差的问题。一般企业技术含量低且最艰苦、劳累的工作都是劳务派遣工完成,很多单位劳务派遣工成为安全生产事故的最大受害群体和职业病多发群体,尤其是在建筑、制造行业,90%以上的劳务派遣工对工伤都有担心或非常担心。(2)劳务派遣公司管理松散侵害权益的问题。调查中,大部分劳务派遣工反映劳务派遣公司对他们没有任何组织或管理,尤其在劳务派遣工被用工单位裁员后,劳务派遣工直接面临失业。所调研的劳务派遣工有一半没有加入工会,在用工单位职代会中也没有名额。(3)缺乏有效培训,成长空间狭小的问题。用工单位不愿意下大成本培养劳务派遣工,使得劳务派遣工受技术能力、工作岗位等限制,职业发展缓慢。

       五、困难职工

       调查主要针对纳入工会帮扶的困难职工,范围是低保、低保边缘、高于低保标准100%以内因不可抗力家庭困难的职工。目前,我市有困难职工23934人。我们选择纺织总公司、华通集团、海湾集团和市北区10家企业100名困难职工进行调查。在对“哪些问题让你感到压力最大”的选项中,选择“看病就医费用高”有86人,选择“收入低”有66人,选择“子女教育”有46人;有58人感到“生活压力很大”,50人感到“工作压力很大”。

       1.期盼进一步提高医疗报销比例和扩大报销范围。调查显示,困难职工家庭因病致贫的占大多数,因病自身无法工作,收入基本靠救济,导致家庭生活质量下降,产生恶性循环,沉重的医疗费使家庭入不敷出。某工业公司52岁职工梁师傅,患肝硬化待岗休养多年,无工资收入,妻子下岗失业打零工月收入1200元,儿子读研究生靠勤工俭学维持开支,家庭生活主要靠妻子微薄收入维持。梁师傅2013年做肝移植手术,个人自负医疗费13万余元,还有16万余元用于置换肝源体等无单据费用,虽然有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援助,但巨额医疗费用还是使家庭债台高筑。经测算,大病患者的报销比例,困难职工个人自付部分若超过其家庭年收入的1/3,则对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若超过1/2,将造成家庭生活难以为继。

       2.期盼扩大病退范围。调查发现,国有改组、改制和搬迁企业中,部分年龄大、身患疾病、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的待岗、退养、协保人员,收入很低,家庭生活十分困难,非常盼望通过早退休缓解贫困生活。如某企业56岁退养职工刘师傅,患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月收入567元,妻子每月退休金1200元,属低保边缘家庭。刘师傅谈到:“我的家庭生活是吃菜靠捡,穿衣靠送,花钱靠救济,小病挺、大病忍、重病扛,期盼政府能扩大病退范围,使我们早退休,早日领取养老金,早日结清欠账。”

       3.期盼提高低保等社会救助标准。据调查测算,目前我市低保标准难以满足职工家庭基本生活需求。我市家庭日常吃穿、水电气、通信、交通等生活必需开支,人均收入在800元左右才能维持基本生活,若是加上租房等居住开支,则人均收入在1200元以上才能维持基本生活。如某服装企业退养女职工周师傅,47岁单亲家庭,丈夫去世加上本人大病欠下大额债务,孩子上大学每年学费1600元。由于退养,周师傅每月只领取225元生活费,打零工月均收入600元,街道为其办理低保,每月各种补贴500元,累计每月收入1325元,除去必要的交通费、水电费、孩子学费等,温饱都难以保证。她最大的期盼是“政府能提高低保救助标准,改善生活质量,给孩子创造一个幸福的家”。

       4.期盼减轻子女教育负担。教育费用是困难职工家庭日常开支的必要开支,困难职工宁愿自己少花一点也尽可能满足子女教育支出,有的需要支付额外的教育费用。某电器公司41岁女职工张师傅,月收入1800元,丈夫有病下岗靠打零工养活自己。儿子上初二,开学第一个月仅复印试卷就花费了200元,数学成绩较弱,每月上课外辅导课200元,加上午餐、校服,月均学习费用600元。除去200元水、电、交通等费用,母子生活费用所剩不足800元,生活十分拮据。访谈中她感叹:“再苦的日子我们也能熬过来,现在最大的难题是学校老师经常在网上布置作业进行辅导,但确实买不起电脑,孩子每次到同学家抄作业都感到低人一等。”

       六、事业单位职工

       调查选取了市仪器仪表所、十五中、市图书馆、市立医院、全民健身中心等10个单位。职工除了对房价、工资、医疗、教育表示关注外,更加关心事业单位职工群体地位和社会认同,普遍希望得到更多的社会认可和关爱。

       1.最关心职业安全和职业健康状况。对职业病、工伤危险、带薪休假等表示较大关注。近年来,事业单位中的医疗机构、学校、文体活动场馆等公共场所不同程度地存在安全隐患,医患纠纷、学教纠纷频发,公共场所和人群密集场所安保压力加大,给单位职工带来很大心理压力和负担。教师和医务人员普遍反映工作时间超时,业余时间占用多,中午不能休息,身心疾病越来越多。调查中有72%的职工担心工作中出现职业病或工伤危险,有83%的职工经常或有时加班加点,但64%的职工不愿意加班加点。青岛旅游学校语文教研组共有老师16人,近10年已出现癌症1例、心脏搭桥2例、椎间盘突出2例、肾病1例、髋关节受伤1例,大家都不同程度出现心理、身体上的慢性疾病,有的表现出职业厌倦。

       2.合同制职工待遇偏低,部分引进人才政策没有落实。我市各医院内部普遍存在编制内和合同制人员双轨制身份管理,在工资收入、社保待遇等方面存在差距。如5年工龄研究生每月工资2200元、18年工龄本科生每月工资2800元、32年工龄护士月工资仅有3000元。一些科研、卫生和体育单位引进的高技术人才,由于引进政策不完善、不配套,其住房、编制、家属安置、子女入托上学、就医看病等方面的部分待遇没有落实,影响了工作积极性。

       第三部分 解决职工需求的对策建议

       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职工群众对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充满期待,对国家和我市出台的一系列改革发展举措充满期待。满足职工群众需求,不断提高职工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维护职工群众权益,使他们不断享受到改革发展成果,工会必须架起党政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畅通利益诉求表达渠道。解决职工群众多元化需求,更好地为职工群众服务,需要形成党政主导、工会运作、社会配合、职工参与的社会化格局。

       一、努力提高职工群众工资收入

       收入分配是劳动者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应健全劳资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机制,提高一线职工和普通职工的工资收入水平。

       1.加大对中小微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扶持发展。这类企业是我市劳动者就业的主体,分布着大量工资收入低、就业不稳定的普通职工,应在做好产业规划的前提下,重视、保护和鼓励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服务型企业发展,给予税费补贴和社保减免等优惠政策。如对有条件自主提高职工工资水平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一次性补贴;对就业困难的低技能职工逐步实行社保政府承担;通过财政、信贷等政策手段引导微型企业创业;参照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的经验,对确实困难、促进就业较为明显的中小企业予以社保补贴或岗位补贴等等。

       2.健全职工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力争最低工资标准达到或超过社平工资50%的水平。对已经建立工会的企业全面实施工资集体协商,建立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两项机制。推进企业劳动定额标准化工作,积极推进非公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形成“企业协商谈增长、行业协商谈标准,区域协商谈底线”的多元协商模式,开展行业最低工资标准研究,尽快培育出行业性、区域性工资集体协商典型,用于指导全市集体协商工作。充分发挥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的作用。人社部门应对企业集体协商情况加强监管。对企业通过集体协商方式、依据工资指导线和同行业平均工资水平确定的工资薪金支出,准予税前扣除。调整国有企业内部分配关系,实现普通职工工资福利增长与企业利润增长、管理层工资福利增长挂钩,逐步缩小企业内部收入分配差距。

       3.加强职工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落实政府就业政策,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加大对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帮扶,做好淘汰落后产能职工安置和再就业工作。以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为抓手,实施一系列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加强农民工培训,提高职工队伍职业技能水平和整体素质,更好地满足企业和岗位需要。工会要以新下岗失业群体、农村转移劳动力、困难职工家庭高校毕业生为重点,开展技能培训促就业、工会就业援助月、阳光就业行动等工会促进就业品牌行动,主动承接政府转移职工技能培训任务,广泛开展职工群众性劳动技能大赛,实施职工素质提升工程,在企业中形成职工学技能提素质良性成长成才通道。加大政府对国有企业分流安置职工扶持力度,避免产生大量的低收入困难职工群体。

       二、大力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加快推进住房、医疗、教育、文化等社会保障和民生事业发展。

       1.住房保障方面:一是应加快从保障户籍家庭向新就业职工、外来务工人员和引进人才扩展,建立以公共租赁住房为主体的多元化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制定实施新一轮住房保障发展三年规划,加快建设面向新就业职工、外来务工人员群体的公租房项目和人才公寓。将劳务派遣人员纳入住房公积金缴存范围,对有稳定工作的农民工,可按较低缴存比例,先行建立住房公积金账户。二是推动困难职工纳入全市住房保障范围,工会与住房保障部门加强沟通,共同研究解决困难职工和劳模住房困难问题,对工会提供的住房困难职工、困难劳模优先审核,实物配租时优先考虑。

       2.医疗保障方面:一是应加快推进整合后的居民基本医疗和大病保险制度,加强政策宣传,让外来务工人员尽快享受到政策红利。积极探索农民工跨省就医的即时结报。对在城镇与企业建立稳定劳动关系、签订劳动合同的农民工,推进其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对患大病、意外伤害等致困的农民工家庭给予社会救助和工会帮扶。二是鼓励、支持工会开展职工互助保障工作。青岛市职工保险办目前已发展会员35万人,年赔付职工2.2万人次,赔付金额1200万元。计划2014年会员发展到100万人,赔付金额达到5000万元。政府应加大对工会职工医疗互助保障的扶持,政府社保平台向职工互助保障开放,使职工互助保障与政府社保同平台联网运行,逐步实现同享信息、同用数据、同程监控、同步结算、同票显示、同步推进。三是建议政府有关部门针对因病丧失劳动能力的大龄职工群体研究出台扩大病退范围等相关政策。发挥社会救助“兜底线”作用,提高救助标准,完善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联动机制,政府、工会、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协作,大力开展“送温暖”活动,使所有困难职工都能得到妥善救助。

       3.教育方面:一是实行以输入地为主和以公办中小学为主的政策,将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公共教育体系,加强外来务工就业人员子女中小学教育管理,完善保障措施,规范就读管理。二是鼓励社会力量办幼儿园,扩大普惠性民办园认定范围,增加普惠性学位。加大治理学前教育、义务阶段教育乱收费,集中清理各种校外辅导班。三是当前职工仅有的文体活动都是局限于企业内部,政府应保障职工群众享有基本文化体育需要和权益,大力发展公共文化体育事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进一步丰富农民工文化生活,城市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应向农民工开放,将农民工文化工作纳入常住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企业工会的职工书屋等文化设施要切实发挥作用,多开展“推荐一本好书”,“观看一部好影片”等活动,不断丰富活跃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

       三、全面推进安全生产劳动保护工作

       生命安全和健康是职工第一位的切身利益所在,应强化政府职能部门安全生产监管责任,发挥工会群众性安全监督作用,最大限度地维护职工群众安全健康权益。

       1.进一步强化政府监管责任。各级党委、政府应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和安全生产红线意识,以改革创新精神,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工作体制机制。持续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和隐患整治,突出重点行业领域安全专项整治,深入开展“打非治违”专项行动,健全安全投入保障机制,加大安全生产投入。要落实企业主体责任,督促企业自觉查纠隐患,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和安全诚信体系建设。落实各级政府、安全监管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的监管责任,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以强有力手段抓好安全生产工作。

       2.健全完善职业病防控机制。目前全市具有职业病危害的申报备案企业达10222家,从事有毒有害工种的职工226165人。政府应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科学制定职业病防治规划,完善职业病监控、监测体系,建立系统的职业卫生信息与职业病防治评估体系,出台落实《职业病防治法》的地方性实施细则,建立职业卫生相关责任单位联席会议制度,从源头上控制职业病危害的新增和扩散漫延。

       3.发挥工会群众性安全生产监督作用。通过“五个平台”,推动群众性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一是深化“安康杯”竞赛活动。把职工安全生产知识教育培训、创建“工人先锋号”和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等纳入竞赛活动中,着力增强职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二是认真组织“查隐患、保安全、促发展”群众性安全生产活动。各级工会要建立和完善“查保促”活动经常化工作机制,制定安全隐患定期排查制度、建档登记逐级报告制度、整改治理结果公布和确认制度、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等,促进安全隐患排查工作实现制度化、经常化。三是实施“职代会保安全”工作。进一步促进各类企业建立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决策机制,充分发挥企业工会和职工代表大会在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工作中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作用。四是大力推行签订《劳动安全卫生专项协议书》工作,进一步明确企业、职能管理部门和职工群众在劳动安全卫生方面的责任、义务,重点监督中小企业和非公企业的签订率。五是抓好“安全生产标准化班组”创建活动。开展班组安全教育,组织班组安全检查,进行工伤事故分析及处理,做好班组“职业病”防治工作,实现班组全员无违章、企业安全无事故。

       四、加快建设服务职工工作体系

       随着职工队伍结构深刻变化、诉求更加多样,对维护自身权益、实现全面发展的需求更加迫切,工会要自觉回应职工群众新期待,加大服务工作力度,满足职工需要。市总工会将用两年时间,建立起市级职工服务中心、区(市)职工服务中心和镇(街、园区、企业)职工服务站三级工会服务网络。各中心、站点职能包括12351维权热线、法律维权、困难帮扶、互助保障、在线服务平台等,实行一站式服务。市级职工服务中心包括困难帮扶、权益维护、医疗保障、政策咨询、组织建设“五个平台”,信息网络、惠工卡、职工医疗补充保障、社会化职工服务“四个系统”。2014年基本完成三级服务中心、站点建设工作,2015年底全市职工服务中心(站)工作覆盖全部困难职工、困难企业,并逐步覆盖全部职工。围绕职工服务体系建设,市总工会将持续加大投入,不断创新服务职工的内容和方式,实施多项惠工工程,更好地满足职工群众多层次需求。

       综上所述,工会维权,重点就是职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就是职工群众面临的最困难、最操心、最忧虑的实际问题。青岛市总工会调研结果表明,从共性需求看,所有职工群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工资收入以及收入与医疗教育住房等消费支出的差距问题。相对而言,最困难的实际问题是医疗问题,最操心的实际问题是教育问题,最忧虑的实际问题是养老问题。从个性需求看,不同所有制企业职工、不同身份职工的关注点各有不同,国有企业职工更加关心职业成长、精神文化以及改革发展等社会问题;小微企业职工更加关心就业岗位、安全卫生以及精神文化问题;农民工更加关心社会保障、基本公共服务以及社会公平问题;劳务派遣工更加关心同工同酬、身份转变和权益维护问题;困难职工更加关心医疗保障、退休养老、子女教育等问题;事业单位职工更加关心职业安全、身份待遇以及社会认同等问题。

       维护职工群众权益,使他们不断享受到改革发展成果,工会必须架起党政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畅通利益诉求表达渠道。一是努力提高职工群众工资收入。应健全劳资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机制,健全职工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二是大力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要加快推进住房、医疗、教育、文化等社会保障和民生事业发展。三是全面推进安全生产劳动保护工作,充分发挥工会群众性安全生产监督作用。四是加快建设服务职工工作体系,创新服务职工的内容和方式,更好地满足职工群众的多层次需求。

       收稿日期:2015-02-12

标签:;  ;  ;  ;  ;  ;  ;  

青岛市职工需求调查研究(2014)_劳务派遣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