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论文,教育学论文,范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研究的理论意义
范畴是理论思维的一种普遍的逻辑思维形式,恩格斯说:“要思维就必须有逻辑范畴。”任何科学离开了其逻辑范畴,就无法从事理论思维,甚至难以描述其领域的存在、经验、观念或思想。每门科学都要用一定的范畴去概括其研究对象的本质、特性和规律。因此,各门科学都应不断地探讨、辨析、筛选和审核自己的逻辑范畴,建立合理的逻辑范畴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学正处在科学化的坎坷道路上,开展范畴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第一,有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科学化进程。同任何一门堪称科学的学科一样,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其科学化的重要标志是在理论形态上要求有一个在各个范畴和原理之间具有必然的内在联系的极其严密的逻辑结构。这样的结构必须是从一个恰当的起点范畴出发,一步一步地推演出其中所蕴含的丰富内容,一层一层地规定着思想政治教育学所追求和把握的真理;这样的结构必须是从一个最抽象的开端范畴逐步上升到具体范畴的逻辑递进过程,其中不充许有随意的逻辑跳跃、颠倒或脱节现象;这样的结构必须是思想政治教育史特别是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史的理论概括、逻辑再现,必须在总体方面揭示出人们思想政治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和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这样的结构也应该很好地贯彻列宁明确提出并极力突出的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是“同一个东西”的根本原则,必须揭示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规律,使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辩证法、思想政治教育认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逻辑学的统一体。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独特的思维形式,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的网上纽结和基本框架。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和理论体系,因而,建构逻辑完备、表达明晰的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体系,无疑有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科学化进程。
第二,有助于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联系并不直接地表露于它的外部,而是深藏在纷繁复杂的现象背后,人们仅凭感官是无法直接感知的,而只有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基础上,依靠抽象思维,凭借范畴这个思维形式,才能正确地认识、把握、描绘、表述出丰富多彩、复杂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本质联系,从而有效地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正因为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学必须有自己特定的范畴,以揭示思想政治教育学所研究的特定对象的特殊本质联系或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作为人们辩证思维的逻辑形式,它反映、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最普遍的本质联系和辩证发展图景。因此,可以肯定地说,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应是浑然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学要揭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就必须有合乎客观逻辑和主观逻辑的范畴。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研究的重要意义不仅仅在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自身科学化,还在于它有助于科学地揭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第三,有助于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任何一种理论都是结构复杂的思维形态,它必须由相应的概念和范畴、原理和规律去展示理论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中的基本单位,结构中的细胞、支撑点,如果没有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其理论体系也不可能建立,犹如离开了部分,整体不复存在一样。一百多年前恩格斯曾把思维比作地球上“最美的花朵”,而这最美的花朵却是由一片片花瓣组成的,范畴就是形成思维的美丽花朵中的一片片花瓣。有人作过不完全统计,在现行的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等大学教科书中,“结构”这一范畴,曾出现过309次,频率为1/5000。可见,范畴是建立理论体系的基本条件,理论体系是范畴的集合体。同理,研究和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及其体系,是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基本条件。如果不重视、不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研究,我们就不可能构建概念明确、逻辑严谨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涵义及类型
1.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涵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范畴是概括和反映客观事物的普遍的本质联系的思维形式,是各种理论体系中的基本概念,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思维“工具”。列宁说:“自然界在人的认识中的反映形式,这种形式就是概念、规律、范畴等等。”各门具体科学都有自己特有的范畴,如经济学中的商品、价值、货币等。哲学中的范畴,如物质和意识、时间和空间、现象和本质、具体和抽象等,则是对客观世界最普遍的本质联系的概括,是认识不断发展、深化的成果,又是指导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工具。列宁说:“在人面前是自然现象之网。本能的人,即野蛮人,没有把自己同自然界区分开来。自觉的人则区分开来了,范畴是区分过程中的梯级,即认识世界的过程中的梯级,是帮助我们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网上纽结。”人们认识世界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范畴在这个过程中将得到精确、丰富和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是反映和概括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领域中普遍的本质联系的思维形式,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中的基本概念,是人们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带有规律性的认识成果,是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手段和工具。它包括广狭两义。从广义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是指反映和概括思想政治教育学所研究的特殊领域的各种现象及其特性、关系、方面等的本质的基本概念。依此界说,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便广泛地包括:论证、论述和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理论基础和实践历史、理论渊源的所有基本概念,揭示、论证和论述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和规律、地位和作用及环境、对象的所有基本概念,确立、确定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与内容、方针、原则、方法及机制、载体的所有基本概念,以及研究和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评估、队伍建设和领导管理的所有基本概念。从这个意义上说,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学就是由一系列不同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所构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是构成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单元和骨架。从狭义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是反映和概括思想政治教育学所研究的特殊领域中各种现象之间最本质、最重要、最稳定、最普遍的特性和关系的基本概念,如思想与行为、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内化与外化等。在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教材和专著中,一般就是在这种意义上,特别提出并系统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
2.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类型
第一,按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存在的性质和状态不同,可以分为实体范畴、属性范畴和关系范畴。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实体范畴,是指反映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内容、实在基础以及各种环节的那些范畴。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属性范畴,是指反映思想政治教育的内部、本质的联系所规定的特性、属性和功能的那些范畴。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关系范畴,是指反映思想政治教育各种现象之间的对应联系、联结联系和综合联系等普遍关系的那些范畴。
第二,按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在范畴体系中的作用大小不同,可以分为基本范畴、重要范畴和具体范畴。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是指反映和概括思想政治教育学所研究的特殊领域中各种现象之间最本质、最重要、最稳定、最普遍的特性和关系的那些范畴。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有以下八对:思想与行为、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疏通与引导、言教与身教、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教育与管理、内化与外化、个人与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重要范畴,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起着重大作用的、并能揭示思想政治教育学中某些规律的、而又能为完备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创造一定条件的那些范畴。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具体范畴,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直接用来分析和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问题,并直接反映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具体现象的本质的那些范畴。
在上述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实体范畴、属性范畴和关系范畴中,除去所属的基本范畴和重要范畴,其余的均为具体范畴,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第三,按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在范畴体系中的高低层次不同,可以分为高层次范畴、中层次范畴和低层次范畴。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高层次范畴即基本范畴,中层次范畴即重要范畴,低层次范畴即具体范畴。因此,这两种类型的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完全重合,故不再赘述。
以上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类型及其划分标准,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凝固不变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同一范畴,从不同的视角、按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同时分别属于不同类型的范畴。例如,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疏导方针,按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存在的性质和状态不同,它属于属性范畴;而按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在范畴体系中的作用大小不同,它又形成一对基本范畴,即疏通与引导。又如,思想与行为、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个人与社会三对范畴既是关系范畴,又是基本范畴。再如,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两个范畴,既是实体范畴,又是重要范畴。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特征及功能
1.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基本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第一,客观性。思想政治教育范畴作为人们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带有规律性的认识成果和基本概念,它的客观性是指,它的内容来自思想政治教育学所研究的特殊领域,它反映着思想政治教育固有的本质和规律性,具有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性。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就其形式上看,它具有主观性;而就其内容上看,它却具有客观性。就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整体、过程、总和、趋势、源泉来说,都是客观的。这就是说,它的内容是不依赖于人,不依赖于人类,不依赖于主体的。但是,一切唯心论者都否认范畴的客观性,只强调范畴的主观性,这样就把范畴的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割裂开来了,从而使范畴变成了抽象的图式。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客观性,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有所不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是指它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独立于人们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性。而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客观性,仅仅是指其内容来自思想政治教育学所研究的特殊领域。思想与行为、教育与自我教育、理想与现实等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它们虽然都是头脑中精神性的东西,但是,它们却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思辨的产物,推理的结果,而是建立在对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材料的科学分析研究的基础之上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结果。
第二,流动性。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流动性,是指它的发展性和辩证性。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内容、数量,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发展,将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范畴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人类思维的历史和人们使用概念的经验证明:“人的概念不是不动的,而是永恒运动的、相互过渡的,往返流动的;否则,它们就不能反映活生生的生活。”这是因为范畴正是从物质世界中吸取内容,物质世界中的矛盾运动决定思维中的矛盾运动,决定着概念、范畴的运动和发展。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发展,人们认识水平和认识能力的提高,不仅会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学已有范畴的内容,而且会提出和增加新的范畴,丰富其范畴理论的宝库。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辩证转化,反映了它的暂时性、过渡性和渗透性。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唯物辩证法成对范畴之间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是能够辩证转化的。列宁反复指出,概念、范畴的本性是转化的。他尤其重视辩证法范畴之间的对立和辩证的转化。他说:“辩证法是研究自在之物、本质、基质、实体跟现象、‘为他存在’之间的对立的。”辩证唯物论认为,一切矛盾着的东西,不仅互相对立、互相排斥,而且是互相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矛盾运动、转化反映到思维中,就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运动、变化和转化。例如,内化与外化这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一方面,它们之间是互相渗透、互相依存、互为条件的。内化是外化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内化,就没有外化;外化是内化的目的和归宿,没有外化,内化就失去了实际意义。另一方面,它们之间又不是凝固不变的、僵死的,而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动的、相互转化的。这是因为对偶范畴之间有一条由此达彼的桥梁,可以互相贯通。一方面,教育者要积极推进内化过程,坚持必要的正面教育灌输;另一方面,教育者又要善于引导外化过程,要促使受教育者品德认识、情感、信念、意志和行为诸心理要素保持方向上的一致并获得均衡发展,从而实现从思想政治品德认识到思想政治品德行为的转化。这说明内化与外化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第三,抽象性。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抽象性,是指它在形成过程中,首先从感性的具体到科学的抽象,即分析认识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矛盾运动的性质、属性和特征,得出最简单、压缩性的基本概念或规定。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是理论抽象的产物。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如果我从人口入手,那么,这就是关于整体的一个浑沌的表象,并且通过更切近的规定我就会在分析中达到越来越简单的概念;从表象中的具体达到越来越稀薄的抽象,直到我达到一些最简单的规定。”人们在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客体时,在实践基础上,首先反映该客体的表面现象,也就是通过人们的五种器官(眼、耳、鼻、舌、身)直接反映该客体的具体形象,即我们称之为感性具体。在反映感性具体的基础上,人们运用分析方法,把事物分解成为各个部分,从整体中抽象出来,避开偶然的、非本质的东西,而抽取出本质的属性,抓住必然的、规律性。这就是对感性具体进行科学抽象的过程。如果没有思维对感性具体进行科学的抽象,那末就不可能形成反映客观对象普遍本质的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
第四,阶级性。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阶级性,是指它的理论内容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党性和思想性。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阶级性是由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阶级性决定的。在阶级社会里,各个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都反映了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特征。不过,剥削阶级都不愿或不敢承认这一点。在掌握政权的一切阶级当中,只有无产阶级不需要这种欺骗,不需要口是心非。这是因为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同时就是整个社会摆脱人对人的剥削压迫的条件,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代表全人类的利益。因而,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承认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性。它公开声明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服务,为实现党的奋斗目标服务,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服务,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它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唯心论和形而上学,坚持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教育人民群众,致力于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因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单元和骨架的思想政治学范畴,也必然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2.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主要功能
首先,认识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认识功能,是指认识和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及其本质和规律的功能。人们通过科学的抽象和概括,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各种现象的本质联系,在思想政治教育学中形成了相应的范畴。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的成果就通过范畴的形式而固定下来,如同在思想政治教育现象之网上打了一个个的纽结。这种纽结凝结着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的本质规定,反映了把这种现象联结成现象之网的规律性,从而在事实上成为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认识过程的阶段和环节。它们不但是以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成果的结晶,更是人们认识进一步深化的新基点。在人们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中,思维的条理因范畴而走向逻辑;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客体的反映因规律而变得深刻。
其次,方法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方法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作为方法在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现象中的作用。人们在认识和分析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矛盾运动时,必须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作为方法运用的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主要是通过范畴的矛盾运动,不断趋向于正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运动规律。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自身具有主观与客观对立统一的内在矛盾,这一矛盾的展开必然联系着主观与客观的双方。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主观性,指它是主观思维形式,它是离开了具体对象的抽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客体,它有相对独立性。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客观性,指它的内容是客观的,即反映着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的本质,它自身趋向于客观,指导人们认识客观。正如列宁所说:“人的概念就其抽象性、分隔性来说是主观的,可是就整体、过程、总和、趋势、来源来说却是客观的。”正是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这一内在矛盾,使范畴具有联结主观与客观的作用。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辩证法,就是要剖析范畴的内在矛盾,把握矛盾的推移、演化、冲突与解决,形成范畴的运动。人们的认识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流动和运行,反映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矛盾运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矛盾运动以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为中介、桥梁,转化为头脑中的观念。人们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正是这样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实现主客观的统一。
再次,构建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构建功能,是指导人们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功能。人们需要以科学知识的方式概括思维活动的成果,而科学知识往往是以理论体系的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在理论体系中,人们总要遵循一定的思维形式阐述有关科学知识的研究对象的各种规定、产生和发展过程、内外关系等。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理论体系提供了思维形式,对于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理论体系,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标签:政治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教育学论文; 理论体系论文; 科学思维论文; 普遍联系论文; 本质主义论文; 科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