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社会领域党建创新的实践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北京市论文,党建论文,领域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6470(2012)03-0104-05
社会领域党建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新领域。党的十七大以来,北京市社会领域党建在探索中前行、在创新中加强,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不仅首先提出社会领域党建的概念,赋予其明确的内涵,而且进入到从体制、机制和政策上通盘考虑、加强顶层设计,采取统筹协调、上下联动,有组织、有规划、有目标,整体有序、全力推进发展的阶段。
一、北京市社会领域党建创新的思路与实践
社会领域党建,根据2008年6月25日市委、市政府发布的《北京市加强社会建设实施纲要》等文件中阐释,主要包括社区、社会组织、新经济组织以及流动人口和来京建设者等社会领域党的建设工作。[1]北京市社会领域党建经过多年的探索,在体制、机制、政策和基层、基础、基本工作的创新中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思路。
(一)构建起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社会工委具体负责、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分类管理与分级负责相结合的社会领域党建管理体制
在市级层面,2007年12月,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市委社会工委、市政府社建办。在区(县)层面,相应成立党委社会工委和政府社建办。在街道、乡镇层面,建立社会工作党委,形成市、区(县)、街道(乡镇)以及向下延伸的组织网络,既统一协调又各负其责地具体开展所辖范围的党建工作。
(二)加强顶层考虑,实行通盘规划,把社会领域党建放在北京社会建设和管理创新的整体中去谋划、去推进
北京2008年出台的“1+4”等一系列配套文件,逐步形成了社会建设政策体系框架。《北京市加强社会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提出力争三到五年的时间,初步建立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首都特点的社会建设新格局的基本框架,社会领域党建列为“五大体系”之一。2011年6月市委十届九次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推进社会建设的意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强调:充分发挥社会领域党组织在社会服务管理创新中的政治核心作用,坚持以社会领域党建工作创新推动社会服务管理创新,以社会领域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引领和推动社会服务管理全覆盖。[2]12月市政府发布的《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社会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未来五年首都社会建设工作的目标是使社会服务更加完善、社会管理更加科学、社会动员更加广泛、社会环境更加文明、社会关系更加和谐,指出实现五年奋斗目标必须健全组织保障体系,“加强党的领导,强化政府职责,推动社会协同,动员公众参与,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工作格局”,重申了加强社会领域党的建设的要求。[3]
(三)构建起分门别类,既注重多样又具有规范化要求的工作模式
在城市社区推行规范化建设,推进社区规范化建设向农村社区延伸。根据北京市提出的“一分、三定、两提高”的社区管理体系建设的新思路,社区党建以区域管理为主,实行党组织、居民委员会、社会服务站“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党组织是党在社区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社区各种组织和工作的领导核心,居委会是自治组织,社会服务站是政府延伸到小区的公共服务平台。
在街道(乡镇)推进社会工作党组织建设。社会工作党组织在区(县)委组织部、社会工委指导下,开展区域党建工作。其组织在成员上延揽街道(乡镇)机关、社区党组织、社会组织党组织、非公经济组织党组织和驻区单位党组织、流动人口党组织代表,以利于将辖区党的建设统筹考虑谋划,也有利于整合辖区公共资源,凝聚各方力量,全面推动工作。
在“枢纽型”社会组织本着党建业务一起抓的原则,推行“3+1”工作机制,所谓“3”就是成立社会组织的党建工作委员会;建立社会组织的党组织;明确社会管理的处室。党建工作委员会协调所属的社会组织的整体党建工作。社会组织的党组织,管理所属协会的党组织和党员的发展等工作。设立一个处室作为业务和党建工作的管理单位。所谓“1”,就是确立党建工作联席会议机制。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以分层管理为主,规模以上非公经济组织全部建立党组织,实现党的工作全覆盖。规模以下的,在商务楼宇采取“五站合一”的模式,即建立党建工作站、社会工作站、工会、妇联、共青团工作站。建立党建工作带动群团工作机制,为非公有制企业提供党建阵地和经费、人员支持。
(四)灵活多样创新社会领域基层党组织的设置方式
对于城市社区,北京在巩固现有成果的基础上,在城市新区、开发区和新建居民区建立党组织是重心。对非公经济组织,以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建设为突破口,重点加强暂不具备单独组建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联合组建党组织工作,以开发区(园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专业市场、商业街区、商务楼宇等为单位,组建区域性党组织,或依托行业协会(商会)、私营个体企业协会和龙头企业、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组建行业性党组织。在商务楼宇中依托产权单位、物业公司或党建工作站建立楼宇党组织。
(五)创新社会领域党组织的工作方式和活动方式
北京市要求社会领域党建工作要紧紧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紧紧结合维护、实现、发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紧紧围绕“推动发展、服务群众、促进和谐、党组织自身建设和党员素质提高”;紧紧围绕“坚持共同理想、整合共同利益、引导共同目标、组织共同治理、动员群众共同奋斗、实现共同发展”,创新党组织的工作方式和活动方式,努力使社会领域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相互协调,两者在部署上相呼应、管理上相衔接、活动方式上相渗透、工作成效上相促进。
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上推进社会领域党建工作。社会领域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等为契机,紧紧抓住抗击非典、抗震救灾、平安办奥运会、残奥会、国庆60周年,以及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推进城乡结合部改造等一系列大事要事等重要时机,在社会领域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涌现了一批社会领域党建工作先进典型。
在服务群众上推进社会领域党建工作。党的基层组织是连接党与群众的纽带,要“把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作为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任务和基层干部的基本职责”[4]。基层党组织不断培育服务组织、开辟服务设施、组织服务队伍、创建服务载体,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创建了“民情日记工作法”、“一刻钟社区服务圈”、“特色党支部”等社会领域党的建设工作名牌项目、特色项目。
在发展党内民主和推动基层民主上推进社会领域党建工作。一是逐步扩大公推直选范围,探索党组织负责人直选方式。二是疏通党内民主的渠道,一些社区创造了“党代表制”、“党代表议事会制”等,发挥党员对社区事务的关心和参与。三是积极推进基层民主管理,努力构建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在农村普遍推行“四议一审二公开”、“八步工作法”等制度,在社区探索“社区居民会议常务会”、“地区代表会议制度”、“社区事务自管会”等机制。
在运用现代管理理念和信息化手段上推进社会领域党建工作。街道社区把网格化管理引入党建,实行“网格化”党建。以东城区东直门街道为例,10个社区共设置网格党总支6个、网格党支部40个、网格党小组133个,每个网格分别设立格长、小组长、楼门(院)长、信息员和联络员,构建了以街道党工委为核心,以社区党委为主体,以网格党支部为基础的“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楼门(院)党小组”四级组织体系。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是社会领域党建开展工作的重要方式。一是把基层党组织向网络延伸。一些商务楼宇和企业探索建立网上党组织,创新党组织设置方式。二是对基层党组织和党员进行动态管理。把所辖地区党组织、党员、申请入党的情况全部输入系统管理。三是创新党建活动平台。如以网络媒体、手机媒体以及远程教育平台等为依托开展党建工作。网上学习园地、网上党校、红色手机报等方式在很多党组织普遍采用。
在整合资源、积聚力量上推进社会领域党建工作。全市共建立了街道或地区党建协调委员会149个,并以社区为单位建立了1554个党建协调委员会分会,共有3084家社会单位基层党组织参加。广大街道社区党组织充分运用党建联席会、协调会等形式,以共同利益、共同需求、共同目标为纽带,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便于参与的多种形式的共建活动。在一些街道(乡镇)建立社会工作党组织书记、“枢纽型”社会组织党组织书记、新经济组织党组织书记联合性组织,进一步拓展社会领域党建工作平台。
(六)加强社会领域党组织队伍建设
建立完善选拔任用机制。通过从本地优秀人才选育、从机关干部选派、面向社会公开选拔,特别是选拔大学生“社工”、“村官”,充实社会领域党建工作队伍。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负责人的产生重点放在内部选拔,同时也采用外部吸纳,如从党政机关干部、国有企事业单位经营管理人员中选派等多种方式,加强非公有制企业的党建工作。建立完善教育培训机制。北京市坚持每年开展对区县局领导、乡镇、村、街道、社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组织负责人培训。同时完善激励保障机制,提高农村、社区党组织负责人的工资待遇保障。
党员队伍建设。注重发展党员,北京市要求不断扩大新社会领域党员队伍,提高发展质量。根据社会领域离退休党员多、党员流动性强的特点,探索多样化的党员教育管理机制。例如以党员服务中心为主阵地,建立党员志愿者队伍,统一开展服务活动,实现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常态化。发展区域优势,实行开放式的组织生活等。结合社会领域创先争优活动,北京启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五个好”示范点创建活动。重视对党员的教育培训,实施大学生“村官”培训工程和党员创业就业技能培训工程等。对流动党员的管理,一是各级党组织坚持建立条块结合,覆盖全面的流动党员教育服务管理体系,确保每一个党员都能找到党的组织,都能参加组织生活。二是加强与党员原省份和地方联系,与13个省市的有关党组织签订了工作协议,建立起了双方管理,共同服务的机制。三是创新适合流动党员需求的活动载体,如开展“首都是您温暖的家”、“党徽在流动中闪光”等活动。
专、兼职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队伍建设。2009年北京市推出“大学生社工计划”——连续三年共选聘5000名首都高校应届毕业生到城市社区工作,实现全市平均每个社区有两名大学生专职社会工作者。近年,各区县又面向社会招聘了大量大专以上学历的工作人员,到目前为止近三万的社区工作者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到了70%以上。抓志愿者队伍建设,2009年北京召开志愿者大会,出台了加强改进志愿者的意见,把奥运志愿服务变成长效机制。形成了重大志愿服务活动、经常性志愿活动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志愿活动的一套体系。
(七)社会领域党组织的保障机制不断建立和完善
北京市坚持不懈地抓好基层党组织的基本建设,逐步建立起包括人员激励、经费保障、场地要求等一系列保障机制。各级党组织还通过政治激励、评价表彰等多种形式,积极为社会领域党组织开展工作和活动创造舆论氛围,全市社会领域党建工作的环境和社会氛围有了较大改善。
二、对北京市社会领域党建创新的思考
北京市社会领域党建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也有人提出,党组织的工作进入社会领域,会制约社会组织的发展。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1.政党是现代政治生活的核心力量。政党既是社会自主参与国家生活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以民主的方式运作国家制度的内在要求。在民主政体下,政党是连接国家与社会的桥梁。任何掌握政权的政党都必然同时维系着国家与社会,在推进国家发展的同时,要重视并有效领导社会。由此形成的党、国家与社会关系是执政党活动的现实基础,决定着执政党的执政方略、执政体制和执政基础。政党如何有效领导或引导社会,核心是解决政治代表问题。无论是法定性的政党还是选举性政党,党与民众的关系都是其中最根本的关系,决定着政党的兴衰成败。在近现代社会,一个政党无论是获取政权还是执掌政权,最根本的依靠,是得到最广大民众的支持和拥护,这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社会定律,任何政党都不能违背的政党的一般规律。
2.中国共产党与社会的紧密联系贯彻始终。改革深化使党、国家和社会相对自主的新格局建立起来,党需要寻求与社会建立新的更为紧密的关系,这既是党实现领导的内在要求,也是党深化合法执政和有效执政的基础。党只有有效地服务、动员和整合不断变化的社会,时刻主导着社会发展的方向,才能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实现党的历史使命。以党建工作的双覆盖融入社会、实施社会参与,其目标指向正是在新的条件下,使中国共产党能够充分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进而解决代表性问题。从根本上讲正是中国共产党根本宗旨在新条件下的一种具体体现。
3.社会领域的成熟发展有赖于党和政府的帮助和扶持。一方面,社会发展遇到的问题、历史的惯性使得社会组织渴望得到统一的协调和攻坚破难。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催生了人们民主意识的增强。在当今社会,基层群众自治是必须积极培育和全力推进的问题。而基层自治的主体是社会成员,其直接动力是社会成员自主性发展。而社会成员的结构是多元的、社会关系是松散的。从自治组织的建设和组织制度的运转讲,基层民主自治顺畅运行、得以健康发展,同样需要主导的力量。在中国的社会和政治生活中,中国共产党具有政治可靠、组织完备等优势,唯有中国共产党可以满足社会领域发展的上述要求。在中国社会框架中,党、国家和社会的结构中,党的领导其实质说到底就是对社会的引导、服务、动员和整合。毫无疑问,党要巩固执政基础,实现历史使命与社会领域组织要求稳步而快速发展,这种相互需求的“路径依赖”的不断增强,是社会领域党建的现实动力和坚实基础。
4.发挥党的优良传统和自身优势对社会的动员和整合。这种动员和整合从根本上讲是要围绕“人”开展工作,满足人在物质、精神方面的需求、提升人的基本素质、加强人的科学管理,引导社会自我组织、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因此党建工作进入社会领域,至少带来了两个最直接的结果:一是党组织的主动、全力推动,为社会领域的发展创造了宽松的政治环境和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二是党在与社会建立新联系的探索中,为赢得社会的认同,主动自觉地挑战自我,实现自身工作观念、组织体系、功能定位、活动方式的一系列变革,焕发了与时代发展相契合的无限生机和活力。从实践可以得出结论:党的改革创新促进着社会的逐渐发育和成熟,社会的成长和成熟不断提升着党建科学化的水平。
三、加强北京市社会领域党建工作的建议
社会领域党建的成就是显著的,但也有发展中的问题,主要是:在思想认识上有认同感不强的问题;在机制上有运行不顺畅的问题;在工作方式方法上有行政化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上有不平衡等问题。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1.加强对社会领域党建工作的研究和宣传,推进全社会关心、重视、支持社会领域党建工作。一是要加强理论研究。建议建立社会领域党建研究基地,整合全市党建研究人员,对社会领域党建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二是要加大各种媒体的宣传力度,形成媒体、专家和领导层呼应的庞大宣传网络,把社会领域党建的重要性、可行性、实效性的宣传做足,氛围做够,工作做实。
2.进一步健全机制体制,使机制体制在不断完善中实现无障碍运行。机制体制的梗阻仍然要用完善机制体制的办法去解决。一是进一步理顺机制体制,明确相关单位的权责利,权责明确,利益保障。二是以政策为牵引,实现体制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化。从“1+4+X”文件的“X”系列政策布局出发,尽快起草、完善、出台各类社会工作党组织管理办法等文件,对其党组织的职责定位、运行体制、工作机制等进行科学界定,理顺工作职责、工作范围、工作关系,逐渐把全市社会领域党建工作建设纳入科学化、规范化的发展轨道。三是不断健全对社会领域党建工作成效的考核体系,进一步解决动力问题。
3.改变社会领域党建工作行政化的方式方法,以观念的转变带动方式方法的调整。党在国家层面的领导地位和在基层党组织服务、动员和整合社会的职能要实行有机的连接,就必须明确基层党组织自身转变的方向性要求。一是在思想意识上,从党的权力领导意识向责任领导意识转变;二是在工作主体上,从领导本位、组织本位向党员和群众本位转变;三是在工作方式上,从命令与服从单向度的管治,转向协商决策、促进民主管理转变;从行政化、运动式方式向围绕中心、强化服务、加强沟通、注重实效的方式转变;从相对封闭、神秘向公开化、社会化的方式转变。四是对工作目标的要求上,把多关注单项衡量党建的成果向党组织活动与促进社会领域的中心工作有机融合,实现目标同向、互促共进上转变。
4.着眼于社会领域发展的需求,多视角打造社会领域人才队伍,社会领域环境的优化首先是人的优化。一是党建工作队伍要把扩大人才来源和加强现有人员针对性的培训提升有机地结合起来。二是建立加强新社会领域代表人士的培育凝聚工作机制。要跳出党建抓党建的思维模式,在对人的问题上,把仅靠党务工作者推动工作的直接思维模式和从外围找人才,以外力促工作的间接模式结合起来。充分整合社会领域人才资源,主动培育、有效凝聚新社会领域中的各类人才和代表人物,发挥他们特有的作用。
标签:党建论文; 社会管理论文; 党建工作计划论文; 组织发展论文; 创新管理论文; 社区功能论文; 工作管理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社会组织论文; 时政论文; 党组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