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依托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打造产业创新集聚区的路径探讨论文

苏州依托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打造产业创新集聚区的路径探讨论文

苏州依托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打造产业创新集聚区的路径探讨

● 俞梁英

摘要: 本文立足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优势,结合苏州的产业创新集聚区建设情况,提出了顺应产业集聚区发展趋势及创新应用的路径,有望解决苏州现阶段产业创新集聚区发展存在的合作开放层面窄、科技创新渠道单一等局限性,为苏州完善产业创新集聚区的基础配套、公共服务、科技创新机制提供依据。

关键词: 自主创新 创新集聚区 建设现状 路径

一、背景

2014年10月20日,国务院召开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区的划分会议,正式确定南京、苏州、无锡、镇江、常州、江阴、武进等8个地方为重点发展对象,国务院会议战略定位是建设成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试验区、区域创新一体化先行区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经济发展高地”。为此,省委、省政府相继召开工作会议,深入探讨国务院会议精神,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暨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工作,相继出台《关于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实施意见》、《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等政策。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江苏的重大责任。

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农业部门发挥着重大作用,因为它不仅反映农村人民的生活,而且对整体经济有显著贡献。目前,发展中国家大多数农村人口依赖于农业活动。根据FAO数据显示,2000年的发展中国家,约55%的总经济活动人口曾从事过农业领域工作[1]。2004年,低收入国家农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3.2%,对于中低收入国家来说,同比数据是11.9%。

二、苏州打造产业集聚区的意义

新时期背景下苏州打造产业创新集聚区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战略创新和产业竞争的问题尤为突出。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不仅是为地方创新创业,也是体制改革的需要、也是为产业创新升级带来便利,同时也为苏州建设产业创新集聚区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支持。

原料的选择、解冻及清洗→盐渍→去腥→漂洗、沥水→混合辅料真空腌制→自然风干→油炸挂糊→微波烘干→上糖浆滚揉→真空包装→121 ℃高温灭菌→成品→检测。

产业创新集聚区建设是当下各国关注的热门领域,不少国家已积极的开展了产业创新集聚区的探索,形成了技术驱动型、企主导型、政府驱动型、合作带动型等多种产业集聚模式,也为国内的产业集聚区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当前苏州需要依托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的有利扶持,通过寻求路径打造产业创新集聚区,可以有效推进经济的创新发展,有效解决当前存在的创新发展问题,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研究人员首先将振动力场引入注塑成型的充模过程中。日本山形大学的Atsushi Sato及其团队[12]研制了一种超声振动辅助注塑成型装置,如图1所示。该装置由振动单元、注射单元、型腔、超声波发生器、气缸和振动杆等组成。加工过程如下:超声振动装置置于模具的主流道和型腔位置,在注塑充填过程中,超声产生的振动将直接作用于模具上,从而使得模具在注塑过程中发生振动。

三、苏州产业创新集聚区的建设现状

苏州中小企业在数量上、规模上、行业分布上与其他地区相比有着明显的优势,但和产业创新集聚的条件相对照,还有很大差距,比如产业层次相对较低、缺乏创新、竞争能力等等。工业、传统服务业在苏州众多中小企业中比重仍然占绝大数。由此可见,苏州中小企业大多处于低端产业链上,不但产品附加值低,而且竞争能力相对较弱。现阶段,中小企业由于自身条件限制,缺乏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资助,企业要寻找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必然变得更加艰难。产业结构失衡是苏州中小企业所面临着的较大挑战,而苏州中小企业要想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化,任重而道远[2]

(一)中小企业创新服务体系落后

就苏州中小企业的整体而言,科技水平普遍较低,创新能力不够,而中小企业要想走出经营难的困境,必须走发展科技道路,加强创新。第一,中小企业缺乏科技创新所需的大量资金。通常情况下,中小企业择融资渠道以筹集经营所需资金,但是融资困难是一大障碍。第二,中小企业缺乏科技创新所需的人才资源。人才是企业创新的基础,决定着企业发展,只有具备高端人才资源,企业科技创新的发展才能在产品设计、管理、销售等各方面体现出来。第三,中小企业缺乏科技创新所需的技术。技术的发展必须要有人才的支撑。因此企业要科技创新,资金、人才、技术这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又是相互制约的,技术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人才的引进需要资金的支持[1]

(二)中小企业创新能力不强

企业要发展,必需有一套崭新的创新服务体系。目前苏州中小企业面临着许多问题,思维旧、信用结、生产难、融资难、转型难等问题,并且这些问题困扰企业很多年,一直没有好的方法解决。要处理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借鉴国外中小企业供应链组织模式,完善创新服务体系,用技术创新改变企业形象,从而促进企业发展。在未来的经济体系中,企业必须要面临改革,海尔就改变了原有的供应链模式,将资源分配给中小企业,将自身打散,为应对未来不确定的市场。创新服务体系,以最快的速度打造自身的竞争优势。供应链是串联的,应对新的市场过程中,中小企业服务效率比过去更加高效,形成服务机制,应对虎群。这种新的服务体系,需要技术驱动,需要供应链技术、优化的智能技术,需要互联网,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所以由政府控制企业发展中所应对的风险,管理中小企业的运营机制,附能中小企业,面对下一轮经济竞争。

(三)中小企业产业结构失衡

当前国内的研究普遍以分析国外的先进经验、国外模式的本土化探索为主,在打造产业创新集聚区方面还未形成可参考、借鉴的理论与模式。虽然苏州在产业创新聚焦区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整个苏州产业的创新服务体系是不够完善的,自主创新能力方面还比较弱、创新意识不强、产业结构失衡等问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以下两个方面:

三、苏州打造产业创新集聚区的路径

(一)引进高端人才,集聚高端人才

世界500强企业中,有100家落户苏州,其中苏州工业园区就有52家,数量占整个苏州的一半以上。企业的开展的项目总投资超过50亿美元,外资注册达到19亿美元。苏州工业园区外资企业不仅数量多,而且资金方面投入更是庞大。因此政府要出面规划这些企业,统筹部署工作,率领苏州工业园区发挥引领带头作用。围绕生物医药、纳米技术、人工智能等先导产业,引导资金、项目、人才、载体向创新集聚区集聚在一起,重点打造这些产业优势产业集群,专项投入建设这些新兴产业,通过先导产业布局和产业集群建设,加快苏州制造向苏州创造转变,打造一个具有典范作用的创新平台,推动全市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部署创新链,形成创新发展新格局

产业要创新集聚,首先要把高端人才集聚,大力开展“以产业集聚人才,以人才引领产业” 工作思路,针对产业发展的需要,用人单位和政府要相互达成协议,政府设立财政专项资金,用于人才的引进投资,并对高端人才和重大创新团队给予奖励,为创新工作的开展提供资金保障。同时政府要考虑为高端人才提供生活资助和安家补助,留在高端人才,让他们不存在生活负担。

(三)合理配置创新资源,深度融合创新链

按照“一产业、一平台、一团队、一基金、一政策、一论坛、一双创基地”的要求合理配置创新资源,打造紧密合作的产业创新生态,把产业链、创新链、政策链紧密融合在一起,加快搭建产业集聚平台,布局国家、省、市级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知识产权运营中心等协同创新载体,积极引进国家级大科学装置,加大力度引进一批站在研发前沿、具有产业化操作经验和产业知识产权风险意识强的领军人才,积极引进企业急需的一线应用型人才,加强金融资源供给,构筑天使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PE投资基金,建立多层次股权投资基金体系,设立面向先导产业的专项投资资金,鼓励地方政府针对性出台产业发展政策,举办有国际影响力的论坛、会议,鼓励社会力量在集聚区内建立先导产业“双创”基地。

(四)建设产学研机制,推进全方位产学研合作

打造产业创新集聚区,必须全面加强与企业合作,围绕企业为中心,根据市场的发展需求建立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鼓励中科院创新研究所在苏州建设落户。积极参与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鼓励我市企业与研究院加强合作、集成攻关,突破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鼓励支持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联合体建设,着力强化国内知名高校在苏研究院的内涵提升,鼓励企业深入到高校、科研院的研发工作,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推动在苏高校将学科建设与全市新兴产业发展相结合,支持苏州高职高专院校联席会议产教联盟建设,推动各级高新区、开发区与在苏高校、科研院所紧密合作、协同创新,促进名城与名校协同发展、融合发展。

最近几年来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在经历了数次的前进、后退和重新评估后,去年十月,竞争委员会(Comco)与斯沃琪集团最终达成一项实际上将会影响整个制表业的协议。协议中的具体条款规定,“供应机械机心的义务将持续至2019年12月31日之前。”在2014到2015年,ETA供应了2009-2011年间所销售数量的75%;2016/2017年这一数字降至为65%,而将在未来的2018/2019年则为55%。

四、总结

本文通过苏州产业创新集聚区的建设现状,针对苏州产业的创新服务体系和自主创新能力方面还比较弱、创新意识不强等问题,设计了苏州打造产业创新集聚区的路径,对苏州产业创新集聚区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单庆琳,章丞民.后危机时代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4,21:158-159.

[2]黄倚嘉.以电商平台为核心的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

[3]楚明钦.创新型产业集聚区培育机制及成长动力研究[ J ].科技与经济,2012(4):21-25.

[4]沈小平,李传福.创新型产业集群形成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J].科技管理研究,2014(14):144-147.

[5]李其玮,顾新,赵长轶.创新生态系统研究综述[J].科学管理研究,2016(1):14-17.

[6]宋歌.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企业活力,2011,(6)10-14.

[7]袁磊,王利军.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思考[J].江苏科技信息,2016(16):1-3.

[8]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开启“新苏南模式”[J].杭州科技,2015(6):49-51.

基金项目: 2019年苏州市软科学研究项目“苏州依托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打造产业创新集聚区的路径研究”;2018-2019年度苏州市高技能人才培养研发课题“新时代苏州制造2025背景下高技能人才状况分析与探索”。

(作者单位: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标签:;  ;  ;  ;  ;  

苏州依托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打造产业创新集聚区的路径探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