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郴州市精神病医院 湖南郴州 423000
摘要:目的 探讨10年前与现在住院精神分裂症临床抗精神病药物选择的变化(附200例资料对照分析)。方法 将在我院2006年与2015年出院的精神分裂症病例在性别、年龄、疗效和在选择典型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两组的性别、年龄、疗效无明显差异,选择典型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存在显著差异,2015年组选择使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增加了55.5%,显著高于2006年组。结论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在精神科临床已逐渐取代典型抗精神病药物。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住院药物选择;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典型抗精神病药;奥氮平;氯丙嗪
自氯丙嗪应用于精神科临床以来,开创了精神病药物治疗的新纪元。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众多的新型抗精神病药物在精神科临床广泛应用。为了探讨精神分裂症住院治疗的药物选择有何变化,我们对2006年与2015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精神分裂症病例的抗精神病药物的选择进行调查,并作如下对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按顺序选取我院2006年1月~12月和2015年1月~12月出院精神分裂症病例,各选满200例为止作为对照分析对象。入组标准,符合《中国精神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1]。2006年组患者中男性112例,女性88例;年龄21~45岁,平均年龄(32.92±3.1)岁;临床痊愈78例,占39.00%;未愈3例,占1.5%。2015年组患者中男性103例,女性97例;年龄18~49岁,平均年龄(35.13±2.1)岁;临床痊愈81例,占40.50%;未愈1例,占0.50%。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婚姻状况以及受教育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提取2006年1月~12月和2015年1月~12月,随机按顺序各提取200例符合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的出院病例,收集一般资料和抗精神病药物(联合用药的除外)的选择,进行对照。
1.2.2 统计方法。所获资料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包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并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临床使用抗精神病药物选择情况,见表1。
3.讨论
氯丙嗪作为首个应用于精神科临床的抗精神病药物,在临床上使用了60余年,拯救了成千上万的精神病人。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近20年来,精神障碍治疗学是临床医学领域发展最为迅速的学科之一,品种多样,结构各异的各类新型抗精神病药正在供临床精神科医师选择应用[2]。同其他科药物发展一样,形成了第一代(典型)与第二代(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概念[3]。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其临床疗效与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疗效相当。典型抗精神病药物虽然价格低廉,但副作用较多,尤其是锥体外系反应(EPS),这与服药的依从性下降密切相关,有研究显示,非完全依从组为89%[4]。典型抗精神病药物都可在一定程度上产生锥体外系兴奋作用,并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对锥体外系的控制失调,使得EPS兴奋性增强,结果由锥体外系控制的肌力和肌紧张度失控,从而引起一系列与肌力和肌紧张相关的症状和体征。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不仅阻断多巴胺D2受体,还对多巴胺D1、D3、D4受体、5-HT受体以及谷氨酸受体等都有作用[5]。正是由于这种多受体作用特征,使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较传统抗精神病药,其EPS发生率明显降低,对阴性症状及认知功能缺陷的改善作用也明显增强。随着生物学与遗传学的发展,尤其是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和蛋白质组学的开展,将使人们对精神分裂症发病机制的认识更加深入,抗精神病药物的治疗靶点也可能会从经典的多巴胺受体和5-HT受体系统进步拓展[6],从而导致新的抗精神病药的研究和开发。由于病人不能忍受EPS,导致患者不愿服药而使服药依从性下降[5]。这样将导致病情加重或复发。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副作用相对较少,特别是EPS的发生率与典型抗精神病药相比,发生率明显下降,从而病人的服药依从性得到明显改善。
本资料表明:间隔10年,对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由于病人服药依从性提高,病情加重或复发降低,已得到临床医师和病人的认可,得以在精神科临床广泛应用。这也与一些国家和世界精神卫生协会(WPA)的推荐[7],临床精神科医师的观念改变,国民经济的提升,医疗保险的普及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纳入医疗保险报销范围均有直接的关系。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推广应用,由于副作用轻微,降低了病人的社会隔离和病耻感[8],增加了病人的家庭生活和社会活动的时间,也增加了他们参加工作的机会,做到自食其力,这样就减轻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近10年,精神科用药已发生了巨大的变迁,随着医药科学的飞速发展,我们相信疗效更好、副作用更小、用药更方便的抗精神药物会相继应用于临床,一个崭新的精神疾病药物治疗的春天就会到来。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编,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第3版,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75-76
[2]郝伟主编,精神病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209
[3]赵靖平、翟金国主编,精神科常见用药[M],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2-4
[4]肖静波等,精神分裂症复发的相关社会心理因素分析[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3,23(6):422-423.
[5]刘春芳、周新芳,精神病医院住院患者应用苯二氮(艹卓)类药物分析[J] .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14,24(01)13-14
[6]陈彦方、张文和、沈渔村,精神分裂症多巴胺假说的近十年发展[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2,34(05)37-38
[7]舒良主编,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M],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2:39
[8]喻东山、葛茂宏主编,精神疾病临床治疗手册[M],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28
论文作者:王硕辉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15
标签:药物论文; 抗精神病论文; 精神分裂症论文; 非典型论文; 精神科论文; 受体论文; 典型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