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眼中的“石齐现象”_经济学论文

经济学家眼中的“石齐现象”_经济学论文

经济学家眼中的“仕奇现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学家论文,眼中论文,现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不久前,内蒙古青松制衣有限公司曾在本报等首都几大报以“宣战”为题材登广告,用它生产的“仕奇”西装向在中国市场销售的“海外品牌”提出质量挑战。这则广告刊出后,立即引起了首都经济学家的热情关注。

近日,在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和中国工业经济协会联合举办的“仕奇现象”与中国名牌发展战略高级研讨会上,经济学家们给以高度评价。

“仕奇现象”与民族精神

著名经济学家马洪说,近年来外资进入我国市场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如由过去主要以中小资本进入转变为国际大财团进入,它们要求与行业内的国内带头企业合资,合资时要求控股,并使用外国的牌子。而国内不少企业受到眼前利益的诱惑或对品牌认识不够,合资合掉了自己的牌子。这种作法对中国经济长远的发展非常不利。马洪认为,“仕奇宣战”突出地体现出一种不畏竞争、迎接挑战、为振兴中华民族而奋发图强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国逐步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与世界经济日趋接轨的新形势下,这种精神是很宝贵的。

中国工业经济协会会长吕东指出,一个国家,没有一大批国际知名的企业,一个企业没有在国际、国内市场打得响的名牌,在当今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能处于被动地位,永远落在人家的后面。他认为“仕奇宣战”不提倡抵制洋货和市场保护主义,而是在质量和价格上与洋货竞争,是喊出了中华民族、中国企业的心声。

与会者还纷纷指出,“仕奇现象”只是一个缩影,推而广之,它体现了一种“民族精神”,这种现象在改革开放15年后,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产生,标志着中国的经济已经敢于向世界挑战了。名牌在市场上虽是少数,但它代表着整个经济发展的方向,我们要真正参与国际竞争,要靠像“仕奇”这样有勇气的名牌。

综合开发研究院孙浩教授说:“仕奇现象”有极高的思想含量,它使人们在这个现象里看到一种精神,面对外国品牌的进入,这种精神不同于当初的“义和团”,而是开放条件下一种真正强者的心态,它表明中国的企业家正趋向成熟。他还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取得了很大发展,但中国的名牌相对来说并没有很大发展,这种局面发展到今天,企业界、经济界都感到不能再继续下去了。“仕奇现象”是一个标志,它说明中国的品牌意识在觉醒。

“仕奇现象”与经济战略

经济学家马洪说,发展名牌不仅关系到一般的质量问题,也不仅是企业的市场营销问题,从战略的角度看,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经济在今后一个时期能否上一个新的台阶。这是因为经过十几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我国经济正进入一个结构迅速转换,经济快速增长的阶段,国民经济的先导部门逐步转到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业,名牌的重要性大大提高了。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研究部部长、经济学家李泊溪认为,创名牌发展名牌,实施名牌战略是一个国家工业化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名牌不仅意味着产业发展的高附加值比,同时意味着生产的规模经济化和生产的标准化,因此名牌发展战略是跟着工业化的结构高度化要求来实现的。她还认为,名牌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一个特征,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保证竞争地位的重要手段,同时,名牌又是跨国竞争的需要。跨国公司掌握着世界贸易额的70%,所有的跨国公司都有著名的品牌和商标,它们之所以能够成为跨国公司,这一点非常重要。所以,我们要在世界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实施名牌战略,发展中国的名牌。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关部副部长马建堂认为,未来15年我国主导的发展战略是什么,现在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认识,就是从过去比较粗放的经营转向集约化经营,也就是要提高经济增长和运行的质量与效益。而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出名牌,尤其对于成千上万个大中型企业,创出自己的名牌非常重要。

“仕奇现象”与中国形象

商品品牌是一个国家民族工业的标志和经济发展的旗帜。在当今世界,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如何,国家的形象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没有一批在国际国内市场上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名牌产品。这一认识,代表了相当大部分与会者的观点。

国务院外办副主任吕聪敏说,名牌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形象,像我们这样一个12亿人口的大国,如果没有一大批在国际市场上站得住脚的名牌企业与名牌产品,就很难让国际社会了解你的综合国力,就很难取得更高的国际地位,可是如果我们有十个二十个国际名牌,那就大不一样了。

马洪说,在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大都有那么几个名牌与自己的国家形象联在一起,例如日本有“丰田”、“松下”,美国有“通用”、“福特”,德国有“奔驰”、“西门子”,就连韩国也有“大宇”、“现代”。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如果没有几个世界级的名牌产品,恐怕就难以确立自己在世界上的经济强国地位。因此,更进一步看,发展中国自己的名牌涉及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问题,关系到我们民族的尊严。

李沛瑶副委员长说,名牌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就像“可口可乐”代表着美国文化,“丰田”使日本人感到自豪,名牌不单是经济意义上的,它也是一种民族精神的体现,跟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它是一种无形的财富。

吕东认为,创造更多享誉海内外的中国名牌,这既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最实际的爱国主义教育。他进而指出,如果国内市场到处充斥着外国商品,我们怎能称为一个优秀的民族?又怎能立于世界强国之林呢?

“仕奇现象”引发的几点启示

第一,发展名牌必须走开放的路子,但要处理好发展名牌与引进的关系。

中国工业经济协会副会长、经济学家林凌说,我们发展名牌不能搞市场保护主义,更不能闭关锁国抵制洋货,那样只会限制竞争、保护落后。在世界经济相互依存的条件下,各国相互引进资金、技术、设备甚至管理,这都是合理的。开放引进与发展民族工业并不矛盾,问题是敢不敢于坚持打自己的牌子。

马洪认为,在这一点上,首先要解决两个重要认识问题:第一,名牌,或者说驰名商标,是一种重要的知识产权,是虽然无形但可以价值化的重要资产;第二,发展我们自己的名牌,就是为自己的企业、国家、民族的今天和将来投资,其意义不亚于甚至要超过有形资产的投资。丢掉自己的牌子,只使用国外名牌,实际上等于放弃在一个具有关键意义领域的投资,这样做在短期内可能带来某些收益,但从长远看则是危险的,因为对一个大国来说,没有自己的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只是依附于外国名牌,很难真正形成自己独立的、有竞争力的工业基础,更难在日趋激烈的国际商战中取胜。他认为“仕奇”引进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发展自己牌子的路子不失为一种有远见的选择。

第二,通过产业重组使生产要素向名牌产品和优势企业流动,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名牌大企业。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刘世锦博士分析说,从国际上看,名牌产品大都由那些规模庞大的大型超大型跨国公司生产,在每一个名牌的后面,几乎都有一个经济巨人。在今后5到10年间,中国的产业能否升级换代,整个国民经济能否上一个新台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创造一批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世界级名牌产品,而其前提是能否成长起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但企业的“长大”通常不是自身积累的结果,而是通过企业间的重新组合,向社会融资等资本积聚的方式实现的。在我国要促成一批企业的“长大”,看来也要走这条道路。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冒天启主张以名牌产品为龙头组建企业集团。但他提醒道,如果把组建企业集团作为扶贫的手段搞“吃大富”、“拉郎配”,这就失去了组建企业集团的意义,这样组建起来的企业集团,对名牌产品的质量就很难保证。

第三,发展名牌应从解决企业动力机制和加强企业管理上下功夫。

中国社科院工经所研究员、经济学家周叔莲说,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我国企业成为真正自负盈亏、自我制约的企业,这是创名牌的制度基础。企业必须自负盈亏,才可能有创名牌的动力和压力。另一方面,企业要创名牌,还必须有好的管理。改革是为了解放生产力,而要把解放了的生产力变为现实生产力,必须通过管理。所以要将企业改革和企业管理结合起来,把它作为中国名牌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内容。

第四,培养大批优秀的企业家是发展名牌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

孙浩教授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成熟的企业家才会有名牌意识,从品牌的角度讲,企业家就是那些能够创造名牌的人,所以企业家总是和名牌联系在一起的。马建堂认为,一个好的企业,它有非常好的产品,同时也有一个好的企业家;一个好的经济,它在客体上有许多好的产品,在主体上就有一批优秀的企业家,因此,培养企业家与推动名牌的发展是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

布赫副委员长说,过去革命时期,我们培养了一批职业革命家,而现在创名牌,就需要一批职业企业家,他们必须有丰富的知识,卓越的管理才能,会用人、了解市场、善于学习,有一大批这样的企业家,我们的企业才有希望。

标签:;  ;  ;  ;  

经济学家眼中的“石齐现象”_经济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