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晗
(甘肃省静宁县人民医院胃镜室 甘肃 静宁 743400)
【摘要】 目的:探究分别对消化性溃疡出血实施内科治疗和胃镜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2月~2016年2月进入本院并接受对症化治疗的74例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随机将其划分成对照、实验两组,各有37例,对照组选用内科疗法展开相关治疗,实验组选用胃镜疗法展开相应治疗,对比两组效果。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是97.30%(36/37),对照组的是94.59%(35/37),组间对比,差异不具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5)。同时,实验组有28例显效,占75.68%(28/37);对照组有16例显效,占43.24%(16/37),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胃镜疗法、内科疗法运用于消化性溃疡出血的对症化治疗当中,都能取得较好效果,但胃镜治疗的效果更为显著,值得推荐。
【关键词】 消化性溃疡出血;胃镜治疗;内科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5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0-0089-02
消化性溃疡作为临床中较为多见的消化病症之一,当溃疡处动脉血管出现裂损后,极易诱发异常出血问题[1]。时下,医治该病症的方法主要有胃镜疗法、内科疗法两种。为了有效地评估这两种疗法的疗效情况,本文选择2015年2月~2016年2月进入本院并接受对症化治疗的74例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随机将其划分成对照、实验两组,分别以内科疗法、胃镜疗法展开相应治疗,对比两组效果,报道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5年2月~2016年2月进入本院并接受对症化治疗的74例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所选患者都由主治医师按消化性溃疡诊治标准进行确诊,且溃疡处都有显著出血症状。研究者随机将其划分成对照、实验两组,各有37例,对照组:22例男性、15例女性,年龄在32~79岁间,平均(59±9.04)岁,溃疡出血分类情况:11例复合性溃疡者、7例吻合口处溃疡者、15例胃部溃疡者、4例十二指肠溃疡者;实验组:24例男性、13例女性,年龄在33~81岁间,平均(60±8.94)岁,溃疡出血分类情况:12例复合性溃疡者、9例吻合口处溃疡者、14例胃部溃疡者、2例十二指肠溃疡者。两组患者各项基础资料没有较大差异(P>0.05),可进行比对探究。
1.2 方法
1.2.1 实验组
借助胃镜对本组患者施行基础性的相关检查。手术之前,向每例患者予以肾上腺素、生理盐水的混合液(配比为1∶10000)冲洗患者的溃疡部位,以祛除溃疡处积血,继而探查诱发异常出血的关键因素,并切实记录出血速度,于胃镜之下仔细识别病灶等级;用内镜钳把推送器准确送达内镜的正前端处,并找准病灶的具体位置,慢慢放开金属夹子的同时增加压力,缩紧金属夹子的同时实施断离操作,紧紧圈扣病灶与相关组织;待病灶部位的流血彻底止住以后,调整止血夹位置状态(直立于病灶粘膜位置),此时能结束治疗。
1.2.2对照组
清理患者口腔及附近部位的血渍、呕吐异物等,使其能够顺畅地进行呼吸,假如患者的呼吸不顺畅,要施予供氧处理,并抬高下肢,调整重要脏器的血循环,确保供血量。构建静脉注射路径(二个以上),每日注入一次奥美拉唑,每次用药40mg。同时,按照患者实时病情调整相关的治疗措施(输血、输液等)。
1.3 疗效评估
显效:实施治疗后2天内,患者各项生命指标都已归转至正常状态,胃部内都为新鲜血液,呕血及黑便症状消除。有效:实施治疗3~4后,达到“显效”标准。无效:实施治疗3-4后,患者各项症状没有变化或效果甚微。
1.4 统计学研究方法
本文中,全部数据都使用SPSS 20.0版统计软件予以处理,用χ2检验计数资料和t检验计量资料,(x-±s)代表计量数据;(n/%)代表计数资料;当中,P<0.05表示对比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验组总有效率是97.30%(36/37),对照组的是94.59%(35/37),组间对比,差异不具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5)。然而,实验组有28例显效,占75.68%(28/37);对照组有16例显效,占43.24%(16/37),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情况比对(n/%)
*
3.讨论
由于消化道中出现的溃疡现象会长期存在,致使溃疡区及附近的血管组织受到较大影响。若不及时对患者开展相应治疗,很可能恶化成出血性疾病,并且,一旦溃疡处发生了异常出血,止血操作的难度比较大。临床治疗实践当中,医治按患者的实时病情做出综合评估,采取适宜手段对其开展相关治疗,但出血性症状有反复发作的可能性,因此,患者病情得以显著缓解后,护士仍需密切关注患者各项指标的动态情况,谨防二次出血[2]。本文中对所选患者实施两种不同的医治方式,首先都按每例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病情评估,然后制定具备合理性、个体性的治疗策略,防止相关并发(继发)症状出现。有关文献表示,借助胃镜实施治疗的过程当中,不会对黏膜流血情况造成突出影响,且不会对病人的体温、氧分压力、动脉内血压等各项指标形成干扰[3]。
此研究中,实验组总有效率是97.30%(36/37),对照组的是94.59%(35/37),组间对比,差异不具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5)。然而,实验组有28例显效,占75.68%(28/37);对照组有16例显效,占43.24%(16/37),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这表明,在消化性溃疡出血的对症化治疗当中,胃镜疗法、内科疗法都能取得较好效果,但借助胃镜实施治疗的方式效果更佳。
【参考文献】
[1]刘洪琪,李宪忠,高峰等.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非甾体抗炎药致消化性溃疡并出血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17):4283-4284.
[2]骆丹东,傅小玲,吴警伟.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血清及胃液中白细胞介素的表达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关系[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5(6):1242-1244.
[3]郎海波,王平,陈雪等.内镜下钛夹联合医用胶与单用钛夹治疗双联抗血小板所致消化性溃疡出血的比较[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5,15(5):402-409.
论文作者:周晗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7月第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28
标签:胃镜论文; 患者论文; 实验组论文; 溃疡论文; 疗法论文; 两组论文; 消化性溃疡论文; 《医药前沿》2016年7月第2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