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型企业发展的最新趋势、问题与建议_中国企业500强论文

中国大企业发展的最新趋势、问题和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企业发展论文,国大论文,趋势论文,建议论文,最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80X(2009)09-0005-11

大企业是一个国家综合经济实力的集中体现。一个经济大国如果没有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企业,主要靠低劳动力成本和低附加值产品来获得国际市场的话,就很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经济强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不断做强做大,目前已经初步形成各种所有制企业共同发展的局面。然而,我国大企业在发展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大企业对于我国实现进一步的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和大国崛起的支撑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尤其在国际金融危机当中,我国大企业暴露出的问题更是需要引起关注。本文根据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今年发布的2009中国企业500强(按照上年企业营业收入排序产生)、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数据(三类企业500强包括了我国不同产业、不同地区及各种所有制大企业共计1073家),对我国大企业的最新发展趋势、特征和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企业做强做大做久的建议。

一、中国大企业发展的最新趋势和特征

2008年特别是下半年以后,爆发于美国的次贷危机迅速演变为一场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重创全球经济,我国经济和企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经历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在此背景下,以500强企业为代表的中国大企业,营业规模、资产总量仍保持较快稳定增长,但净利润出现下降趋势。

1.2009中国500强企业持续成长

与前几年“单边飘红”的特点有所不同,2009中国500强企业规模虽然继续扩张,但增长势头有所放缓,同时,净利润出现明显下滑,许多经营指标都有下跌。

(1)营业收入增长势头有所放缓,入围门槛提高幅度下降。2009中国企业500强的营业收入总额达到26.03万亿元,比上年提高了19.08%,增速比上年降低5.90个百分点;资产总额达到74.19万亿元,比上年提高了24.36%,增速比上年增加6个百分点。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的营业收入达到12.93万亿元,比上年提高了27.49%,增速比上年减少了5.26个百分点;总资产达到11.70万亿元,比上年增长了31.21%,增速比上年增加0.63个百分点。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营业收入总额达11.0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0.8%,增速比上年降低0.8个百分点;总资产达到59.27亿元,比上年大幅提高了26.1%,增速比上年猛增14.7个百分点。因此,2009中国500强企业的特点之一是营业收入的增速小于资产增速。这说明2008年中500强企业投资的步伐并未放慢。

2009中国企业500强的入围门槛从上年的93.05亿元上升为105.38亿元,入围门槛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比上年增长13.25%,增速比上年大降15.7个百分点;制造业企业500强的入围门槛为48.65亿元,比上年提高10.71%,增速比上年猛降36.6个百分点;服务业企业500强入围门槛为11.97亿元,比上年提高21.64%,增速比上年下降15.0个百分点。2009中国500强企业的入围门槛增速与上年相比有较大幅度下降,且低于营业收入的增速。

从2005-2009年度中国企业500强的营业收入、资产总额、入围门槛数据也可以看出中国企业500强在持续成长(见表1)。

(2)企业净利润出现下降,经济绩效有一定下滑。2009中国500强企业在规模扩张的同时,净利润出现下降,与2008中国500强企业利润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有“天壤之别”。2009中国企业500强共实现净利润1.21万亿元,比上年下降13.23%,增速比上年陡降87.4个百分点;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实现净利润4147亿元,比上年降低18.27%,增速比上年大降105个百分点;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实现净利润7039.27亿元,比上年降低了0.88%,增速比上年大降102.5个百分点。

2009中国企业500强的收入利润率为4.63%,比上年降低1.7个百分点;净资产收益率为8.92%,比上年降低3.28个百分点。制造业企业500强收入利润率为3.22%,比上年降低1.78个百分点;净资产收益率为9.82%,比上年降低5.67个百分点。服务业企业500强的收入利润率为6.35%,比上年降低1.39个百分点;净资产利润率为9.31%,比上年降低1.90个百分点。

(3)资本密集程度进一步提升,劳动生产率有所提高。企业的资本—劳动比率反映企业的资本密集程度和生产资料的利用效率。2009中国企业500强的资本密集程度进一步提高。2009中国企业500强的人均资产284万元,比上年增加39.5万元;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人均资产110万元,比上年增加8万元;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人均资产541万元,比上年增加101万元。从经济发展的阶段看,大企业成长的资本密集程度不断提高反映出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后期的资本深化阶段。

以人均营业收入反映劳动生产率,2009中国企业500强的劳动生产率继续提升。2009中国企业500强人均营业收入98.2万元,比上年增加9.1万元;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人均营业收入123.00万元,比上年增加17万元;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人均营业收入96.43万元,比上年增加14万元。

2.在世界500强中的比重继续攀升,绩效指标首超世界和美国企业500强

经过长期高速发展,加之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相对较轻,2009中国企业500强的相对规模进一步扩张,经营绩效指标虽然也有一定程度下降,但一举首次超过世界和美国企业500强。

(1)在世界企业500强中的比重进一步升高。2009《财富》500强企业中有34家中国内地公司入围。入围企业数量和营业收入占世界企业500强的份额分别为6.8%和6.24%,比上年提高1.6和1.7个百分点。中国入围企业的利润在世界500强中所占份额高达11.4%,比上年提高5.1个百分点,明显改变了以往中国企业盈利能力不佳的形象。美国有140家企业入围世界500强,比上年减少13家。与2002世界企业500强相比,美国入围企业数减少59家,我国入围企业数则增加23家。

在世界企业500强的51个行业中,34家中国500强企业分布于其中的16个行业,比上年增加了3个行业。部分企业也取得较好的行业名次。其中,工程建筑业5家,银行业5家,金属业5家,电信业3家,炼油行业、贸易业、汽车业、公用事业各2家,保险(股份)、海运、采矿原油生产、生产性服务、电力、商业服务、航空、国防各1家。中国石化名列第9位,比上年提升7位,为中国公司在世界企业500强中的最好名次。除两家企业的名次下降外,其他中国企业在世界500强中的名次都有较大幅度提升,中国铁建提升了104名,成为名次提升最快的企业,中国铁路工程、中国建筑工程、中海油的排名提升都在90位以上,中化集团、中国交通建设、中国五矿的排名提升都在80位以上。

(2)相对于世界和美国企业500强的规模继续提升。2009世界企业500强的营业收入为25.18万亿美元,较上年度增长了6.6%,增速回落6.4个百分点;2009美国500强企业营业收入为10.69万亿美元,比上年仅增长0.8%,增速回落6.3个百分点。

2009中国企业500强的营业收入总额折合成美元为36805亿美元(汇率按照1美元=7.0696元人民币,下同),相当于世界企业500强的14.62%,比上年继续缩小1.95个百分点差距;相当于美国企业500强的34.42%,又比上年缩小6.22个百分点差距。与2002中国企业500强营业收入仅相当于世界企业500强的5.3%,相当于美国企业500强的10.0%相比,2009中国企业500强相对于世界和美国企业500强的规模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3)经营绩效首超世界和美国企业500强。2009世界企业500强的净利润总额为8220亿美元,较上年下降48.3%,增速下降52.22个百分点;2009美国企业500强净利润仅为989亿美元,较上年大幅缩水84.67%,创下该榜单问世55年以来的最糟糕记录;2009中国企业500强净利润折合成美元为1706亿美元,加上汇率变动影响,较上年下降了12.4%(与本币计算略有不同)。由此看出,中国企业500强的净利润减少幅度显著低于世界和美国企业500强。

2009世界企业500强的收入利润率为3.27%,比上年降低3.46个百分点;美国企业500强的收入利润率在金融危机的重创下降为0.94%,比上年降低5.20个百分点,创下数十年来的历史低点。2009世界企业500强的净资产收益率为8.23%,比上年下降了6.1个百分点;美国企业500强为2.30%,比上年下降10.59个百分点。通过比较不难看出,中国企业500强的收入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首次超过世界企业500强,远远高于美国企业500强,说明在国际金融危机深度发展的形势下,美国500强企业受到的冲击远远大于中国500强企业。

(4)产业分布的差异基本不变。在企业数量方面,2009中国企业500强中的制造业企业、服务业企业、其他产业分别是294家、133家和73家,分别占500强企业总数的58.8%、26.6%和14.6%;与上年相比,制造业企业数量增加1家,服务业企业减少5家,其他产业增加4家。2009世界企业500强中的制造业企业、服务业企业、其他产业分别是157家、227家和116家,占500强企业总数的31.4%、45.4%和23.2%;与上年相比,制造业企业增加5家,服务业企业减少44家,其他产业增加39家。美国企业500强中制造业企业、服务业企业、其他产业分别是170家、259家和71家,依次占500强企业总数的34%、51.8%和14.2%。与上年相比,制造业企业增加16家,服务业企业减少11家,其他产业减少5家。

在营业收入方面,中国企业500强的制造业企业所占比重最大,为43.9%;服务业企业次之,为37.6%;其他产业为18.5%。制造业企业、服务业企业收入比重比上年略有增加。世界企业500强的服务业企业所占比重最大,为44.5%;制造业企业为27.3%,其他产业为28.2%。美国企业500强的服务业企业占53.2%,制造业企业占27.6%,其他企业占19.2%。世界和美国企业500强均是服务业企业比重有所下降。但总的来看,中国企业500强偏重于制造业,世界和美国企业500强偏重于服务业的格局未发生改变。

3.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的作用进一步增强

(1)财税贡献占显著地位。纳税是大企业对国民财富贡献的一个直接反映,中国500强企业对国家税收一直有突出贡献。2009中国企业500强纳税总额1.91万亿元,占全国税收总额(5.42万亿)的35.2%。这一比例已经连续保持了3年。其中,有44家企业的纳税总额超过100亿元,有两家公司纳税破千亿元大关。2009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纳税总额为8515.16亿元,占全国税收总额的15.7%,比上年提高1.41个百分点;2009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纳税总额为6467.37亿元,占全国税收总额的11.9%,比上年减少0.61个百分点。

(2)企业用工继续增加。就业是民生之本。大企业通过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从而帮助国家解决就业难题也是中国500强企业为国家、社会作出贡献的另一个突出方面。2008年,许多中国500强企业在自身生产经营遇到困难的情况下,仍然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不仅没有大幅度裁员,而且主动为国家分忧解难,增加了就业机会。统计显示,2009中国500强企业共有490家企业填报了从业人数,共计2581.99万人,与2008中国500强企业(有495家企业填报)的2453.73万的从业人数相比,增加128.60万人,增幅为5.2%,略低于上年6.5%的就业增长水平。考虑到金融危机等种种不利因素的影响,这已属相当不易。

(3)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2009中国企业500强有426家企业填报了研发数据,平均研发费用为6.83亿元,比上年增长20.25%,平均研发强度为1.34%,比上年略有增长。其中,研发投入超过10%的有4家,在5%—10%之间的为18家,在3%—5%之间的有51家。从上报数据的420家企业看,2009中国企业500强每家企业平均拥有专利332项,其中发明专利115项。而在上年度上报数据的450家中国企业500强中,每家企业的平均专利数为302项,其中发明专利是76项。中国企业500强的专利数和发明专利数有大幅提高,特别是发明专利,增幅达到51.3%,这说明企业更注重专利,特别是发明专利。2009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中有458家申报了研发投入数据,平均研发费用为5.25亿元,比上年增长16.92%,平均研发强度为1.95%,比上年低0.18个百分点。从上报拥有专利数据的451家企业看,2009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平均拥有专利302项,其中发明专利109项。2005-2009年度中国企业500强研发状况见表2。

(4)注重主营业务成长。从上报主营业务的465家企业的数据看,2009中国企业500强中有36家企业的第一主营业务收入比例为100%,有258家企业的第一主营业务收入比例在80%—100%之间;有112家企业的第一主营业务收入比例在50%—80%之间;仅有59家企业的第一主营业务收入比例低于50%。统计显示,有62.23%的企业第一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在80%以上,这一数字高于2008年57.8%的水平,它反映出我国大企业在规模扩张中更加注意发展的路径选择,“归核化”特征突出,这一点与前几年的趋势基本相一致。

(5)并购重组保持活跃。2009中国企业500强中有146家企业进行了并购或资产重组,共并购重组644家企业。相比之下,2008中国企业500强中有158家企业进行了并购或资产重组,共并购重组了544家企业。进行并购的企业数量有所减少,但被并购重组的企业数量有较大幅度增长,这说明企业对待并购重组更加理性,而且进行并购企业的资源整合能力有一定加强。2009中国企业500强的总资产猛增也证实了这一点。并购重组的日益活跃是这些年中国企业500强成长的重要特征。即使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国大企业也没有放慢并购的步伐,一些企业已经开始海外并购。

(6)集团公司控制力不断加强。2009中国企业500强共有30785家子公司和5678家参股公司,这两个数字(特别是子公司数目)都高于2008中国企业500强18200家、5400家及2007中国企业500强17409家、4809家的规模。这个趋势对于中国企业500强来说,近几年也是一致的。它表明,我国企业500强的资本运营能力和调控能力进一步增强。同时也表明,我国企业500强通过其子公司和参股公司整体上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在不断加大。

4.基本结构相对稳定,结构调整有所进展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企业500强的产业分布色彩一直“较重”。随着我国所有制政策和区域经济政策的不断调整,中国企业500强的所有制结构和地区结构在总体稳定的情况下也有所变化。

(1)传统行业仍占较大比重,“重化工”特征依旧。2009中国企业500强共分布在75个行业中,企业数量排在前5位的行业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企业最多,有65家入围,占总数的13%,排列在第2至第5位的分别是建筑业33家,煤炭采掘及采选业26家,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21家,电力、电气、输变电等机械、设备、器材、元器件和线缆制造业18家,这5个行业500强企业数量占总数的32.60%。从营业收入看,排在前5位的行业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银行业,建筑业,石化产品、炼焦及其他燃料加工业,石油、天然气开采及生产业,其营业收入占500强营业收入总额的36.79%。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营业收入占据500强企业的11.37%,是500强营业收入最多的行业。我们以煤炭、石化天然气、核能、汽车、机械、电子、化学、钢铁、有色金属、建筑材料10个行业的数据代表重化工行业,将2005-2009年度的中国500强企业数据进行了梳理,结果表明我国以这10个行业为代表的重化工业正处于大发展阶段。2005-2009年度中国企业500强中,重化工业企业的数量从201家增加至222家,这反映了5年来我国大量资源向重化工业集中,重化工业企业规模迅速增长,入围500强的重化工企业越来越多(见表3)。

(2)国有企业仍居主导地位,私营企业稳步成长。2009中国500强企业的所有制结构分为国有、集体、私营、外资4种类型。从所有制结构来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比重仍然最大,继续保持着绝对主导的地位。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共有331家,占总数的66.2%;实现营业收入22万亿元,占营业收入总额的84.6%;实现净利润1.0万亿元,占净利润总额的86.9%。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224家,占总数的44.80%;实现营业收入86944亿元,占营业收入总额的67.22%;实现净利润2587.56亿元,占净利润总额的62.39%。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共有282家,占全部企业的56.4%;实现营业收入97984亿元,占营业收入总额的88.37%;实现净利润6426亿元,占净利润总额的91.29%。与2008中国500强企业相比,中国企业500强中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数目没有变化,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中减少5家,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中增加4家。

2009中国企业500强中,私营企业共有104家,占总数的20.8%;实现营业收入2.4万亿元,占营业收入总额的9.22%;实现净利润933亿元,占利润总额的7.74%。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中,私营企业共有185家,占总数的37.0%;实现营业收入26127亿元,占营业收入总额的20.2%;实现净利润1058亿元,占净利润总额的25.5%。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中,私营企业共有151家,占总数30.2%;实现营业收入8261亿元,占7.5%;实现净利润总额为303亿元,占净利润总额的4.3%。与2008中国500强企业相比,中国企业500强中的私营企业增加6家,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中增加26家,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中减少1家。

应当看到,随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国有企业产权结构和经营机制发生了很大变化,经营业绩也有明显提高,国有企业虽然继续居于主导地位,但相对规模一直延续着下降的趋势,而私营企业比重尽管不大,却呈现稳步成长。这一点在制造业领域中表现得更为明显,这与制造业中市场竞争更加充分有一定相关性。值得注意的是,2009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所占比重比上年略有上升,这种趋势在近年来的变化中尚属少见。

2005-2009年度中国企业500强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数量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从356家下降到331家;私营企业数量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从79家上升到104家。集体和外商企业的数量变化有起伏,趋势不明朗,并且变化范围不大(见表4)。

(3)东部地区企业依然占魁首,中西部地区企业持续增加。与2008年相比,2009年入围500强的企业仍然大多数来自东部地区,但是比例有所下降,东北地区比例有所降低,中部和西部地区比例有所上升。具体来说,全国共有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企业进入2009中国企业500强,只有西藏、宁夏没有企业入围。其中东部地区348家企业,比上年减少8家,占69.6%;中部地区65家企业,比上年增加6家,占13.0%;西部地区61家企业,比上年增加4家,占12.2%;东北地区26家企业,比上年减少2家,占5.2%。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中,只有宁夏、西藏没有企业入围。其中,东部地区345家企业,比上年减少12家,占69.0%;中部地区57家企业,与上年持平,占11.4%;西部地区66家企业,比上年增加9家,占13.2%;东北地区32家企业,比上年增加3家,占6.4%。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中,除贵州、西藏、宁夏外,其余的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企业入围。其中,东部地区367家,比上年减少1家,占73.4%;中部地区63家,比上年增加10家,占12.6%;西部地区52家,比上年增加1家,占10.4%;东北地区18家,比上年减少10家,占3.6%。

从2005-2009年度中国企业500强的地区分布数据看,东部地区企业数量呈现下降趋势,中部地区一直在增加,从10.8%增加到13.0%,西部地区有起有伏,东北地区也是有起有伏(见表5)。

5.行业之间的效益与效率存在巨大差异

从效益看,2009中国500强企业有8个行业的平均收入利润率超过10%,有7个行业的平均资产利润率超过10%。从效率看,2009年中国500强企业8个行业的平均资产周转率超过300%。

从平均收入利润率看,2009中国500强企业行业平均收入利润率排行前10位中有6个行业都属于服务业,其中银行业的平均收入利润率最高,达21.13%,紧随其后的是港口服务业18.20%,邮电通信业12.86%,道路运输、城市公交及辅助服务业10.60%,其他金融服务业10.05%,研发、科技交流与推广和地勘、规划、设计、评估、咨询及总承包等服务业9.26%;有3个行业属于制造业,其中,酿酒制造业的行业平均收入利润率12.62%、烟草加工业12.55%、饮料加工业12.03%;另外,煤炭采掘及采选业的行业平均利润率为8.38%。

从资产利润率来看,2009中国500强企业行业平均资产利润率排行前10位中有7个行业都属于制造业,其中饮料加工业的平均资产利润率最高,达18.69%,紧随其后的是烟草加工业11.82%,酿酒制造业11.27%,肉食品加工业10.91%,农林机械、设备及零配件制造业10.46%,金属制品业9.50%,摩托车及零配件制造业8.69%;有3个行业属于服务业,其中,研发、科技交流与推广和地勘、规划、设计、评估、咨询及总承包等服务业的行业平均资产利润率为10.09%,汽车和摩托车商贸、维修保养及租赁业为10.03%,电器商贸批发、零售业为8.92%。

从资产周转率看,2009中国500强企业行业平均资产周转率排行前10位中有8个行业都属于服务业,其中,粮油食品及农林、土畜、果蔬、水产品等内外商贸批发、零售业的行业平均资产周转率最高,达到36.27,电器商贸批发、零售业6.04,汽车和摩托车商贸、维修保养及租赁业3.76,综合性内外商贸及批发、零售业3.31,矿产、能源内外商贸批发业3.29,连锁超市3.28,技术智力、人力资源、劳务等国际合作及其他对外经济合作服务业2.87,生产资料内外贸易批发、零售业2.86;有2个行业属于制造业,其中,乳制品加工业的行业平均资产周转率为4.44,农林机械、设备及零配件制造业的行业平均资产周转率为3.45。

6.大多数企业出现在改革开放以后

上报的455家企业中,新中国成立60年来出现的企业占97.4%,充分说明了1949年以来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企业寿命在31—60年之间的企业有84家,占18.5%。企业寿命在11—30年之间的企业有227家,占49.9%,接近一半;在10年以下的企业有132家,占29.0%;二者加总共有78.9%,这说明改革开放政策对于企业成长的促进作用。尤其近10年来,对外开放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这一时期,企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2009中国企业500强中有29.0%成立于这个时期,这个10年也是企业成立最多的10年(见表6)。

二、中国大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中国大企业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中国企业500强与世界企业500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2009中国企业500强的营业收入、净利润总额、资产总额分别只相当于2009世界企业500强的14.62%、20.75%、10.49%,世界企业500强人均收入、人均利润分别是中国企业500强的3.1倍和2.1倍。差距的背后反映出我国大企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主要问题急需解决。

1.应对外部冲击的能力不高

必须指出,进入中国企业500强的许多大企业事实上仍然是“大”而不“强”,其快速发展更多的是受益于宏观经济高速增长的“水涨船高”式成长,绝大部分企业的发展与宏观经济周期密切相关。多数企业自身内在的成长能力并未同步提升,缺少核心竞争能力,企业抗击外界扰动的能力还较弱。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少数几个行业都出现了“全行业亏损”局面,包括铁路运输业、民航运输业、电力生产业;其中铁路业共有16家铁路局进入2009中国企业500强,却有12家亏损,行业亏损额达到193亿元;民航业有6家企业进入500强,却仅有海航和深圳航空两家企业盈利,行业亏损额达到145亿元;电力生产业有10家企业进入500强,前五大发电企业全部亏损,行业亏损额达到240亿元。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钢铁工业在2008年9月至2009年5月也出现了全行业亏损。此外,一些2008中国500强企业也跌出2009年排行榜,一些国内知名企业出现亏损局面。因此,我国大企业成长目前还属于典型的速度经济型,发展速度越高越景气,一旦遇到外部干扰,业绩水平特别是利润就会明显下滑。

2.企业间的并购重组存在很多困难

从历史经验看,经济危机时期都是企业间实施兼并重组的大好时机,许多如今在世界上具有龙头地位的跨国企业都是在经济危机时期通过企业并购重组而诞生。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产生了强烈的外部冲击,进而从多个渠道影响到我国多个产业的企业运行,使许多产业的企业出现经营困难、全行业亏损甚至破产。但是我们看到当前环境下国内企业实施并购重组还存在一些障碍。一是市场化竞争还不充分。我国的城市化、工业化进程都还有很大的空间,全国统一的大市场还未形成,大多数产业的企业都还有很大的市场发展空间,因而并购重组不一定是最优选择。二是企业同质化严重,并购整合互补性不强。这是我国计划经济和政府间竞争的遗留问题,各地区的产业结构、企业结构雷同,同行业企业间重组很难产生互补效应。三是我国还缺少能够为企业并购重组提供支持的融资平台和中介组织,尤其是证券市场缺少融资能力,投资银行和私募股权基金等中介组织发育不足严重制约了这一进程。四是一些地方政府考虑地方利益的地方保护主义,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优化配置。

3.多数企业跨国经营能力较弱

2009中国企业500强只有220家企业填写了“海外收入”数据,其中排在前100位企业的平均国际化程度(海外收入占营业收入比)为35.2%,但是企业间国际化程度差别极大,其中国际化程度50%—100%之间的有9家,占9%;30%—50%的有5家,占5%;10%—30%的有30家,占30%;低于10%的有56家,占56%。国际化程度在30%以下的企业占86%。这说明我国大多数大企业的主要目标市场都在国内,大多数企业尚未走出国门。其主要原因是我国大企业的跨国经营能力较弱。一是我国大企业主要依靠我国的低成本优势融入全球价值链,但大都处在全球产业链低端,企业要实现跨国经营就要实现经营业务高端化,必然对产业链高端的国际巨头产生冲击,国际巨头必然阻止国内企业进入高端市场;二是我国大企业对国外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运行方式缺乏深入了解,实施跨国并购经常遇到不“知己知彼”的情况;三是我国大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有限,资源整合能力不高,尤其是一些国有大型企业长期在国家政策保护下运行,自身的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率并不高,更缺乏对市场经济的深入体会,一些民营企业由于长期在低成本环境下运行,也缺少通过集约化经营提高竞争力的能力;四是我国大企业大都是产业资本,不善于利用金融资本实现企业扩张和竞争力提高,而国外大企业通常都有深厚的金融资本背景,在全球市场中与之竞争,我国大企业经常遇到融资瓶颈;五是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包括进入世界500强的30多家大企业集团,大都并非依靠国际市场竞争能力、营销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等进入的,绝大多数都还没有创造一个全球性的企业品牌。

4.大企业与中小企业未形成共生的竞合关系

大企业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一方面,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竞争关系,但是这种竞争关系可能存在产品结构、质量结构、价格结构等方面的差别;另一方面,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之间还存在着“互利共生”的合作关系,一个行业内应该是大中小企业并存、共生的产业组织结构。当前我国许多大企业还没有与中小企业形成互利共生的竞合关系。以钢铁企业为例,我国钢铁工业中存在规模庞大的大企业,也存在几千家规模不等的中小企业,前者主要是国有企业,后者主要是民营企业。由于体制约束,我国大小钢铁企业之间并没有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反而在铁矿石进口等方面形成了具有铁矿石进口资质的国有大钢铁企业向没有进口资质的中小企业高价“倒卖”铁矿石并从中获取暴利的关系。利益不一致使得我国在国际铁矿石价格谈判中不能集中力量,更由于谈判代表不能代表所有钢铁企业利益而出现中小企业的“背叛”行为。事实上,在许多行业中都存在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的利益争夺现象。但是,如果大企业完全不顾中小企业的利益,不与中小企业建立“互利共生”的合作关系,那么这种产业组织结构下的大企业就可能出现不可持续成长问题。

5.企业发展依然面临体制性障碍

一是我国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存在体制性的不平等竞争现象。表现在:部分大型国有企业继续在若干领域实施垄断经营,民营企业尽管有“非公36条”支持,但依然面临很高的市场准入障碍;国有企业可以从产业振兴规划等产业政策中得到较多的政府支持和补贴,民营企业则很难享受到这一待遇;国有企业在投资、技术创新、并购等方面都能得到体制内的支持,等等。这种存在于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之间的“鸿沟”直接影响到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技术创新动力和管理效率,也影响到民营企业的发展。二是我国“条块分割、独立运行”的技术创新管理体制已经影响到我国企业的产学研结合进程和技术创新能力。产学研结合的本质是资本、劳动、技术等生产要素的相互配合。我国的企业、大学、研究机构、金融机构等分别受不同的行政部门管理,条块分割,结果是许多大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总是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三是我国还未建立起一套真正有助于高技术企业创业和成长的融资体制。无论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无论大企业还是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都离不开资金融通。我国风险投资产业规模小、证券市场融资能力弱、商业银行竞争不足等因素都直接影响到我国企业的进一步壮大。四是近年来我国大企业遇到的技术创新标准化问题十分突出。一方面,我国成为了制造业“世界工厂”,但我国制造产品却在国外市场频频遭受技术壁垒限制;另一方面,在高技术领域,国际间企业的竞争已经演变为标准的竞争。标准就是话语权、定价权。但我国标准化体制仍是以政府单一主导的标准化管理体制,企业参与的少,在封闭环境下制定的标准多。单纯由政府部门或其事业单位制定的标准很多没有得到真正贯彻,说明这种体制已经不能适应我国企业在深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的要求。

三、促进中国企业做强做大做久的建议

1.坚持稳健经营,以前瞻性的战略引领企业发展

国内外大量成功企业的实践表明,对企业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方向而不是机会,远大的理想、前瞻性战略、崇高的目标是企业的灵魂。企业要做强、做大、做久,必须有明确的价值观和战略目标来引导自身的行动。在这次危机中倒下的企业,不少是“百年老店”,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他们偏离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迷失了战略方向。美国三大汽车公司由于对汽车行业发展方向判断失误而陷入困境,国内一些大企业热衷于资本运作、炒作金融衍生产品,造成巨额亏损,十分令人惋惜和痛心,其中值得反思的经验教训极为深刻。因此,恪守企业核心价值理念,冷静思考并制定前瞻性的发展战略,就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要高度关注国际国内环境变化,在清醒认识当代世界经济格局中明辨发展方向,在全面认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布局中确立发展重点,在深刻把握宏观经济形势中掌握发展进程,特别是要高度关注新技术、新产业的发展动向,避免由于重大技术失误而使企业陷入困境。要自觉与世界一流企业对标,勇于接受新事物,善于接纳新观念,不断增强发展新动力。要集中精力搞好主业,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自身最为擅长的领域,坚决避免盲目多元化和过度扩张,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哪些要停做,一定要心中有数。要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决策机制,学会运用科学民主的决策程序,尽可能减少或消除决策的随意性,确保企业沿正确的轨道发展。

2.强化资源整合,提升核心竞争能力

资源整合的目的是实现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取得“1+1>2”的效果。在利益多元化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增强资源整合能力是企业具备核心竞争能力的体现。从企业内部资源整合来看,企业内部的管理、设计、生产、销售等一系列创造价值的活动通过某种机制的连接而形成企业价值链,企业通过“组织与协调”活动使企业内部各个环节紧密相扣,配置在各环节之上的资源比例关系合理,而且促进各环节之间资源的流动顺畅有序,进而形成一个有效的企业价值链。从企业外部资源整合来看,资源整合企业根据与相应供应方和需求方的关系,分别向前、向后延伸形成产业价值链,将产业价值链上的供应商等相关企业、单位作为管理对象,纳入企业的业务体系中。对于单个企业来说,企业务必要做好战略发展规划,在认真调研和分析内外部资源配置现状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企业的资源整合,做到“有进有退,优进劣退”,将资源向具有竞争优势的主业领域集聚,向优势职能部门和子企业集聚,向具有发展潜力的行业、产业集聚,做强做大优势业务、产业,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我国家电行业巨头海尔集团在2009年初宣布的“去制造化”转型战略,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3.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提高跨国经营能力

一是要根据自身特点选择正确的区域。由于我国企业多数内部优势和外部机会都不突出,若向欧美发达国家的成熟市场拓展会增加外部潜在威胁。对一般的企业,可根据自身情况由易到难,先向新兴市场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非洲地区拓展。新兴市场国家起步一般较晚,市场易进入,竞争门槛较低,并且制定有利于外商投资的政策。这些行业和市场特点,决定了中国企业资源型海外投资采取灵活的合作方式,而不是一味地追求股权控制。二是要以需求为导向,在海外目标市场的选择上,做好充分的可行性研究工作。可以聘请当地知名咨询机构协助调研,以取得第一手的、详细真实的资料,特别是在境外建厂的选择上,一般都选择那些政局稳定、劳动力丰富、产品有出口配额的地区。三是要注重与当地环境的融合,充分利用其比较优势。企业一旦走出国门,就进入一个全新的环境,当地的政治、经济环境,乃至工商注册、盖房用地、原料选购、置车雇工等一系列具体问题,都必须有熟悉当地情况的诚心诚意的合作伙伴。要尽可能招聘当地人,聘请当地的经济师、会计师、律师顾问等,为企业提供实际运作过程中的各种政策法规援助,最大限度地减少失误,避免造成各种各样的经济损失。

4.实现企业联合发展,建立互利共生的竞合关系

对企业而言,所谓互利共生的竞合关系,就是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公有制企业与非公有制企业、并购企业与利益攸关方、企业与公众之间的相互竞争、相互合作、相互支持的关系。成功应对国际经济危机,谋求企业长远发展,需要以战略眼光对此给以高度重视,尤其是在实施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收购行为时,对此决不能掉以轻心。一是要善于接受竞争对手,而不是消灭竞争对手。企业之间竞争策略的相互攻击性是必然存在的,但是这种攻击性主要体现在产品质量、发明、创新和服务上。接受竞争对手的存在,可以增强自身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努力避免出现各种疏漏,使自己的企业尽快发展。二是企业之间要主动寻求合作。企业在竞争的同时,还要不断谋求合作。主要形式有: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的合作,目的在于提高专业化协作效率;中小企业之间的合作,以便能够扩大事业的规模,追求规模效益;不同经营领域的企业之间合作,通过经营资源的相互利用和有机结合,开拓出新的经营领域和市场。通过合作,可以有效地避免同行企业的竞争与辗轧,大大降低各种非生产性费用,为达到更大目标和利益分享奠定坚实的基础。

5.总结应对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提高企业家的“领导力”

国际金融危机使当今世界经济处于重大历史转折关头,对企业领导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比以往要高得多的要求。一是要求企业家要具备积极乐观、冷静思考问题的能力。在关键时刻,领导者要表现出船长在惊涛骇浪中的机智、沉稳和淡定,要处事不惊,遇事不乱,沉着冷静,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专注于思考企业更本质、更长远的问题,要静下心来思考企业的战略问题。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也是企业进行内部变革的一个很好的契机,可以对企业进行组织调整、流程再造、管理优化、制度完善、开源节流等多种有益的工作,对事业要坚持坚守。二是要具备顺势而为、适时调整经营结构的决策力和领导力。发展不能超越自己的能力,安全永远比速度重要。要及时对企业进行业务整合,适时调整产品的结构以及服务模式,专注自己的主业,在最熟悉、最擅长、最有实力的领域做强自己。三是要具备激励员工、团结利益相关者的激励能力。企业家是危机下革新和变化的开路先锋,也是该过程的风险控制者。卓越的领导者能在任何时候号召所有员工、利益相关者行动起来,能使企业内外部加强合作,共进共退,共克时艰,从而做到资源互补,发挥出更大的能量,使企业家与员工之间、企业之间达到合作双赢的目的。

标签:;  ;  ;  ;  ;  ;  

我国大型企业发展的最新趋势、问题与建议_中国企业500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