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中班课程游戏化生活化的教育实践论文_杨銮

幼儿园中班课程游戏化生活化的教育实践论文_杨銮

江苏省宿迁经济开发区祥和水晶幼儿园 223800

摘 要:生活是幼儿教育的源泉;游戏是快乐学习的方式,游戏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最好途径之一。本文主要从幼儿园中班课程游戏化和生活化两方面进行探讨。让我们重新认识了幼儿园的课程和生活与游戏的关系,只有彻底地转变观念,让教育回归生活,把游戏还给孩子,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幼儿园课程的生活化、游戏化。

关键词:幼儿园 游戏化 生活化

生活是幼儿教育的源泉,游戏是快乐学习的方式,游戏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最好途径之一。我国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注重综合性、趣味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后现代主义课程专家多尔认为:“适应复杂多变的21世纪的需要,应构建一种具有开放性、整合性、变革性的新课程体系。”《纲要》为幼儿园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多尔理论为幼儿园课程的开发提供了理论支撑。

目前,江苏省幼儿园课程正在进行着一场颠覆性变革,全省范围内积极推广课程游戏化,我园经过研究发现,幼儿园大班幼儿面临即将升入小学,不得不考虑幼小衔接问题;而小班幼儿刚入园,面对新环境,苦恼不愿入园,教师不得不花很大精力去处理幼儿入园的焦虑问题。这种课程变革最适宜从幼儿园中班课程开始,因此,我们申报《幼儿园中班课程游戏化生活化的研究》,经过课题组两年半的研究,得出一下理论研究成果:

一、幼儿园中班课程游戏化

幼儿通过课程游戏化学习有了了解关于自我、他人和周边环境的机会,积累生活经验,促进了幼儿智力的全面发展。游戏为幼儿提供探索、思考、想象和创造的空间。他们在游戏活动过程中享受到学习和生活的乐趣,验证自己的活动能力和感受自己的生活经验。游戏本身就是幼儿生活的重要一部分。游戏本能地潜在于他们的思想、情感和身体之中,他们在全神贯注地玩游戏过程中,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感受自由和快乐,在各种各样的游戏中,促进幼儿学习和发展。

1.游戏的本质特点。

游戏是幼儿的正常日常活动,是他们与周边环境互动,促使他们学习的一种方式。幼儿园以游戏形式为基本教育活动是尊重儿童和幼儿主动学习的延伸,同时也是基于游戏的基本特征所决定的。

(1)游戏的娱悦性。游戏的娱悦性不容置疑,大家公认:娱乐性是游戏的最本质特点。儿童在游戏中感受到的全是积极情感,儿童欢笑的面部表情伴随着幼儿游戏始终,将开心、满足、发泄、尽情、自得、轻松等内心体验表现出来。因为游戏没有课堂集中授课的紧张和压力。

(2)游戏的自由性。①游戏无压力。游戏的娱悦性是源自于它不受外部演力控制。儿童在游戏时没有强制目标要求,他们只关注参与活动过程,而不在乎游戏活动结果。②游戏重过程。游戏作为一个具体活动项目的行为,是有目的的,幼儿参与游戏活动的欲望就是它的目的,他们可在游戏过程中体验到快乐、满足、发泄、尽情、自得、轻松等内心的需要,无形之中,他们开发了智力、强健身体机能、满足了发展需要。

(3)游戏的规则性。①游戏是种自由行为。游戏的重过程、轻结果的特点体现了游戏的自由品质。因为游戏活动的目的性和结果性不是很强,这就增添了它的灵活性和随意性,所以游戏就变成了一种自发、自愿、自主的行为。②游戏是有规则约束。游戏都是有一定的规则的,游戏是在一定范围内是自由的、安全的,超越了这个范围则是无效的和不安全的。③游戏是自愿参与。游戏的规则是游戏者在游戏前共同约定产生的,是大家都公认的,自愿参与并能接受规则约束的。游戏规则是用以协调和保证游戏得以顺利开展的,从而满足儿童游戏的需要,所以,游戏过程要自愿遵守规则。

(4)游戏的现实性。游戏是设想源于现实活动的经验。游戏中的孩子都知道,他们正在进行的活动都不是真实的,都是模拟的,只是玩玩而已的特指角色游戏。但游戏中任何一种设想的情景,都是儿童对真实生活的模拟。没有听到过、没有看见过、没有经历过的事,不会出现在儿童的自发游戏中。

2.课程游戏的重要作用。

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游戏是幼儿活动的主导,是对幼儿进行教育的有效形式,是教师运用游戏的手段对幼儿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教育,有利于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劳等几方面全面发展。

(1)课程游戏化可以促进幼儿运动能力的发展。游戏是自发的活动形式,为幼儿提供了多种运动形式和机会。幼儿时期,是他们身体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幼儿在游戏中走、跑、跳、钻、爬、攀,在娱悦的情感追逐嬉戏,使幼儿身体的各处器官得到运动,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幼儿的身体状况、个人的需要组织集体和自由活动。游戏活动中借助的材料随之不断的复杂,能促进幼儿手眼协调、脚眼协调能力的发展。这些活动有利于促进幼儿骨骼肌肉的成熟发展,锻炼他们平衡、持久、协调等方面的能力和技巧,利于内脏和神经系统的发育。户外游戏活动,使幼儿多接触新鲜空气和阳光,提高幼儿的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和抗病能力,增进幼儿的健康。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课程游戏化可以促进幼儿情感的健康发展。课程游戏化能够促进幼儿在面对压力时情感的健康发展,帮助幼儿解决冲突,减少情感创伤。游戏是允许幼儿扮演各种人物、分配各种角色、表演各种冲突、展示各种行为和面对恐怖的环境的。这种游戏是对真实生活的一种无威胁假设。当游戏经验能为幼儿提供解决问题的答案时,幼儿通过游戏认识到自己是独立的、主动的和有个性的个体。幼儿扮演“医生”治病的游戏中,体验了医生、父母、孩子之间的关系,医生的关心、母亲的焦虑、孩子的痛苦等情感,再现自己的生活经验,达到理解、接受他人的情感,发展同情心和面对变化作出反映等综合调节能力。

(3)课程游戏化可以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对幼儿来说,游戏是一种有意义的和快乐的活动,对幼儿的认知发展起着促进的作用。在游戏中,幼儿与客体、他人、环境相互作用,借助于不断发展的语言为中介,自由地进行各种模仿、操作与探索,满足着他们探求外部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在中班科学游戏活动中,教师通过《手捧空花盆的孩子》的故事,要求幼儿观察40粒黄豆种子,师幼一起动手将其中的20粒黄豆种子煮熟,将煮熟和没煮的种子种在两个花盆中,贴上标签,启发幼儿大胆猜测一周后可能出现的情况,要求幼儿每天做好观察记录,经过一个星期的观察,没煮的黄豆发芽了,煮熟的黄豆没有发芽。幼儿在动手种植、观察和记录中加强了对故事内容的理解及对不同性质种子的认知,并且认识种子发芽的过程。在游戏中促进了认知能力的发展,也增进了幼儿对科学的探索欲望。

(4)课程游戏化可以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通过游戏体验,幼儿学习了轮值、合作、分享、互助,帮助幼儿对其他幼儿养成积极的、关心的态度,形成有必要交往能力的活动。幼儿在与别人的相互合作关系中锻炼自己的交往能力。在同伴群体中交朋友、学习合作和解决冲突,表示友好和尊重。 游戏能够提高幼儿的社会化交往能力,增强幼儿的集体归属感。

二、幼儿园中班课程生活化

长期以来,我国幼教届的舆论倾向于社会本位论,认为教育是为社会服务的,忽视人的主体性发展。当前一些儿童学习理论,如奥苏伯尔的意义学习理论、罗杰斯的非指导学习理论、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等,都主张重视儿童从生活中学习。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也重视儿童的“生活世界”。 以往,我们把教育看成是幼儿生活以外的一个因素,认为外加的教育能促进幼儿的发展,没有看到幼儿园课程事实上就是幼儿的生活世界,就是幼儿发展的生活世界本身。现在,人们逐渐认识到幼儿园课程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一定的社会需要,同时,它也是幼儿能否在“生活世界”中美满生活的保证。

2017年暑假,我们课题组远赴新西兰去考察,发现国外幼儿教育发展的新趋势之一就是倡导“教育即生活”的理念。目前,学前教育界有两种教育观点:一种是人本主义思想,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人的发展是幼儿教育的归宿;另一种是社会本位论,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教育的社会发展需要,是为了满足一定社会的要求,把教育看作是适应和发展社会的手段。

1.课程内容源于生活,有利于幼儿身心发展。

在很多家长的脑海里幼儿园就是学校,很在意幼儿每天会背几首诗?会写几个字?会算几道题……,其实他们并不了解幼儿园,幼儿园不是小学,各个学段的教育任务和职能不一样。幼儿园教育的内容是广泛的、启蒙性的,可按照幼儿学习活动的范畴相对划分为健康、社会、科学、语言、艺术等五个方面,还可按其它方式作不同的划分。不管怎么划分,我们都要围绕发展幼儿的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等这一中心工作,根据幼儿最近发展区需要,结合和利用生活经验,帮助幼儿认识自然环境,初步了解自然与自己生活的关系;引导幼儿注意身边常见的科学现象,感受科学技术给生活带来的便利,萌发对科学的兴趣;引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和材料开展活动,发现物品和材料的多种特性和功能;引导幼儿关注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空间关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等等。

2.课程与生活的整合,有利于教与学的相互渗透。

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幼儿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划分是人为划分的、是相对的。在构建幼儿园课程时,一方面要充分利用这种互相联系,加强课程与生活间的联系与整合;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充分认识到,并非所有生活经验和社会联系都对幼儿的发展具有正向意义,因此我们在整合幼儿生活内容与课程的时候,要选择既符合幼儿的兴趣和现有经验,又有助于形成符合教育目标的新经验;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既体现内容的丰富性、时代性,又注重幼儿学习的必要性、妥当性以及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3.生活融入幼儿的课程,有利于知识体系的形成。

幼儿课程是基于幼儿的生活和经验,追随幼儿发展的天性,在幼儿生活、学习过程中产生和发现的,只要是幼儿需要的、感兴趣的,我们都要及时地纳入到课程活动中。这样,幼儿的学习与他们的真实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幼儿才会感兴趣;才会有话可说、有事可做, 当活动的主题是幼儿所喜欢、感兴趣的时候,幼儿才会集中全部的智慧去研究、去探索、去发现、去尝试,有效地建立新的认知体系。

4.教师角色的多重定位,有利于构建新型的师幼关系。

随着教育、科技、经济的飞速发展,在整合幼儿园课程与幼儿生活过程中,教师的教育技能面临着各种新的挑战,教师的角色需要重新定位。教师在组织活动时经常会被幼儿的潜能所激动,有时也会面临着来自幼儿的全新挑战,有时甚至会感到束手无策。幼儿园课程开放性、低结构的特征,要求教师与幼儿之间建立一种新型的师幼关系。教师和幼儿之间关系,不是对幼儿居高临下的讲授,而是平等的对话;不是灌输,而是与幼儿分享。这时教师就是一个倾听者、观察者,随时帮助幼儿解疑,准备给予幼儿必要的帮助;也可能是一个探索者、引导者,启发幼儿进行有意义的探索活动;还可能是一个合作者、研究者和欣赏者。在活动过程中,充满了自然与和谐,充满了创造与快乐。

生活、游戏和教学本无界,只是我们人为地加以区分的。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我们重新认识了幼儿园课程和生活、游戏的关系,只有彻底转变观念,让教育回归生活,把游戏还给孩子,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幼儿园课程的生活化、游戏化。

论文作者:杨銮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8年1月总第1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23

标签:;  ;  ;  ;  ;  ;  ;  ;  

幼儿园中班课程游戏化生活化的教育实践论文_杨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