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阅读方法的尝试_文学论文

拓展阅读方法的尝试_文学论文

扩展阅读方法的尝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扩展阅读,是指以某篇作品(或某本书)为阅读基点,向有关方面扩展的阅读方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扩展阅读训练对于学生拓展知识视野,启迪思维,增强理解的深度与广度,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扩展阅读的关键是确定好阅读基点与扩展方向。对于阅读基点应以精读为主,扩展性阅读应根据阅读目的、层次、基础等因素略读为宜。一般扩展的方法有以下几点:

一、以节选的文章为基点,向整篇(部)著作扩展。其目的是通过对全貌的了解来加深对局部的深刻理解。这种扩展阅读可以在阅读基点之前、其间,也可在其后。例如:在教学《分马》前,可先安排学生济览《暴风骤雨》第一部的大概内容,使学生了解当时我国东北解放区农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进行土地改革、推翻地主阶级的斗争情况,认识到宣传群众、发动群众只是土改运动的开始。在课内教学时,侧重指导学生精读文中分马与换马时各个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的描写,体会当时两种思想斗争的复杂性与土改任务的艰巨性,从而更好地掌握课文的主题思想。

一般地,在阅读《在烈日和暴雨下》时,学生一定会被作者精彩的环境描写所吸引,但同时学生也会思索:祥子为什么在那样残酷的环境下还要去拉车?课文对此并没有明显的交待。因此,教师有必要安排学生阅读《骆驼祥子》有关章节,从原著中寻求答案:

失去了父母和几亩薄田的十八岁的祥子,带着乡间小伙子的健壮与诚实来到北京城。他要强、勤俭,对生活充满了希望。他希望自己能买辆车,做一个自食其力的、独立的、自由的洋车夫。为此,他从风雨里咬牙,从茶饭里自苦,终于花了三年时间,用“不知道多少万滴汗”赚出了一辆车……他曾与兵匪斗,与暗探斗,与车厂主斗……课文写他与大自然斗,他在烈日和暴雨下挣命,三次买车,三次丢车,在绝望与痛苦中,祥子变成了另一个人……

通过对这些章节的阅读,不仅使学生了解到祥子在烈日下,在暴雨中不得不去拉车,而且使学生理解到祥子悲惨遭遇的根本原因是黑暗的社会制度,从而加深理解课文的主题,准确概括人物形象——祥子的思想性格。

《杨修之死》属于自读课文。读后,学生不难了解曹操阴险、奸诈的性格特点。为了使学生了解得更为全面,教师可安排学生利用假期阅读《简明三国演义》,结合观看电视剧《三国演义》,了解曹操的政治与军事才能以及文学方面的成就,试为曹操写“人物评论”。结果,同学不仅有理有据地对曹操作出了客观评价,还颇有兴趣地为刘备、孙权及杨修写出了较为中肯的评论。

二、以某篇名作为基点,进一步向这个作家的其他作品扩展。其目的是为了较系统地了解该作家的作品特点与艺术风格。《记一辆纺车》是作者吴伯箫60年代初期所写的回忆性散文。课文通过对延安大生产运动的记叙和描写,反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乐观斗争精神。据此,教师可向学生介绍作者同时期所写的一组回忆延安生活的散文,如《菜园小记》《窑洞风景》《歌声》等。这组散文分别从衣、食、住和精神等方面反映延安军民为了抗战胜利,为了粉碎国民党的严密封锁而顽强斗争的乐观精神,作者在1961年前后撰写这组散文是有深刻用意的,因为当时我国国民经济正处于严重的困难时期,作者力求从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比较全面地介绍延安军民的生活情景,鼓励人们以豪迈、乐观的精神战胜一时的困难。同样,为了战胜学习中、生活中、人生道路上的种种困难,我们仍然需要发扬和光大延安精神。这种扩展阅读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同时对作者的艺术风格也有了初步的认识。

这组散文在选材上都注意选普通人、平凡事表现一个较大的主题(借纺车纺线、菜园种菜、窑洞风景,歌唱生活),即“以小见大”,并且都注意了在记叙中描写,在描写中抒情、议论,既有真切、感人之美,又有画龙点睛之妙,使人犹如身临其境;同时,这组散文语言朴素而优美,节奏鲜明而强烈,比喻贴切自然,为文章增色不少。同学们可以在阅读这组散文或作者吴伯箫的其他散文时用心体会。

三、以某篇作品为基点,向同类题材的作品扩展。其目的是使同学们明确同一题材往往因写作目的不同而表达方式不同,进而形成不同的文体。如学完《社戏》一文,教师可引导同学比较叶君健的《看戏》,并扩展阅读臧克家的《社戏》。

鲁迅的《社戏》是1922年写的短篇小说,作者以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我”20余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辛亥革命后在北京城看京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小村看社戏)。辛亥革命失败后,作者极其悲痛,面对残酷的现实压力,作者巧妙地采用“小说”这种文学形式,抒发自己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小朋友真挚友谊的眷恋,委婉、含蓄地批判当时的社会现实。作者在课文结尾处情不自禁地写到:“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那么,真的是豆不可比拟的好吃,戏,无与伦比的好看吗?不是,唯一情真。

而臧克家的《社戏》、叶君健的《看戏》写于太平盛世,和平年代,他们尽可热情洋溢地赞美戏曲艺术家,热烈直率地赞美社会主义国家里热情的观众,作者借课文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培养学生们的艺术素养,因而是叙事性记叙文。

四、以某一作品为基点,向同一文体的其他篇章扩展。其目的是领会同体裁文章的各个方面。例如阅读《核舟记》,可向中学语文课本涉及“记”这一文体的篇章扩展。像《小石潭记》《岳阳楼记》《登泰山记》《醉翁亭记》《石钟山记》等,对它们的内容与手法加以比较,就可以知道:《核舟记》重在记物,通过对一件工艺美术品的说明,赞扬民间艺人高超的雕刻艺术;《小石潭记》是记游,通过对小石潭僻静、凄清景物的细致描摹,抒发被贬后寂寞压抑的心情;《岳阳楼记》则是借重修岳阳楼作记的机会写景抒情,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主张;《登泰山记》记叙了与友人冬日登临泰山的经过,描写了泰山观日(出)的特定壮丽景象;《醉翁亭记》也是记游,既写景又抒发与人民同乐之情;《石钟山记》也为记游,但又都与考证(考察)说理相结合,说理部分较多。通过这一系列的扩展比较,学生能较全面、明确地认识“记”这一文体属散文范畴,可记物,记事,记人,记游,还可写景,议论,抒情,叙事,考证,说明,作者回旋、挥洒的余地宽广,而且适用范围甚大。这样阅读一篇,反馈若干篇,经过比较分析,归纳异同,能较快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

五、以某作家作品为基点,向介绍这位作家的传记性文字或评述性文字扩展。其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作品思想意义的基础上,较全面地掌握该作家在历史上、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例如,在阅读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时,一位惊天动地的英雄赫然屹立于眼前:他长须飘飘,昂首挺胸;他义正辞严,诉说历史;他怒不可遏,控诉特务们;他一腔豪情,鼓励革命者;他气宇轩昂,前脚已跨出了大门……此时,作为革命家的形象在同学们心中已经形成。可是,要真正全面了解闻一多先生,教师还需引导同学了解他的有关诗集如《红烛》《死水》等,特别是教师很有必要及时引导学生阅读臧克家写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文,使学生从他作为诗人、学者阶段的“说和做”与他作为革命家的“说和做”的对比中,真正了解先生的崇高品格——“口的巨人,行的高标”,真正了解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六、以某篇作品的引文为基点,向引文的(出处)原作扩展。其目的是使学生既深刻理解引述的意义与作用,又能扩大文史知识。《唐睢不辱使命》一文把唐睢的形象写得很精彩。唐睢作为一个弱国的使者,不畏强暴,敢于同秦王进行面对面的斗争,至今传为佳话。读过课文的同学对唐睢的慷慨陈辞更加佩服不已(“……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制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甚至于当堂背会。但,是否真正理解了文中这些典故的含义及其背景呢?回答恐怕是否定的。有些同学甚至对于典故的朝代、相应的人物姓名也常搞错位。因此,教师自己很有必要课前阅读《史记·刺客列传》的有关部分,课堂上向学生作简要介绍,对典型的人物形象如要离、聂政等作一补充说明,使学生在了解典故背景、意义的过程中,理解唐睢“一怒即发,与秦王进行你死我活”斗争的决心,进一步理解唐睢有胆有识的思想性格,深入理解三则典故的引用是双方斗争的转折点,秦王前倨后恭,唐睢以弱胜强,从而进一步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教师如果能安排学生课外阅读《史记·刺客列传》,其收效更大。

七、以作品的删节稿或修改稿为基点,向原稿扩展。了解作家的写作过程以及发表前后的修改润饰工作,不仅有助于同学理解作品内容,而且从中学到不少写作知识,还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如教学《谁是最可爱的人》,教师可引导同学阅读“作者谈本文的写作过程”等有关短文,原来,作者在写成本文之前曾经写过反映志愿军战士高贵品质的通讯,里面举了20多个生动的例子,但未发表。改写成本文时,删掉了大多数例子,只保留了现有的三个例子,即表现战士奋不顾身、英勇杀敌的“松骨峰战斗”;表现志愿军战士国际主义精神的“马玉祥火中救小孩”;表现战士爱国主义精神的“战士吃雪、蹲防空洞”。例子显然少了许多,但表现志愿军战士的崇高思想品质却丝毫未受到影响。以点代面,以少胜多,这正是作者选材、剪材的奥秘所在,也正是同学们学习剪材的最好例证。教学《向沙漠进军》时,为了使同学们更好体会课文在表达上准确、简明、严谨的特点,教师可组织同学阅读原稿,并逐句与课文进行比较,评判优劣,以明得失,同学会不难发现:课文第一段3句话72个字,原稿第一段6句话181个字,两相比较,使同学们认识到课文较原稿的语言更为准确、简明,结构更严谨,主题更显豁了。

标签:;  ;  ;  ;  

拓展阅读方法的尝试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