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集团海外投资的治本之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之策论文,企业集团论文,海外投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经济全球化中,跨国公司不仅是当今世界新技术的开发者和传递者,而且是海外直接投资的组织者和承担者。 目前世界跨国公司多达4万家,而中国仅有十家企业被联合国跨国中心承认为跨国公司。与此同时,世界500家最大的跨国公司已有200多家进入了中国市场。近年来,中国企业集团跨国直接投资经营的范围和规模虽然愈来愈大,但也暴露出一些薄弱环节和问题,急待采取治本之策,以推动跨国企业集团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激烈竞争中,稳妥、迅速地向前发展。
海外直接投资的现状
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数据,1990—1994年中国境外企业已达4839家,分布在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协议中方投资总额53.7亿美元。其中非贸易性企业1883家,协议中方投资总额为18.64亿美元。 在发展中国家,中国已成为新兴的对外投资国。
纵观10多年的发展,中国对外投资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投资主体呈多元化态势。 主要有以金融业务为主体的金融型跨国集团(如中信)、具有较强国际经营能力的专业贸易跨国集团(如中化)、具有相当生产和经营规模的产业型集团(如首钢)等,而且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
2、行业结构以资源开发为主,制造业和服务业为辅。
3、投资重点主要集中在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 西欧和港澳地区。
4、投资规模大多以中小型为主。据统计,在1800 余家中国海外直接投资企业中,中方直接投资额平均仅为100万美元, 这种投资规模不仅低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国外子公司约600万美元的平均投资规模,甚至低于前苏联、东欧各国约140万美元的平均投资规模。
5、投资形式以合资为主,筹资手段日趋多样化。据统计, 在中国海外投资的企业中,独资企业占20%,与第三国合资的企业占8.3%。除以国内自有资金和国内融资为主外,还有出售中方商标和许可证,以技术入股、设备入股、商品入股等形式。部分企业利用国外贷款、发行国际债券、采用金融租赁等灵活多样的筹资手段。
中国海外直接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规模不大,形不成规模优势,处于不利的竞争态势;经营一体化程度低,难以实现国内生产要素与国外生产要素的有机结合,母子公司的一体化经营目标难以实现;融资能力不强,缺乏海外融资机制,没有担保权和对外融资权,也没有自己的财务公司;政府对外直接投资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布局,又未制定完善的海外投资法规,致使中国海外企业运行机制的非理智化;海外投资在地区结构、产业结构上不尽合理,总体经济效益低下。
海外直接投资的战略选择与对策
在投资模式的选择上,考虑到中国企业集团在资金规模、品牌声誉、国际经营经验上的有限性,投资规模仍应以适应开拓市场,确立中国企业集团在国际市场上的战略位置为重;投资区域应进军亚洲区域中技术水平相近,乃至技术下游的国家,但不排斥对欧美等国际市场的投资机会;在投资形式上灵活多样,仍应以合资合作为起点。
在融资渠道的选择上,一是要争取政策性贷款,二是要创设海外投资基金,三是积极开拓国际化融资渠道。
在经营结构的选择上,由于中国企业集团一时还难以逾越零散布局、个别占领的阶段,所以仍应在各个分散的投资点上保持以统一品牌为组织生产的核心,利用东道国的资源和自身设备,既实现现在国内已积累起来的优势生产向海外各点延伸,又保持低价进入的角色。这种结构布局在经济水平相近或更低的东道国会较为有效。
在新的历史时期,要把中国的海外直接投资推向一个新阶段,建议采取以下对策和措施。
1、加强海外直接投资的宏观管理。首先,要建立统一的、 有力度的宏观管理机构。作为宏观管理层次的政府代表,主要职责是规划、调控和服务。同时,要尽快制定发展海外投资的总体战略规划,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正确选择投资领域、投资形式、投资地区及企业战略等。
2、采取倾斜政策,扶植海外企业发展。主要是放宽金融政策; 建立对外投资保险制度;制定规范化的人员进出政策,包括海外工作人员家属跟随的政策。
3、制定与完善海外直接投资的法律体系。
4、按跨国公司运行规范和惯例创建中国跨国公司。 要进一步研究、熟悉和掌握国际上跨国公司运行的国际规范和惯例,学习跨国公司经营管理的经验,以此规范我国的海外投资企业,使其形成完整的、独立的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
5、大力培养跨国经营人才。对海外投资急需的高级管理人才、 专业技术人才、商务金融人才等,要采取与国内高校合作、吸引海外留学生及招聘外国专家的多种途径和渠道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