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月清[1]2008年在《印度瓦杰帕伊政府时期的经济改革》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拉奥政府以国内经济危机为契机,开始了“自由化”、“市场化”、“私有化”、“全球化”的经济改革,迈出了印度经济发展的实质性的步伐,拉奥改革成为印度现代经济发展中新的里程碑,被称为印度的第二次独立。瓦杰帕伊政府的经济改革承继了拉奥政府开创的经济自由化改革,并继续向前推进改革的发展。在经济改革取得某些成就,外交也不断取得辉煌的时刻,踌躇满志的瓦杰帕伊提前举行大选,以为在大选中稳操胜券,但结果令人大跌眼界,这种反差值得深思。本文从政治经济互为影响的角度来分析瓦杰帕伊政府改革的背景、改革理念与政策、改革中政治因素对经济的反作用,以及改革的失误、存在的问题,及其对发展中国家的借鉴作用等。导言,介绍选题的目的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创新点;第一章主要对20世纪90年代初拉奥政府的改革理念、改革的成效和问题作简要评述;第二章主要分析瓦杰帕伊政府加速改革的因素以及改革的理念、政策,政府经济改革的成就与问题;第叁章主要分析政治因素对改革的影响以及经济改革对政治因素的影响;第四章瓦杰分析经济改革对帕伊政府下台的影响,并对印度经济改革进行理论总结。
毛悦[2]2011年在《大国梦想:印度经济改革与增长的深层动力》文中研究表明本文认为,印度经济增长的深层推动力源于其大国梦想内涵的变化。印度大国梦想有其心理基础和文化背景,其本质是通过追求国际体系中的权力而赢得地位。由于权力的来源在冷战结束后从军事实力转向多元化,经济实力与国家间的经济联系在其中的作用上升,也就是说,判定大国的标准发生变化。印度领导层的大国梦想的内涵发生变化,在此基础上,对大国梦想的追求形成了印度的新世界观,并推动了经济改革的发生和经济的持续增长。绪论部分论述了本文的选题目的及意义,对以往研究对印度经济改革和增长的原因分析进行了总结,并论述了大国地位的实质及评判大国的标准演变过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基本框架。第一章从印度的经济改革、经济增长及国际地位的提升叁个方面勾勒印度90年代初开始的意义重大的变化。20世纪90年代初印度拉奥政府开始了以自由化、私有化、市场化和全球化为发展方向的经济改革,旨在减轻政府对国家经济生活的干预,并使印度经济向国际开放。这一改革不仅使印度摆脱了即时的危机,更从此带动了印度经济的高速增长。此后,印度出色的经济表现吸引了世界的关注,印度的国际地位也随之提升。第二章主要论证印度大国梦想的文化背景、心理基础和政治表现。本章试图从印度教文化中寻找大国梦想形成的背景,认为印度教的种姓制度及其社会氛围、印度教的繁复礼仪及重视表达、言胜于行的倾向对于印度大国梦想的形成均有促进作用。印度的自我认知是大国梦想的心理基础,而印度自我认知与他者对其认知的差异之间的差距正形成了印度的大国诉求。本章还论述了印度执政者的大国梦想及印度在世界事务中寻求大国地位的行为表现,即寻求大国承认与管理小国。第叁章分析了在大国梦想推动印度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政府的作用,并论述了冷战时期、冷战末期及冷战结束后印度领导层对大国梦想和经济增长的认知。政府在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过程即工业化进程中起主导作用,印度政治制度和政治实践的特点凸显了国大党——特别是尼赫鲁家族的几位总理——的认知的重要性。冷战时期,印度领导人认可苏联的大国模式,经济发展基本仿照苏联进行。冷战末期特别是冷战结束后,印度领导人认识到判定大国的标准已经改变,加之苏联模式的失败,开始进行自由化与全球化的经济改革,并带动印度的经济增长。第四章从印度战略界对中国的不同看法入手,认为正是各派对大国梦想的不同理解形成其对中国看法的差异,并从这个角度讨论了中国在印度大国梦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对印度经济增长起到的各种作用。鹰派的大国梦想以国家安全为基础,中国是印度的安全威胁,因此是大国梦想的破坏者。务实派的大国梦想以经济实力和国家间经济联系为主,中国的经济外交值得学习,中国可以成为印度的合作伙伴与竞争对手,因此中国在印度以大国梦想推动的经济改革与增长中扮演着启蒙者、互动者、激励者等多种积极的角色。第五章在中印实力对比决定中印关系走向这一判断的基础上构建了中印关系的叁种模式,即:中国强印度弱则中印关系良性发展,两国实力相当则中印关系凸显冲突的一面,印度强中国弱则印度发展对华关系的积极性减弱,中国利益有可能受损。由大国梦想作为深层推动力的印度经济增长有其持续性,印度的发展潜力巨大,印度在国际社会起到的作用及其地位将基本呈上升态势。在这一背景下,同时在保持中印目前的发展差距即中国领先于印度的状态不变的前提下,中印关系将基本在关系正常化这一基本点上下浮动,总体向好,但小摩擦难以避免。结论部分总结全文,并归纳了对本文研究可能扩展到的领域及文章的不足。
韩越[3]2014年在《印度贸易保护主义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独立至今,印度一直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与其它发展中国家相比,其保护的时间、保护的领域、保护的手段都具有特殊性。本文从分析印度贸易保护主义形成的根源入手,以国际政治经济学为理论出发点,分析印度贸易保护主义的表现形式、特征及其影响,印度的社会多元结构对政治的影响,以及特殊利益集团对贸易政策制定的影响,从而得出印度贸易保护主义背后的政治逻辑,揭示印度现行贸易政策和体制的本质,并对其未来的走势做出预判。本文从四个方面展开研究:首先,梳理国际政治经济学关于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理论,归纳贸易保护主义的一般规律,构建分析印度贸易保护主义的理论框架;其次,通过分析殖民地时期、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以及建国初期印度面临的国际国内政治经济背景,论证印度贸易保护主义形成的必然性;再次,从纵向的维度分析了印度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演变过程,将印度独立以来的贸易保护主义分为传统贸易保护主义和新贸易保护主义两个大的阶段,细致地分析了每个阶段印度的总体经济发展战略、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措施及其效果,从而归纳得出印度贸易保护主义发展的内在逻辑和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特征;最后,从横向的维度,对印度贸易保护主义进行政治经济学分析。本文主要运用了文献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方法、比较研究方法对以上内容展开研究,并通过分析和验证得出以下结论:1.尽管印度从严格封闭的内向型经济逐步走向开放,但历届印度政府都坚持了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其目的就是通过贸易保护使本国企业得到充分的发展时间和空间,免受外国资本的冲击,自给自足,自力更生,实现效率与公平的双重目标。2.从本质上看,首先印度贸易保护主义是平衡国内多元利益集团的必然选择;其次,印度贸易保护主义是工业化进程和现代化竞争的必然结果;最后,印度贸易保护主义是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结果。3.从贸易保护主义发展的规律来看,印度贸易保护主义同时具有一般性与特殊性。一般性表现在:在建国初期选择进口替代战略是发展中国家建立民族工业体系的必然选择,在经济危机爆发时,实施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是所有国家的共同选择。特殊性表现在:通常发展中国家在实施进口替代战略一段时期以后,都会走向经济自由化和出口导向,虽然大国保护的时间较长,但印度并未在国内市场达到饱和时马上实行开放政策,而是仍然继续采取保护政策。这是由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方面,于印度广大的农民和城市贫民很难在政策中获益,这部分人的人均收入微薄、消费能力一直处在较低水平,社会总需求增长缓慢;另一方面,由于长期的贸易保护,国内企业缺乏国际竞争力,产品很难走向国际市场,因此,印度政府只能继续选择贸易保护政策,尽可能为这些赢得更多的时间提高技术水平或者退出该行业。4.印度贸易保护的特征体现在叁个方面:长期的、独特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熟练地运用贸易保护主义工具;贸易管理制度成为有效的贸易保护方式。印度的贸易保护主义将在长期内存在,随着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和国内经济发展的程度,其保护的领域和保护的程度会有所变化,但其内向型的经济特征很难发生根本改变,并且会一直影响贸易保护主义的发展。总之,印度的贸易保护主义是多元利益集团政治博弈的结果,也将会持续较长的时间。
李诚诚[4]2013年在《印度的经济改革:动因、成果与前景》文中认为一般认为印度的全面经济改革是指开始于1991年的经济改革。虽然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说独立以来印度经济改革一直都有,其经济发展模式经历了独立初的尼赫鲁模式到80年代的混合模式再到90年代的市场经济体制模式的发展转变。但是将全面的经济改革界定于1991年以后的原因主要在于:一方面就改革本身而言,之前的政策基本全部被推翻,代之以市场经济体制;另一方面与之前的改革相比,90年代之前的经济改革严格来说只是对尼赫鲁模式的一种调整,本质上都属于一种半管制的计划经济体制。90年代初,在一系列国内外动因的刺激下,印度开始对其积重难返的经济进行全面改革,转而采市场经济体制模式,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发展战略。之后印度经济改革的发展历程虽有曲折却总体平稳。2012年可以说是印度实行全面经济改革的第二个十年。辛格政府决定采取新一轮的经济改革措施,却遇到重重障碍。新一轮经济改革为何会遇到如此多的障碍,其第叁个十年前景如何。本文通过对90年代初期开启印度全面经济改革的动因及其两个十年的改革进程、成果及原因的综合分析,得出尽管影响印度经济改革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很多很杂,但是其中影响印度改革进程最本质最关键的因素可以说是政治制度与经济体制的不相适应的互动关系,新一轮改革及未来的改革都应更多的关注这一点。此外,随着印度经济改革的推进,其得与失对与之具有重要地缘关系和面临相同境遇的邻国中国的经济改革来说也有重要借鉴意义。
李艳芳[5]2016年在《印度莫迪政府经济发展战略转型的实施、成效与前景》文中认为2014年莫迪上台后推出了一系列振兴经济、改革政府的政策措施,试图通过"供给侧"改革推动经济发展战略转型,并修正印度经济的结构偏向问题。施政两年来,莫迪政府的发展战略转型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引发了国际社会对本轮印度经济增长可持续性以及中印经济竞争是否进入转折期的广泛争论。本文通过观察印度经济发展的历史遗产,分析并总结了莫迪政府经济发展战略的特点及其对印度经济固有问题和新问题的针对性和不足之处。
董义红[6]2013年在《拉奥改革与印度经济发展》文中认为拉奥执政时期在印度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在拉奥改革以前印度的政治和经济都深深地打上了尼赫鲁模式的烙印,这种模式在印度独立初期为印度的发展曾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变化这种模式越来越不利于印度的发展,反而成为印度发展羁绊。国内糟糕的经济状况对政府的执政能力提出了很大的挑战,进行经济改革成为拉奥等一些具有远见政治家所必须面临的问题,上世纪80到90年代的自由化、市场化、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在此期间苏联和东欧国家社会制度的演变、东南亚国家经济的进步、亚洲四小龙的迅速崛起以及中国的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都使这一趋势被普遍认同和接受。在这种情况下进行一场改革显得尤为重要。拉奥经济改革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催生的,这次改革把80年代以来在经济上蹒跚不前的印度推向了发展的大道上,同时打破了传统封闭的经济模式,把印度带入市场自由化和全球化的世界发展浪潮之中。本文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语叁大部分,主要内容如下:引言部分概述了选题研究现状和研究的目的意义。正文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拉奥政府改革前印度农业的发展状况和印度农村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拉奥政府一系列针对农业和农村的改革措施的实施,印度的农业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农村的状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乡村人口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正文第二章,主要论述拉奥政府改革前印度工业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独立以来印度经济一直实行尼赫鲁模式,当国内外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时这一模式成为经济发展的羁绊。拉奥政府针对印度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改革,转变了经济发展模式,改变了传统的经济管理体制,引入市场机制等促进了印度经济的发展。正文第叁章,主要论述拉奥政府改革前印度金融市场和对外贸易所存在的问题,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实施,健全了金融市场制度,印度金融业得到了快速健康发展;转变了外贸体制,印度经济从传统封闭的状态融入到了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之中。正文第四章,主要论述拉奥政府改革所取得的成就、改革的经验以及改革存在的不足。结语部分主要对拉奥政府改革的背景、改革的措施、改革的成就与不足进行简要的概括。
杨思帆[7]2010年在《当代印度高校与高技术产业的联结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高校与高技术产业的关系十分密切,二者的联结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显着趋势。世界各国都在加强高校与高技术产业的联结,以促进其高等教育、高技术产业及国家经济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印度在经济、教育、科技等方面发展迅猛,成绩显着,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关注。而在印度崛起的过程中,高校作出了卓越贡献,特别表现在对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促进上。作为同处亚洲的发展中大国,中国与印度在国情上有着诸多的相似之处,印度高校与高技术产业联结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能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启示。鉴于此,本论文对印度高校与高技术产业的联结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并因此对我国高校与高技术产业的联结提出了参考性建议。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是印度高校与高技术产业的“联结点”,主要研究目标是在厘清高校与高技术产业关系的基础上,分析归纳印度高校与高技术产业联结的主要路径,探究印度高校与高技术产业联结得以形成的条件,分析印度高校与高技术产业联结的成效与不足,并力求全面地总结当代印度高校与高技术产业联结的经验,以为我国高校与高技术产业联结提供可资借鉴的建议。为此,本论文运用叁重螺旋模型和人力资本理论,采用文献法、比较法、案例法等研究方法,对印度高校与高技术产业联结的路径、条件、成效、问题及经验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论文共由七部分构成,各部分内容如下:“绪论”部分,主要说明了本研究的核心概念和研究意义,并在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确立了本论文的理论基础、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第一章,高校与高技术产业的联结是高等教育发展一个显着趋势。从纵向角度看,高校与高技术产业的联结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从横向角度看,世界各国在知识经济时代都非常强调高校与高技术产业的联结。印度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也逐渐注重了高校与高技术产业的联结。第二章,印度高校与高技术产业联结的路径与管理。印度高校与高技术产业联结的路径可以归纳为两种类型:间接路径与直接路径。其中,间接路径是指高校与高技术产业以劳动力市场为中介而发生的联系,即通过高校培养和高技术企业雇用的人才而发生的联结。直接路径包括高校与产业界的教育合作、研发合作、服务与捐赠等。印度高校与高技术产业联结的管理涉及多个机构与部门,主要包括相关政府部门和一些协调性组织。第叁章,印度高校与高技术产业联结的条件。印度高校与高技术产业的联结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政府通过各种政策及措施进行鼓励与引导是联结的基本条件,高校与高技术企业自身的不断发展与变革是联结的必要条件,国际国内市场的需求与刺激是联结的外驱动力,不断完善的法律法规是联结的环境保障,各种行业性组织所起的中介与促进作用是联结的重要纽带,而印度社会的文化与传统则是联结的隐性力量。第四章,印度高校与高技术产业联结的成效与问题。印度高校与高技术产业联结的成效包括对印度高等教育发展的促进、对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促进以及为印度经济、社会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印度高校与高技术产业联结的问题,总体上看是这些联结以劳动力市场为主,联结程度还比较薄弱,而且各方面的联结表现出较大的不均衡性。第五章,印度高校与高技术产业联结的经验与启示。印度高校与高技术产业联结的经验包括选择适合国情的发展模式、注重政府职能的转变、充分利用各种外力及注重人才培养的层次性等方面。借鉴印度的经验与教训,我国需要注意完善高校与高技术产业间的联结机制,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注重人才培养的层次性,充分利用私人资金,注重高等工程教育的质量与认证工作,创设良好的人才培养与配置机制。“结语”部分,强调了中国与印度教育比较、研究、交流及借鉴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并总结了本论文的创新之处以及本研究不足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杨冬云[8]2005年在《印度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制度分析》文中指出进入21世纪,印度经济的迅速发展日益引起世人关注。不少学者认为这是20世纪90年代印度实施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但是人们对改革的动力、轨迹、印度改革后经济发展的模式、绩效和潜力的评述却众说纷纭。本论文以制度变迁理论为基本分析工具,旨在探究印度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的轨迹,廓清改革以来经济发展模式的变化,研究印度经济体制改革的动力、绩效、政治社会因素与印度经济体制改革的相互影响,并从中获取一些有价值的经验与教训。 论文由绪论和六章内容组成。绪论部分介绍了论文选题的缘起、国内外研究现状、理论分析工具和论文的基本框架结构。 第一章回顾了印度宪政体制和传统经济体制的确立以及相关制度的调整,为20世纪90年代印度经济体制改革提供制度变迁的背景。本章通过对历史的梳理,探究印度独立后如何设计和选择了议会民主制度和混合经济体制,这一制度的运行情况、绩效、存在的缺陷,以及印度政府相关政策的调整。 第二章主要集中介绍了拉奥政府和瓦杰帕伊政府经济体制改革的具体政策措施,以制度变迁理论分析了政府作为制度变迁的主体,进行改革的决策动力,以及政府改革的成本约束和策略选择。 第叁章主要总结印度改革十多年来制度变迁的经济绩效。本章主要选取经济增长数据、宏观经济指标、产业结构调整、公营企业改革和对外开放程度等绩效评判标志,分析印度改革后经济增长的实绩、印度产业结构改革后呈现出的不同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特点、公营企业改革的进程和障碍、对外开放的特点。印度改革进程相对谨慎但成效也较明显。 第四章分析印度民主政治制度与经济改革的相互影响,也就是宪政制度与经济制度变迁的相互影响。独立后印度移植了英国式议会民主体制,但由于这种民主制度并不是个人主义发展的结果,因而在印度本土的成长中多有变异。各利益集团的相互掣肘,使政府不得不在各利益集团中平衡,改革进程十分缓慢。但另一方面,印度民主制度也避免了快速改革带来的社会动荡。民主宪政体制把改革中潜在的冲突纳入制度的框架,较好解决了体制转型中的社会稳定问题。经济体制改革也对印度政党体制产生了影响,印度逐渐形成多党良性竞争和制衡的体制。经济体制改革实质是一种分权化改革,它导致印度联邦制从集权主义联邦制
关春华[9]2010年在《印度对外贸易政策改革绩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摆脱了英国近200年的殖民统治,为了发展本国经济,实现自力更生,印度选择了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积极推行进口替代贸易战略,直到1991年,印度才开始全面经济改革,由政府主导型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并放弃进口替代贸易战略,实行外向型贸易战略。从独立到今天,印度的贸易政策演进历程可以分为四个时期。(1)贸易严格管制时期(1947-1975)。复杂的许可证制度是当时代表性的管制手段。(2)贸易自由化改革萌芽时期(1976-1984)。这一时期,由于国际收支问题,印度对几种资本品的进口管制开始松动。(3)贸易自由化改革尝试时期(1985-1990)。这一时期,拉·甘地政府进行了更大范围的,幅度更大的大胆的改革尝试,但是关税很高,而且放松管制的项目也多是国内不能生产或不能实现完全替代的。这次改革尝试为1991年的全面经济改革奠定了基础。(4)贸易自由化全面改革及深化时期(1991年至今)。1991年的全面经济改革确定了外向型贸易发展战略,贸易限制大幅减少。此后的政府继续了这一改革方向,进行了更深层次、更大范围的贸易政策改革。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的改革萌芽,到1991年的全面改革,再经过之后的不断深化与调整,印度的贸易政策改革经历了30多年的时间。可以看出印度的贸易政策改革是谨慎的、渐进式的。这漫长的改革实践到底对印度的经济发展及人民福利产生了何种影响是论文主要关心的问题。这也是许多实行贸易政策改革的发展中国家所关注的问题。论文主要从叁个方面对上述主题进行了研究,即印度对外贸易政策改革的经济增长效应、产业结构效应及就业效应。前两个效应可以综合反映印度贸易政策对印度经济发展的影响,就业效应可以揭示贸易政策的福利效应。首先,印度贸易政策改革的经济增长效应。关于贸易政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主要可以归为叁类:经济增长理论、贸易理论及制度理论,这些理论从不同角度,探讨了贸易政策可能对经济增长产生的影响,指出了贸易政策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的途径,如提高经济效率、储蓄率,促进技术进步、资本积累等。制度理论强调了制度环境与贸易政策协调性的重要性。总之,主流观点认为贸易自由化是有利的。论文使用印度1975-2008年的数据,利用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等计量方法研究了印度贸易政策改革对印度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验证了主流理论的预测,印度贸易政策改革通过促进资本积累对印度经济增长产生了积极作用。其次,印度贸易政策改革的产业结构效应。关于贸易政策与产业结构关系的理论,主要包括两类:产业理论及贸易理论,产业理论指出了产业结构对经济发展的意义,同时也指出贸易将改变一国产业发展的需求及供给条件,从而引起一国产业结构的变化。许多产业经济学家都强调了对外贸易政策对产业发展的作用,并将贸易战略纳入工业发展战略中;贸易理论中的幼稚产业保护理论及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都是针对产业发展的理论,自由贸易政策的相关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强调一国的比较优势及要素禀赋是一国产业结构的决定因素。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强调一国的比较优势不是一成不变的,一国可以通过适当的贸易政策培养有利于国家发展的潜在的比较优势。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与赤松要的雁型理论,也都间接揭示了贸易政策将会影响一国的产业结构发展。从印度的产业结构来看,印度的产业发展路径不同于多数国家,印度没有经历第二产业为主的产业发展阶段便进入以第叁产业为主的阶段。印度的贸易政策对第叁产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战略性贸易政策在软件业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印度IT产业的发展,推动了服务贸易结构的升级。论文中对软件等服务出口开放度及服务业产出份额的回归分析表明印度的战略性贸易政策推动了整个服务产业的发展;使用1981-2006年的数据对印度商品贸易开放度及工业投资进行协整检验的结果显示,印度的贸易政策改革对工业投资也有积极的影响。总之,印度的贸易政策改革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但是贸易政策对工业的积极作用还有待进一步释放。最后,印度贸易政策改革的就业效应。关于贸易政策与就业关系的阐述主要有H-O模型、Stolper-Samuelson模型、Heckscher-Ohlin-Samuelson模型、专用要素模型及超保护贸易理论等。前四种模型主要探讨了由于国际贸易将影响国内产品的相对价格,进而对要素需求、要素价格产生影响。超保护贸易理论强调贸易顺差对就业的扩大作用。从印度的就业情况来看,除了IT行业外,印度的贸易政策改革没有产生明显的就业拉动作用,使用印度1981-2007年的工厂工人就业人数,工资支出及贸易开放度数据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显示印度的对外贸易政策对工厂固定工人就业产生了消极影响。综上所述,总体看来,印度的贸易政策改革促进了印度的经济发展,但是就业拉动效应不大,对工厂工人就业甚至产生消极作用。印度政府应该积极总结经验教训,立足本国经济及人力资本情况进行政策调整,在促进本国经济平衡发展的同时,扩大就业。
文富德[10]2015年在《莫迪上台后印度经济增长“新常态”》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印度经济增长却持续放缓,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2014年莫迪领导的人民党政府上台。印度国内外对莫迪政府给以极大关注,并看好莫迪执政后的印度经济。这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印度经济进一步下滑。但是,莫迪政府依然面临众多挑战,印度经济难以走上高速增长的道路,6%~7%的增长率可能是未来一段时期内印度经济增长的"新常态"。
参考文献:
[1]. 印度瓦杰帕伊政府时期的经济改革[D]. 王月清. 西北大学. 2008
[2]. 大国梦想:印度经济改革与增长的深层动力[D]. 毛悦.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1
[3]. 印度贸易保护主义研究[D]. 韩越. 云南大学. 2014
[4]. 印度的经济改革:动因、成果与前景[D]. 李诚诚.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 2013
[5]. 印度莫迪政府经济发展战略转型的实施、成效与前景[J]. 李艳芳. 南亚研究. 2016
[6]. 拉奥改革与印度经济发展[D]. 董义红. 山西大学. 2013
[7]. 当代印度高校与高技术产业的联结研究[D]. 杨思帆. 西南大学. 2010
[8]. 印度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制度分析[D]. 杨冬云. 华东师范大学. 2005
[9]. 印度对外贸易政策改革绩效研究[D]. 关春华. 辽宁大学. 2010
[10]. 莫迪上台后印度经济增长“新常态”[J]. 文富德. 亚太经济. 2015
标签:经济体制改革论文; 经济论文; 中国模式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贸易保护主义论文; 莫迪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经济学论文; 印度经济论文; 印度局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