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空间拓展与农业现代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家论文,农业现代化论文,空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 要 从农家生活空间—“圈”及其扩张的角度,分析了农业现代化的演进过程,得出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实质上是由农户必然性行为圈到农户选择行为圈,再到农户完全自主性行为圈的不断拓展的过程,亦即由必然性农业到选择性农业再到完全自主性农业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强调:农业现代化固然是农业工程技术与生物技术的现代化,但归根到底是建立在工程与生物技术现代化基础之上的农民生产与生活行为的现代化。
关键词 农家空间 行为圈 农业现代化
人们普遍认为,农业现代化就是农业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化学化,亦或是工程技术与生物技术的复合现代化。这本身并没有错,但笔者认为,仅仅以生产手段或工具的现代化来概括农业现代化尚不够,还必须包含并且突出农业经营主体及其生产与生活行为的现代化,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准确、深刻地把握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与外延。
1 农家空间构造:“圈”的假设
农业现代化不只是农业生产手段、生产工具的现代化,更重要的是农民生产与生活行为的现代化。传统观念基于生产手段与工具,提出了许多量化指标,这有助于我们理解与把握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但如果仅利用这些指标来衡量农民生产与生活行为是否现代化,那是不全面的。因为,行为是动态概念,是复变概念,是数量指标难以完全与准确表达的概念。因此,有必要探索出能反映农民生产行为与生活行为的基本概念与参照系。
在作多种比较分析之后,笔者认为“圈”是一个比较理想的概念,可作基本参照系来用。农民生产与生活行为是所有定居型集落的农家个体行为与集落行为的集合,可称之为农家行为圈,这一行为圈由生产圈、消费圈、市场圈、交际圈、通婚圈构成,这些圈组成一个完整的农家空间,其结构如表1和图1所示。
从表1分析可以看出,①农家空间与农家生活密切相关, 其内在的逻辑联系为,生活目的决定生活机能,生活机能决定生活行为,生活行为决定农家空间;②农家生活包括农家个人生活与农家集落生活两部分,农家集落生活以农家个人生活为基础,农家个人生活又受制于农家集落生活;③农家个人生活服从于生物一般与共性,而农家集落生活以及农家个人生活中的自我价值追求部分则带有农民独有的色彩;④农家空间从山、水、田、林、路到公园,从政府机关、公共场所到寺院,从自家、邻里到亲友,十分广阔。
表1 农家生活与农家空间对应情况
从图1来分析,①农家空间由消费圈、生产圈、市场圈、交际圈、通婚圈构成;②农家空间以居住地为核心成区位分布,一般来说,由里到外依次是消费圈、市场圈、通婚圈、交际圈,层次十分明显;③农家空间布局的层次性,一般遵循“以存续定消费,以消费需求定生产,以生产供给定市场,以生产生活定交际,以交际定婚嫁”的规律,但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跳“圈”现象也是存在的;④农家空间的拓展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息息相关,生产力发展水平越高,空间越大;反之亦反。也正因为如此,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也就是农家空间不断拓展的过程;⑤在农家空间按消费圈→生产圈→市场圈→通婚圈→交际圈规律层次性扩张、波浪式推进的同时,构成农家空间的每个行为圈本身也在不断膨胀。诸如农户消费行为圈,就有一个由求“饱肚”到讲究营养,由追求物质消费到讲究精神享受的空间不断增大、内质不断上长的膨胀过程。
2 农家空间初始圈:必然性行为圈
若上述假定成立,那么,我们可以进一步阐述农家空间圈的初始状态。笔者把农家空间圈的初始状态称之为“农家空间初始圈”。
如前所述,由于农家空间与农家行为密不可分,所以农家空间初始圈的对应表现也是一种农家行为初始圈,它是一个典型的必然性行为圈。如图2A部分所示,这一必然性行为圈由生存保障消费圈、地域资源依存生产圈、自我自足市场圈、地域媒介通婚圈、邻里亲朋交际圈五大圈组成,这些圈以农家为核心展开。之所以断定它为必然性行为圈,是因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农民行为是基于客观上的被迫行为,即环境强制性行为占主导地位。表现在:其一,农民的消费性行为主要是基于生存性考虑,是以保障个体生存,亦亦即温饱为目标,只有当最低的生活水准难以保障并影响其生存时,农民不满情绪才显性化,矛盾才尖锐化;其二,农家的生产性行为则主要表现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完全依存于现存资源及农民对资源利用的习惯,市场价格的变动以及上年度的丰歉并不影响下一年度的生产,谷贱并不伤农;其三,农家市场交易行为的典型特征是自给自足,即除了铁制农具和食盐等靠外购之外,其它市场行为含量极低;其四,农家的婚嫁行为局限于一定的地域与媒介,一般而言,只要不是同姓或同姓不同祠堂,即使是同一集落或同一自然村,只要有媒妁之约,父母之命也可通婚;其五,农家的交际行为局限于亲邻,范围极窄,交际内容很单调,无非是红白喜事及节日互访,交流市场信息与生产经验的极少。总之,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农民经济地位的弱小,农家生产与生活行为呈现出一种求生存依附于农家现存资源种类与数量的必然性行为特征,并导致农家空间狭小,吸收科技的能力弱,承担风险的能力小,经营决策的能力低,相反小农意识得以强化,最终形成具有必然性特征的“必然性农业”。
图1 农家空间构造示意图
3 农家空间初展圈:选择性行为圈
如图2B部分所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农家生活行为日益活跃,以至于原来狭小空间难以容纳,于是农家空间随之扩张,形成了新型“农家空间初展圈”,组成同“农家空间初始圈”一样,但不同的是,“农家空间初展圈”是一种选择性行为圈。
图2 农家空间初始圈初展圈与再拓圈剖面示意图
其一,在消费性行为上,生存选择已不是第一位的,生活效用的保障性选择已居首选地位。就不同农家而言,同样是生活效用的保障性行为,但基于不同的生活机能,有的把安全性摆在第一位,有的把健康性摆在第一位,有的则把便利性摆在第一位,因而在消费性行为上,农家已带有显著的选择性色彩。但这种选择在空间上受到来自农家自身的经济承受力、空间距离、设施条件等方面的影响,多数农家在行为上按“安全性→健康性→便利性”秩序选择。
其二,在生产性行为上表现为生产的地域资源选择性,不再是完全依附于农家集落所拥有的资源种类与数量,而是对其所拥有的资源种类与数量进行比较分析,选择那些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变资源优势为产品与经济优势,完全摆脱以往那种“问啥有啥,要啥没啥”形不成规模,依存于资源的小而全生产状态。但这种选择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一般局限于农家集落自身的地域范围,超越其地域空间的资源难以成为农家生产的选择对象。
其三,在市场交易性行为上表现为明显的地域性与选择性。在地域性方面,超越地域空间的要素市场与产品市场尚未完全形成,绝大多数农家交易行为在集落空间内完成,带有农家地域内封闭色彩。在选择性方面,农家的交易行为是一种自愿、平等、互利的行为,在对于象交易品种、交易价格、交易数量、交易时间等方面,农家有较多的选择性。以上是在自然状态下表现出来的地域性与选择性,一旦受来自集落之外的政策特别是计划性体制的干预,上述状态就会被打破,而以一种被扭曲的状态出现。
其四,在通婚行为上,传统媒妁之约父母之命定终身的现象已被社会淘汰,代之以地域范围选择通婚圈。即由婚者自主选择对象,自由恋爱,结婚,媒介只是形式,扮演不了实质意义的角色。由于受社会经济地位等方面的影响,农家通婚圈一般局限于农村,局限于农家集落周围相邻或相隔不太远的村、乡、郊等域。
其五,在交际行为上,突破了传统邻里亲友交际圈与礼仪交往的局限,跨入到地域性交际圈、行业性交流的领域。农家不仅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保持和发展着与亲邻好友的交往,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将交际有选择地引入到生产领域、流通领域与上层建筑领域,以此获取信息、交流经验,提高声望与地位。但同样因受各方面的条件制约,其交际的广度与深度一般多数局限于县域内和滞留于人情交际圈。
上述五个方面表明,农家空间初展圈是一个典型的选择性行为圈,与农家空间初始圈相比。它已向前迈出了一大步,可以说农家生产与生活行为由必然性行为过渡到选择性行为是一次质的飞跃,也正是这种飞跃推动着农业发展由必然性农业阶段过渡到选择性农业阶段。
4 农家空间再拓圈:完全自由与自主性行为圈
如图2C部分所示,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农家生产行为更加活跃,以至于连较宽的地域空间也难以容纳,于是农家空间进一步扩张形成了广域的“农家空间再拓圈”。如前所述,该圈离不开消费圈、生产圈、市场圈、通婚圈、交际圈五个组成部分,但应该指出的是,“农家空间再拓圈”是一个完全自由或自主行为圈,这种完全自主或自由性表现在五个方面:
其一,消费行为自主。即农家环境保全和自身价值追求为消费目标,虽然也考虑生活效用保障,但更多的是注重物质与精神的消费文明,注重社会影响与公共环境,注重自享与自身价值追求的结合,把情趣、追求、保健等融于其消费行为中,最终达到“消费塑造生产”、“消费塑造人”、“消费塑造未来”的境界。但由于农家不同以及农家需求层次的差异、农家在消费模式上完全以各自的形式而存在,呈现出显著的人格性。
其二,生产行为自主。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打破了空间距离与时间延迟所带来的资源配置的约束,原地域资源选择生产圈为效益配置资源生产圈所取代。农家不仅从广域要素市场与产权市场上获取经营要素与经营产权使稀缺资源得以有效配置,而且以租赁、转包、入股、买卖等方式将农家或集落所拥有的剩余资源在广域范围内实现充分利用。尽管象经营方针、经营规模、经营方式等具体经营决策行为仍与地域资源相关,但这种相关只是一种选择性相关,对农家生产行为已不起决定性作用。
其三,市场交易行为自主。在自主性行为圈里,市场交易行为虽然仍带有一定的地域色彩,但此时的地域市场只是一种地域区位,对农家市场选择行为的约束力已自然消失,除产权市场(尤其是土地市场)部分地受国界等制约外,农家可自由出入广域要素市场与产品市场。在市场交易行为中,除受贸易条件或交易成本的影响外,农家是完全自主的,而且这种交易地域与交易行为完全受法律的保障。
其四,通婚行为自主。随着农家经济实力的增长以及交际圈的扩张,农家通婚圈也进一步扩大:①除少部分较特殊的人尚需媒介促成外,绝大多数人采取直接方式与完全自由方式;②过去地域局限、户口关系局限被彻底打破,城乡之间、城郊之间、工农之间、农商之间等通婚现象已十分普遍,尤其是随着农村工业化、家庭原子化的进程,乡村生活伴着人们回归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吸引了大批“城里人”,从而使城乡融合通婚圈得以迅速膨胀;③对配偶的个性与修养选择将居于主导地位,传统所注重的配偶的经济状况与社会地位等居于次要地位。
其五,交际行为自由。随着农村工业和整个经济货币化程度的加深,农家的交际行为发生了深刻变化:①交际范围进一步扩张,地域上出现城乡融合,层次上渗入各个社会成分;②交际行为由以往“有求于人”的被动型转变为“追求情趣”的主动型;③交际内容复杂,融礼仪、情感、事业、生活于一体。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明了,在农家空间再拓圈里充满了自主性或自由性,是农业发展的高级阶段,笔者称之为“自由自主性农业阶段”。在这一阶段里,农家的个性与共性,亦即农家的自然与社会属性可得以充分的体现,作为社会与经济细胞的优势或创造力可得以充分的发挥,也正是这些现象的普遍存在才真正反映了“农业现代化”的本质内涵。
5 结论
综上所述,农业发展与农家空间拓展——农家行为圈的膨胀密切相关,农家空间每拓展一次,农业即向前发展一步,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点结论值得人们注意:
其一,农业发展虽然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但在理解生产力发展与农业发展的关系时,传统观念中总是缺少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中间环节,亦即生产力的发展不是立即反映到农业发展中去,就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如果不被人们所掌握不去推广应用,科技水平再高也不可能马上推动经济发展一样,还必须有个中介因素——人的作用。不言而喻,生产力诸要素的重要性呈现出非均衡特征,其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人。所以,工程技术和生物技术的现代化并不等于农业现代化,只有当工程技术与生物技术的现代化转化为农家的行为现代化,才真正实现农业现代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工程技术与生物技术的现代化只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也正因为如此,笔者才斗胆断言:农业现代化固然有工程技术与生物技术的现代化,但归根到底是农家行为的现代化。
其二,农家行为的现代化不是某种行为的现代化,而是整个行为的现代化,亦即行为圈的现代化,包括消费行为的现代化,生产行为的现代化,市场行为的现代化,通婚行为的现代化与交际行为的现代化。
其三,农家行为的现代化与农家空间的拓展密切相关,并呈明显的渐进性。
其四,根据上述衡量概念的内涵,结合我国国情,从总体上讲目前我国农业处于选择性农业阶段,即尚未跨入自由自主性农业——现代化农业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