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游戏课程;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课程建设
没有游戏,不成童年。在幼儿的成长中,游戏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因此,游戏教学也成为了幼儿教学中最普遍的教学形式之一。
在教学中,容易发现一些误区:其一,在课堂中无目的的增设游戏环节;其二,游戏的难度与幼儿的能力发展不符。而“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其核心追求是让幼儿园课程“更加贴近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贴近幼儿的学习特点,更加贴近幼儿的生活,更加贴近幼儿的兴趣与需要”。[1]这就需要教师从教育心理学角度去感知儿童的身心发展特征,从而巧设游戏课程。
一、剖析皮亚杰认知发展游戏理论
(一)游戏的实质
皮亚杰指出,儿童早期由于认知结构发展不成熟,常常不能够保持同化与顺应之间的协调或平衡。要么顺应大于同化,要么同化大于顺应。当顺应大于同化时,以客体为主,儿童不断重复范型动作,表现为模仿。当同化大于顺应时,儿童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兴趣、以自我为中心,而较少考虑事物的客观特性。
如在做交通规则游戏“红灯停绿灯行”时,游戏过程中儿童都能遵守游戏规则,离开学校后仍然会遵守交通规则,甚至还会指出违规行为;又如在做礼仪游戏“问好”时,游戏过程中儿童都能向老师、同学问好,离开学校后碰到老师、同学仍然会问好,甚至会对邻居、长辈都问好。这些都说明游戏是同化机能大于顺应机能的本质。
(二)游戏的意义
儿童为什么要进行游戏?皮亚杰说:“不得不经常地使自己适应于一个不断地从外部影响他的、由年长者的兴趣和习惯所组成的社会世界,同时又不得不经常地使自己适应于一个对他来说理解得很肤浅的物质世界。但是,通过这些适应,儿童不能像成年人那样有效地满足他个人的情感上的甚至智慧上的需要。因此,为了达到必要的情感上和智慧上的平衡,他具有一个可资利用的活动领域,在这个领域中他的动机并非为了适应现实,恰恰相反,却使现实被他自己所同化。这里既没有强制也没有处分,这样一个活动领域便是游戏”。[1]
可见,游戏是儿童认知的兴趣和情感的兴趣之间的缓冲地带。儿童在不需要成人的帮助下自主游戏“以满足他自己的需要”。因此,游戏是通过同化机能改变已知世界的,游戏中儿童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不受限制地想象、创造。
这正是游戏的实质所在。儿童获得新知识的过程属于顺应,如果要将所学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在今后的生活中,这就需要不断加以巩固。“温故而知新”,不错的,游戏恰恰充当了这个操练的平台,儿童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尽情发挥同化机能。相反,如果没有及时通过游戏进行巩固练习,那么儿童对于已学的知识也只能停留在模仿阶段,并且停留在脑海中的时间较短,根据记忆遗忘规律,该知识很快便荡然无存了。
此外,游戏的意义还在于游戏本身。每个游戏的制定,都具有较为完善的游戏规则。皮亚杰认为游戏规则是参与游戏的儿童共同约定的,每个参与游戏的儿童必须要遵守游戏规则,这就有利于培养儿童公平的竞争意识,同时团结合作能力也将进一步发展。
二、以理论为基础巧设游戏课程
(一)全面而适宜的目标
纵观整个教学过程,教学目标是统摄和贯穿课堂教学的灵魂与线索。教学目标不仅是教学的出发点,还是教学的落脚点,它对教学有着定向指引功能。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皮亚杰把儿童游戏分成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练习性游戏):0-2岁;第二阶段(象征性游戏):2-7岁;第三阶段(规则性游戏):7-12岁。[2]学前儿童(3-6岁)正处于游戏发展中的第二阶段,而目标的制定更要细化至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
教师不仅要考虑不同年龄段儿童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还应力求实现从概括到具体,从粗略到细化,从简洁到繁化,从模糊到明确,从缺乏可操作性到具体行动化的转变。与此同时,教师“要充分理解与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3]
(二)合理的游戏内容
在象征性游戏中,儿童的观察力、模仿力、想象力、专注力以及创造力都能得到充分激发,这些能力需要与外界环境互动才能满足其社会性发展。
因此,教师要重视儿童的象征性游戏和角色扮演游戏,多给儿童提供机会,多选取贴近儿童生活的游戏内容,形成系列化的游戏课程。
例如,“娃娃家”游戏是常见的角色扮演游戏。此游戏可以帮助儿童对未满足的要求得以补偿,在其中尽情释放自己以解决情感冲突与自我解放。
为什么儿童在象征性游戏或角色扮演游戏中会如此自主、尽兴与快乐呢?其实,当儿童角色扮演时,能在具体情境中亲身体验,释放自己的真实情感,通过这种释放感到交流的愉悦,同时也能丰富内心更多的情感表达方式。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仔细观察与辨识,倘若有儿童将恐惧与气愤等负面情绪宣泄出来,教师便需要给予必要的关注与正确的引导。
(三)适度均衡的领域分布
儿童需要从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得以发展,这就要求游戏课程内容在安排上尽可能是全面的、具有启蒙性的。力求游戏课程内容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间相互渗透。
这种五大领域兼顾的游戏课程的设计,对儿童在观察力、模仿力、想象力、专注力以及创造力等方面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也有助于课程实施与教学活动更加贴近儿童的最近发展区, 并切实促进儿童发展。
三、对游戏课程实施的建议
(一)合理设计游戏时间
《指南》中指出:“专注力是学习品质中学习行为与习惯的重要内容,幼儿在学习活动中表现专注,集中精神努力完成一定的活动任务,对于幼儿良好的个性的形成和发展至关重要。”[3]
与此同时,依据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为了更好培养孩子的核心素养,游戏时间需要合理安排。我们可以将游戏课程与每天的课余活动相结合,让孩子在游戏中获取更多有意义的生活实践经验。举个例子,我们可以引导孩子每天给教室内外的花花草草浇水;也可以组织种植活动,然后让孩子养护自己种的植物。
游戏时间的安排不是固定的,需要结合儿童与游戏这两个主客体的特点设计。有时看似琐碎的游戏时间,对孩子的发展而言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注重培养儿童的合作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
合作是个体间的一种相互依赖、积极向上的心理倾向。
研究认为,小班儿童活动多以单一平行游戏为主,游戏的形式与内容较为简单,体现合作中彼此信任及信息交流不足。而中班、大班儿童对自己游戏活动有了初步计划,游戏内容也往往比小班复杂,儿童理解和表现自己的欲望很强,他们渴望与同伴交流合作。
独立思考是指个体不依赖于别人,只通过自己的理解与思考得到答案的过程。根据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对学前儿童独立性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这也是为儿童即将进入小学而做的铺垫。
因此,游戏中教师应兼顾儿童的合作能力培养与独立思考能力培养。这也对教师选取游戏内容,如何开展游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王娆,李宏超.皮亚杰认知发展游戏理论对儿童游戏之意义[J].教育理论研究,2013.
[2] 皮亚杰.皮亚杰教育论著选[M].卢濬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3] 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2012.
论文作者:戚鑫尔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14
标签:游戏论文; 儿童论文; 自己的论文; 课程论文; 幼儿论文; 皮亚杰论文; 能力论文; 《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