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构建新的政治经济学体系的几点思考_政治经济学论文

关于构建新的政治经济学体系的几点思考_政治经济学论文

关于构建政治经济学新体系的几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经济学论文,几点思考论文,体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是源于马克思的《资本论》,体系严密,阐述深入透彻,只需要进行内容上的部分调整。问题主要存在于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这部分内容最初来源于斯大林主持下编写的苏联版《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它根据马恩对未来社会主义的一些设想和预测,立足于社会主义应有的优越性。通过演绎的形式进行推导而建立起来的。在内容、体系、方法等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它既不是社会主义实践的概括和总结,也无法指导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尤其是我国的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转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传统的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更显得苍白无力,虽然已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修改和补充,但始终未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科学的理论体系,还需要继续进行研究和探索。

笔者认为,构建政治经济学新体系的原则,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从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际出发,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

马克思在继承和批判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创立了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实现了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伟大革命。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版序言中明确地指出了《资本论》的研究对象,他说:“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本论》,第1卷,第8页。)从这一表述中,我们可以明白,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二是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以往我们片面强调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把生产方式理解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因此,仅仅认识到要结合生产力的发展研究生产关系,而忽视了对生产方式的研究。生产方式不等于生产力,不等于生产关系,也不仅仅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还应该包含组织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的方式等。事实上,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不仅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而且对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社会化大生产的一般规律以及如何组织生产力和社会化大生产等都进行了具体的研究和阐述。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这三个经济范畴是有区别的,生产力是指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因,它决定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生产关系最主要的内容是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生产方式不仅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还应包括组织生产力的方式,经济运行的形式,社会生产资源配置的方式等。政治经济学不研究生产力,但不能脱离生产力的发展研究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政治经济学也不能局限于研究生产关系,尤其是在既定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下,更需要研究如何组织好社会化大生产,如何使社会资源能更有效地配置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财富的增加。但又要避免另一种倾向,只研究生产资源的配置而不重视生产关系的研究,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大厦的二根重要支柱,是万万不能动摇的。尽管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在价值增长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科学技术业已成为第一生产力。但科学技术、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等等都离不开人的劳动,价值归根到底是人类一般劳动即抽象劳动的凝结,社会财富归根到底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发展科学技术是为了更快地促进生产力的提高,以较少的劳动时间创造更多的劳动价值,离开了人的劳动,一切都无从谈起。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劳动人民的生活是在不断提高,但资本对雇佣工作创造的剩余价值的榨取是不会改变的,资本的生命力就在于不断吮吸工人的剩余劳动,雇佣工人永远不可能和资本家共同富裕。尽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允许按生产要素进行分配,但现象并不等同于本质。政治经济学决不能满足于说明既成的事实和事物的表面联系,必须透过现象深入其本质,揭示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内在联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揭示社会经济运行的规律。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版序言中指出:“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行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资本论》第1卷,第11 页。)经济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进行经济建设必须遵循经济规律。我们曾经试图越过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阶段,取消商品经济,但实践证明行不通,商品经济是生产力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政治经济学要致力于研究和揭示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帮助人们认识规律、运用规律,自觉地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从而推动社会经济的顺利运行和持续发展。

二、坚持从本国的经济实际出发

我国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商品经济很不发达,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既不能照搬苏联的政治经济学也不能照搬西方经济学。过去照搬苏联的不行,现在要照搬西方的,同样是行不通的。这是因为:第一,经济建设的目标不同。西方要发展资本主义,我们要发展社会主义,西方要使资本家阶级致富,我们要使广大劳动人民致富。第二,经济建设的进程不同。西方的市场经济起步早,商品经济已比较发达,市场经济体制已比较完善,对西方经济适用的政策和措施,对我国未必适用,因为经济发展的阶段不同,资源条件不同,市场体系发育程度不同。第三,经济建设的基础不同。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目的是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西方的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基础上,目的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因此,在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目的等方面都存在本质的不同。尽管西方经济学的有些理论和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是可以借鉴和利用的,但也要经过改造,不能照搬照抄。各国的国情不一样,经济发展的水平不一样,完全照搬别国是行不通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也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德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李斯特,就主张建立国家经济学,反对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派的世界主义政治经济学,他认为各国各民族经济发展的特点不同,经济发展的程度不同,不存在普遍的共同规律。政治经济应着重探讨适合本民族经济发展的道路。所谓国家经济学,就是从各国当前利益和特有环境出发,研究怎样来维持并改进本国的经济状况。德国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当时经济比较落后,照搬英、法的经济政策行不通,而李斯特从德国的国情出发,提出了独特的生产力理论,经济发展阶段理论,保护关税理论等,主张走一条有德国特色的资本主义道路。在他的经济理论指导下,德国经济取得了跳跃性的发展,在较短的时间内,赶上了英国和法国并最终超过了英、法。尽管李斯特否认普遍规律的存在是不对的,但一国的政治经济学既要研究普遍规律,也要研究适合本国经济发展的特有规律,要深入研究本国经济的特点、现状和条件,探索本国经济发展的道路,提出适合本国经济发展的理论、政策和措施,为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服务。

尤其是我国具有独特的国情,没有经过完整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就进入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很不发达、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如何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下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大力推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一个十分重要而又十分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以前,我们学苏联,搞单一的所有制,单纯的计划经济体制、平均主义的按劳分配,只注重公平而忽视效率,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现在,又有人主张学西方,把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政策、措施照搬过来。学苏联行不通、学西方更行不通。我们要在中国的国情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不同于计划经济体制,也不同于西方的市场经济体制;既要注重效率又要兼顾公平;既要搞活经济又要加强国有企业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既要发展生产又要注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要使广大劳动人民不断奔向富裕。所以,我们必须立足于中国的实际,建立起能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政治经济学。

三、构建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理论体系的基本设想

理论经济学要对如何搞好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既要注重生产关系本质的研究,又要对其具体实现形式,经济实际运行的方式进行研究,要揭示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指导人们认识和掌握规律,推进我国的经济建设。

构建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理论体系的基本指导思想,应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同志立足于中国的国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科学地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邓小平同志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改革开放论和科教兴国论应成为中国政治经济学的支柱理论。

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可以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论部分,以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中心内容。初级阶段理论是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立论基础,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全部内容就是要讲清楚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如何建设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这部分内容,要深入阐述我国为什么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和马克思论述的社会主义有何区别,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主要矛盾、发展进程、历史任务以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等。

第二部分是社会主义的生产,以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为中心内容。要联系生产力的状况,说明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结构,占主体地位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本质规定及内在的利益关系,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函及其内部的组织、管理、运行的机制等。说明与所有制状况相适应的收入分配结构以及各种分配方式的性质。深入阐述社会主义的本质、根本任务以及社会主义生产的基本目的,同时要对经济主体的激励——约束机制和行为方式进行分析。

第三部分是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以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中心内容。阐述我国为什么要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如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揭示现代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定性和运行机制,研究在中国特殊国情条件下,如何运用市场经济规律,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和配置效率,要具体分析市场经济的微观运行和宏观运行,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目标、方法和手段等。

第四部分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以邓小平改革开放和科教兴国理论为中心内容。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中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经济,要充分利用国际资源,积极开展对外经济交流。不仅要阐述对外开放的必要性,而且要阐述如何更有效地实行对外开放,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接轨。经济发展的立足点在本国,关键是如何提高科学技术和劳动人民的整体素质,实行科教兴国。要具体分析经济发展的目标、模式、教育、科技、人口、自然资源和经济增长的关系,经济发展的战略等,探寻有利于我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最优体制。

贯穿于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红线,是如何组织好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使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劳动人民尽快走向共同富裕。

标签:;  ;  ;  ;  ;  ;  

关于构建新的政治经济学体系的几点思考_政治经济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