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治体会论文_金盛春,李美英,毕海霞,宫秀竹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治体会论文_金盛春,李美英,毕海霞,宫秀竹

辽宁省马三家劳动教养管理所医院外科 110145

摘要:目的 对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治进行探讨与分析。方法 分析探讨23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结果。结果 22例病人经保守治疗后痊愈,1例于术后再次手术治疗后痊愈。结论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绝大多数病例可采用保守治疗痊愈。

关键词:炎性;肠梗阻;诊断与治疗

炎性肠梗阻是腹部手术后较多见的并发症,其既具有肠梗阻的共性又具备其特殊性,在治疗方面以保守治疗为主。现就我科2000年6月至2010年6月诊治的23例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断与治疗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23例均为腹部手术后4~21天发生肠梗阻者。术后出现肠梗阻时间平均8天,其中,粘连性肠梗阻手术者12例,胃穿孔手术5例,结肠癌占位结肠切除4例,阑尾穿孔手术2例。22例均经保守治疗,平均8天症状消失而痊愈出院,1例再次手术者为十二指肠穿孔修补术后一直未排气,予保守治疗2周无好转而再手术,术中见小肠广泛粘连,肠壁水肿明显,肠间少许炎性渗液,经松解粘连、大量盐水冲洗处置,术后14天治愈出院。

2、讨论

2.1腹部广泛的手术导致肠管损伤,如广泛分离肠粘连、长时间的肠管暴露、腹膜炎、腹腔积液或异物残留等因素,可导致肠壁和肠黏膜水肿增厚,甚至管腔闭塞,浆膜面的渗出导致肠管粘连和麻痹。这种肠梗阻多发生在术后1~2 周,因此,称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1]。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多数病人在手术后肠蠕动曾恢复,但进食后出现腹胀、呕吐和停止排气、排便等症状,胃肠道引流液增多。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可由多种因素同时存在或在病情发展过程中有不同的变化,如:交感神经输入的抑制效应;激素、神经递质和其他介质的释放;炎性反应;麻醉和止痛药物作用等[2]。其原因是因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胞质分裂,其他炎性介质反应,引起肠壁充血水肿、纤维蛋白渗出,导致肠动力障碍、肠粘连、肠梗阻。本组病例平均发生在术后8天,与以上观点相同。

2.3本组临床表现有以下特点:①轻微腹痛或无腹痛;②轻微腹胀,呈对称性,无肠型及蠕动波;③触诊无压痛,全腹坚韧感;④叩诊呈实音;⑤听诊绝大多数肠音较弱,极少数可闻及亢进的肠音,本组有2例闻及亢进肠音,X线见液气平面,其中1例行2次手术;⑥绝大部分病例术后很快排气并排便,进食后再次出现肠梗阻的症状;⑦腹部摄X 线片均可见肠梗阻表现,很少有较大的液气平面或巨大肠袢影像。根据上述临床表现特点,基本可做出诊断,但需注意必须排除肠麻痹、内疝、肠扭转、肠套叠、吻合口狭窄等病因,提高对绞窄性肠梗阻的认识,防止诊断错误而错过手术时机。

2.4保守治疗是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可行的方法,但并非一成不变。应根据病人的一般情况、有无腹膜炎体征来判断是否需要手术治疗,以防发生肠坏死、肠穿孔。我们的做法是:有效地胃肠减压,合理的静脉营养,酸碱平衡的维持,适当的抗生素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生长抑素的应用等。胃肠减压非常重要,应保证胃肠减压的通畅,使胃肠能得到充分的休息,以减轻肠壁水肿。禁食期间应保证充分的营养,给予全胃肠外营养并注意水电解质平衡。给予白蛋白,以纠正低蛋白血症并减轻肠壁水肿。给予广谱抗生素及替硝唑,防治感染及毒血症,抑制肠道细菌繁殖,减轻肠内胀气。适当地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以促进肠道炎症及水肿的消退。我们通过对23例病人的临床治疗观察,认为炎性肠梗阻并非为细菌感染所致,短时间应用激素一般不会发生伤口感染及裂开或出现应激性溃疡等。为减少肠道分泌物,预防发生肠瘘,可根据手术时情况适当给予生长抑素,我院一般应用施他宁或善得定加入500 mL盐水24 h 维持静点,通过观察对预防肠瘘缩短治疗期有一定效果。

2.5通过对23例炎性肠梗阻治疗,我们认为,对于预防肠粘连最有效的方法是轻柔的手术操作可以减少肠管损伤,大量的生理盐水冲洗可以减少纤维蛋白含量。对术后可能出现炎性肠梗阻病人,应适当延长禁食时间,严密观察,耐心等待,严格掌握2次手术指征,以防增加病人更大的痛苦及并发症出现。

参考文献:

[1]黎介寿 认识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特性〔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1998.18:3871

[2]杨金镛、崔自介 第1版 普通外科诊疗术后并发症及处理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431

论文作者:金盛春,李美英,毕海霞,宫秀竹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28

标签:;  ;  ;  ;  ;  ;  ;  ;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治体会论文_金盛春,李美英,毕海霞,宫秀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