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与青岛:城市现代化的两种不同经济模式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两种论文,大连论文,青岛论文,模式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城市现代化是城市化的延伸和升华,是城市化发展的高级形态,目前它已成为一些经济较发达地区的目标追求,同时也引起了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大连与青岛作为我国两座极具特色的城市,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实践了两种不同的经济模式,呈现出了不同的城市品位和城市特色。因此从理论上对二者加以比较和总结,不乏现实意义。
一、大连与青岛:两种不同的经济模式
(一)大连的环境经济模式
大连的城市建设可称得上是一种城市品牌,而这个品牌的创立与经营者便是以薄熙来为代表的市政领导。薄熙来的“城市革命”理论用经营的眼光看待整个城市资源,第一个把整个城市资源当作国有资产来经营。这样的思路和方式可以称作环境经济模式,即把经营城市作为突破口,将城市作为最大的产品来规划、设计、建设和经营,营造城市最佳投资环境和最宜人的居住环境,以城市的知名度和品牌吸引国内外商家来此投资,吸引国内外游客来观光、游玩和购物,从而为城市的发展争取到足够的资金,带动整个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环境经济模式的发展需要有城市的区位优势和环境优势为前提条件。在这方面,大连市可谓得天独厚。大连市地理位置优越,地处辽东半岛南端,是北方重要的港口城市,同时又是欧亚大陆的东桥头堡,与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商贸往来频繁;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海滨风光与山水风光共存,大陆性季节气候和海洋性气候兼有;原有的城市规模大,城市基础好,城市化水平居全国前列。以上优势都能够在经营城市的环境经济模式战略下得到充分的挖掘、发挥和提升。
环境经济模式遵循着“城市经营、规划、管理——环境改善、优化——产业发展”这样一种路径选择。其中,城市的经营、规划、管理是手段和方式,环境的改善、优化是媒介和依托,产业发展才是最终目的。大连市政府在规划、建设、管理、经营好城市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1990年大连市政府提出了把大连市建设成为经济中心功能为主、开放性强、吸引力大的社会主义国际性城市;1992年提出了用20年时间把大连初步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北方香潜,基本实现现代化;1993年提出了把大连逐步建设成为商贸、金融、旅游、信息城市;1994年提出了“不求最大,但求最佳”的城市建设八字方针;1997年,市政府制定了大连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跨世纪战略:用15年到20年时间把大连建设成为经济发达、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现代化国际城市,城市总体素质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1999年提出了把大连建设成为国际旅游、商贸、会展名城;2000年提出了用5年时间把大连建设成为国际名城。
(二)青岛的产品经济模式
与大连不同的是,青岛有工业名牌而无城市品牌,或者说青岛企业的名声远远高过青岛城市本身。青岛企业的品牌在全国是有名的,形成了以名牌企业集团为支柱的工业体系。青岛的“五朵金花”,即海尔、海信、澳柯玛、青啤、双星在国内家喻户晓,在国外也声名远扬。青岛把自己建设成为一个工业中心,保证了自身经济的健康发展。在有了工业名牌之后,青岛开始建设城市品牌。这样一种思路与方式我们则称它为“产品经济模式”。即通过上企业项目来吸引投资,通过最好的产品输出到区外来获取收入,从而带动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
产品经济模式以拳头产品打出去,创造知名品牌来为本市经济发展赢得收入。其发展的路径选择为“产品品牌、产业发展——相关产业发展——第三产业发展——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环境的改善与优化”。这种经济模式依据品牌产业及相关产业的网络效应和聚积效应功能的发挥,具有强大的后发优势,能够很快提升城市的品牌。这种功能的发挥随着产品品牌的延伸具有永续、长久性,它有别于一般的资源性产品的造城功能(例如石油城大庆、电子城绵阳等),因为这种资源产品的生产性功能不具有永久的延续性(除非它能转化为产品品牌)。
二、两种模式的实践:新世纪的转折
青岛市“学大连、赶大连”,一直学到新世纪。从1994年青岛市委书记俞正声提出向大连学习以来,青岛人每日不殆。七年前的青岛,城市结构、工业结构虽与大连相似,但综合经济实力远远不及大连市。大连市长薄熙来的一句“不求最大,但求最佳”就使青岛惟大连是瞻。七年来到大连考察学习的青岛市大小官员不计其数。青岛市还克隆了大连的发展战略。大连的城市定位是金融中心、贸易中心、旅游中心、信息中心和航运中心,青岛市也完全照搬了这5个中心的提法。
似乎是新世纪开了一个玩笑,2000年青岛与大连的实力对比发生了转变。青岛的GDP达到了1151.2亿元,大连为1110.8亿元,并且创造了年平均12.3%的增长,在全国名列前茅;地方财政收入,青岛为80亿元.大连为77.6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青岛多年来居大连之上,据1999年统计,青岛为7282元,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12位,而大连为6274元,居第19位。更令大连失望的是,在2008年申奥活动中,青岛击败大连,成为北京惟一合作伙伴,到时将在青岛举办海上奥运项目的比赛。青岛的这种历史性超越使得多年来习惯于接待青岛来采访的大连人感到吃惊。同时,大连不得不面对现实,放下尊卑,开始向青岛学习。大连市的新一届领导开始突破“薄氏理论”,重新认识工业生产在大连经济中的重要地位。这一点,在大连市的“十五”计划中顺理成章地反映了出来。一位大连市工业部门的官员对记者说,在青岛,你可以不知道市长是谁,但你肯定知道张瑞敏,知道海尔、海信,但在大连,你可能知道我们有过一位非常出色的市长,但你肯定说不出我们有什么著名的品牌。大连不仅要做城市品牌,而且还要做青岛那样的品牌城市。
三、品牌城市与城市品牌:两种经济模式的思考
上述品牌城市青岛超赶城市品牌大连的事实不由得使人们思考两个城市经济发展模式的迥异。一般说来,产品经济模式投资少,见效慢,后劲却很足;而环境经济模式投资大,见效快,却后劲不足。产品经济模式一般适合于成长初期和成长中的城市,此时城市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城市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进行大规模环境投资建设,通过上项目,出产品,尽可能取得经济效益。相反,环境经济模式则适合于成长中后期或走向成熟的城市。此时,城市已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产业结构已趋向高级化,各种城市病日益严重,城市面临继续发展的问题,通过环境战略,增大其后劲和潜力,维系城市的生存和发展。在两种经济模式中,产品经济模式更具有根本性。因为只有产品及其依托的产业才能维持城市的生产性功能,才具有再生性,产业是经济的灵魂。但是,二者又不能截然分开。因为产品经济模式需要环境经济模式来提升,而环境经济模式则需要产品经济模式来作为根基和依托。
从以上角度出发,大连和青岛之间学习的相互转化具有必然性,城市品牌和品牌城市——大连和青岛在这个问题上应该相互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