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学与教育艺术的统一--论智育恒的语文教学实践_支玉恒论文

教育科学与教育艺术的统一--论智育恒的语文教学实践_支玉恒论文

教育科学和教育艺术的统一——论支玉恒的语文教学实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实践论文,语文论文,科学论文,艺术论文,论支玉恒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语文教学是科学,是根据母语特点,遵循儿童学习母语的规律,让儿童学好语文的科学。语文教学也是艺术,是形象的、情感的、审美的、富有魅力的传承语文知识能力的艺术。由于母语凝聚了民族的精神和智慧,因此,中国的语文教育不仅是使儿童从“自然人”转变到“社会人”的教育,也是使儿童成为真正中国人的教育。

时下,小学语文界繁花似锦,小学语文教师群星灿烂。在众多名师中,有一位个性突出、特色鲜明的人,就是支玉恒老师。支玉恒,河北张家口人,深受燕赵文化的影响,乃慷慨悲歌之士,侠骨柔肠之人。艰苦的生活环境使他自幼养成了倔犟的个性和永不服输的性格,造就他一生中坚定执著的品性。二十多年来,支玉恒在小学语文这块园地里,抱真守一,坚心不移。他结合语文教学实践,博览群书,研习诗文,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具有很高的文化素养。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他又南下执教,目睹了深圳等地因思想解放所产生的巨大变化,经受了改革开放的精神洗礼,引发了他在语文教学改革中的不断变革勇于创新的精神。似乎可以说,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上,支玉恒倔犟执著的天性和对语文教学的痴迷加上深厚的文化底蕴,经过教学实践土壤的培育、滋养,生发了小学语文界的支玉恒现象,刮起了支玉恒旋风。

第一股旋风发生在公元1989年10月,支玉恒在成都执教《第一场雪》,这场雪下得好大好大呀!对当时从“一讲到底”到“一问到底”的语文课堂教学,送来一股清凉的风。当时,我作为首届全国小学语文教学观摩比赛评委,情不自禁,感叹不已。深感支玉恒老师把“读”的功能发挥得如此淋漓尽致,让汉语教学的魅力展现得如此多姿多彩,实在难能可贵。

对语文教学中的“读”,过去研究得很多。但如支老师这般娴熟地运用却很少见到。他对读的要求是有层次地逐步提高。第一遍读,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内容梗概;第二遍读,主要让学生理解课文;第三遍读则是让学生吟咏揣摩,既是对语言文字的深入理解,又是对语言文字的反复玩味。读中的轻、重、缓、急、虚、实、浓、淡、刚、柔、隐、现,均扣紧语言文字,而又不离整体形象。语言幽默而得体,教态庄重而自然。支老师对学生提出要求:谁能把雪“读得很大很大”,谁能把山村静夜“读得很静很静”,谁又能把雪景“读得很美很美”。看来,学生只有把自己置于课文情景之中,让自己和作者心灵沟通,同作者一起去观察、去体会、去想象、去思想,方能活生生地显出语言文字的“形”,美滋滋地读出语言文字的“味”。言有尽而意无穷,形似散而韵味浓。下课铃响了,孩子们还沉浸在美丽的雪景中。.

教学是科学又是艺术。教学的艺术化也许是对教学的更高要求,但任何艺术之花必定根植于肥沃的土壤上。支老师有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更可贵的是他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教学态度。《第一场雪》课文中有两处使用了“簌簌”这个词,支老师查阅词典,请教同事,引证实例,课堂上引导学生准确地理解作者两次使用“簌簌”的不同意义。他对课文中“毛茸茸、亮晶晶”“蓬松松、沉甸甸”等许多作者匠心独运的句子,都煞费苦心地钻研琢磨,引导学生深刻领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

支玉恒老师的教学实践,自始至终与教学研究结合得很紧。他肯动脑子,肯下工夫。似乎可以说,他的教学实践正是教学研究的结果,他的教学研究又正是教学实践的产物。理论来自实践,又返回去指导实践。近几年来,支老师在全国各地上过许多观摩课,慕名而去听课的教师逾数十万,大家感到他的课值得咀嚼、回味,不仅使自己看到了怎样教,而且使自己思考,为什么要这样教。一堂普普通通的小学语文课,给大家打开了思路,开拓了教学研究的空间。这里我们姑且把支老师的教学风格概括为实、新、活、巧几点。

一是实。支老师教的语文课,是名副其实的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读书课。学生在“读”中求懂、求通、学会、会学。“读”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精粹。由于汉语言文字固有的音韵美、意境美、形象美以及文章思路的逻辑美,文章结构的严谨美,都需要通过有指导、有要求的反复吟诵,品尝“文中味”,悟出“文外味”,回味出语言文字、文章的余音、余韵和余意来。支老师抓住了“读”这个基本训练方式,以读引思,以读悟法,从读学写。以读为基础、为纽带,使语文教学的其他多项训练也得到了落实。支老师执教《第一场雪》中的“读”,在成都会场上引起轰动绝非偶然。这一课的重点段 (二、三两段),他基本上没“讲”什么,所有的问题 (如对词语的理解、对句子的剖析、对结构的认识、对情感的体会、对内蕴的领悟、对表达方法的学习等等),都是通过读来感受、来把握的。一、四两段更是用读来解决的。学生学到的东西,都是他们自己智力劳动和情感体验的实实在在的成果。扎扎实实的语言训练,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教学效果,反映了支老师务实、求实的一贯教学风格。

二是新。支老师对每一课书的教学都有新的创造、新的追求。求新不是追求新奇,而是在求实的基础上相机变化。教学是科学,对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的认识,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教学也是艺术,教学过程中的有序、变化、和谐与教学内容的形象性、情感性及新颖性,都应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审美需求。他的《第一场雪》,在引导学生把握课文整体内容、变序教学、重点与非重点的不同处理手法、放在课尾的画龙点睛式的背景介绍等等,都具有创新性。1991年支老师在哈尔滨教学时,针对“冰城”学生熟悉冰雪的实际,把教学的重心放到让学生学习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来表现这美丽的雪景之上,抓住那些乍看平易而可推敲的语句,让学生琢磨、品味,从而使学生不仅通过语言文字“重温”了美丽的雪景,而且领悟到这美丽的雪景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三是活。在求实、求活的基础上,支老师的语文课堂教学是很“活”的。活,不是课堂上热热闹闹,而是学生思维的活跃。支老师在课堂上的点拨是很有功力的。何处点拨,何时点拨,如何点拨,都有讲究。在学习“雪后”一段时,支老师用富有激励性的口气说:“雪景这么美,谁能美美儿地读一读?用你的朗读把大家带到广阔的雪野中去游览一番!”一个学生读得尚好,支老师颇为风趣地说:“读得不错,但她刚刚把大家带到雪野的边儿上,谁能再把大家往里边带一带呢?”一个孩子读得反而不如前者。支老师又非常风趣地说:“刚才那位同学把我们带到了雪地边上,这位同学又把我们带出来了!”同学们都开怀地笑了。用这样的语言来进行情绪激励,提出学习要求,作出学习评价,取点好、时机好、风趣幽默,方法巧妙。再如理解“预兆”这个词,支老师连续运用反诘、归谬等方法,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比较词语间的细微差别,得出正确的学习结果。据我来看,这种点拨至少有下列作用:一是给学生提供学习新知识所缺乏的必要的知识背景,使之顺利地完成由已知向新知的过渡;二是给学生在学习方法上以指导,当他们在学习上处于“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时,略加指点,几经回环,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三是给学生思维活动导向、牵线搭桥,使学生的思维活动由表层逐渐转向深层。

四是巧。支老师非常讲究教学设计,又具有很强的课堂调节、机变的能力,这就使他的课堂滋生出许多新的课程资源,衍生出生机勃勃、又不断生成的教学生态。上述的一些例子,已经对这一点有所反映。我们再来看这一细节:上课不久,支老师请学生发言概括全文主要内容。两个学生发表了两种见解。支老师马上让学生根据这两种说法讲一下课文怎样分段。这样一个短短的教学环节,不仅使课文主要内容有了两种不同但都正确的表述方法,而且带出了两种不同但也都正确的分段方法,同时还使学生明白了内容表述与结构分析的有机联系。这样的教学活动,肯定不是课前预设的,而是上课时根据课堂情况灵活调节增加的。这里再说一下背景介绍的时机。如果不是放在最后“画龙点睛”,而是像通常那样上课一开始先介绍背景,就会与体会作者情感、与深化主题完全脱节,成了一种无用的形式。同样一个教学活动,安排在不同的时机,效果全然相反。构思之巧妙,可见一斑。方法是知识更高阶段的抽象。支老师对教学方法运用之妙,在于他丰富的知识涵养,还在于他对教材钻研得很深。所谓“得心应手”“心领神会”,即对教材以心领悟之,真正弄懂了,弄通了,方能“神会”,方能言运用之巧妙。

第二股旋风发生在公元1998年4月的杭州,距成都支玉恒教《第一场雪》时隔9年,这时,语文界刚刚经历了1997年“北京文艺”发动的对语文教学的批判,许多人心存余悸。怀着复杂的心情,人们在思考:语文教学真的“误尽苍生”吗?语文教学向何处去?语文教学如何走进诗意的、审美的、充满魅力的世界?语文教学怎样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正当此时,支玉恒老师似“晴天一鹤排云上”,用《太阳》一课的教学实例,使人们如拨乌云而见青天。由于支老师十年耕耘,声名远播,此次执教《太阳》的影响,决不逊于《第一场雪》。见诸报刊的评论也很多,其中引人注目的评论有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的《小学阅读教学的新突破》,著名小语专家黄亢美先生的《清风扑面·耳目一新》等等。我在上海看过支老师执教《太阳》的盛况,给我感触很多。的确,语文教学负荷太重,承袭太多,要突破“模式化”的框框,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谈何容易!突破,首先是教育思想上的突破,变教师为主为学生为主,以实现“哥白尼”式的变革。其次,要在教学实践上寻找最佳突破口,打破现存的教学模式,建构崭新的教学模式,在传统和现实,继承与发展,基础与创新之间保持合理的张力。这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居然是年近六旬的支玉恒,绝非偶然,所谓“艺高人胆大”,“没有金刚钻,不敢揽瓷器活”,这就是支玉恒,小语界特有的支玉恒现象。

由于《太阳》一课的教学方式十分新颖,十分独特,仅作概括性的评论是不够的。所以我引用了于永正老师文章中的几段话,以再现这堂课的真实情境。

上课伊始,支老师让学生以不同方式连续读了三遍课文。读完后,请学生说说读明白了什么,并把说的内容简要地写在黑板上,有十多个学生写了多半黑板。这一段教学,老师说的话很少,全是学生在读,往黑板上写“自己读懂的内容”,这就促使学生认真地去读、去悟,还得把悟出的内容进行概括,才能写得简练。这样,学生获得了充分的自我展示机会。

接着,支老师说:如果把大家的课本收起来,用一张纸把你们写在黑板上的这些内容原样印出来,你们能把太阳的有关知识看明白吗?学生说,看不明白,因为没有次序,东一句,西一句。老师说,对,要说明一种事物,就得按一定的顺序来进行叙述。那么,谁能参照课文的顺序,给黑板上的这么多条内容标上序号?于是,又有十多位学生上黑板“展示”了自己的思考。在这里,“言之有序”的训练是学生自主完成的。他们以课本为参照(把教材作为一种凭借,一个例子),与自己写在黑板上的初级学习结果进行比较,得出正确的结论。这一活动,在使学生学会“理序”的同时,还亲自经历了一个在比较中否定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

接着,支老师又发问了。他说:现在标上了序号,我再按这个顺序印在纸上,你们能读明白吗?这一次,学生感到迷惘了。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愤悱”状态,求知欲十分高涨。支老师抓住时机,及时点拔。他说:黑板上第①条说太阳远,第②条说太阳离地球1.5亿公里,第③条说步行到太阳要3500年,第④条说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你们认为这四条①②③④挨着排下去合适吗?学生们一下子恍悟了,说:不行,②③④都是说一个“远”字的,①是总的说远,②③④是分开介绍。第①条的位置应该高一些。于是,支老师很形象地说:对,②③④条好像是三个士兵,他们有一个班长,那就是第①条。可见除了顺序之外,还有一个“层次”关系。有的同学说刚才标了顺序之后仍然看不明白,就是因为没有看清内容间的层次关系的缘故。现在黑板上的这些条目中,还藏着好几个“班长”,你们能找出来吗?学生思维的闸门一旦打开,思维就像流水喷涌而出。很快又找到了其余几个“班长”——大、热、关系密切。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支老师说:大家再看一下我们刚才找到的一远、二大、三热、四关系密切。这四个班长一般高吗?由于有了前面“层次”关系的认识,这一次很快就议出了结果。学生们说“关系密切”要高一些,因为“远、大、热”都是说太阳本身的情况,关系密切还连上了地球。还有的说“远、大、热”这三个“班长”前面还应该有一个“排长”。支老师马上顺势引导:那你就给这个“排长”起一个“名字”吧!学生一股气起了好几个:太阳的特点、太阳的情况、太阳的知识、太阳的奥秘等等。老师又点拨:是太阳所有的情况吗?学生说是基本情况、一般情况。支老师接着引导:原来的①②③班现在有了一个“排长”,那原来的第④条怎么办?学生说也应该提升为排长。到这里,支老师又突发奇问:这样的话,课题《太阳》呢?该是什么“长”?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连长!

《太阳》这一课最后一段时间的教学设计,更加出人意料。

首先,他请了一个学生把“连长”——“太阳”写在黑板上,接着又让两个学生写上了两个“排长”——“一般情况”和“关切密切”(应该写在什么位置上,让学生自己思考决定。下同),并请一个学生给“连长”和两个“排长”之间建立“领导关系”(这个学生在“连长”后面对着两个“排长”画了一条括线),然后逐次请学生上黑板写“班长”“士兵”,画上括号。到此,黑板上出现了一个条理、层次清晰的系统表。

这一系统表的出现,又是一个思维训练的过程,是前述归纳概括的反向思维——对整体的分解。这时,人们大多以为课已经上完了。但支老师又提出:“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这句话,应该放在系统表的哪里?他有意地在系统表上画了两条括线:一条画在“关系密切”所属的四条内容后面,一条画在全表的后面,括住了所有内容。这样就“挑起”了“两派”学生的辩论。在辩论双方难分难解之时,支老师又引导学生把“一般情况”和“关系密切”中各个条目,用“如果……就……”的句式进行思考(如:如果太阳没有那么远,地球上所有的动植物就会被烤死。等等)支老师没有采用“老师问,学生答”的常规方法,而是借语言训练的形式,完成了对内容的理解,也使学生懂得了课文最后那句话联系着课文的两大内容,同时,也使学生学会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最后,支老师说,如果我现在再像刚上课时那样问你们:读了《太阳》这一课,你明白了什么?你们怎么回答?学生们不再像刚才一样东一句,西一句地说了,而是马上抓住了“纲”:明白了太阳的一般情况与地球的密切关系;要是再说细点,就是一般情况包括远、大、热三点,关系密切包括动植物生长等四点……你看,学生完全从整体上系统地把握了文章的要点,并有层次、有条理地清楚地表达。支老师又说:直到现在,我们还没有给课文分段,但我相信你们已经都会分了,是吗?学生们毫不犹豫地说:分两段,两个“排长”各一段。这就是支老师所说的“不为而为之”——不加斧凿、不露痕迹地、自然而然、瓜熟蒂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转引自于永正《小学阅读教学的新突破》一文)

支玉恒教学《太阳》一课之所以在全国小语界引起很大反响,主要是在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上作了大胆的尝试。本堂课,学生主体全员、全程的参与度、学生思维活动的深度、广度,思维过程的有序度,伴随思维过程的语言训练的有效度都堪称语言教学的“佳作”。我认为,对这堂课,仅仅从教学方法的层面上进行评价是远远不够的,是知其皮毛而不解其内核;学习、移植这一课的教学方式,仅仅停留在经验的层面上,也一定会走样,是形似而不是神似。因此,应从变革教育思想的高度,认真探讨这堂课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我想,至少可以给我们如下启示。

第一,语文教学是显现师生生命活力的活动。人不仅是血肉之躯,他们有思想,会思想,能产生新思想。儿童也一样,只需老师尊重他们的生命价值,尊重他们的独立人格,尊重他们的自由选择,同样会激发出生命的活力,引发潜在的天性,产生出我们意料不到的自由的创造和鲜活的思想。其表现就是生动活泼的言语活动。可以说,用言语活动来表现生命活力,正是语文教学的特点。

第二,语文教学是学生学习语言的综合实践活动。语文课上,认识事物和学习语言相辅相成,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相得益彰,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互补互促,听、说、读、写协调发展。因此,必须在联系中把握事物的本质规律,在动态中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联系,在变化中感受作者言语表达之奥妙。文章是作者用思维的金线编织出来的书面语言的整体,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在整体的背景上去发现事物之间隐伏着的关系和联系,尽可能还原作者的思维过程。拆开是为了重组,解析是为了整合,这个过程正是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的过程,最终返回整体——文章构思的整体和思想内容的整体。学生最后能从整体上系统地把握文章的要点,又能有层次、有条理地清楚地表达,这就是有力的证明。

如果说支老师教学《第一场雪》,在全国范围内进一步开启了读的风气的话,那么,教学《太阳》,则是进一步开启了语文教学的探究之风,创新之风。这里的“支玉恒”,也指支玉恒们,是小语界的一群人,像于永正、靳家彦,贾志敏等人,正是老师们之间的沟通、交流、互补,互为短长、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才造就了名师,铸就了小语界在新时代里的新的辉煌。

公元2005年11月,我在湖北宜昌看支老师教学《匆匆》一课,他又把“读”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他引导学生用心去读出文字背后的意思,用心去倾听作者的心灵絮语,用心去诵读语言文字的文外之意、弦外之音,用心灵去倾诉读书之后埋在心底深处的真情实感。整堂课,老师讲得很少,只是在关键处点拨,在淤塞处疏通,在沉闷时点醒。学生则是自读、自悟、交流、互评,这样,学生把深涩的文章读浅了,把凝固的文字读活了。最后当学生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自己的感受时,在旁边看课的老师们都惊讶不已,小学生们不仅懂得要珍惜时光,还懂得要珍惜生命,珍惜人生。铃声响了,孩子们还不愿下课,纷纷要求支老师再上一节课,谁说语文教学没有魅力呢?

支老师执教《太阳》一课之后,他还在继续探究,还在努力创新,不拘什么内容,不管什么课型,他都敢于尝试。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后,他又上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课,从变革的角度看,教学《难忘的启蒙》一课给人的印象更为深刻。对本课,我曾应约点评,在总评中,我写了如下的话:

支玉恒老师是一位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他敢于创新,勇于另辟蹊径,本课的教学就是一个有力的例证。

本课借鉴了西方教育史上的一些成功的教改试验,如设计教学、活动教学、分组教学等,也吸收了陶行知先生在我国试用过的“小先生制”等。支老师把全班学生分为四个小组,在小组学习的基础上,全班四个组相互交流,相互提问,相互评价,充分体现了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精神,支老师以自己独有的教学范式诠释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突破了当今语文教学中的许多思维定势和课堂教学模式。

要让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根本转变,既有观念更新的问题,也有方法变革的问题,甚而还有体制改革的问题。支老师以课堂组织形式的变化作为突破口,首先突破班级授课制的统一模式,突破老师讲、学生练的固有格式,大胆采用分组学习的形式,着力解决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关系,小组学习与全班学习的关系,重点分工与整体把握的关系,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的关系。整个教学活动体现着智慧的互补、情感的交流、心灵的沟通和资源的共享。不仅如此,还把总结学习过程,明确学习方法,端正学习态度等都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一个新事物诞生之初,总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例如,如何让全班学生整体把握教材的问题,如何调动中、下水平学生的积极性以及教学过程的整体调控,有效地发挥教师的引导、组织作用等问题都需要改进和提高。我想,当我们由于历史的负荷、思想的束缚而裹足不前的时候,支老师敢为人先,这种勇气和胆识令人钦佩。有缺憾的教学创新远胜于平庸的教学守旧,老教师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年轻的教师们作何感想!

有人问我,什么是支玉恒的语文教学法,我无言以对,我只知道,支老师是一个个性突出、特色鲜明的人,是性情中人,是一个传播新理念、新方法,撒播爱心的人,是一个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断革新,不断进取,有所成就的人。他追求“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所以他的课清新明快,淡雅平实,自然流畅,真所谓“大法无形”。当然,语文教学永远是遗憾的,支老师也不是完美无缺的人,但他不故步自封,不因循守旧,而是不断吸纳新理念,探索新策略,使他的语文教学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和以文为本的统一,教育科学和教育艺术的统一。

标签:;  ;  ;  

教育科学与教育艺术的统一--论智育恒的语文教学实践_支玉恒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