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温(热)合归脾胃经中药药性研究论文_关百红

辛温(热)合归脾胃经中药药性研究论文_关百红

哈尔滨人民同泰医药连锁店 150000

【摘 要】目的:通过实验来辛温(热)型的合归脾胃经这种药性进行研究。方法:利用这种中药对于治疗大肠性或者小肠性的腹泻类疾病的效果进行分析,同时对其治疗墨汁型胃肠疾病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并将对于这两种胃肠性疾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比较方法主要是平行比较,另外本文所提到的肠道类疾病,主要是由于番泻叶以及蓖麻油导致的。结果:完成比较研究之后,发现本文研究的这种中药可以有效地对腹泻类疾病产生比较好的治疗效果,同时其共同药效体现在抗腹泻工鞥呢上,其治疗效果存在一定的特有性。结论:在对腹泻类的肠胃疾病进行治疗的时候,可以借助这种辛温(热)类型的合归脾胃经型的中药来改善患者腹泻的情况,这种药品具有比较好抵抗腹泻的效果。

【关键词】辛温(热)合归脾胃经中药;抗腹泻;蓖麻油;番泻叶

平行比较是一种常常被用于药品药性的研究活动中的方法,可以对中药药品的基础药性进行研究,过去有研究学者对这类既对于人体的胃器官有益处,还保护人体的脾器官的药品进行了研究,发现这一类的药品具有的一些共同的药性,包括能够抵抗溃疡、对胆有好处,同时还能对腹泻进行抵抗,这几方面的功效都是这累药品具备的,但是这种推测出的数据还需要被进一步证实,因此本文根据对这种重中药具有的药效的了解,对这类具有辛温(热)的药品对于抗腹泻需求产生的药效进行研究,本研究主要通过实验小鼠实现,,现有研究过程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材料

本实验主要选择了辛温(热)型的合归脾胃经中药药品来完成实验,药品的基础药性并不存在问题,在对番泻叶进行选择时,从医院药房将其取出,用大约50G的加热开水将其烧开并煮沸,加水的容量是400mL,,大约需要煮5分钟,完成煮药工作之后,可以用纱布将其进行过滤,在进行水浴的位置将其进行浓缩,逐渐由原有质量浓缩为只有1g/ml的质量,以供后续实验来使用,一般可以还可以将小鼠作为本次试验的一般对象,本次实验需要使用960只小鼠。

实验用的四组20 味中药, 经我所生药研究室鉴定均符合我国1990 年版药典规定, 制备同前报。

1.2 方法

首先需要对由于蓖麻油导致的腹泻情况进行研究,首先将480只实验小鼠进行帅选,将其分为四批进行实验,每一批中共有120只实验小鼠,将这些实验小鼠的各种数据记录下来,借助蓖麻油来使小鼠出现腹泻的情况,对其腹泻疾病进行治疗,主要选择本文研究的这种辛温(热)性的调节脾胃的重要,将其放置在专业的实验容器之中,进行8小时的观察,并将古刹结果记录下俩,在放置之前首先需要将小鼠下方垫纸,最后在观察过程中。将不同患者的基础数据进行记录,主要的记录内容是出现腹泻便秘情况的次数。

在对由番泻叶造成的患者肠胃情况进行同样的研究,将数量形同的480只小鼠作为研究对象,对其采取同样的治疗方法,最后将结果记录下来。将两组治疗性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

实验前动物禁食不禁水18h , ig 药物后1h , ig 墨汁0.15ml/ 只, 20min 后处死, 按文献测定墨汁的胃肠推进率, 并计算推进的抑制率。

2 结果

辛温(热)合归脾胃经中药组5/ 5 药物, 辛温(热)非脾胃经中药组2/5 药物作用强度在以上, 而非辛温(热)归脾胃经中药组和非辛温(热)非脾胃经中药组无1 味药物作用强度在 以上。20 味药中仅3 味(木香、火麻仁和藁本)能明显抑制小鼠墨汁胃肠推进率, 但抑制强度都不高, 都为+, 无1味强度在 以上。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 讨论

腹泻这种疾病虽然并不是比较严重的恶性疾病,但是同样会给患者带来痛苦,西药虽然能够对治疗腹泻发挥作用,并且取得比较高额治疗速度,但是其稳定与重要相比还是比较擦,因此在出现腹泻情况时,可以选择利用对于脾胃均有保护效果的药品进行治疗,本文研究的这种中药就具有比较好抗腹泻效果。

蓖麻油系刺激小肠性泻药, 刺激小肠引起炎症而致泻。本文5 味辛温(热)合归脾胃经中药组有3 味能有价值地抗蓖麻油性腹泻, 加上以往我们报告的8 味温里药都有抗蓖麻油性腹泻价值, 共11/ 13味辛温(热)合归脾胃经中药有抗此种腹泻价值, 所以抗蓖麻油性腹泻是此类中药药效谱中的一项共同药效, 但与另三类中药比较, 不具备特有性。番泻叶系刺激大肠性泻药, 刺激大肠引起炎症而致泻。本文5 味辛温(热)合归脾胃经中药全都达到 以上, 加上我们以往研究的6/8 味温里药, 总共11/13 味抗番泻叶性腹泻强度在 以上。显示了

抗番泻叶性腹泻是此类中药药效谱中的一项共同药效。由于另三类中药组只有2/ 15 味药作用强度达以上, 经校正X2(2 ×2)检验, p <0 .01, 与非辛温(热)归脾胃经中药组(0/5)或非辛温(热)非脾胃经中药组(0/ 5)比较p 均<0.01(简化直接机率法), 显示了其抗大肠性腹泻的特有性。

番泻叶系刺激大肠性泻药, 刺激大肠引起炎症而致泻。本文5 味辛温(热)合归脾胃经中药全都达到 以上, 加上我们以往研究的6/8 味温里药, 总共11/13 味抗番泻叶性腹泻强度在 以上。显示了抗番泻叶性腹泻是此类中药药效谱中的一项共同药效。由于另三类中药组只有2/ 15 味药作用强度达以上, 经校正X2(2 ×2)检验, p <0 .01, 与非辛温(热)归脾胃经中药组(0/5)或非辛温(热)非脾胃经中药组(0/ 5)比较p 均<0.01(简化直接机率法), 显示了其抗大肠性腹泻的特有性。

中医认为泄泻的病因, 在外因方面与湿盛的关系最为明显, 多因湿邪侵入脾胃所致, 即所谓“ 湿胜则濡泄” ;在内因方面与脾虚关系较为密切, 因脾虚失运, 食物不能化为精微, 水湿内生而泄泻, 所谓“ 泄泻之本, 无不由于脾胃”。肝、肾所引起的泄泻亦都在脾虚基础上发生。辛温(热)能祛寒燥湿, 辛温(热)合归脾胃经也就理所当然地治疗寒湿型泄泻了。本研究支持这一中医观点。从本实验结果可以看出辛温(热)非脾胃经中药和非辛温(热)归脾胃经中药有弱而短暂的抗番泻叶性腹泻作用, 当药物的药性为辛温(热)合归脾胃经时抗番泻叶性腹泻作用大为增强。显示出中药性、味、归经三者组合对药效的重要影响。本研究还揭示番泻叶性小鼠腹泻可作为寒湿性泄泻动物模型供中药药理研究。

本研究发现的抗腹泻药效可以解释此类药物温中止泻的中医功效, 也证实了我们在引言中提出的观点:相同性、味、归经的中药应具有基本相同的药效谱。反过来药效谱可作为中药分类和确定某一中药药性(性、味、归经)的依据。药效谱使中药药性具体化、明确化、科学化和现代化, 所以药效谱是现代的中药药性。药效谱(药性)与中医临床的证相呼应, 所以可以根据每味中药的具体的明确的各具特点的药效谱用于中医临床相应证的治疗, 做到科学地辩证施治。

参考文献

[1]中药药性影响因素研究——药用部位与中药药性[J]. 张永清,王振国,滕佳林,纪云,赵传亮.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04)

[2]中药药性量化方法对补虚药功效归类预测的研究[J]. 姚美村,张燕玲,袁月梅,艾路,乔延江.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4(04)

[3]中药药性量化研究进展[J]. 张砚,郭彩强,岳冬梅,刘霞,于虹,王益民.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04)

[4] 难治性癫痫中医体质调查及柴贝止痫汤调控炎症通路影响P-gp的研究. 孙金.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

论文作者:关百红

论文发表刊物:《世界复合医学》2017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5

标签:;  ;  ;  ;  ;  ;  ;  ;  

辛温(热)合归脾胃经中药药性研究论文_关百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