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文化竞争力与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_炎黄文化论文

国际文化竞争力与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_炎黄文化论文

国际文化竞争力与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文化产业论文,竞争力论文,文化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谁买下了文化,谁就可以控制时代”

早在20世纪50年代,法兰克福学派学者就敏锐地发现,文化生产一旦与科技结合在一起,形成工业化体系,就会产生影响社会的巨大力量。(注:(美)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问题》,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2000年年初,美国在线兼并时代华纳的消息传出后,一位法国记者评价道:“在因特网时代,只要谁买下文化,谁就可以控制时代。”(注:《因特网时代的文化特征》,载《参考消息》2000年4月5日,第9版。)今天,以知识、信息、娱乐、休闲为主要特点的文化产业,其传播范围和传播速度得到了极大的拓展,新的分支层出不穷,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影视、报刊、图书出版、音像、教育、体育,几乎无处不形成规模巨大的产业。新的经济形式如网络经济、假日经济、会议经济,无一不以文化为其基本内涵。

当今社会,如下三种因素成为文化产业加速发展的主要动力:

一是工业型社会向服务型社会过渡,使文化产业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20世纪中叶以后,发达国家逐步由工业型社会进入服务型社会,这些国家包括文化产业在内的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已占国民经济的70%左右,第三产业已成为社会就业的主体。

二是知识经济加速了科技与文化的融合,使文化产业获得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持。占主导地位的知识密集型产业不仅包括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工程、遗传工程、航空航天等高新技术产业,还包括以传媒、娱乐、教育、体育、旅游、咨询、律师和服装设计等为代表的文化产业。在知识经济时代,这两大类产业,互为犄角,互相促进。如信息技术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传媒业的现代化;而传媒业的发展,又刺激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高新技术一旦走向生产过程,往往与文化产业相融合,其结果是,一方面文化产业越来越多地运用科技手段,另一方面新的文化行业不断涌现。

三是经济全球化使文化产业和文化竞争力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居于更加突出的地位。经济全球化不仅使各国经济依存度逐步加深,也使各国文化资源、文化消费时尚、文化市场日趋国际化。早在19世纪,马克思就预言,在各国经济走向世界经济的过程中,文化生产也将走向世界性。他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国际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变成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足的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相互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生产是如此,精神生产也是如此。”(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54页。)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文化市场的国际化趋势日趋增强,文化竞争力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地位显得更加重要。文化竞争力包括如下两层含义:一是文化产业的竞争力。指一个国家文化产品在国际和国内文化市场中占有的份额。因此,文化产业本身就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精神控制力。指一国文化对他国文化的影响力。冷战结束后,军事威胁相对在减弱,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文明的冲突仍在继续。文化产品是这种文明冲突的重要载体。对他国文化市场的占有率,与对他国的精神控制程度呈正比。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控制了国际文化主动权,也就意味着控制了世界。

国际文化竞争力的基本态势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文化产业的发展呈现出如下一些趋势和特点:

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发达国家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文化产业已成为支柱产业之一。旅游业已成为当今世界的第一产业。到1998年,美国的文化产业仅电影、电视、录象带、音乐出版的总收入,就达600亿美元,第一次超过农业和飞机制造业,成为第一大出口产品。美国的体育产业的收入,已超过其石油工业和证券交易所的收益。在当代,以传媒、娱乐、旅游、教育、体育、咨询、律师和服装设计等为代表的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也超过其他产业。美国著名的摩根士丹利通过对建立有世界级竞争能力的大企业所需年限的统计分析表明,大众传媒所需年限最短,仅为8年时间,其收益远远高于医药、银行、电力、能源等其它11种产业。国际知名的会计和咨询服务公司——普华永道公司最近发表的预测报告说,在因特网这一新兴媒介的推动下,全球娱乐与传媒业在今后5年内,将以每年7.2%的速度增长。其增长速度大大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平均增长速度。到2005年,全球娱乐业和传媒业将达到1.2万亿美元的规模。

文化产业进入整合期。以传媒产业为例,人类历史上先后有三种不同的信息传播方式。农业社会主要是通过口说耳听的方式进行。工业社会则发明了大众传播媒介,报纸、杂志、电影、广播和电视,分别以各自的方式把同一信息传递给人们。在知识经济时代,各种传媒在走向融合,形成一个体系,使整个传媒体系影响世界的力量得到极大的增强。2000年,世界最大的互联网接入服务提供商——美国在线公司收购世界最大的媒体公司时代华纳公司,交易总额达1600亿美元,成为迄今为止历史上最大的收购案。两公司合并后,成为集电影、杂志、电视和因特网服务于一体的超级媒体公司。与此前后,国际唱片业著名企业——英国EMI公司与时代华纳旗下的华纳音乐合并,组成一家年销售额超过50亿英镑的全球最大唱片公司。文化产业内部、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兼并或结盟进行得如火如茶。

跨国文化公司在全球文化产业中起着支配性的作用。时代华纳、迪斯尼、贝塔斯曼等全球50家最大的媒体娱乐公司,占据了当今95%的国际文化市场。目前,传播于世界各地的新闻,90%以上为美国和西方国家所垄断,其中,又有70%是由跨国公司所垄断。美国控制了全球75%的电视节目的生产和制作。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电视节目60~70%的栏目内容来自于美国。而在美国本国电视节目中,外国节目仅占1.2%。美国公司生产的电影只占全球影片产量的6.7%,却占据了全球总放映时间的50%以上。美国占有全世界50%的因特网用户,而美国人口仅占世界人口的4.7%。互连网上,中文信息不到信息总量的万分之一。而不受西方国家控制的英文信息也不到万分之一。(注:《环球时报》1999年8月6日。)

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矛盾日益突出。文化竞争力的大小,使国际舞台上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泾渭分明。强势文化在全球文化竞争中居于主导地位,在销售本国文化产品,牟取高额利润的同时,也竭力输出其政治观念和文化观念,对他国的文化观念和文化时尚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弱势文化则只能处于被动的文化冲击之下。因此,国际文化交流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文化对话。美国的文化产业在世界上处于绝对优势地位。通过输出文化产品,推行美国的价值观,维护美国的霸权,是美国一贯奉行的基本国策。1995年10月6日,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就美国对外政策发表演说时称:“美国负有独一无二的责任和具有独一无二的能力”,“在全世界推进美国的价值观和促进美国的利益。”小布什上台以后,更加不遗余力地推进单边主义。

美国的文化霸权,不仅对第三世界国家,也对其他发达国家文化发展构成威胁。为维护本国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利益,许多国家以“多级文化论”与美国的“单边文化战略”相抗衡。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就以视听影视属于娱乐产业为由,要求列入关贸总协定,但遭到法国等国家的强烈反对。1989年,欧洲议会通过“无国界电视”指令,确保播放欧洲影视作品的时间额度。1992年,欧盟认同法国的“文化例外”概念,并确定了界定“文化例外”的六条标准。1993年,法国和加拿大等国在乌拉圭回合谈判中,提出“文化例外”的主张,认为文化产品有其特殊性,不能与其他商品一样流通。法国与欧共体其他国家一道,拒绝美国关于取消对美国影视产品“配额限制”和“自由贸易”的要求。1994年,印度、印尼等国在新德里召开15国首脑会议,共商防止西方文化渗透的对策。1996年5月在南非召开的“信息社会与发展”大会上,法国、加拿大、日本等国代表强调:要保持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保持全世界各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中国政府一贯坚持各国、各民族经济和文化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主张。2000年9月7日,江泽民主席在2000年联合国首脑会议上指出:“经济全球化是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客观趋势。”同时又指出:“我们需要世界各国共存的经济全球化,只有互相尊重,互相促进,保持经济发展模式、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多样性,世界文明才能生机盎然地发展。”可以预计,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增强,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之间的冲突将更加激烈。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认为,未来的冲击集中表现为文化的冲击:新文化不断地添加到旧文化上,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发展和个人的选择,都极易出现彷徨、困惑和不知所措。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强势文化如潮水般冲击着发展中国家,好莱坞大片、美国职业篮球赛、流行音乐、麦当劳、可口可乐、牛仔裤等美国文化产品遍布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几乎走进每一个家庭。文化冲击带来的一个结果是,弱势文化对强势文化自觉和不自觉的模仿。这种文化模仿是国际文化交往中的必然现象,其积极意义不容忽视,文化模仿是文化创新的基础。但文化模仿的消极作用也十分明显,由于文化发展应有的承继的丧失,必然带来文化观念的混乱,并由此带来社会的不稳定。

国际间日趋激烈的文化竞争,对我国的文化发展构成严峻的挑战。如何既能够吸收发达国家优秀的文化成果,又能保持本国文化传统,使本国文化不断创新,以提高文化竞争力,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因此,江泽民同志最近指出:“加入世贸组织后,我们将面临西方文化产品进入的挑战。必须从思想内容、表现形式等方面增强我国文化产品竞争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汲取人类文化成果的精华,用更多更好的精神产品,凝聚人心,鼓舞干劲,陶冶情操。”

我国发展文化产业有许多有利因素。深厚的文化传统、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丰富的人力资源和广阔的文化市场,这些都是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我国发展文化产业也已具备坚实的经济基础。2000年,我国已步入小康社会。根据国际经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结构也将发生重大变化。信息、教育、娱乐、旅游、体育等文化消费所占比重将越来越大。还要考虑到,文化产业是环保产业。我国人均占有自然资源相对较少,而人力资源极为丰富。充分发挥智力优势,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也是符合我国国情扬长避短的一种战略选择。经过20余年的改革开放,我国文化产业呈现出如下一些特点:

1.对文化产业的认识逐渐形成共识。很长时间里,我们只注重文化尤其是传媒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强调文化的宣传教育功能,对文化的产业属性重视不够,也缺乏研究。文化部门被视为只能由政府来投资和管理的一个事业单位。改革开放以后,在经过文化是否具有商品的属性,文化能否进入市场,文化单位应该不应该讲经济效益,文化可以不可以形成产业等一系列争论后,人们对文化的产业属性逐步形成共识。1992年,国务院在关于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决定中,将文化艺术的产值列入我国第三产业的统计指标。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位置首次得到确认。2000年,中共中央关于“十五”计划《建议》中提出,要“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这是中共中央文件中第一次提出“文化产业”的概念。中国证监会近期发布的新版《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中,将传媒与文化产业定为上市公司13个基本产业分类之一,从而结束了长期以来关于传媒文化业是不是产业、能否上市的争论。为传媒资本市场的开放提供了必要的政策条件。

2.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各门类呈依次发展的特点。以利用自然和人文资源为主的文化产业如旅游业起步较早。20世纪80年代中期,尤其是90年代以后,知识和智力含量较高、尤其是意识形态色彩较浓的文化门类,如影视、报刊、出版、音像等,也开始呈现加快发展的势头。以报刊业发展为例,近10年间,报业的投资回报率始终在17%到50%之间,远远高于其他产业。从1998年起,其利税总额就已超过烟草业。文化产业已成为最有前景的产业之一。北京、上海、湖南等一些省市都把文化产业列为“十五”期间当地的支柱产业之一,加大了规划和投资力度。

3.文化产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体制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大。1993年,原国家体改委对媒体管理体制进行了创新:成立了由国内几十家企业作为股东的股份制公司,由公司投资创办中国改革报。形成了在行政上由原国家体改委负责,经营上对公司负责的双重管理体制。打破了以往仅依靠政府投资办机关报的惯例。但真正产生深刻影响的是1998年湖南广电集团的成立。该集团不仅使影视业投资主体多元化,还打破了行业界限,涉及多种媒体的经营。1999年,根据政府有关规定,报刊行业进行了较大规模的结构调整,政府各部门一些重复的报刊被停刊或划转,同时成立人民日报、南方日报、文汇报等十余家报业集团。北京出版集团、上海、西安电影集团等也相继成立,媒体开始走向规模化经营。媒体投融资体制也在进行重大改革,《成都商报》成功借壳上市,湖南广电集团和北京歌华集团先后上市融资,对现有文化投资体制产生了强烈的冲击。最近披露的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国际广播电台将组建中国电广集团,更成为中外关注的重大事件。

4.文化产业对外开放力度逐步加大。迄今为止,传媒产业的对外开放,在政策上尚未有明确的说法,但各种探索一直在谨慎地进行。早在20世纪80年代,国际传媒集团就已进入中国专业技术期刊市场,先后在中国合作出版了《计算机世界报》等多种专业报刊。90年代以后,中外合资影院也在一些中心城市开始试点。1995年,世界三大媒体集团之一、德国贝塔斯曼集团成为第一个获准在中国从事图书销售业务的跨国公司。境外资金真正受到政策允许进入的文化产业是网络业。目前,我国较为著名的网络公司几乎无一例外有外资背景。

随着中国加入WTO在即,国内民间资本和境外资本都把传媒产业视为中国最后一块处女地。自去年6月以来,美国国际数据公司、澳大利亚新闻集团、法国桦榭菲力柏契出版集团、费加罗报刊集团等多家跨国公司纷纷来华考察和洽谈有关业务。国内社会资本更加活跃。一些上市公司纷纷通过投资入股的形式进入传媒领域。北大青鸟成立文化发展公司,并以4000万元人民币投资新办的《京华时报》。上海巴士股份也积极进军文化产业,并已与《上海商报》共同组建上海商报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对该报实施市场化运作。一时间,传媒产业呈现出风起云涌之势。

我国文化产业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相当距离。首先,文化产业中各门类发展很不平衡。其中,侧重于利用自然资源的产业,如旅游业发展较快,而知识和智力含量较高、尤其是意识形态色彩较浓的产业如影视、报刊、出版、音像等行业,发展仍很不充分。其次,我国传媒业的规模过小。美国跨国公司之一——时代华纳拥有1500亿美元固定资产,而我国最有实力的报业集团的固定资产不过20亿元人民币。维亚康母仅旗下的MTV电视网去年在美国的收入就达到50亿美元,我国中央电视台只有不到50亿人民币。再次,竞争力不强。以影视为例:1999年,中国电视出口总值仅为1000万美元左右,而一部美国大片《泰坦尼克号》全球发行收入就达12亿美元。

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还面临许多体制性的障碍。比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行政隶属关系尚未打破。目前,各省、市、县都有隶属于各级政府的报社、电视台、广播电台。信息重复、资源浪费、效率低下的现象十分严重。又如,文化市场发育不充分,资源配置不合理,主要表现为投资结构不合理,国家投资的比重过大,利用外资和社会资本的比重则相对过小;文化产业的经营者队伍尚未建立;消费市场较为混乱,尤其是音像、出版行业,走私、盗版现象十分严重。此外,还存在着法律、法规不健全,政策不配套等诸多问题。比如,境外资本和国内社会资本,实际上早就以各种形式进入传媒产业,但我们在法律上尚没有对此有明确的规定。文化产业的发展有赖于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文化管理体制的建立和规范的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上述问题说明,文化体制改革仍然任重而道远。

加速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

观念创新是发展文化产业、提高文化竞争力的前提。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市场的国际化趋势是不可避免的,消极防御,不如未雨绸缪,积极应对。还要看到,文化的先进性、传媒的宣传教育功能与文化竞争力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有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加速发展文化产业,提高文化竞争力,文化的先进性、传媒的宣传教育功能才能更好地体现出来;也只有以先进文化为内涵,才能保证文化产业健康发展,也才能提高文化竞争力。因此,要大胆借鉴发达国家发展文化产业的经验和做法,加速发展我国的文化产业。

建立健康有序的文化市场是发展文化产业、提高文化竞争力的基础。要善于运用市场的力量,合理配置国内资源和国际资源,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文化产业持续健康有序地发展。与此同时,也要充分重视文化的特殊性,要注意区别文化领域中那些需要有特殊政策加以保护和扶持的文化门类,还要注意处理好文化发展和文化安全的关系。

体制创新是发展文化产业、提高文化竞争力的保证。要着力进行宏观管理机制创新、微观领域结构创新、市场组织体系创新和投融资体制创新,增强微观组织的竞争力,确保宏观管理的控制力。

政府职能转变是发展文化产业、提高文化竞争力的前提。政府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中仍然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对于一些起喉舌作用、涉及国家安全的媒体,政府仍然要绝对控制,一些特殊的文化门类,政府也仍然要加以保护和扶持。除此之外,政府发挥作用的着眼点,主要应放在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文化市场环境上来。应由直接干预资源配置,转向如何使市场发挥作用,通过市场运行规律,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要达到上述目标,笔者认为,当前应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以经营性与公益性为标准,进一步对现有的文化单位和文化产品进行严格的划分,实行分类管理。凡属社会公益性机构,如博物馆、图书馆等,政府仍应通过包括财政拨款、设立文化事业发展基金等方式,给予适当的财政支持。同时积极鼓励社会赞助,以使之更好地发挥社会公益的作用。经营性单位则应以赢利为主要目的。这类企业应按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化方式运作,在市场竞争中实行优胜劣汰。对承担某种特殊功能的经营性企业,如作为喉舌作用的少数党报,应视为市场禁入单位,制定专门的管理办法进行管理。对无法归类、一时看不准的文化机构,应允许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指导下进行市场化的改革试点;已经进行改革的试点,凡未发现大的问题,应继续予以鼓励,不能轻易后退。

2、政企分开,各司其职。目前,现有的文化生产单位仍然在按事业单位进行管理,由此造成政府与文化生产单位各自职责不明确,政企不分。文化生产单位作为经营主体,缺乏必要的经营自主权,政府主管部门则承担了本应由社会和文化生产单位承担的责任。应按照政企分开、各司其职的原则,明确、合理地划分社会、政府主管部门与文化生产单位各自的职能。应该由社会承担的职能,交由社会承担,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住房等;应由政府主管部门承担的职责,仍然由主管部门承担,如政策制定、法规建设、监督管理等;应由文化生产单位承担的职责,则交给文化生产单位来承担,包括经营战略、投资项目、人员聘用等。

3、深化国有文化单位体制改革,实行抓大放小。改过去福利型、单纯社会服务型为经营型、盈利型。从中央、省市入手,对现有国有文化生产单位进行清理,根据其经营规模、行业重要性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划分不同等级,对少数大型文化生产单位予以重点扶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通过组建企业集团等方式,力求尽快做大做强。在国家拥有控股权的前提下,上述文化生产单位可以实行股份制改造,可以上市。对不属于重点扶持的文化单位,应予以放开,可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改制,让其在市场上自由竞争,优胜劣汰。

4、动员全社会力量,实行国家、社会、个人几条腿走路的方针,发展文化事业。鼓励民间力量投资文化产业,对国家重点扶持的文化生产单位,允许民间资本参股;凡不属于国家重点扶持的文化单位,允许和鼓励民间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经营,包括控股。

5、实行文化产业的对外开放。我国加入WTO以后,逐步开放文化市场势在必行。应把我国加入WTO,视为加速发展文化产业的机遇,抓紧研究对策,按照国际惯例和市场准入原则,逐步放开文化市场。应根据文化生产单位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政策,除承担喉舌作用的媒体和涉及国家机密的媒体和文化生产单位外,其他文化生产单位均可考虑实行不同程度的对外开放,允许外资参股或控股。

6、打破条块分割,实行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方式。应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制定文化发展整体规划和发展目标。与此同时调整现有文化管理格局,成立文化管理委员会,将文化部、广电部、新闻出版署等划归到文化管理委员会,实行统一管理,避免由于条块分割造成的互相扯皮和推诿,实行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方式。

7、发展文化产业应明确的几条原则。

(1)文化产品从属性上是商品(少数产品例外),总体上应以盈利为主要目的。

(2)文化产品要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因此,不仅要考虑经济效益,还要考虑社会效益。对文化产品社会效益的要求,应通过法律来规范,以不违法为最低标准。

(3)组织、生产以弘扬民族精神、宣传党的政策等以社会效益为主的文化活动和文化产品,应以政府为主进行投资。对文化生产单位生产出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社会效益的文化产品,政府应予以不同形式奖励。

(4)文化产品的质量鉴定,主要应由文化消费者来评判。允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行政部门不应对此进行干预。行政部门基本职责是制定法规,并惩处违法的文化生产单位和个人。

(5)可考虑建立行业准入、逐出制度。凡违法经营的文化生产单位和个人,除依法惩处外,情节严重者还将受到终身不许进入此行业的惩罚。

(6)衡量文化体制改革成败得失可考虑如下四个标准: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是否不断增加,文化市场上我国生产的文化产品的种类、数量是否不断丰富和增多,是否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消费需要,我国文化产品在国际文化市场的竞争力是否不断提高。

8、大力发展文化中介组织,努力发挥文化中介机构的作用。应考虑将作协、文联等事业单位的功能转化为社会中介机构,同时发展各种经纪组织,使之在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9、加强法规建设。尽快做到文化主管部门依法行政,文化生产单位依法经营,文化市场依法管理,使文化产业发展尽快走上法制化轨道。

标签:;  ;  ;  ;  ;  ;  ;  

国际文化竞争力与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_炎黄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