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县人民医院(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50400
摘要:目的:探讨额下入路联合面部鼻侧切开手术治疗儿童颅底沟通肿瘤的临床疗效,并对这些患者的疗效进行分析了解,作出论述。方法:对我院自2011年10月至2014年1月所收治的的70例患儿进行临床治疗,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患儿行额下入路联合面部鼻侧切开手术进行治疗,对照组患儿采取单纯的扩大前颅窝底入路手术,比较两组患儿的肿瘤切除率[1]、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使用软件 SPSS16.0 处理数据,单侧额下入路组与双侧额下入路组的术前肿瘤大小构成、年龄构成无统计学差异。肿瘤手术切除程度、术后发生并发症的例数、术前术后 KPS 评分差值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额下入路联合面部鼻侧切开手术对于儿童前中颅窝底各类颅底沟通肿瘤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最大范围地切除颅底肿瘤,降低病死率。
关键词:额下入路;颅底沟通肿瘤;鼻侧切开手术
在儿童颅脑肿瘤中,颅底沟通肿瘤是一种比较特殊的颅底肿瘤,占2%左右,由于颅底沟通肿瘤的生长部位深藏于颅内,且病理类型多样,导致其手术十分复杂,临床所选取的手术方式必须最大限度地将肿瘤切除,防止肿瘤的复发,提高治疗效果。其早期症状不明显,肿瘤侵犯颅底硬膜时引起头痛,有时候常被误诊为血管性头痛,嗅觉障碍往往被患者忽视或临床诊断误诊为“鼻窦炎”。 因此,手术切除嗅沟脑膜瘤对神经外科医生来说仍为一个挑战。手术切除肿瘤仍是目前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本文对我院的70例患者的临床诊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最终得出结论。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通过对我院自2011年10月至2014年1月所收治的的70例患儿进行临床治疗。其中,所有患儿经CT或 MRI检查证实为颅底沟通肿瘤,肿瘤直径3-9 cm 不等,平均直径 4.8 cm,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在告知患者家属征得其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将所有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其中,观察组男18例,女1例,年龄3~14岁,平均6.3岁;对照组男17例,女18例,年龄3~15岁,平均6.7岁。所有患儿均无其他严重的肝、心、肾等重要脏器疾病,无手术史及药物过敏史,无手术禁忌证,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临床症状、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在所有患儿手术前,均首先进行影像学检查,然后确定肿瘤的具体位置和大小,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其中,对照组患者采取单纯的扩大前颅窝底入路手术,根据患者肿瘤生长的位置在患侧的额部开颅,将前颅底前份硬脑膜与眶骨膜分离,注意保护眶上神经及血管,在侧裂区切开硬脑膜一小口,将脑脊液放出,降低颅内压;观察组患者采取额下入路联合面部鼻侧切开手术进行治疗,本手术方式入路路径包括经额和经鼻两部分,分为冠状切口额下入路联合鼻侧切开入路和一侧额下联合鼻侧切开入路。在完成两组的基本治疗之后,我们对观察组和对照组均采取相应的方法,进行常规的颅底修补和重建。
1.3观察指标和评价方法
手术后观察两组患儿的肿瘤切除率、术后两组患儿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患儿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等,并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肿瘤切除程度,包括肿瘤全切、次全切、大部切除、部分切除四个级别[2]。然后对患儿的恢复程度进行百分制评分,总分100分,术后3个月60分以上为日常行为能力良好,基本能够自理;40~60分的为轻残,日常行为能力需要帮助;20~40分的重残,日常行为能力明显依赖;20分以下者为完全残疾,日常行为能力完全依赖甚至死亡。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在对研究结果进行统计的过程中主要采用来了统计学软件SPSS15.0,并进行了通过统计学软件的分析结果χ2检验。通过统计学软件的检验我们发P<0.05 ,本研究数据有着明显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肿瘤切除率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患儿肿瘤全切16例,次全切14例,肿瘤切除率为 85.7%,其中术后病理为良性的19例患者全切12例,16例恶性肿瘤全切4例;对照组患儿肿瘤全切11例,次全切9例,肿瘤切除率为57.1%,其中术后病理检查为性的18例,患者全切7例,17例恶性肿瘤全切2例,观察组患儿的肿瘤切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良性肿瘤的全切率明显高于恶性肿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儿术后日常行为能力比较
我们对所有70例患者进行术后随访,观察组患儿ADL评分(60.27±7.62)明显优于对照组患儿的评分(43.56±5.33),观察组患儿的病死率为5.7%(2/3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7.3%(6/35);观察组2例死亡患者均为术后病理类型为恶性肿瘤且行部分肿瘤切除患者,对照组6例死亡患者中均为术后病理类型为恶性肿瘤大部切除1例,部分切除5例,两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比较结果
手术后观察组患儿有1例发生脑脊液鼻漏,但并未发生颅内感染,1例上眼睑下垂,2例视力明显下降,得到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3]为百分之十二;对照组患儿有2例发生脑脊液鼻漏,1例患儿发生颅内感染,3例视力下降的患儿,1例发生刀口感染,计算得出对照组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为百分之二十。这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颅底沟通肿瘤主要有颅内和颅外两种来源,颅内外沟通肿瘤是指生长于颅底、颅内或颜面、眼、鼻、咽、耳等颅外器官的肿瘤,肿瘤侵蚀或破坏颅底骨质与脑膜,同时侵及颅内外结构。其中,来源于颅外的许多组织可以发生恶变;来源于颅内的肿瘤主要有脑膜瘤、恶性脑膜瘤、神经鞘瘤等,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疼,视、嗅觉障碍,神经、精神症状等。为了更好地治疗该种疾病,我们需要较早的发现颅底沟通肿瘤,但是该种疾病的早期发现比较困难,再加上早期无明显的症状和体征出现,其发现的概率便进一步降低。随着肿瘤的增大,该病的发现率也在增加,这是由于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所增加,患者多出现鼻塞、声音变化、眼球运动障碍、视力改变、头痛等症状,患者出现的不同临床表现多与肿瘤的生长位置有关。由于颅底沟通肿瘤的生长位置比较深,结构复杂,大大增加了手术的难度,因此,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对肿瘤能否全部切除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李峰,肖三潮.儿童颅底沟通肿瘤的联合手术治疗临床分析[J].海南医学杂志,2012,13(23):70-71.
[2]单峤,王世勋,王新军等.额下入路联合面部鼻侧切开手术治疗儿童颅底沟通肿瘤的临床疗效[J].重庆医学杂志,2014,12(2):112-123.
[3]邓显东.单双侧额下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大型嗅沟脑膜瘤疗效对比[J].广西医科大学杂志,2014,14(7):45-67.
论文作者:王宏大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6年5月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8
标签:肿瘤论文; 患儿论文; 患者论文; 术后论文; 手术论文; 统计学论文; 对照组论文; 《医师在线》2016年5月第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