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写作第一、第二模块在“人民教育版”课程标准教科书中的整合_文学论文

叙事写作第一、第二模块在“人民教育版”课程标准教科书中的整合_文学论文

人教版课标教材第一、二模块记叙文写作专题的整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记叙文论文,人教版论文,模块论文,课标论文,教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写作专题整合的背景

1.写作训练任务重和课时有限之间的矛盾。

在人教版新课标教材5个必修模块中,共有20个写作专题,学生平均每个学期要完成8个专题的写作训练。如果再加上2次模块检测中的考试作文以及平时的随笔、每篇课文后的读写练习,显然,一周四课时的课堂教学无法完成这样的写作量。新课标在“课程的基本理念”里提出:可以按照具体条件和教学的需求,根据教师的教学个性和业务特长“有选择地、创造性地设计和实施课程,开发利用各方面的课程资源”。那么,为了缓解学习任务重和课时紧张之间的矛盾,教师依据教材和学生的写作需求,整合写作资源,构建前后呼应、稳步推进的学期写作训练序列就显得十分必要。

基于以上考虑,我们的整合方案以必修1、必修2中的8个写作专题为依据,对高一第一学期的写作训练作了重构和整合。整个学期拟安排6次大作文,第一学段以写人记事为主,第二学段在写人记事的基础上尝试虚构。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复杂记叙文的写作,巩固、强化已具备的写作技能,尝试、熟悉新的有关记叙文的写作要求,让学生的作文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言之有法。

2.部分写作专题要求高与学生实际写作水平低之间的矛盾。

比如必修1第四个写作专题《“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在写作内容上,要求学生认识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特点,作文中要表现社会事物的多面性和多变性;在写法上,介绍的6种写法,多属于文学创作手法,超越多数学生的写作能力。基础教育阶段的写作训练,面对的应该是大多数学生而不是一部分写作精英。作文练习要与大多数学生的表达愿望结合起来,为学生表达真实的心声提供便利。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写作水平合理设定写作要求,让学生跳一跳能够着“理想的果实”。

3.写作专题训练目的相对单一和写作能力综合显现之间的矛盾。

很多教师都曾尝试着构建一个完善的、科学的、贯通高中三年的写作训练序列,但做起来会发现:写作能力不是技术性的能力,写作能力提升的过程也不是一个线性的过程,可以说,学生的阅读积累、观察思考、认知感悟、选材立意、构思表达等方面的素养综合地影响着他们的写作。我们很难在一次作文训练中只解决某一个问题。

二、6次作文训练的整体思路

1.以复杂记叙文的写作为训练重点。

在学生已有的写作简单记叙文能力基础上学习写作复杂记叙文。如果说简单记叙文是独幕剧,从一件事、一个生活场景去表现作者对生活的观察和理解,那么复杂记叙文应该是多幕剧,它的内容更丰富,表现生活的视野更开阔,情感更饱满。如果说简单记叙文是全景镜头,比如写事,需要完整地表现事件的来龙去脉,复杂记叙文就应该有更多特写镜头,比如写人,几个特写可以多角度凸显人物某一特点,也可以立体地展现人物的多元个性;如果在复杂记叙文里,能把全景和特写结合起来,就会形成阅读感受上的强烈冲击,运用得当,可以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如果说简单记叙文是长镜头,在连续的时空里相对完整地展现事件和人物,那么复杂记叙文可以使用蒙太奇,把多个时间、地点并不连贯的素材按一定的内在顺序组织在一起,以此构成合乎逻辑的、有节奏的、完整的内容,共同表达一个主题。

简单记叙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记叙、描写,复杂记叙文仍以记叙、描写为主,但也少不了精当的议论和饱满的抒情。议论抒情可以直接表达作者的情感态度、认识与感悟,在凸显文章中心,体现作者的审美取向、价值判断上有重要作用,甚至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议论、抒情还能起组织、联结记叙材料的作用。

我们可以这样说:相对于简单记叙文,复杂记叙文仍以记叙为主,某些段落可以将叙述、议论、抒情融为一体,可以写实,也可以虚构。复杂记叙文的材料更丰富、手法更多样、思考更深入。

针对高一学生,我们不宜放手进行“文体”不限的话题作文训练,宜从复杂的记叙文入手,到言之有物的议论文结束,我们要帮助学生建立文体感。到了高三,学生才能真正获得选择文体甚或创新文体的自由。所以整合后的6次大作文都是复杂记叙文的写作训练。

2.6次写作与课本的训练要点、训练方式保持一致。

课本中的每个写作专题,都是从写作的基本规律出发,并结合教学实际,力图解决学生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每个写作专题都包括“话题探讨”“写法借鉴”“写作练习”三部分内容。既讲“写什么”,又讲“怎么写”,这样安排符合形式服从内容、写法服从题材的写作规律,可以使学生在人文素养和写作能力上同时得到提高。整合后的6次写作训练在这一点上和课本保持一致,每次写作都是在解决“写什么”的基础上再谈“怎么写”。

3.限定性与开放性相结合。

6次作文训练既有限定性,又有一定的开放度。整合后6次作文的训练重点分别为:写事(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记叙要选好角度)、记人(写人要凸显个性)、绘景(写景要抓住特征、学习描写、学习抒情)、构思(记叙文的一种结构模式:类比引申式)、名著读书报告(名著导读)和创编虚构(学习虚构)。

高中阶段的第一篇大作文,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而言,都有投石问路的味道。教师要通过这一次作文了解学生写作的基本情况。教师应该通过第一次作文发出一个重要信号:虽然这次作文训练的重点是写事,但允许并鼓励学生自由地、有个性地、有创意地表达。(当然不能跑题)而且,这个信号要通过每次写作训练,不断强化,让学生在写作中敢于放开手脚,乐于解放头脑。

4.6次写作在思维训练上有内在联系。

首先是发散思维的培养——发散思维的关键是要打破思维的定势,改变单一的思维方式,尽可能地拓展思路,从同一问题的各个角度、各个方面、各个层次进行或顺向或逆向或纵向或横向的思考,从而获得众多的方案或结论。写作中,无论是审题、立意、选材、结构,还是一个词的选用、一个句子的修饰,发散思维几乎无处不在。思维发散得好,可供选择的东西就多,所选取的结果就新颖而富有创造性,所写的文章也就会在各个方面给人以新意。

第一次作文“写事”特别强调选材过程中的发散思维能力,要求学生广开思路,多方摄取素材,解决材料来源问题。

第二次作文“记人”主要训练学生在审题过程中的发散思维能力,其本质上仍然是解决材料的来源问题。

第三次作文“绘景”在发散思维的基础上,重点训练学生在审题中的聚合思维能力。

在审题过程中,良好的发散思维,为选材、立意提供了多种路径。然而,要保证文章主题集中,必须通过聚合思维,确定选材方向,学会“大题小做”。“风景”是个大题,包罗万象。写的时候,切口小,叙述才能具体生动。

第四次作文“构思”,主要解决谋篇布局的问题——通过梳理思路,熟悉记叙文的结构模式,作为写作的借鉴。重点训练思维的严谨性和条理性。

第五次作文“名著读书报告”,走近历史文化名人、走进名著,包括写名著点评、名著赏析,进行人物形象分析、作品主题探究,写读后感等。充分发挥联想、想象、猜测、推想等思维方法,尽量采用顺向、逆向、纵向、横向等发散思维,从问题的各个角度、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灵活敏捷地思考,然后运用集中思维的方法将搜集到的作文素材择取部分交叉组合构思,提炼主题。

第六次作文“创编虚构”。在创编虚构的过程中,可以锻炼学生洞察人心世相、感悟生活的能力。可以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虚构,作为一种高强度的文学思维,具有文学创作的属性,因而不是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重点。我们只把它作为对学生潜能的一种开发,鼓励学生尝试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

5.强化认识生活、读写结合的意识。

在每次写作之前,我们都有写前准备,还特别提供了推荐阅读的篇目和阅读思考的问题。

在源头活水的开掘过程中,我们特别提倡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一个人的生活经历是有限的,生活视野是有限的,思考能力也是有限的;然而阅读,却为我们经历别样人生、丰富生活体验、变换观察视角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可以说,阅读的广度和深度不仅深刻影响着一个人对社会人生的理解和认识,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决定了一个人的思想境界、人生品位和写作才能。好文章就是最好的写作老师。事实无数次证明:没有一个不爱读书的人,可以成为写作的高手。

新课标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应通过写作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应重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

写作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多方面地积累和运用写作素材。

要让学生不断产生写作的欲望,并拥有足够的表达能力,就必须鼓励他们观察生活,积累体验,广泛阅读,独立思考……有了源头活水,学生自然不再将写作视为畏途。

三、6次作文的具体安排

第一次作文题目:感动。

家庭、学校、社会,以至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构成了我们生活的环境;父子之间、邻里之间、师生之间,以至人与自然之间的种种关系,都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你曾经为此而感动过吗?哪些生活场景曾触动过你的心灵?这些场景里有哪些人?发生了什么事?你有怎样的感受?

温馨提示:

1.内容:汶川地震、南方雪灾、奥运会、残奥会,清洁工、教师、白衣天使、农民工、人民警察等。

2.方法:有人、有事、有场景,描写、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以记叙为主。

3.注意:要有真情实感,要体现一种博大的爱的胸怀。要善于观察生活,写人写事注意抓住细节。要见人之未见,想人之未想,有独到的发现和独立的见解。

第二次作文题目:人性的光辉。

人性美是天然的璞玉,不事雕琢而有朴素的美丽。在平常人的平凡生活中,不乏人性的美丽,只要你用美好的心灵去感受,就会发现人性的光辉。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人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在你的成长过程中,有谁对你产生过深刻影响?

温馨提示:

写人要凸显个性。

1.通过二三事记述人物,表现个性,闪现人性的光辉。

2.用细节表现人物的个性。

3.通过个性化的语言、肖像、动作、心理来表现人物个性。

第三次作文题目:以“秋色”为描写对象,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也可以选用下列题目:

1.却道天凉好个秋。

2.霜叶红于二月花。

3.萧瑟秋风今又是。

4.秋实。

温馨提示:

1.景物描写要抓住景物本身的特点。

2.景物描写还要突出感情特点。景物因人的主观色彩而异,要注意情景交融的手法。

3.亲近自然、认识自然、欣赏自然,能陶冶情操,抒发情感。

4.要写真情实感,情感要有寄托。

第四次作文:模仿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以“类比引申式”结构写一篇托物言志或借事说理的文章。

温馨提示:

我们刚学习了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可参照其写法。文章特点是先叙后议,以小见大。先描述景物或生活小事,从中引申出某种道理或某种精神,再展开议论;也可以从景物的特点出发,类比现实、人生、自己,来阐发道理。写作的关键在于能否抓住特点进行引申、转换和类比。

第五次作文:名著读书报告。

参考题目:

1.阅读《家》的过程中,哪些场面或者人物描写最令你感动?为什么?

2.怎样理解觉慧那种叛逆、反抗与追求理想的性格?

温馨提示:

可以写名著点评、名著赏析,也可以进行人物形象分析、作品主题探究,还可以写读后感等。

第六次作文:请将《孔雀东南飞》中“兰芝告别”部分改写成一篇800字左右的记叙文。

要求:

1.以刘兰芝、焦仲卿、小姑、焦母四个不同角度讲述同一件事。

2.全都使用第一人称,可写成四节,用空行或小标题隔开。

3.每个角度的叙述,都要符合人物的心理状态。

温馨提示:

1.虚构要借助想象,要展开合情合理的想象。

2.情节可以虚构,细节必须真实,要以真实为基础。

3.力求有创造性。

总之,对于新课标教材第一、二模块的作文教材,我们要转变观念,灵活处理。新课标指出:“教科书应有开放性,在合理安排课程计划和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和选择的空间,也要给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余地,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根据这个导向,我们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对教材作删节、补充、调整、重组。

标签:;  ;  

叙事写作第一、第二模块在“人民教育版”课程标准教科书中的整合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