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可以使教育进入美好的境界,让探索的欲望和好奇心伴随生命的始终。小学的科学教学为培养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多种训练的机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丰富的基础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使他们成为21世纪具有较高素质的人才。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认识到,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就应当改变以往旧的教育观念,树立“学为主体”的观念,并根据学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等特点,及时地把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吸引到教学中,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在课堂中真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一、变“看守”为“向导”,为探究创造可能
探究性学习是学习者自己理解和发现世界的过程,教师的角色就应该是这种过程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因此,探究性科学教学需要从根本上重新考虑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如果我们承认学生是有思想、有头脑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个由教师操纵的机器,那在课堂上要刻意谋求的就不是控制课堂,而是如何引领学生探索知识的奥秘,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对于学生来说教师应该是guider(向导)而不是guarder(看守)。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改变惯常的思维及行为模式,将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不再居高临下地命令学生,而是对学生进行鼓励、引导、协作、纠错,变单向传授知识为双向信息交流,使学生在情感和认知两方面都有提高,才能有效降低学生的心理压力,提高提问的数量与质量,培养质疑精神,为科学探究活动“踩油门”。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热情
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是学习科学最直接和持久的内部动力,对学生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新课程在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重创设学习科学的情境,激发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生活中有许多特定的情景会引发我们的兴趣,驱使我们进入本能的探究过程。比如有些孩子对钟表里的指针一刻不停地走发生了兴趣,就将钟表拆开一探究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是一个从未见过钟表、未被它的声音或指针运动吸引的孩子,很难想象他会做出类似的举动。可见问题是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是兴趣引发人们对情景思考后产生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课堂中要引发学生提问,少不了要为他们创设问题的来源——情境,激起学生探究的本能,引发问题的产生以进入探究过程。
三、教师的教学活动设计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师要避免单纯地靠一本教科书来灌输知识,必须把它转化为利用投影、实物、标本等多种教学媒体启发、引导学生掌握知识。通过教师的引导、主持、评价来激励和指导学生学习,完成教学任务。
1.指导观察,分组实验。教师首先要展示四幅反映实验内容的图片,指导学生仔细观察,然后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寻找铜、铁、铝、锡的四个共同特征,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2.启发引导,设计实验。教师要善于借助实验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第一组实验方法自行设计第二组实验,研究木棍、粉笔、瓦片与铜、铁、铝、锡不属于同一类物体。这样,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3.组织讨论,归纳总结。在学生已经完成两组实验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金属有哪些共同特征。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各实验小组讨论完毕之后,教师进行归纳概括,总结出金属的共同特征。
4.强化记忆,扩散思维。为了进一步掌握金属的共同特征,教师运用了投影与实物相结合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从多种物体中辨别金属,既做到了新授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同时,也扩散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得到了提高。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活动中主要是通过指导学生分组实验、激发学习兴趣、启发设计实验、组织观察讨论、归纳概括总结、强化记忆、扩散思维等活动中完成。
四、学生的学习活动设计
1.观察思考,分组实验。学生对教师展示的四幅反映实验内容的图片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并大胆地进行实验。
2.自行设计实验过程。学生由第一组实验获取的知识联想与第二组实验之间的关系,然后各实验小组展开讨论,自行设计实验过程进行实验,汇报实验结果。
3.小组讨论,大胆发言。由于学生在获取两组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掌握了知识,有话可说,就会踊跃回答 教师提出的各种问题,主动参与实验小组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形成一个课堂教学高潮。
4.运用概念辨别金属。众所周知,教学目的就是要使学生熟练掌握知识,在科学课《热对物质状态的影响》中,教学目的之一,就是要求学生学会识别金属,知道有些物质的状态会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由于教学活动组织得充分,学生掌握了金属的特性、共性,根据金属的共性、特色,学生能够很快从多种常见的物体中辨别出金属,并说出辨别的方法,教学目的实现就成为一种可能。
5.阅读教材,提出质疑。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阅读教材,及时发现问题,提出质疑,并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以掌握新授知识,完成教学任务。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活动中主要是通过阅读教材、提出质疑、分组实验、观察思考、设计实验、小组讨论、大胆发言、辨别金属等活动中完成。
论文作者:耿春梅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7月第28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4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金属论文; 知识论文; 科学论文; 过程论文; 目的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7年7月第28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