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产期护理干预对预防剖宫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作用分析论文_黄苳莎

黄苳莎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三明市第一医院 产科

【摘 要】目的:探究围产期护理干预对预防剖宫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作用。方法:将200例行剖宫产术的足月产妇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分别给予围产期护理干预和妇产科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组产妇术后下肢肿胀和深静脉血栓并发症发生率(8.0%、1.0%)均低于对照组(22.0%、8.0%),护理总满意率(93.0%)高于对照组(77.0%),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围产期护理干预对预防剖宫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较为明显,可有效提高整体护理水平。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剖宫产术;围产期护理干预;护理满意度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一种以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停滞等为主要表现特征的下肢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为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静脉血栓易发生于下肢静脉,剖宫产术后凝血系统会产生应激反应,且需要一段时间的平卧,静脉内血液不正常凝结而导致回流障碍,继而引发一系列不良后果,严重者可能致残和猝死,对患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1]。近年来,随着剖宫产率的逐年升高,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也处于持续上升的趋势,如何有效预防和处理该类病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选取我院2014年2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200例剖宫产孕妇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围产期护理干预对预防该类病症的作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2014年2月~2015年10月期间,收治行剖宫产术的足月产妇200例均无妊娠合并症,对于患有严重器质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和精神系统疾病患者予以排除。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按照入院时间,将上述产妇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干预组年龄范围为20~35岁,平均年龄为(27.2±2.5)岁,平均孕周为(38.7±3.9)周,平均体重为(62.8±4.2)kg,平均手术时间为(28.6±5.5)min,其中初产妇84例,经产妇16例;对照组年龄范围为20~34岁,平均年龄为(27.0±2.6)岁,平均孕周为(38.8±3.7)周,平均体重为(62.7±4.3)kg,平均手术时间为(28.5±5.6)min,其中初产妇83例,经产妇17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包括年龄、孕周、体重和手术时间)对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严格执行剖宫产手术操作流程,术前了解患者基本信息,告知孕产妇及其家属术前注意事项,做好术前各项准备工作;术中密切观察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情绪变化,配合术者完成各项操作;术后加强健康宣教,积极预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给予常规补液、抗感染治疗等。

干预组加强围产期护理干预,重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具体内容为:①孕期护理干预。了解孕产妇基本情况,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相关因素,对于伴有肥胖、静脉损伤、凝血机制异常、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合并糖尿病等孕产妇,剖宫产术后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应注重孕期定期检查,早期发现和处理孕期并发症,减少手术风险。②围术期护理干预。孕产妇入院后,即行健康宣教,除常规知识外,对高龄、肥胖及其他高危因素人群详细讲解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原因,提前进行预防,必要时可在术前1d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和口服阿司匹林;应用充气式气囊,主要起到缓冲作用,促进血液回流,术中和术后尽量选用上肢穿刺,避免在同一静脉反复静脉输液,术后及时纠正脱水状态,向产妇耐心讲解饮食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系,术后6h进食流质食物,从第2d起可改为半流质食物,给予营养支持,以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纤维素饮食,尽量不食用生硬食物;术后指导早期功能锻炼,关节伸屈主动或被动运动,进行双下肢肌肉轻捏式按摩,告知其不要长时间站立及静坐时间,不宜穿紧身衣服、扎腹带,保持肌肉松弛,促进患肢血液循环;术后密切观察下肢情况,包括下肢肢端皮肤颜色、温度、肿胀程度等,可用热水泡脚、采用上肢静脉使用留置针等,高度警惕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对于已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立即进行处理,并对及时进行心理疏导,接触其思想顾虑。

观察两组孕产妇术后6h下肢肿胀、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的发生情况,并对两组孕产妇进行问卷调查,设定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3级评价标准,比较两组护理总满意率。

1.3统计学处理

利用SPSS17.0软件包对获取数据进行定量分析,所有计数资料均以率(%)表示,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检验标准,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干预组产妇术后下肢肿胀和深静脉血栓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护理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比较[n(%)]

3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静脉腔内非正常凝结的一种症状表现,就妇产科而言,也是剖宫产术后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由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较高,且诊疗面临一定的困难,对该类并发症的预防也尤为重视,目前多数观点认为下肢深静脉血栓是血液的高凝状态、静脉壁的损伤和血液回流减慢的综合结果,手术的有创操作会对机体造成一定的损伤,术后肢体活动受限,在麻醉反应、被动体位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下肢静脉回流变得困难,相关症状表现得也会更为[2]。产妇血浆纤维蛋白原和凝血酶原等凝血因子均高于正常水平,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妊娠后子宫对下肢静脉产生局部压迫,加之剖宫产术中麻醉作用、术后早期卧床休息,可能促使下肢静脉内血栓形成[3]。结合以往临床经验,剖宫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峰期是在术后10h内,对该类病症的处理较为棘手,临床以预防为主,为提高产妇术后的生活质量以及保障其生命安全,有必要确立以预防为主的围产期护理干预方案[4]。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高危人群,主要采用基本预防、机械预防和药物预防相结合的综合预防干预措施,而孕产妇情况较为特殊,预防干预需要考虑的因素较多,应确保护理干预的专业性、全面性、规划化和个性化。

近年来,国内外对剖宫产围术期并发症的研究越来越重视,有关剖宫产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的相关报道较多,邹清等[5]对300例剖宫产术的孕足月产妇进行分组研究,其中加强围手术期护理干预的产妇,下肢肿胀、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降低,且未出现肺栓塞,基本上达到了预期效果。本组研究中,给予围产期护理干预的干预组100例孕产妇,术后下肢肿胀和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分别为8.0%、1.0%,给予妇产科常规护理的对照组100例孕产妇,术后下肢肿胀和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分别为22.0%、8.0%,表明加强围产期护理干预能够降低剖宫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两组产妇护理总满意率对照结果为93.0%vs77.0%,剖宫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降低,也是赢得产妇对护理工作较为认可的原因。

综上所述,围产期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剖宫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提高妇产科整体护理水平及产妇满意度,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庄赛,方田.预防剖宫术后下肢静脉栓形成的循证护理实践[J].中外医学研究,2015,12(6):89-91.

[2]桂新莲.孕妇剖宫产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应用及临床观察[J].中国卫生产业,2013,12(6):47+-49.

[3]雷友金,李艳芳.围手术期综合护理干预对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J].吉林医学,2014,31(7):7051-7053.

[4]吴云梅,蔡美英,熊秋梅.围产期实施护理干预对剖腹产产妇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3(5):5519-5520.

[5]邹清,李林鲜,杨宇翔,等.剖宫产围手术期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研究[J].吉林医学,2012,18(5):3982-3983.

论文作者:黄苳莎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21

标签:;  ;  ;  ;  ;  ;  ;  ;  

围产期护理干预对预防剖宫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作用分析论文_黄苳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