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特点和基本经验_一党制论文

论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特点和基本经验_一党制论文

论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特点和基本经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多党合作论文,经验论文,制度论文,论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0519(2004)01-0008-06

以中国新政协的召开为标志,世界上出现了一项崭新的政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下简称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这项制度不同于西方的政党制度,也有别于苏联的一党制,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作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几十年来在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同时为革命和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半个多世纪的实践证明,要维护中国政局的稳定,首先就要维护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这个政治格局。在新世纪、新阶段,坚持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面临着新的形势。应当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总结多党合作的基本经验,以指导新世纪多党合作事业的发展。本文拟通过分析一些国家在政党制度方面的教训,总结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对多党合作的基本经验作一些探讨。

一、一些国家在政党制度方面的教训

西方政党制度是西方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形成的,而不是一切国家在政治发展中必然形成的,因而不是政治发展的唯一模式。在研究我国多党合作基本经验的时候,有必要总结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政党制度方面的教训:

1、苏联。苏联一党制有其形成发展的历史原因。按照列宁的设想,并不是要建立一党制。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当天,列宁就与当时在群众中比较有影响的左派社会革命党商谈共同组建政府的问题。经过谈判,布尔什维克和左派社会革命党共同组建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后来,由于在布列斯特和约问题上产生严重分歧,左派社会革命党退出了政府。次年在俄国发生反革命武装叛乱,因而小资产阶级政党就逐渐在政治舞台上消失了。苏联建立后,在制定宪法时,斯大林认为依据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只能有一个政党,即马克思主义政党,如果存在两个政党,必然会分裂无产阶级专政的基础。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形成了苏联一党制。苏共领导苏联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应当看到,苏联政党制度的弊端也是严重的,主要表现在缺乏民主、不受监督、没有创新的动力,因而带来严重后果:第一,苏共严重脱离群众,群众不关心苏共。原苏联一个机构在苏联解体前就“苏共代表谁”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代表全体劳动人民的只占7%,认为代表工人的占4%,认为代表全体党员的占11%。因而,当克里姆林宫的红旗落地时,为什么苏联人民那么平静,就是可以理解的了。第二,无法调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经济发展缓慢。苏联社会主义搞了半个多世纪,却仍然处于“短缺经济”,人们日常生活用品必须凭票购买,从而使相当一部分人怀疑社会主义优越性,甚至羡慕西方的繁荣。第三,不能与时俱进,从而丧失了先进性。共产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就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进行理论创新,保持党的先进性。但苏共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思想僵化,不能与时俱进,结果不但不能坚持马克思主义而且背离了马克思主义,丧失了先进性。苏联的解体与其政党制度的这些弊端是直接相关的。苏联一党制不是社会主义国家政党制度的唯一模式,也不是社会主义国家政党制度的成功模式,当然苏联一党制的失败,仅仅是苏联政党制度模式的失败。

2、东欧国家。二战后,东欧国家除了存在马克思主义政党外,还存在民主政党(非马克思主义政党)。波兰有统一农民党和民主党;保加利亚有农民联盟;民主德国有基督教民主联盟、国家民主党、自由民主党、民主农民党;捷克斯洛伐克有人民党、社会党、自由党和复兴党。这些民主政党具有较长的历史,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影响。比如,保加利亚农民联盟成立于1899年,历史上曾经执掌过全国政权,平均每79人中就有一位农民联盟成员(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统计,下同);波兰统一农民党,是由两个农民党于1949年合并而成的(其中一个农民党成立于1895年),拥有49万成员;波兰民主党有11万成员;民主德国的四个民主政党共有成员40万,平均每42人中就有一位民主政党成员。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民主政党成员数的比例分别为:波兰是4∶1;民主德国是5∶1;保加利亚是7∶1;捷克斯洛伐克是19∶1。东欧国家的政党制度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二战后,实行多党制,组成联合政府;第二,由人民民主进入社会主义后,接受苏联模式,马克思主义政党单独执政,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排斥民主政党;第三,七十年代初开始,实行一定程度的联合执政,比如,保加利亚宪法规定:保加利亚共产党在同保加利亚农民联盟的紧密的兄弟般合作中,领导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的发达的社会主义建设;波兰统一工人党党纲规定:波兰统一工人党在对国家发挥领导作用的同时实行联合执政方式,在我国的条件下,通过三个政党的政治体制,友好盟党的共同执政和共同责任感,使波兰统一工人党的领导作用更富有内容。八十年代末,东欧国家的共产党和工人党进一步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是多元结构,社会主义可以在一党制下建成,也可以在多党制下建成。这为东欧剧变埋下了伏笔。东欧国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没有探索出符合本国国情的政党制度,或是照搬苏联的一党制,或是偏向西方的多党制,最后在政党制度上被西方所突破,从而丧失了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导致东欧剧变。

3、柬埔寨。1975年,柬共在抗美救国的旗帜下,联合西哈努克,得到广泛的国际同情和支持,武装力量发展到20万,最终取得了全国的政权。但柬共在执政后,排斥其他政治力量,在党内则实行专制统治。柬共名为共产党,实际上充满了古老的秘密会党的特点,像一个神秘野蛮的地下帮会。柬共执政后,废除了货币、商品,取消社会分工,倒退到纯粹自然经济状态。他们将金边200万人驱赶到农村,解散家庭,组成生产合作社,按军队方式进行生产。为了消灭私有观念,柬共规定,人们过集体生活,婚配由领导指定,已婚男女一两星期才能团聚一次。柬共内部没有民主可言,波尔布特在党内被称为“一号兄弟”、“书记大叔”。党内没有代表大会,也不组织政治学习。各级领导由上级指定。党内指示由“书记大叔”从秘密渠道发布。“书记大叔”通过秘密保卫组织进行监控,搞了四次大肃反,一认定有罪,即被枪决。柬共实行的政党制度,严重背离马克思主义,其失败是在情理之中的。

4、非洲国家。非洲国家在二战后,受西方国家和苏联的影响,实行的政党制度主要有两种:一是西方政党制度,二是苏联的一党制。苏联解体后,随着苏联势力退出非洲,在西方“民主化浪潮”冲击下,非洲许多国家政局动荡,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内,有20个国家由一党制变为多党制。现在非洲53个国家中,有50个实行多党制,3个国家(利比亚、斯威士兰和苏丹)禁止一切政党活动。然而,非洲国家过去实行多党制未能带来社会稳定和发展,在90年代由一党制变为多党制的国家同样未能带来社会稳定和发展。十几年来,这些国家非但没有享受到经济发展的幸福,相反出现了国家分裂、部族战争和人民生活更加贫困的局面。在大湖地区发生的部族仇杀中,就有数十万人惨遭杀害。1990年,非洲国家有20个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最不发达国家”,至1996年这类国家上升到27个。一些非洲国家领导人后悔当初吞下了西方国家开出的“多党制”这副毒药。

5、阿根廷。阿根廷实行两党制,由正义党和激进党轮流执政。正义党在五十年代通过庇隆主义与工会结盟,主张提高社会福利,地域方面以大省份为主;激进党主要代表中产阶级利益,地域方面以布宜诺斯艾利斯市为主。2001年底,阿根廷发生经济危机,最后导致社会危机、政治危机。阿根廷产生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政党制度方面的原因却是根本的。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政党制度的主要功能,主要在于协调关系、缓和矛盾。但阿的政党制度并没有发挥这方面的功能,相反却在累积着矛盾,使各种矛盾都集中起来,各种因素同时起作用。阿根廷照搬西方政党制度,是其陷入危机的根本原因。由于照搬了西方的政党制度,造成了社会政治力量分裂,政党之间、政治力量之间互相攻讦、互相倾轧,形不成领导核心,既不能集中力量发展经济,又不能凝聚人心抵御各种风险,最后经济和政治都不得不依附于西方国家,既听命于西方国家,又能为西方国家提供廉价的原材料,而且还是西方国家销售产品的市场。这正是西方某些国家实施“西化”战略意图的根本目的。

总结这些国家的教训,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适用于一切国家的政党制度,各国的政党制度必须符合本国的国情,如果政党制度脱离本国国情,就不可能为本国经济建设提供稳定的政治环境。

二、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特点和优势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在中国长期革命和建设中形成发展的。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在中国出现,有其必然性。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民族的独立、国家的富强,无数志士仁人进行了不懈的斗争,但没有成功。与此同时,不同的政治力量(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先后登上历史舞台,选择过不同的发展道路和政治制度,同样没有成功。最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这个历史过程表现在政党制度上,先后出现了三种政党制度:民国初年的多党制、国民党的一党专制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在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为革命和建设提供了稳定的政治环境。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包括各民主党派团结奋斗,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

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形成的。各民主党派也正是在与共产党的合作过程中,不断前进,不断发展。民主党派在建立之初,其社会基础是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及其所联系的知识分子。各民主党派的政治主张,尽管表述不一,但基本内容是反帝爱国、实现民主。这与中国共产党的最低纲领基本一致,因而成为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各民主党派一走上历史舞台,就是作为共产党的同盟者出现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代表着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要实现中华民族的富强和人民的解放,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由中国历史条件所决定,中国革命必须先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而后发展到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为了实现历史使命,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组成了广泛的统一战线,提出了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的政策。共产党的政策得到了全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的拥护。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全国人民包括各民主党派的艰苦奋斗,终于实现了新民主主义的任务,建立了新中国。同样,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包括各民主党派共同努力,取得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历史证明,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能够发展中国。历史同样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是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创造。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共 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并将这项政治制度作为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坚持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使之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把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事业,全面推向新的世纪。

我国的多党合作制度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表现出鲜明的特点和优势:

(一)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特点:

一般说,政党制度具有三项主要功能:

——规范政党之间的关系。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国家都有政党,而且往往不只存在一个政党。在一个国家中,政党之间是什么关系,如何处理这种关系?是该国政党制度必须加以规范的。

——规范政党与政权的关系。政党与政权的关系主要包括:政党在权力体系中占有什么地位,发挥什么作用?政党在权力运作系统中应遵循什么规则?

——规范政党与社会的关系。这主要是指:明确政治资源的分配规则,包括划分政党享有政治资源的范围,明确运用政治资源的方式等。

我国的多党合作制度,作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同样具有政党制度的一般功能:

在政党之间的关系方面:我国多党合作制度中,民主党派不是在野党,不是反对党,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同中共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这种关系,已成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传统。我国宪法和有关文件体现了这种政治传统。我国宪法规定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政协章程》和各民主党派的章程,都明确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规定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并对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作了完整的表述。

在政党与政权之间的关系方面: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由我国国体所决定,政党与政权的关系表现出明显的特色。宪法序言中关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规定及总纲第一条,实际就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规定。“意见”明确阐述了政党与政权之间的关系,指出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规定了民主党派参政的基本点是“一个参加、三个参与”(即: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在政党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方面:这方面主要是由政党的章程和有关政策规定的。它反映了政党的历史发展及性质、地位和作用。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了共产党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中国共产党代表着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由此所决定,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资源是广泛的。各民主党派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由民主党派的性质、地位、作用所决定,民主党派在组织发展中形成了以“三个为主”为主要内容的组织发展方针(“三个为主”:以协商确定的范围和对象为主,以大中城市为主,以有一定代表性的人士为主)。民主党派的政治资源有几个特点:一是局部性,即包括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而且各民主党派都有各自的发展重点和范围。二是联盟性,即民主党派不是单一阶级的政党,而是一种政治联盟。三是干部性,即民主党派是干部性集团,主要在有一定代表性的人士中吸收成员。

我国政党制度功能的发挥,体现着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

从政党之间的关系看:是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在我国政党制度的基本特征中,最根本的是共产党领导。共产党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领导核心。在我国的多党合作制度中,共产党的领导是基本前提,也是各民主党派的自觉选择。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民主党派与共产党长期合作,互相监督,亲密合作,为共同的目标团结奋斗,是我国政党制度区别于西方政党制度的根本特点。

从政党与政权的关系看:是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各民主党派与共产党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共产党的亲密友党,不是在野党、反对党。在我国的政治生活中,各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积极履行参政党职能。

从政党与社会的关系看:是共产党代表,多党派联系。共产党与社会的关系,集中体现在“三个代表”上。只有共产党是“三个代表”,只有共产党能够做到“三个代表”。因而共产党处于领导地位,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则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各民主党派的成员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和群体,民主党派负有更多地反映它们所联系的各部分群众的具体利益与要求的责任。

(二)我国政党制度的优势

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两大难题:第一,改革中的难题。要适应现代化的发展,必须进行经济、政治体制等多方面的改革。改革一方面需要集权,如果权力分散,各行其是,改革的目标无法确定,改革的措施无法推行;另一方面又需要民主,没有民主,就不可能调动人民的积极性,改革就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不被人民认同的改革是不可能成功的。集权与民主是一对矛盾。第二,执政党建设中的难题。执政党凝聚力的大小是与党员人数的多少成反比的,而执政党力量的强弱又是与其拥护者人数的多少成正比的。执政党的凝聚力与力量又是一对矛盾。许多发展中国家照搬了别国的政党制度,或者只解决了民主与力量的问题却忽略了集权与凝聚力的问题,或者是只解决了集权与凝聚力的问题却忽略了民主与力量的问题,因而为两大难题所困,不能保持国家的长期稳定,当然现代化建设也就成了空中楼阁。我国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尽管我国出现两大难题的条件比其他国家都多,但这两大难题没有在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出现。我国的多党合作制度表现出巨大的优越性:

1、既有坚强的领导核心,又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在我国的多党合作制度中,共产党处于领导核心的地位,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都自觉服从共产党的领导。但共产党是在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作用的过程中实现领导权的,是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

2、既有集中,又有民主。中国是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又是一个经济文化发展比较落后而又很不平衡的发展中大国。在中国这种具体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须要有集中统一的领导,否则就会各行其是、四分五裂。同时又需要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发扬民主,广泛联系和听取各方面人民的意见,以利统筹全局、兼顾各方。在共产党领导下,各民主党派与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这种团结合作关系,既有利于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在共同政治基础上加强合作,通过平等协商形成科学决策,集中力量办大事;又有利于避免多党竞争、互相倾轧造成的政治动荡和一党制的种种弊端。

3、既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又照顾各方面的具体利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和根本利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离不开共产党的领导。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下,不同的阶层、群体,有不同的具体利益和要求。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体现了这种一致性与多样性的统一。在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中,既能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同时又能照顾不同阶层、群体的具体利益。

4、既有共同的政治基础,又“和而不同”。在新时期,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但坚持这个政治基础不等于说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就没有区别了,也不等于说各民主党派之间就没有区别了。在坚持政治基础的前提下,存在着许多的差别,是“和而不同”。共产党始终是“三个代表”,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政治联盟,是参政党。各民主党派又有各自的特色,表现着不同的特点。

与世界上一些长期执政的大党、老党丢掉政权,引发国家分裂、社会动荡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国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社会进步。各民主党派中央领导人在分析我国为什么能长期维护政治稳定的原因时,一致认为: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人民就不可能取得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社会主义的胜利;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就不可能最大限度地把全民族一切爱国的进步的力量团结和调动起来,去实现我们共同奋斗的目标。

三、我国多党合作的基本经验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这项政党制度,适合我国国情,有利于维护国家政局的稳定、增进人民的团结,有利于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总结一些国家在政党制度方面的教训,概括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基本经验主要是:

1.必须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多党合作才能保持正确的方向。指导思想是灵魂,是旗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中央三代领导集体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创造。坚持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才能正确认识形势,统一思想,明确方向。要掌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善于运用其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解决面临的各种重大问题,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2.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多党合作才有共同的目标和理想。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为不断取得改革和建设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政治保证。基本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亲密合作的政治基础。自觉维护这个政治基础,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共同责任。

3.必须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时照顾同盟者的利益,坚持一致性与多样性的统一,多党合作才有存在和发展的理由。多党合作表现了一致性和多样性的统一。在多党合作中,一致性集中体现为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多样性则表现为承认和照顾同盟者的具体利益。民主党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他们与共产党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存在着具体利益差别。一致性是包容着多样性的一致性,多样性是在一致性基础上的多样性。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的。如果没有一致性,就没有合作的基础;如果没有多样性,也就没有合作的必要。坚持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应当维护一致性和多样性的统一。

4.必须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多党合作才能保持宽松稳定、团结和谐的局面。保持宽松稳定、团结和谐的政治环境,是多党合作中的一项重要原则。保持宽松稳定、团结和谐的政治局面,有利于民主党派建言献策;有利于我们党同党外人士合作共事。要保持宽松稳定、团结和谐的局面,必须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在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坚持这个方针,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生动体现。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十分需要接受各民主党派的监督。

5.必须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多党合作才能与时俱进。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事业,要继续保持强大的生命力,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新贡献,就必须与时俱进。应当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进行理论创新,并以此带动实践创新。当然,创新不是虚无主义的,而是在过去基础上的发展。继承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最好的继承。与时俱进,体现了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收稿日期:2004-01-04

标签:;  ;  ;  ;  ;  ;  ;  ;  ;  ;  ;  ;  ;  ;  

论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特点和基本经验_一党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