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探析_升学考试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探析_升学考试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化探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小学语文论文,教学活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1994年起,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了“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化”探究,力图打破老师与学生保持的相对被动的“授受”关系的状态,通过增加学生自主参与各种外显的、操作性的语文学习活动,既使课堂信息不断拓展延伸,又使学生动脑、动眼、动手、动耳、动口,以外显的活动促使内隐的认知、情感、能力的协调发展,让学生主动参与语文教学全过程,从而达到动智与动情的完美结合,建立起一种以活动促发展的新型语文教学模式,真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一、弘扬主体——语文教学活动化的核心

语文教学活动化强调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他天赋所及的范围内,展示并发展自己的才能与人格。当然,个体地位与品质,在本质上是通过群体而非个体的机制形成的。个人的主体性总是孕育于人际或交互的主体性之中。这是当代主体教学的一个重要思想。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把主体性赖以建立的活动定位于交互性的人际活动。我们常常把孩子分成四人或六人的学习小组,每人都可当组长,在学习生字、理解积累词语成句子、运用语言、朗读背诵等方面,由组长负责,确定中心发言人,其他同学参与讨论评价,发表自己的见解或互相交流学习技巧、方法等。特别是针对有争议的问题,要求每人都发表意见,在各自争议的碰撞中产生灵感。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智力背景,使他们互相启发、借鉴和补充,既使每位学生都在适度的范围内表现了自己,又充分发挥了“团体动力作用”。

如在教古诗《咏柳》时,我先不急于解题,介绍作者,而是用录像展示春天柳枝摇曳的美景,结合配乐古诗的描绘,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然后发放学习提纲,进行分组学习。教师巡回指导时,根据学生对诗意的理解程度,适度调整在学生大组汇报时所要引导的重点与难点。像“碧玉妆成一树高”的“高”字为什么放在句末?最后,启发学生想象,从“碧玉、绿丝绦、妆”等词语中,你联想到了什么?请同学们用现代语言把初春柳树动人的姿态也描写生动。在美妙的古筝音乐伴奏下,在学生间思维想象的碰撞中,学生渐入佳境。生动的语言描述使学生明白了作者题为咏柳,实为咏春。课的结尾,让同学们挑选自己喜爱的方式——或吟诵、或歌唱、或绘画来赞美春天,各小组内呈现出一派热烈的场面,对春的感受得到了升华。

通过这种先讨论、再反馈检查、后拓展延伸的教学,我们发现全体学生都在积极主动地参与。信息量得到了拓展,知识容量得到扩充,对学生已掌握的知识避免了炒冷饭,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培养,学生学得轻松。

二、整体发展——语文教学活动化的目标

语文教学活动化强调以语言文字训练为主线,挖掘教材本身的情感因素,创设生动乐学的氛围,让学生通过眼、耳、手、足、脑的各种活动,动用全部认知和情意方面的储备,唤起求知的欲望,强化学习的动机,获得学习的乐趣,培养健康的个性。动眼,指能全面、细致、迅速地观察讲课的内容(如挂图、课件、学生的角色表演等),还包括老师的表情、神态是如何随课文内容的发展而变化的,善于用眼接受新信息。动耳,指会认真、仔细地听老师的讲解和同学的发言,特别是在合作学习时,能耐心倾听同伴的交流并善于分析,迅速地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动口,指学会发表自己的意见,善于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回答问题或朗读背诵等。动手,指使自己的双手也加入学习的过程,如做实验、演示、表演等。动脑,指学会思考,学会分析,思维活跃。这些器官的活动,并非单个进行,而是多边互动,整体发展的过程。

如教学第六册《荷花》,为了让学生了解第二节荷花迷人的姿态,感受作者有序的形象的描述,我将学生分成六人一组,通过朗读,想象每一小组就是一池荷花,各自拿出小手平展着作“荷叶”凑在一起,学生马上理解了“挨挨挤挤”,再分别将双手合拢,用手指表示荷花“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花瓣儿全都展开了”、“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等不同的姿态,边朗读边有顺序地演示,学生很快理解了荷花美,美在它不同的姿态及色彩,也很快背出了这一节内容。接着,我再一次启发想象:还有哪些不同的颜色和姿态?比一比,哪“池”荷花最好看?

教学中由于增加了角色体验,丰富了感性认识,学生学得轻松,整个课堂达到了一种情理交融、情知和谐、美善相乐的境界。

三、给予自由——语文教学活动化的保证

语文教学活动化强调给学生充分的学习自由度。当然,增加自由度并非放任自流,而是指老师为他们提供各种外显的自主参与活动的条件,给予一定的开放时空,让他们自己活动,如表演、打擂台、讨论、实验等,既有培养独立精神的个人活动,也有体现合作精神的小组活动。正是在自己的独立或与他人的互动交往中,把学习的权利还给了学生,培养了他们团结合作的精神。

第八册《太阳》一课是篇说明文。文中采用列举数字、引用传说、进行比较、运用假设和比喻等手法,把太阳的远、大、热三个方面的特点说得具体而通俗。我先用表格引导学生掌握列举数字这一方法,接着,让同学们自己动脑阅读:作者还用什么方法写了太阳的哪些特点?进而将自己的看法在小组中交流,形成统一意见,大组汇报采用打擂台式,每一位学生必须做好发言的准备。由于小组的交流使每一位学生有了一定的储备,许多平时拍发言的同学,也勇敢地抬起了头。

实践表明,学生非常乐于参加这类活动。老师在教学中要不断优化和调节学生自由活动的方式和过程,不应“为活动而活动”,而应该是为达到教学目的而设计的。也不能单纯追求形式上的那种外显的操作性的活动,而要让学生有积极的心灵活动参与。在活动时间的安排上要适度,活动的内容上要做到精、巧,活动的形式上要根据学生原有基础、年龄特点及教材的内容来安排。

四、体现层次——语文教学活动化的原则

语文教学活动化强调外显活动与内部心灵活动的相对统一,有机结合,双向作用。这种活动又是分层的、递进的。形式上,我们把语文活动分为有一定层次的实体性活动、表象性活动、符号性活动和精神性活动。

实体性活动注重把学生带入具体的实际环境中去学习。这种活动方式在低年级教学中尤为重要。如上二年级听说课《我们的地球妈妈》,我便把学生带入了我校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的景点“东半球西半球”的边上,边让学生在“七大洲、四大洋”上观察,了解“地球妈妈的孩子可多啦,有水、土地、动物、植物、矿物……”边让学生带上头饰,扮演地球妈妈的孩子来向大家介绍。学生在这实际的环境中,把自己扮演的角色与地球融为一体,不仅有话可说,而且每位学生都能大胆、主动地说。

表象性活动注重为学生创设一定的学习语文的环境,如采用电教媒体,通过音乐、画面、声响、动态的效果,引起学生的形象思维活动等;通过师生感情充沛的朗读、形象化的描绘、充满激情的想象,引起恰到好处的移情体验性活动等;通过课本剧、童话剧进行的角色表演等。

符号性活动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活动。学生进入中高年级后以符号性的活动为主。符号性活动指就字、词、句、篇等内容所进行的诸如讨论、打擂台等一系列的活动。

标签:;  

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探析_升学考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