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全国各地区都在积极推进装配式建筑,应用越来越广泛,但相对于传统的现浇结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工程造价还是比较高,为实现降本增效目标,降低工程造价,需要对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进行优化设计,优化设计应贯穿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设计的整个阶段。运用BIM对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进行深化设计,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提高设计质量,并可以为构件生产提供数据信息,提高构件厂生产效率,缩短生产周期。
关键词: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降本增效、设计优化;BIM
0 引言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简称PC(Precast Concrete),主要是由钢筋、混凝土、连接件及构成建筑构件的其他部件预先在工厂组装成型,通过交通工具运送到施工现场通过可靠方式进行连接而成的[1],对于我国建筑工程现状来讲,基本上还是以现浇混凝土为主,采用装配式混凝土的项目,近年来虽然不断增加,但大部分设计人员还是缺乏相关经验[2],缺少对施工可行性问题的考虑。因此在构件加工前对原设计方案进行优化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在当前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背景下,智能建造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3],装配式建筑借助于BIM信息技术,可以实现从设计到构件加工的信息化传输,并可以通过参数化族的建立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充分发挥劳动资源价值[4],降低人力成本。
1 PC深化设计简介
PC深化设计共分为三个阶段:方案设计、拆分设计、施工图设计。其中方案设计阶段主要是根据当地执行的装配式标准或细则,确定PC建筑单体;拆分设计阶段主要是确定拆分方案,根据当地执行的装配式标准或细则,结合建设单位及总包的要求,确定出单体的装配率实施方案,包括构件拆分方案、节点连接方案。施工图设计阶段是指绘制构件详图,与机电专业配合做好预留预埋,达到构件厂加工深度。我们可以在拆分阶段和施工图阶段进行优化设计,实现降本增效。
2基于拆分阶段的优化
2.1 PC构件方案优化
基于地方政策对装配率的要求,通过合理选择构件拆分方案,努力做到综合建筑成本最低,拆分方案满足最低预制装配率要求即可。本文以天津市装配式建筑政策为例说明如何合理的确定最优方案。
根据津建科〔2018〕453号文件,自2019年1月1日起,本市装配式建筑的装配率计算、认定和等级评价按照《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GB/T51129-2017)执行。装配式建筑评分表如表1。
表1 装配式建筑评分表
国标中对装配式建筑做了如下规定:
(1)、主体结构部分的评价分值不低于20分;
(2)、围护墙和内隔墙部分的评价分值不低于10分;
(3)、采用全装修;
(4)、装配率不低于50%
从评分表可看出,“主体结构”、“围护墙”、“装修”三大部分最低得分之和为36%,距离50%的整体要求还差14%,由于“围护墙”部分剩余分数只有10%,且外墙保温一体化和内墙装修一体化实施起来施工难度大、质量难以保证、价格相对较高,故剩余的14%不建议在“围护墙”部分选取,只能在“主体结构”和“装修”部分选取。
优化方案一:20%(竖向构件)+14%(水平构件)+10%(内外墙体非砌筑)+6%(全装修)。此方案适用于产品精装要求高,工业化水平要求高的项目。优点是结构主体工业化水平高,对装配式装修要求低;缺点是预制构件较多,影响施工组织和工期,竖向构件施工、监理、质检难度较高,竖向构件采购成本较大,需要构件厂产能支撑。
优化方案二:20%(水平构件)+10%(内外墙体非砌筑)+6%(全装修)+8%(集成厨房、卫生间)+6%(干式工法地面)。此方案适用于精装修要求不高的建筑。优点是预制构件少,造价相对较低,施工难度小,缺点是主体结构工业化水平低,一定程度影响精装修档次,装配式装修需要更多产品支撑,市场不成熟。
2.2 构件拆分优化
对预制构件拆分进行设计,需要综合模数协调的设计要求,遵循“少规格、多组合”的基本原则,尽量减少所用模具数量,且方便施工。本文已在拆分中遇到的实际案例来说明构件拆分优化的重要性。
1 叠合板拆分优化
(1)、卫生间部位排水点位比较多,叠合板开洞和预留预埋会比较多,在满足预制率的前提下,此处尽量不做。汉沽保利项目原设计将卫生间进行了预制,经我方复核,不拆分卫生间也可满足预制率要求,见图2.1,图2.2。
论文作者:陈诚,张亚楠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20年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