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对生态修复建设的作用及措施论文_翟鲁民

水土保持对生态修复建设的作用及措施论文_翟鲁民

山东省郓城县水务局,山东 菏泽 274700

摘要:水是生命之源,是支持地球社会生活系统发展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生活完成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水对全部生命活动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效果,水资源干涸就意味着生命的灭绝。土是万物之本,是人类必不可少的生存条件。水土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生活发展的基础。水土流失形成很多肥美土壤的流失,使土地退化,水资源亏缺,致使非常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就成了摆在人类面前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

关键词: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建设;作用;措施

1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内涵和作用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包含了两层含义:一种是自然修复,另一种是人工建设修复。自然界的土壤在受到超负荷压力的作用下,发生了土壤自身的生态系统紊乱,失去了自身的自我组织和自我调控能力。水土保持修复是根据科学的生态学理论,有效地采取措施,来解除影响生态系统的各种因素,使水土资源的生态环境恢复到正常的发展状态,真正实现水土资源的合理运用,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也受到全面的可持续性保护。从宏观的角度理解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是对水土资源进行系统性、稳定性的保护和修复,强化维持其生态系统的平衡及可持续性支撑力。从微观角度来看,不同的地质区域造成了不同类型的水土流失类型和区域,无论是生态防护用地的修复,还是生产生活用地的生态修复,都要以维持生态系统稳定、保护土地资源、社会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土生态系统可持续支撑功能为建设宗旨,有效地将已退化的生态系统恢复到相对健康的循环状态。

2 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修复建设原则

(1)要维护生物多样性。充分考虑植被修复措施,积极的增加植被覆盖率,更多的去保护该地区物种,避免出现物种稀少的情况。(2)要有效控制土地资源使用,加强资源保护。土地资源,是生态环境平衡的重要条件。由于人类活动占土地面积较大,使用的和淹没的土地资源较多。在进行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时,必须积极的保护该地区土地资源,修复水土资源的有效性,较少水土流失。(3)要坚持生态系统原貌。最大程度保护原有生态系统的原貌是修复工作的核心。例如,工程施工地点为某低山丘陵,在进行对该河段的施工时,要注意对河段沿岸植被的保护,最大程度的去维护原有河谷山体的生态情况,并根据该地区的实际情况,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保护天然河流景观,不改变该地区河流生态系统的原貌。

3 水土保持与水生态修复措施

3.1 严格制定生态修复计划

在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修复建设的过程中,为全面提高水生态修复质量和水土保持效果,在治理的过程中要严格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展治理工作,全面提升生态环境的治理水平。在治理过程中,加强植被种植,促进地区的绿化建设。制定合理的生态修复计划,保障生态修复过程中的绿化效果,为自身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3.2 加强科学技术的应用

科学技术的发展能够有效提高水土保持与水生态建设的质量,在治理的过程中合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为自身水土治理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能够有效保障水土治理的质量,提高自我修复能力。加强生态系统的保护,促进科学技术在现代化生态治理中的作用。在科学技术的支持下,加强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对相关制度的整体发展效率,为生态治理提供良好的基础,科学技术能够有效支持自身在发展过程中对植被绿化的培养,促进生态建设修复的效率。

3.3 对生态系统的修复体系进行完善

为全面提高生态系统建设,促进生态系统修复能力,在生态系统的整体发展过程中,为保障生态系统的整体修复水平,应加强绿化建设力度,保证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建设。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相关部门在发展过程中,为保障自身在发展中生态系统绿化能力,应加强对工作人员自身职责的规范,进而使得其能够将水土保持与水生态修复工作相结合,进而全面提高生态系统绿化修复能力。另外,相关部门在对工作人员进行选拔时,应加强对工作人员的考核,确保工作人员具有加强环境保护的意识以及专业能力,使得工作人员能够根据现场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建设计划,进而促进水土保持与水生态修复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3.4 制定水土保持与水生态修复的相关制度

对于制度的建立,相关的工作人员应从生态环境实际情况入手,充分考虑施工环境的地势特点,分析水土流失原因,进而制定出有针对性的修复制度,确保水土保持与水生态修复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使得水土保持与水生态修复的效率和质量都能够得到提升。同时,在进行水土保持与水生态修复建设的过程中,管理人员还应建立相应的奖励制度,以此来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与积极性,使其能够将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水土保持与水生态修复建设工作中,促进工作效率的提升。另外,在进行水生态修复工作时应鼓励工作人员对修复模式进行创新,使水生态修复的方式能够实现现代化发展,保证修复建设工作更加的合理。

3 生态修复策略实施过程的注意事项

3.1 做好宣传工作,提高民众认知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贯彻落实水土保持建设工作,确保“封”、“造”、“退”、“建”、“综合治理”等生态修复措施的执行效率,政府应该加大对于相关工作的宣传力度,从政策及文化上,引导农牧民接受这一理念,积极参与封禁治理,让土地能够休养生息[5]。在宣传工作中,政府可以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角度上,对生态修复策略实施的迫切性及优越性进行阐述,让农牧民都能够正确认识生态环境改善对于人类健康以及经济发展的意义,从发自肺腑赞誉生态修复政策,自愿投劳支持国家水土保持工程建设。

3.2 加强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与创新

生态修复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其实施理论依据包括限制性因子原理。热力学定律、种群密度制约及分布格局原理、生态适应性理论、生态位原理、演替理论等,合理应用这些理论,明晰生态系统恢复的关键性因子,基于生态系统的流动特征,选用合适的物种比如说乡土种进行生态恢复,合理规划物种分布格局,能够加速生态系统恢复,同时确保系统的稳定性。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对于生他修复专题的研究,根据区域水土流失情况,准确分析其原因,明确生态系统压力形成的原因,制定合理的基础措施,确定压力解除后促进生态修复的人工干预措施,确保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的有效性。

3.3 因地制宜应用生态修复技术

生态修复是一种依靠自然力量来修复生态系统的方式,因此,在策略实施过程中,首先应该明确生态修复的主导因子,然后从年降水量、土壤类型、人口密度、经济状态等方面分析区域生态修复的潜力,从而制定不同的生态修复方案。比如说,在我国南部,水热条件较高,植物种类丰富且数量多,植被恢复速度快;而在北方,水热条件差,物种单一,而且数量较少,其年降水量和干燥度限制了植物的生长,因此需要依靠人工干预措施,来重建当地的生态系统。

结语

生态修复是利用自然资源,借助大自然的自我组织、调节能力,实现生态系统功能重建的一种理念,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使得植被覆盖率显著提升,保土减沙效益显著,蓄水保水能力增强。为了确保生态修复策略的有效实施,政府部门应做好宣传工作,提高民众尤其是农牧民对于生态修复的认知,加强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与创新,因地制宜应用生态修复技术。

参考文献

[1]刘少博,陈南祥,郝仕龙,杨柳,常全根.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生态服务价值评价[J].人民黄河,2018,40(02):88-92.

[2]解刚,薛凤,王向东,张晓明,刘卉芳,魏天兴.水电项目水土保持生态效应评价研究[J].水利水电技术,2018,49(01):167-173.

[3]乔殿新.潮涌催人进风正好扬帆——十八大以来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纪实[J].中国水土保持,2017(10):4-7.

论文作者:翟鲁民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实践》2019年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

标签:;  ;  ;  ;  ;  ;  ;  ;  

水土保持对生态修复建设的作用及措施论文_翟鲁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