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父母如何把自己的成功传承给子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自己的论文,子女论文,父母论文,精英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市场经济造就了为数成功人士。他们学习、拼搏,成为一代精英。他们知道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希望给自己的孩子受最好的教育,以传承自己的成功。
可是,他们在教育孩子方面有许多茫然和各种困惑,产生了一些误区,这往往使得他们的教育事倍功半。
优质教育资源的最大浪费之一,就是精英家庭的父母们往往捧着金饭碗出去讨饭
精英们忙于事业,生活无规律,最缺少的就是时间。因此,把孩子送到老师家寄养或去教育发达地区的名校寄宿,往往成为精英家庭的首选。
我的同学陆晓钢因为事业需要,一年中有大半年出门在外。儿子上小学时,陆晓钢就物色了一个非常负责任的老师,把孩子送老师家寄养。
6年过去了,陆晓钢发现,孩子很听话,学习成绩不错,但是他也发现了儿子身上的两大缺陷:一缺少兴趣和活力,除了看卡通书,别的什么都不想干,也不玩,怕弄脏衣服;二不敢承担责任,不敢有自己的见解,被人欺负连反抗都不敢,更谈不上担负责任了。
陆晓钢心里说不上是什么滋味:这样的孩子,今后怎么立足于社会呢?有时候看着儿子,陆晓钢甚至觉得像在看别人的孩子。
陆晓钢在选择寄养的时候,疏忽了教育的一个基本特性。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首先是一种人生价值观的传承。让孩子离开家,等于隔绝了孩子与家庭影响之间的关系。结果,孩子获得的价值观也是别人的,家庭的价值优势丧失殆尽。这就是陆晓钢看着儿子觉得陌生的缘故。
值得父母警觉的是,现代孩子的生活环境因素越来越丰富,价值观越来越多元,各种非家庭因素对孩子成才的影响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相比较而言,父母对于孩子的影响力,主要是在婴幼儿时期。所以,有专家提出,父母要重视对孩子“教育资源构成”的关注、选择和调整,特别是要抓住孩子的童年时代,尽可能多地给予家庭全方位的良好影响。
以此看来,在选择优质教育资源方面,陆晓钢走入了一个误区:拿着金饭碗去讨饭。而这样的错误,绝不仅仅是陆晓钢一个人的。
精英父母自身的拼搏、成长过程就是难得的优质教育资源。
每一个孩子的成才都离不开多种教育资源的通力合作。所以,在把孩子交给太太、老师、保姆、公公婆婆、丈人丈母娘、技艺培训班的时候,精英父母必须具有搜索、鉴别、选择、改造、利用、创造、建构优质家庭教育资源的能力。
我有个朋友叫欣月,她是最早下海的成功人士。孙子出生的时候,她把家业交给儿子媳妇打理,自己开始“第二次创业”——教育孙子。
为了给孙子世界一流的教育,欣月除了自己努力学习儿童教育,还两次刊登广告招聘专职家庭教师。欣月不知道,她要家庭教师做的,包括她要保证孙子不生病、孙子每天和奶奶在一起而不是和爸爸妈妈在一起,还有孙子只吃了4个月的母乳,所有这一切,都是不利于孩子成长,背离世界一流教育的宗旨的。
看来欣月的第二次创业刚开头就走入了误区。她不知道,教育是个系统工程。教育者不仅要对各种教育资源的优劣做到心中有数,而且要能预测并考察各种资源相互作用的功效,不要错把劣质或低质教育资源当作优质资源,也就是说,家庭教育者必须知道什么是”优质教育资源”。
教育的价值就在于提高生命的质量,所以,教育的效果应该以人的一生来衡量。两性交往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从小时候的性别角色体验、异性交往、青春期性教育,到大学的恋爱,这一切,就好比春夏秋冬四季节气,该播种该除草该施肥该收获,不能提前也决不能滞后,不能错过季节,否则就会影响收成。
所以,对孩子进行教育,即使是精英家庭的父母,也是需要预先学习的。
精英父母忘记了角色的转换,千万不要在孩子面前还用“领导”“老总”的思维方式
成功人士具有相当的经济实力和能力,父母往往给孩子创造尽可能好的生活、学习条件,避免任何坎坷甚至不让孩子生病。
可是人的身心成长,必须在各种经历、体验中完成。“若要小儿安,常带三分饥和寒”,“不经严冬彻骨寒,哪得梅花扑鼻香”,不吃苦不利于心智的成熟。
有的在假期让孩子参加吃苦夏令营,有的去几趟农村,有的把受资助者当作自己的家庭成员,让受助者与孩子相互教育。只要不是蜻蜓点水而能够持之以恒,不是做秀而是真心诚意,都不失为有效的弥补措施。
人要成才,恐怕还在于保持自然简单朴素的生活方式,让孩子经历普通生活中应该经历的一切自然的磨难和痛苦,如体验饥饿和劳累、愤怒与悲伤、疾病与伤痛;体验父母等人偶尔不公正的惩罚;为大人分忧;体验在家与在外的不同、出门在外时对家和父母的想念;体验在外奔波时的思乡、飘泊、借宿及无家可归的感受;体验想赢却输了的无奈;体验人有我无的羡慕和向往,从而获得“平凡生活最美好”的真切感受,能体味、珍惜生活中点点滴滴幸福的情怀。
与在物质生活上过于宠爱孩子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在孩子心理、精神生活上的过于严格。这是当代父母的通病,只是精英家庭表现得尤为突出。
精英父母自身的“标杆”高了,就有了一种潜意识:孩子一定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要给家庭添光彩。在高期望下,父母往往越发苛求孩子。
有的父母习惯了“领导”“老总”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到了家里忘了角色转换,仍像对待下属那样对待孩子,缺乏亲情,挑剔孩子,给了孩子很大的压力也不自知。
孩子在父母的暗示下,也往往对自己高期望高要求,过于追求完美。
因此,精英家庭的孩子成长压力特别大,心理问题也更多些,如焦虑、自卑、自闭,严重的甚至会有自残倾向。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生命。每个生命都有一种创造的冲动。精英家庭应该致力于创造这样一种家庭心理氛围:尊重、平等、信任、激励,以唤起孩子生命的激情,张扬生命冲动的意识,帮助孩子以自己的力量奋起,大胆地追寻自我,实现自我充分而自由的发展。
心灵教育应该成为精英父母们实施家庭教育的必选课
培养世界一流的人才,是精英家庭的教育理想,也是他们努力实践的目标。
我同事的小孩余宙从小就在最好的学校读书,学英语,学钢琴,学绘画,学舞蹈,打高尔夫球。每周必定有文化活动,听音乐会,看画展,旅游。上大学的每个暑假,都到国外旅行。大学毕业后去国外留学。父母的理想就是将余宙送入人家的上流社会。
让孩子像余宙那样从小接触东西方两种文化当然会有一些优势。但要真正掌握两种文化的精髓从而获得真正的优势,恐怕远非外语很溜、会弹琴骑马打球等等就够的。
比如,在把进入哈佛当作孩子奋斗的目标前,父母起码应该清楚:
第一,哈佛大学是以培养世界公民为目标的,该校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及早成为参与发现、解释和创造知识或形成新思想的成员。
第二,你的孩子要具有成为世界公民的理想和潜质。
第三,了解孩子现在就读的学校是否懂得因材施教,是否能提供一个世界公民的基础教育。
第四,自己的家庭是否能够成为一个世界公民的摇篮。父母能否激发、引导孩子思考、探索、创新,自觉自愿地、乐此不疲地向前努力。
第五,从现在起,就要把与哈佛的培养目标相对应的“自我教育”而不是获取知识作为孩子发展的重点,善用各种优质资源,调整、落实对孩子的教育培养。
思雨将儿子以新生第一名的成绩送进某著名大学。可大二时,儿子迷上了电子游戏,成绩单上的红灯越来越多。毕业在即,儿子对思雨说:“我知道你说的都有道理。但我拿自己没办法,我戒不掉。你死了这条心,就当我死了吧。”
还有一些已经大学毕业的人,躲在家里“啃老”还一副怀才不遇的样子,动不动对父母吹胡子瞪眼。像这样不愿长大不愿担当,学习成绩优秀而心理幼稚甚至卑微的孩子越来越多。这种现象反映了在心灵抚育方面的严重缺陷。
人生的成功离不开心灵的健全,人格的完善。
杭州有个顾今昔,夫妻俩都是残疾,且很早就下岗,属于真正的草根家庭,却培养出一个品德高尚、现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女儿。
顾今昔特别注重对女儿的心灵教育。他从不掩饰家庭的贫穷,从而让女儿学会了安贫乐道;他从不以善小而不为,从而让女儿学会了乐善好施、助人为乐;他从不自以为是,善于取人所长,从而让女儿学会了善解人意、博采众长;他自尊但不虚荣,从而让女儿成为人格健全、举止优雅的人;他位卑而精神崇高,从而让女儿在不断攀登高峰的途中能够不骄不躁,稳扎稳打。
顾今昔的案例对精英家长有两点启示:
一,精英父母自身的人格健全应该引起充分重视。现在有不少父母对生活中的种种变数(由穷变富、由富变穷;由尊变卑、由贱变贵等等)往往没有充分的准备,难得有像顾先生这样平和而又积极的心态。
二,要把成功传给孩子,父母首先在家庭中要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让孩子心灵成长,精神丰富。
链接
精英阶层对子女如何进行教育,已成为对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社会问题。精英和富人家庭子女的教育本身有很多独特性,值得我们认真的思索。
一、物质上不宜过分溺爱
大多数富人家庭偏重于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忽视了培养孩子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我国精英家庭子女中,75%在行为上表现出不稳定倾向;15%学习成绩差,甚至沾染了很多不良习气,只有约10%继承了父母的优良品质,成为积极向上、勤奋好学的人。在与中小学老师的交流中,听到这样的反馈,现在学校里最难教的孩子就是“当官的”的孩子和“大款”的孩子。
二、工作忙不是忽视家庭教育的理由
美国第一位华人女部长赵小兰曾经回忆说:“在孩子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爸爸伸出了手,不但使孩子获得了知识,而且增进了父女亲情。这份亲情除了支持孩子度过眼前困境,还成了孩子的终身精神财富。”终日忙碌的父母们,请你们千万要抽出一定的时间关注孩子的成长。
三、利用自身优势培养精英子女
北京某公司的总经理邓和平,鼓励儿子从小就保持好奇心,培养他具有爱动脑、好动手的习惯。当儿子在13岁提出“我能不能和你一起干”的要求时,父亲表示同意。每逢星期日,儿子就来到公司,开始工作。他经过自己的努力,不仅在学校里品学兼优,而且在音乐、体育、科技发明等方面都小有成就,在公司里他的才干也得到了发展和认可。父母还培养孩子懂得关心他人,助人为乐,使孩子从小形成了一些良好的道德品质。这正是社会精荚利用自身优势对子女进行家庭教育的成功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