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建设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00
摘要:工业遗产属于工业文明的产物,是各国工业化进程的见证,而社会的快速发展在世界各地留下了大量废弃的工业遗存,保护和利用工业遗产逐渐成为了全世界关注的话题。“博物馆模式保护”作为主要的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策略之一,在世界范围有许多成功的案例。本文以德国埃森市鲁尔博物馆为例,从历史背景出发,具体分析了其建筑的入口空间、展览空间和交通空间的保护利用策略,并将其总结为形态保护、文化保护和文化保护。最后结合其他学者的看法,对于鲁尔博物馆的保护利用提出了个人观点与建议。
关键词:工业遗产;博物馆模式;保护利用;鲁尔博物馆
Abstract:Industrial heritage is the product of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and the witness of the industrialization process of various countrie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ety has left a large number of abandoned industrial remains in the world. Th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industrial heritage has gradually become a topic of worldwide concern. “Museum Model Protection” is one of the major industrial heritage conservation strategies, and there are many successful cases around the world. Taking the Ruhr Museum in Essen, German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strategies of the entrance space, exhibition space and traffic space of the building from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summarizes it into form protection, space protection and cultural protection. Finally, combined with the views of other scholars, I put forward personal opin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he Ruhr Museum.
Keywords:Industrial heritage;Museum path;Conservation;Ruhr Museum
1 绪论
18世纪以来的工业革命使人类思想和文明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然而经过了两个多世纪的发展变化,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这些曾经辉煌的传统产业逐渐被各种新兴产业替代,而原有的工业生产厂房也逐渐被废弃。如何对待这些工业遗产,渐渐成为世界关注的问题。笔者认为,这些工业遗产是历史上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某一特定时期的产物,也是各国工业发展的见证物,人们应全力对其予以保护和利用,发掘其教育、文化和历史的价值。
2 工业遗产与博物馆式保护
2.1 工业遗产定义
2003年7月,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TICCIH)大会在俄罗斯下塔吉尔召开,其会上通过的《下塔吉尔宪章》对工业遗产做了明确定义:“工业遗产是指工业文明的遗存,它们具有历史的、科技的、社会的、建筑的、经济的或科技的价值,这些遗存包括建筑、机械、车间、工厂、选矿和冶炼的矿场和矿区、货栈仓库,能源生产、输送和利用的场所,运输及基础设施,以及与工业相关的社会活动场所,如住宅、宗教和教育设施等。”[1]TICCIH认为,这些之前用于加工制造货物的工具、用于进行工业生产的建筑及其所在城镇形成的景观等都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艺术价值、科技价值和经济价值。
2.2 博物馆保护模式
博物馆保护模式是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中最为重要的方式之一。这种方式具有较高的真实性,可以最大程度的还原与展现历史时期的工艺生产过程或历史文化背景,激发人们的社会参与感和认同感,如铁桥峡谷博物馆、泰特现代艺术馆等都是较为成功的博物馆式工业遗产保护的案例。当前,对于工业遗产保护的博物馆模式的研究多以区域为单位,特别对于德国而言,以研究整个鲁尔区的区域保护策略较多,而缺少对该区域内具体工业建筑保护利用方法的研究。故本文将以德国鲁尔博物馆为例,对其保护与利用策略进行详细阐述分析。
3 德国埃森市鲁尔博物馆案例分析
3.1 博物馆概况
鲁尔博物馆(Ruhr Museum)(图1)位于德国鲁尔工业区的关税同盟煤矿区内,作为鲁尔工业区内最古老的博物馆之一,其年代可追溯到一个多世纪以前,该馆的前身为工业区内的洗煤厂,在由库哈斯(OMA 事务所)改造后,现成为关税同盟煤矿区的游客中心。该博物馆内部的永久性展区分为“现在-记忆-历史”三个篇章,并有超过6000种不同门类与形式的展品,使人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这片区域的历史与自然文化背景。
3.2 背景
3.2.1 鲁尔工业区(Ruhr Area)
鲁尔工业区位于德国西部,其范围内包含53座城市,如埃森、多特蒙德、杜伊斯堡等,总占地约为4593平方公里。这里曾经为欧洲最大、人口最密集的重工业区,被称为“德国工业的心脏”。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生产结构单一的鲁尔工业区不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且此时的工业区也趋于发展的饱和状态,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逐步显现,于是人们的生产生活开始逐步向德国南部转移。
图2 关税同盟煤矿区改造后地图,该区内三个区域XII号矿井(Shaft XII)、竖井1\2\8 (Shaft 1/2/8)和焦化厂房( coking plant)在图中分别以红色、绿色、蓝色标识,其中鲁尔博物馆位于XII号矿井(Shaft XII)区内。(资料来源:www.zollverein.de;图片编辑:作者)
3.2.2 关税同盟煤矿工业区(The Zollverein)
关税同盟煤矿区(图2)位于德国西部埃森市(Essen),是鲁尔工业区的象征,也是欧洲传统重工业发展的代表地区,其工业园区内建筑所体现的“包豪斯学派”思想更是现代工业建筑的典范。该矿区占地约100公顷,始建于1847年2月,关闭于1986年12月。2003年,雷姆·库哈斯(OMA 事务所)同来自埃森的建筑师B?ll和Krabel对该工业园区进行了总体规划改造,同年洗煤厂的大规模修整也开始进行。2010年,由洗煤厂改造为的鲁尔博物馆开始正式对外开放。
3.2.2 洗煤厂(The Coal Washery)
图3 洗煤厂改造前实景(资料来源:www.dienerdiener.ch/en/project/ruhr-museum-at-zollverein)
洗煤厂(图3)即为鲁尔博物馆的前身,其属于关税同盟XII号矿井的一部分,其建筑体量是关税同盟煤矿区中最大的——长90米,宽35米,最高45米,由建筑师Martin Schupp和Fritz Kremmer设计,建于1932年。这座建筑外形体现着明显的“包豪斯学派”思想:钢结构的骨架,水泥和砖块构成的钢框架外的立面,与墙壁齐平的带型窗等,整体外观无壁柱、雕刻、花饰等繁重装饰,但通过对窗格与墙体材料的搭配和处理,也显得简洁、朴实。而连接各建筑体块间的狭长通道则是服从于这座建筑的功能——即将煤从约1000米深处提取出的石头中分离。具体运作流程为:①将原煤倒入该建筑顶部的机器中 ②将其向下运输并用水分离(故为洗涤) ③根据石头和煤的尺寸和质量对二者进行分类 ④在二者在运上传送带前被储存进沙坑中,在那里石头和煤被各自分类,分出来的煤炭将送至钢铁车间用于生产钢铁。由此可见,这座洗煤厂实际上更类似于一台用于分类、整理、中间存储和分配煤炭的“巨型机器”。
3.3 建筑改造方法
3.3.1 入口空间处理
显然,将一台大型“机器”改造为一栋建筑并不容易,难点之一便是这台机器并没有一个所谓的出入口。对于工人,平常使用这台机器即靠简单的钢梯出入,但是作为一个建筑,出入口又何在。建筑师对于此的解决方法简单却十分有效,即利用煤矿的生产流程方法来处理参观者进入这座博物馆的形式——通过在建筑外设置一台自动扶梯,将人们直接送至24m的高度,仿佛“倾倒”进这座建筑中,而游客的游览路径即为一层一层地向下参观,如煤矿之于这座“机器”一般。
3.3.2 展览空间处理
表1:博物馆各层功能分布图 (来源:作者自制)
对于一栋拥有一个多世纪历史的建筑而言,这座建筑的旧有部分也成为了这座博物馆展品的一部分。如何在保留建筑内部原有的结构与设备的同时,也能将其整合进如今的展品中,成了该博物馆最大的特色之一。
处理手法便是巧妙的划分层高。这座博物馆没有按照常规建筑所谓的一层、二层、三层等来确定层数,而是根据高度将建筑划分为了0m、6m、12m、17m、21m、24m、30m和45m,这样的水平切分使每层能形成不同的建筑空间与平面形式,从而可展现不同的机器结构与建筑结构形态,而布展者又可根据层高与空间的不同,布置了不同的展品(表1)。这样的处理使原有的机器与结构本身成为展品的同时,也可以成为展览展品的媒介,从而将这些原本的庞然大物与展览空间完美结合(图4-5)。
图6 24m层高平面图(资料来源:www.detail-online.com/article/ruhr-museum-14210/)
24m为游客进入这座建筑的层高(图6),其入口一侧为钢结构列柱形成的宽敞空间,主要安排了游客中心、商店、咖啡店等服务空间;而另一侧的尽头则为博物馆的入口,保存下来的巨大的机器形成了一条有轴线的序列空间,引导人们穿过这些历史的沉淀物而到达博物馆入口。24m以下的三个层高(17m、12m、6m)则服务于展览空间,分别从三个方面(现在-记忆-历史)介绍了鲁尔工业区的概况。游客们可以跟随着之前煤矿“行走”的路径从上部一直走到底层,也从“现在”走到了“历史”。
“现在”展区(Present)位于洗煤厂的17m(图7),这里曾经是分类整理石头和煤矿的区域。将“现在”作为该博物馆的开始部分,意在希望使游客首先明白鲁尔工业区并非政治层面的边界,也不是自然景观或行政单元,而是一片繁荣的重工业区。值得一提的是,该层的展品利用了现代的展示墙进行展览,而非原有的结构或重型机器。建筑师选用白色作为展览隔墙的主要颜色,同时使用聚焦照明与柔和饰面,与原建筑内深色粗糙的内壁形成对比,用简洁的形态衬出工厂内丰富的工业细节。
图8 12m层高平面图(资料来源:www.detail-online.com/article/ruhr-museum-14210/)
图1712m“记忆”展区内景 (资料来源:作者自摄)
“历史”展区(History)位于6m(图9),这一层通过建筑结构与存留下来的机器形成了一条近100m长的空间轴线,而展品则穿插于其间或置于这些机器上。该层展览回顾了200多年前的工业化历程对鲁尔工业区的影响,也展现了这片区域是如何从之前的农业景象一步步转变成了欧洲最大的钢铁煤矿生产地,并成为欧洲现代经济与服务的枢纽中心。
图10 连通博物馆四层空间的主要楼梯
(资料来源:作者自摄)
除了必要的疏散楼梯外,连通博物馆四层楼空间的主要楼梯也成为了这座博物馆最迷人的部分之一。该楼梯设于整个博物馆一端的尽头,光滑的现代建筑材料与原有建筑的粗糙内壁形成对比,而楼梯扶手处及踏步间隙处橙色的灯光照亮了整个昏暗的楼梯间,其形态更使人联想到流动的钢水。穿梭于其间的人们仿佛置身于一处巨大的炼钢厂,时时提示着人们这片区域曾经存在的历史(图10)。暗淡与明亮、粗糙与光滑,建筑师没有简单的做旧如旧或完全创新,而是利用色彩与材料的碰撞,在旧与新中找寻历史与现在的对话,并用现代的语言将这部内部加建的楼梯成功融入进这座古老的建筑中。
4 总结与思考
综上,本文主要以鲁尔博物馆为例探讨了博物馆模式下的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其主要保护与更新方法可归纳为形态保护、空间保护与文化保护(表2)。具体为:
1.形态保护:建筑师对原洗煤厂的外观未做大幅度改动,几乎完全保留了原有建筑外部形态所体现出的“包豪斯学派”思想,仅在入口处加建一部自动扶梯,与原有建筑外形相协调,给参观者展现了较为完整的历史面貌;
2.空间保护:建筑师保留了该建筑内原有的大量机器设备,并将其巧妙融入展览空间中,使这些结构设备在形成博物馆内部空间的同时自身也成为了展品的一部分;并在30m层高处设立未改造厂房空间,给参观者提供多样体验。
3.文化保护:建筑师通过现代的建筑语言来呼应对于该地区传统文化的尊重,或通过设立教育活动平台来传播传统工业文化,如该博物馆内的一部主要楼梯通过色彩、材料与形态的处理来呼应传统钢铁加工制造流程,又如在博物馆内设立的教育讲堂可播放纪录片或设立讲座使参观者更加了解工业生产流程。
表2:博物馆保护方法与策略总结(来源:作者自制)
当然,鲁尔博物馆的改造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分为以下三点:
首先,有学者认为为了达成再利用为博物馆的目的,洗煤厂进行了大幅度改造,使本来的“大型覆盖式机械”改造成了一个实实在在的建筑,这没有有效保护遗产的真实性。固然,改造后的博物馆内部空间对于还原整个洗煤厂原貌确实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是“完整保护”方案与“更新再利用”方案间总是会存在一定的矛盾,如若想“更新再利用”必然会在不同程度上对于原有的完整性有所破坏,反之则可能不能达到“再利用”的目的。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处理二者的平衡关系,完整保护的应是遗产中最有价值一部分,而更新再利用的部分也应做出合理的让步,并与完整保护的部分有机结合,以达到整体的均衡协调。
其次,该博物馆内部空间虽与原有设备结构有较好结合,但是仍缺少一些更加直观展现煤矿加工过程的体验式展览模式,可以尝试设置一些装置或利用科技手段,将煤矿在这座建筑内的真实加工流程在建筑空间或机器设备上做出更立体真实的展示,使参观者对建筑内保留的结构设备有更深入具体的了解。
第三,该博物馆所处区域周边还存在有一定数量的可参观建筑,但其缺乏与周边建筑设施一定的联动性,可以考虑多方的协同作用,如加建廊道连接或采用商业宣传手段等,以产生更多的综合效益。
以上对于博物馆模式下的工业遗产保护策略的探究仅是对于鲁尔博物馆改造案例的总结,对于其他工业遗产保护的博物馆模式策略,应更多的考虑其工业遗产价值、规模和区位等方面因素,还应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因素对其的影响,在充分挖掘与理解原有建筑特性后,做出最为合适的工业遗产保护策略。
参考文献:
[1]薛林平.建筑遗产保护概论[M].(第1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2]张文卓,韩锋.工业遗产保护的博物馆模式——以德国鲁尔区为例[J].城市研究,2018:102-108
[3]马航,苏妮娅.德国工业遗产保护和开发再利用的政策和策略分析—以北威州鲁尔区为例[J].城市规划与设计,2012,1:28-32
[4]https://www.ruhrmuseum.de
[5]https://www.detail-online.com/article/ruhr-museum-14210/,2010-5-3
[6]https://www.zollverein.de/erleben/ruhr-museum/
[7]http://www.cultures-of-history.uni-jena.de/exhibitions/germany/the-ruhr-museum-at-zollverein/,2014-6-5
[8]Ricardo Hernandez , A Former Coal Washing Plant is Now The Ruhr Museum , https://www.yatzer.com/the-ruhr-museum-hg-merz,2011-6-27
[9]http://www.dienerdiener.ch/en/project/ruhr-museum-at-zollverein
[10]https://baike.baidu.com/item/鲁尔工业区/9142351?fr=aladdin
论文作者:施佳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9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22
标签:鲁尔论文; 博物馆论文; 建筑论文; 工业论文; 遗产论文; 洗煤厂论文; 这座论文; 《防护工程》2019年第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