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WTO后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_劳动密集型产业论文

加入WTO后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劳动密集型论文,中国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产业论文,WTO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952(2002)08-0064-07

一、中国加入WTO 后劳动密集型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和现实性

(一)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持续发展的可能性。为了更清楚地说明这一观点,我们不妨构建一个世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供求矩阵:按供求的来源,把供给分为外国供给、中国供给,需求也分为外国需求和中国需求(见表1)。

表1 世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供求矩求

供求来源 外国需求 中国需求

外国供给 1.外国供给、外国需求2.外国供给、中国需求

中国供给 3.中国供给、外国需求4.中国供给、中国需求

1.外外市场。指由外国的企业提供劳动密集型产品去满足外国消费者的需求。众所周知,中国人口众多,劳动力供给充足,劳动力价格低廉,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方面具有很强的成本优势。1999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曾对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制造业的工资报酬作过测算,按各国(地区)货币与美元的汇率换算后,1998年制造业的周平均工资如表2所列。

表2 1998年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制造业的周平均工资

国家和地区

中国大陆

印尼 菲律宾 泰国 马来西亚 韩国 中国台湾 中国香港

周工资(美元)30 31.7 47.458.377.9 243

328.9 436.6

比值1

1.07 1.581.94 2.6 8.12

10.96 14.6

资料来源:《国际商报》1999年。

表2数字说明,中国大陆制造业的工资为亚洲最低。 由于这一优势,中国大陆加入WTO 后,从事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的外国企业无疑会对其全球战略进行调整,把生产集中在中国,然后再把产品返销到外国市场。比如,全球第一大运动鞋供应商美国的耐克公司,其在欧美销售的几乎所有的运动鞋都是按照这种模式生产出来的。

2.外中市场。指由外国的企业提供劳动密集型产品满足中国的消费者需求。中国有13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近1/4。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比如鞋、服装、自行车等大多是生活必需品,其市场规模与人口数量呈明显的线性关系。随着入世后中国市场准入度的不断加大,中国市场成为必争之地。套用松下公司一位经理的话就是“不能在中国取胜,就会在全球败北。”在他们进入中国市场时,本地化将是他们主要的经营模式,即把工厂直接设在中国,在中国就地生产、就地销售。其原因一方面是为了节省成本,比如利用廉价的劳动力、减少运输费用、绕过关税壁垒。另一方面,由于贴近市场可以更好地满足中国消费者的需求。比如中国的自行车市场,庞大的市场需求规模使外资纷纷在中国独资或合资设厂,使中国成为世界自行车的消费王国和生产王国。

3.中外市场。指由中国企业生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去满足国外消费者的需要。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贸出口每年以两位数的增长速度上涨,出口商品结构中像纺织品、服装、玩具、自行车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中国加入WTO后,可以享受全球多边贸易的利益, 同时也可以利用WTO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处理中外贸易争端, 减少外国针对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反倾销行为,使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成本优势真正转化为竞争优势。西方学者特勒和威利(Tyela and whally,1990)用一般均衡方法估计出,如果同时取消“多种纤维协定(MFA)”和发达国家对纺织品的关税,中国福利所得为18.27亿美元/年,但如果仅取消MFA,则中国福利所得为9.44亿美元/年。1995 年哈里森(Harrison)估计取消MFA后,中国每年可获得超过20 亿美元的贸易和生产效应。1998年李善同等人运用动态CGE模型模拟出与未加入WTO的基准方案相比,加入WTO后的2005年中国劳动密集型行业可得到显著发展,其中,纺织业产出增长24.2%(与基线相比),服装业增长71.1%。难怪香港的一位学者说:“在三五年以内,中国的纺织品出口将占世界的三分之一,中国的玩具将占世界市场的一半。”

4.中中市场。指由中国自己的企业提供劳动密集型产品满足国内消费者的需求。中国13亿人口的大市场,为中国国内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由于中国目前劳动力成本低、配套生产能力强,使中国企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像发达国家那样,把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外生产后运回国内销售。也就是说,中国企业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满足国内需求时,将生产地放在国内在相当长时间内仍是个理性决策。

(二)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持续发展的现实性。上面的矩阵分析说明中国有成为世界劳动密集型产品集中地的可能。但这种可能性能否变成现实性,按照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的《国家竞争优势》(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一书中的“钻石理论”,主要取决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世界上是否具有持久的竞争力。

1.生产要素。很明显,中国具有劳动力这一生产要素的禀赋。曾有人作过这样的测算:如果想办一个100人的服装厂,中国台湾只有85人可供给,韩国只有80人可供给,而中国大陆有130人可供给。 我国的劳动力资源优势有别于发达国家所具有的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方面的优势。劳动力优势更倾向于成为一种长期的优势。我们有大量供给的、难以跨国流动的廉价劳动力资源,而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都会利用WTO 规则所提供的便利来与之匹配,从而使们的资源配置更趋合理,经济效率进一步提高。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中国在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的确有优势可言。

图3 国家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

2.需求条件。某个产业产品或服务的国内市场需求性质。如前所述,中国有13亿人口,而且大多数劳动密集型产品又是生活必需品。中国庞大的人口规模以及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这种特性为中国成为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集中地提供于强而有力的支撑。中国的食品加工业、纺织业、服装业以及自行车产业完全得益于强大的国内需求。

3.相关及支持性产业。国内某一产业和其它具备国际竞争力的相关性产业的有无。日本的工具机产业能够在国际间称雄,是因为日本的数值控制器、马达、相关零部件产业也是世界一流的。拿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中的纺织业来说,它的发展主要得益于中国长期以来对棉花生产的重视,对轻纺工业的优先发展以及纺织机械业的技术进步。

4.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和同业竞争。国家对企业如何进行创造、组织、管理以及国内竞争管理的条件。拿中国的自行车行业来说,上海的凤凰、永久,天津的飞鸽以及安阳的飞鹰等几大国营企业品牌的充分竞争,使中国培养出了一大批技术人才和很强的零配件配套能力。这也为后来中国自行车生产的百花齐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加入WTO 后劳动密集型产业可持续发展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

(一)对解决剩余劳动力的就业、促进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劳动力增长进入高峰期,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特别突出。根据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推算,2002年全国将新增劳动年龄人口1400万人左右,比上年增加300万人。若按劳动参与率70%测算, 将新增劳动力近1000万人,比2001年多增200万人。再加上2001年结转的1400 多万城镇失业和各类企业下岗人员,全年有就业需要的劳动力供给总量将比2001年增加120万人以上, 劳动力供过于求的压力将比上年进一步加大。加入WTO 后,我国的农业、石化、汽车以及金融、保险等行业将受到较大冲击,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步伐相应加快。企业破产、兼并、重组和转制力度也将进一步加大,国有企业和弱势产业的就业岗位大量减少,结构性失业问题将更加突出。就业岗位总量的不足导致的失业以及结构调整导致的失业,迫使我们必须大力加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这对促进社会稳定,保障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二)有利于增加和保障农民的收入以及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首先,近年来,我国国内主要农产品供过于求,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入世后廉价农产品进口增加,将使农民增收面临新的挑战。例如:吉林的粮食商品率、商品粮输出量、玉米出口量等多项指标居全国首位,粮食商品率达60%,比全国的平均水平高出近一倍。在吉林农民的收入中,来自粮食生产的收入占家庭收入的60%—70%。以往吉林每年要销往南方1000万吨,出口约300万吨,但2001 年由于对外开放程度的加大和国外低价粮食的冲击,传统的“北粮南运”流通格局受阻。而沿海地区的企业想要买质量好价格低的产品,它们当然倾向购买进口农产品。因此,不难预期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将有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转向城镇和非农产业寻求新的就业机会,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对解决这一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次,社会弱势群体也是近年来社会关注的重要对象,他们之所以是弱势群体,是因为他们文化程度低,没有技术,且年龄较大。根据1999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结果:在下岗职工这一群体中,大专以上仅占7.9%,中专高中及相应学历占38.4%,初中及以下却占了53.7%;35~46岁的占42.3%,46岁以上的占21.7%。35岁以上的失业者合计达64%。文化程度低以及年龄偏大使他们难以自我更新知识,对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强烈的依赖性,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对稳定他们的收入来源,改善其生存发展条件意义重大。

(三)私人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途径。私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就得益于此。由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投入少、产出快,成为私人资本原始积累的首选途径。目前国内许多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都是从事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如宁波市的服装企业群落,绍兴县的纺织面料生产企业群落,永康市的小五金生产企业群落,海宁市的皮革皮件生产企业群落,嵊州市的领带生产企业群落,桐乡市羊毛衫企业群落,温州市的皮革、服装、低压电器、标牌微章、钮扣、打火机、灯具和眼镜等企业群落。江苏省吴江市的盛泽、坛丘、南麻的丝织业,七都的电缆电线业,横扇的羊毛衫生产基地。河北省高碑店市的箱包业,安平县的丝网业,辛集市的皮革业,容城县的服装业,安新县的鞋业,安国市的药材加工业等企业群落。从上面列举的情况可以看出,所有这些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无一例外的都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就连国内著名的家电企业广东的格兰仕集团,也是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进行的原始资本积累。

(四)为中国企业学习外国的先进管理和先进技术提供了一个平台。企业是“三分经营、七分管理。”对劳动密集型产业来说更是如此。为了保持成本优势,它要求结构分明的组织和责任;以满足严格的定量目标为基础的激励;严格的成本控制;经常详细的控制报告等。当中国成为世界劳动密集产业的集中地时,这为我们更好地向外国同行学习提供了机会。组装在电脑这个高科技产业里是劳动密集型的,所以联想在电脑行业里做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樊纲,2001),它得以发挥了我们的要素比较优势。在给国外大厂商做销售、组装的过程中,通过跟人家交往,学到了人家的管理、学到了人家的技术、学到了人家的营销、学到了人家的市场经验,那些大厂商出钱给他们搞培训,请他们到市场上去看,就这样,联想逐步积累起了免费的、低成本的知识,然后逐步进入到研发阶段。他们现在的研发虽不是核心技术,而是研发市场模式,但毕竟是研发自己的东西了。

三、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障碍

(一)来自中国经济发展中产业定位的“冒进主义”思潮。谈到我们国家在世界市场中的产业定位,一些人开口就讲要发展高科技产业,说什么高技术产业利润高。其实,这里面也要认真分析中国的特殊条件,我们有什么优势?高新技术产业确实是我们将来要发展的,但是高新技术产业可能是我们目前没有优势的产业。而我们现在有竞争力的产业和将来作为本土市场发展空间比较大的产业,恰恰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现在我们能够在国际上卖出去的东西基本上也是传统的劳动密集产业的产品。发展经济学里面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适当的技术,它不是最新最好最高的技术,而是最有竞争力的技术,是符合你现阶段发展能力、符合你现阶段发展优势的技术。另外,由于人口众多的现实,我国入世的根本意义就是通过一个更好的国际资本流动和贸易的环境,来发挥自身劳动力丰富的资源比较优势。入世后,我国应该确立以就业为核心的经济政策,继续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应该支持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发展,尽管它们技术含量低,规模小,效益差,但它们是吸收劳动力的主渠道。宁可不顾高失业率,也要搞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企业的观点对于缓解就业压力、解决严重的就业问题是有害的。因此,那些脱离中国产业发展的历史和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瞧不起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思想,极大地阻碍了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低下。中国目前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仍然是粗放型的,目前所具有竞争优势仍建立在“赫克歇尔—俄林”所谈的“禀赋”优势上面,通俗一点说就是劳动力多、价格低所形成的优势。拿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来说,我们的优势并非建立在劳动生产率上面,而是建立在“廉价”基础之上。

(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技术投入不足。由于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重视不够,以及劳动力供大于求,劳动力价格低廉,使劳动密集型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拿劳动密集型产业中的纺织业来说,从事科技劳动的人员数量、R&D经费的投入等都存在严重不足(见表4)。

表4 纺织业技术创新变化分析(1992—1998年)(人,千元)

19921993199419951996 19971998 平均增长%

人力资源投入 81428733701963345475 48014535-6.2

R&D投入 442112 634829 555828 694423 663226

434321 246766 -6.3

LME技术开发投入 1683712 2168112 2057431 2166603 1795449 1569442 1422137 -2.2

LME技改投入 n.a.

n.a.

n.a.

n.a.

9981159 5571095 23588

-33.3

LME新产品销售收入/销售收入(%)8.3 11.26.6 5.8 7.3 7.1 8.6

注:LME是大中型企业的简称, 人力资源投入指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数,技改投入包括技术改造经费、技术引进经费及配套经费之和。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科技统计鉴》(1993—1999年)整理计算。

表4中数据显示,1990年代以来我国纺织业技术创新已明显减弱,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创新投入持续下降。二是设备落后,大中型纺织企业电子化和信息化进展缓慢。由于技术落后、设备陈旧,使纺织业的物耗、能耗在1990年代持续上升,纺织品国际竞争力持续下降。

(四)工人的绝对劳动时间长,待遇差。目前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之所以具有相对的成本优势,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延长工人的绝对劳动时间,以及压低工人的工资而形成的。在劳动密集型行业,比如纺织、服装、玩具用工中,女性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这不仅仅是因为女性比男性更适宜从事诸如制衣、装配等简单劳动,更重要的是:第一,雇用女性使工厂有可能以女性的体力不如男性等借口来减少工资支出,降低劳动力成本;第二,女性相对于男性来说,对于工厂任意延长劳动时间,降低劳动待遇的反抗要小得多,她们更听话,更容易管理。

(五)劳动密集型产品受到国外的反倾销阻碍较大。据世贸组织统计,1987~1997年,中国产品遭受反倾销最终裁定案件共157起,其中纺织品15起、鞋11起、塑料制品7起、加工食品4起、皮革1起、玻璃及陶瓷制品4起、基本金属30起、矿产品5起,这8 个典型劳动密集型行业累计77起,占全部案件的49%。我国劳动密集型行业遭受的反倾销攻击不仅表现在案件数量多,而且多为金额巨大的要案,涉案金额超过1亿美元的对华反倾销大案约90%为劳动密集型产品。中国目前已成为滥用倾销指控受害最大的国家。到2001年已积累有30多个国家对我们提出过反倾销控诉。加入WTO后, 我国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过去在遭受反倾销围攻中面临的两个关键问题依然存在:其一是对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提出反倾销指控的国家有不断增长的趋势;其二是外国对华反倾销的歧视性政策不会有太大变动。我国出口产品频遭反倾销调查并被大量征收反倾销税,一个主要原因是:一些国家把我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在判定是否存在倾销时,往往用替代国方式。虽然中国可以根据透明度原则,要求各国解释对中国实行歧视性做法的原因;中国也会据理力争,表明自己并不属于非市场经济国家,并可能通过世贸组织争端解决规则和程序来解决反倾销争端,但尚不足以改变中国的不利地位。

四、如何促进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持续发展

(一)实施“科学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进一步降低产品成本。众所周知,我国的劳动密集产业的发展是在经济快速发展、出口大幅增长和劳动力成本极低的背景下,走“粗放式”的发展道路。但随着我们经济的发展,工人的工资收入不可能总是这么低,工人的工作时间不可能总是这么长,工人的劳动强度不可能总是这么高,对女工的工资待遇歧视不可能总继续下去。到了那一天,我们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靠什么在世界上继续保持竞争力呢?很明显是要依靠科学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走“集约式”的发展道路。泰勒在《科学管理原理》中提出:要广泛应用时间研究和动作研究,并以此来寻求做任何特定工作的最佳方法;要尽可能对工人进行培训,从而使他们自己和他们的公司都取得最大成就。他说:“经理人员最重要的目的应该是培训和发掘企业中每个工人的才干,使每个人尽他天赋之所能,以最快的速度达到最高的效率”,他的这种思想和我国许多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企业靠延长工人的工作时间、经常开除工人是格格不入的。同时,他还着重强调资方与劳方的合作一致,指出“除非雇员也一样富裕起来,雇主的富裕是不会长久的:反之亦然,给工人以高工资而又使雇主的劳工费用降低是完全可能的。”他的这种思想和我们许多企业中任意压低和克扣工人工资是水火不容的。在20世纪初,在美国率先采用科学管理思想的企业中,它们的工人比他们周围具有同样能力的工人能多挣30%—40%的工资,而雇用他们的企业也比以前更兴旺富裕。在这些公司里,每个人和每部机器的产量平均都翻了番。

(二)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提高产品的质量形象。任何行业的竞争手段有且只有两个途径,即降低成本和提高质量。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要实施可持续发展,保持持久的竞争力光有成本优势还不行,还必须在国内外市场上形成一个良好的质量形象。要想达到这一目的,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便是全面质量管理。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管理哲学,它要求全过程、全部门和全员参与质量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和稳固一个庞大的消费者群体。全面质量管理强调全过程质量管理,正如著名质量管理学者朱兰(Joseph M.Juran)在其《质量管理手册》(quality control Handbook)一书中所说的那样:“生产过程应当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而不是在生产线的最后一个环节上等待,给不合格产品点数。”事实上,我们国家许多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质量管理远没做到全过程、全部门和全员性,质量控制只停留在质量部门的质检人员上。大家知道,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的很多环节是靠人手工来操作,手工操作不像机器那么稳定,没有全面质量管理,很难保证稳定可靠的质量。日本经济之所以在战后迅速掘起,朱兰在1980年说:“根据我的经验,日本的成功是建立在高质量产品的基础上,这一点一直被西方商业界所忽视,他们错误地认为给日本带来了成功的除了低价格外没有其它原因。”

(三)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就其本身而言并不重要,但是,技术进步一旦强化了某种产业的竞争优势即造成成本下降和质量提高,那么这种技术就举足轻重了。我们对技术发展的选择就要以此为依据。理论研究表明:中国加入WTO后, 对于我们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无论是推动通用技术发展还是推动劳动密集型行业的行业技术发展,我们都可以得到贸易利益和推动经济增长。对于不具比较优势、资本相对密集、 技术先进的产业发展则要慎之而行(尹翔硕, 2001)。具体地说,对于一个劳动有“剩余”的国家来说,现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技术进步不仅不会与现有比较优势发生矛盾,而且还可以增加就业,改善收入分配,并弥补要素供给方面的缺口。即:对于一个存在着“无限劳动供给”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如果原来经济中就存在着资本不足和劳动过剩的缺口,发展技术先进、资本相对密集的部门会使这一缺口加大。但是如果这个相对落后的国家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技术进步,则将有助于弥补这一缺口。很明显,特定的行业技术进步在一国没有比较优势的部门发生,会导致经济增长与利用比较优势的矛盾,从而可能会引起失业或收入分配的恶化;但是,如果这种技术进步是在原来就具有比较优势的部门发生,它便不会与比较优势的利用发生矛盾,从而不会导致失业或收入分配的恶化。由此可见,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技术改造,进一步强化了其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是我国加入WTO 后技术发展的有效路径。

(四)对来自国外针对中国的反倾销行为,企业应积极应诉,政府也要提供支持。据外经贸部有关资料估计,截至2001年底,世界共有30个国家对中国提起反倾销和保障措施案件480起,累计出口损失超过100亿美元,并因此造成大批人员失业。就近几年情况看,国际反倾销案件主要针对的国家和地区排在前列的首先是中国大陆,其次是韩国、日本、中国台湾。对中国提起反倾销案件最多的是欧盟,其次是美国、印度和澳大利亚。面对众多的国家提出如此之多的反倾销。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成本再低,质量再好,也很难打入国外市场,竞争力更无从谈起。近十年来,中国出口反倾销的绝对胜诉率(无税和无损害结案)只有37.5%,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一是舍不得花钱;二是一些企业对反倾销“搭便车”的心态非常普遍,即便是一些大中型企业也想让别人掏钱打官司,自己坐享其成。三是中小型企业因为基础比较弱,几乎没有实力应诉;四是中国的律师没有能力进行反倾销案件辩护,企业只好请国外律师团。仅此一项费用就难以支撑。况且万一企业败诉,国家对企业也没有任何保障。

加入WTO后,为保证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 政府应做好多方面的工作,比如具体指导企业在“打官司”前期应当如何准备。在此方面,香港贸发局从政府的角度起到了必要的作用。香港中小业主也同样面临着请不起律师团的问题。为了保护这些企业,由政府出钱请知名律师,使企业的产品从走出去那一天起,就做好了应对反倾销的准备工作。而中国大陆企业在反倾销应诉中来自政府实质性的帮助不多。因此,很多企业建议,中国外经贸方面的官员和驻各国的大使、参赞等,应该多亲临一些听证会和法庭,这对积累应对反倾销方面的经验大有益处。

标签:;  ;  ;  

加入WTO后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_劳动密集型产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