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创造立国”政策下的日本大学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日本论文,科学技术论文,政策论文,大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5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9468(2004)02-0097-06
一、“科学技术创造立国”政策的背景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的日本战后第三次大学改革正在以“国立大学法人化”这一新的目标向前推进。影响这次改革的因素除了90年代初“泡沫破灭”之后经济发展的长期低迷状况和90年代初开始高等教育适龄人口的持续减少之外,日本政府制定的以科学技术作为国家经济与社会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与先导、“科学技术创造立国”的政策也是主要因素之一。
“科学技术创造立国”政策出台的主要背景因素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对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及其存在的问题的充分认识。这些认识反映在日本政府及有关组织机构的相关文件、出版物中。例如,日本政府2001年3月制定的《科学技术基本计划》中写道:“在被称作科学技术世纪的20世纪中,科学技术的惊人进步给世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在以量子力学、分子生物学等为代表的物理、化学、生命科学等学科的迅速发展和技术的飞跃进步之基础上,发达国家的人们享受到了富足的生活,并延长了寿命。但同时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即可能威胁人类社会与地球环境也日益显现出来”。[1]曾经作为文部省咨询机构存在的学术审议会在1999年提出的咨询报告《以科学技术创造立国为目标整体推进我国的学术研究》中这样认为:“在20世纪以发达国家为中心的人类社会生活获得飞跃发展这一点上,对科学技术作为文明的支柱所发挥的作用应该给予高度的评价。但是,追求效率、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这样的词汇也让人想到‘20世纪式的科学技术’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和产生的种种问题。……21世纪的学术研究以及作为学术研究之核心与基础的科学技术必须克服‘20世纪式的科学技术’给人类文明带来的困境,在新的价值观指导下为我国及世界和人类的发展、为新的文明的建设做出贡献。”[2]关于科学技术在战后日本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是为许多政府文件及出版物所肯定的。战后,日本“实现了在废墟之上的奇迹般的复兴,其主要原因首先是教育的普及与提高,其次是科学技术的质与量两方面的发展。其中不用说以学术研究为基础培养高级人才的大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3]。
第二,战后形成的科学技术发展模式面临着转型的必要。“迄今为止我国的技术革新主要是通过支付不太高的专利使用费引进欧美发达国家的基础性、创造性技术,在技术的应用及产品化上下工夫,可以说是一种以追赶为特点的发展。因此在世界范围内专利等知识产权保护日益加强的今天,随着追赶的基本结束,如何解决我国基础性、独创性研究开发能力的薄弱就成为一个重大的课题。”[4]依赖或利用外国的基础性、创造性技术发展促进本国的技术革新,这确实是战后相当长时间内日本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样式。日本与欧美主要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在技术贸易额的输出与输入比上的差距可以从一个侧面说明这一点。例如,1971年,技术贸易额的输出与输入比美国10.52,英国1.07,德国0.39,法国0.30,日本0.13(输出与输入比大于1,表明技术贸易额的收多于支;小于1,则支多于收)。1990年时,上述几个国家技术贸易额的输出与输入比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日本仍然是输出与输入比最低的国家(美国5.31,英国0.85,法国0.67,德国0.52,日本0.41)。[5]由主要是技术的引进、应用向重视基础性、独创性研究转变,这是近十多年来日本政府科学技术政策的主导方向之一。
第三,由于经济发展的长期低迷等原因造成的研究经费不足、研究设施老化等状况可能给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日本政府制定的《科学技术基本计划》中有这样一段分析,“20世纪90年代前期,占我国研究开发经费总额80%的企业研究开发经费减少了。不仅如此,大学、国立研究机构等的研究条件趋于恶化,企业、大学与政府在研究开发方面也未能很好地相互结合,由此产生出对科学技术发展的现状和产业竞争力下降的担心”。[6]从日本与其他一些发达国家科研经费的比较来看,虽然日本的科研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较高,但是政府支出所占比例较低。例如,1990年日本政府支出所占研究经费总额和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分别为17.9%、0.52%,而美国为41.5%、1.09%,德国为33.8%、0.93%,法国为47.5%、1.13%,英国为34.1%、0.72%。[7]而受政府投入不足影响的正是在日本科学技术特别是基础研究的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国立大学和研究机构。因此,这也成为“科学技术创造立国”政策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
第四,已经具有的科学技术水平成为“科学技术创造立国”政策制定的基本依据。一般来说,政府制定政策时总要以政策能够实施所必须具备的客观条件为基础。日本政府制定“科学技术创造立国”政策所依据的主要客观条件之一是日本科学技术已经达到的水平。衡量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可以有多种指标、多样方法,这里仅从自然科学论文的发表数量和被引用次数的比较来窥其一斑。根据物理学领域的INSPEC、化学领域的Chemical Abstracts、工学领域的COMPENDEX和医学领域的EMBASE这4个权威性的论文数据库的统计,1993年日本学者发表的论文数量物理学领域、化学领域、工学领域均为第2位,医学领域为第3位。另根据SCI的统计,1990至1994年的论文被引用次数,日本的农学、化学、材料科学排第2位,生物学、临床医学、物理学、药理学排第3位,工学、微生物学排第4位,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神经科学、动、植物科学排第5位。[8]这些数据表明日本学者发表的论文的数量与质量虽然还远不及美国,但是已经赶上甚至超过了欧洲诸国。由此,日本政府或许得出了日本的科学技术已经具备了以其作为立国之本的水平这一结论。
二、有关的政策文件
在上述背景因素影响下日本政府制定的“科学技术创造立国”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我们可以就有关法律、计划、报告等做些归纳整理。
(一)法律
用法律体现政府的政策、或者说以法律作为政府政策的主要依据,这是日本国家行政制度的特征之一。“科学技术创造立国”的政策也不例外,体现这一政策的法律主要是1995年制定的《科学技术基本法》和1998年制定的《关于促进大学等机构的技术研究成果向民间企、事业单位(个人)转移的法律》。
《科学技术基本法》由五章组成,第一章总则,第二章科学技术基本计划,第三章研究开发的推进等,第四章国际交流等的推进,第五章关于科学技术学习的振兴。在第一章总则中明确规定了振兴科学技术的基本方针。“鉴于科学技术是我国及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基础、有关科学技术的知识的积累是人类智慧的财产,振兴科学技术必须重视充分发挥研究者及技术人员的创造性,并以协调人们的生活与社会及自然的关系为目的。在振兴科学技术的过程中,必须充分注意各研究领域研究开发能力的均衡发展、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三者的协调以及国家研究机构、大学、民间机构之间的有机结合。此外,鉴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相互结合对于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性,必须充分注意两者的协调发展”。[9]《科学技术基本法》的主要精神与内容是强调、规定国家及政府在发展科学技术中的责任与作用。如第3条规定“国家有责任制定有关振兴科学技术的整体性政策并付诸实施”;第6条规定国家及地方政府在制定和实施与大学有关的振兴科学技术的政策时,“必须尊重研究人员的自主性和充分考虑大学开展研究的特点”;第9条规定“为了综合地、有计划地推进振兴科学技术政策的实施,政府必须制定振兴科学技术的基本计划”;第11条规定“为了推进适应科学技术进步的研究开发,国家必须制定有关充实研究生教育、确保研究人员的数量、提高研究人员的水平所必要的政策”。
《关于促进大学等机构的技术研究成果向民间企、事业单位(个人)转移的法律》的立法目的在该法律的第1条做了明确的表述。“本法律的目的在于通过采取必要的措施促进大学、高等专门学校、大学共同利用机构以及国家研究机构的技术研究成果向民间企、事业单位(个人)转移,开拓新的生产领域,提高产业的技术水平,同时使大学、高等专门学校、大学共同利用机构以及国家研究机构的研究更加具有活力,以此实现我国产业结构的顺利调整、国民经济的健全发展和学术的进步。”[10]这一法律中有关大学的技术研究成果向企业转移的诸多规定为“产学结合”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可能性。文部科学省在2001年6月提出的“大学(国立大学)构造改革的方针”(又称“远山计划”)中将加速大学研究成果的产业化作为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并列出了具体的数字目标,如大学专利的企业化要在五年内从70项提高到700项,在十年内建成十个以上“硅谷”式的高新产业区等。[11]
(二)计划
日本是发达国家中比较多地利用计划的手段宏观调控社会经济发展的国家之一。20世纪60年代日本政府制定并实施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至今让人们记忆犹新,正是在该计划的背景下日本经济实现了长期高速增长,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经济大国。90年代“科学技术创造立国”政策以及、1995年《科学技术基本法》出台之后,计划再次成为日本政府调控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手段。1996年与2001年,日本政府相继制定了两个科学技术基本计划,且第二个计划比第一个计划更为详细。以下主要就2001年3月日本政府发表的第二个科学技术基本计划的主要精神与内容作些概略的分析。
科学技术基本计划由基本理念、重要政策、综合科学技术会议的使命三大部分构成。在基本理念部分,计划提出了建设“依据知识的创造与应用为世界做贡献的国家”、“具有国际竞争力可持续发展的国家”、“安心、安全具有高质量生活的国家”的科学技术发展目标。要建设“依据知识的创造与应用为世界做贡献的国家”,必须重视新知识、新理论的发现与创造,计划提出了在未来50年内诺贝尔奖获得者达到30人的具体目标;要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可持续发展的国家”,必须重视科学技术的应用与产业化,提高产业的技术水平;要建设“安心、安全具有高质量生活的国家”,必须重视发展与人们的健康、生活以及预防自然灾害等有关的科学技术。
“重要政策”是科学技术基本计划的主要部分。在这一部分中计划详述了日本政府发展科学技术的具体设想与措施。归纳起来有三大方面,即科学技术的重点发展战略,科学技术体制改革和促进科学技术活动的国际化。关于科学技术的重点发展战略,计划在强调促进基础研究的同时,列出了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的若干重点研究领域,如生命科学、信息通信、环境科学、纳米材料、能源、制造技术、宇宙开发等。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计划分别就研究开发体制改革、“产官学”结合的机制、科学技术的伦理、社会责任、振兴科学技术所必要的基础条件的充实等作了具体的论述。
关于综合科学技术会议的使命是科学技术基本计划的最后部分。综合科学技术会议是2001年1月成立的日本政府有关科学技术问题的最高决策机构,首相担任会议主席,成员14人,包括政府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学者等。“综合科学技术会议在内阁总理大臣的领导下,以切实贯彻综合战略和在其基础上制定的反映在科学技术基本计划中的重点政策为目标,作为政策实施的指挥塔,克服政府各部门之间的条状分割,有预见性、灵活地开展活动。”[12]
(三)报告
政府重要政策的制定必须以政府咨询机构的咨询意见为基础,这是日本国家行政制度的又一显著特征。因此政府咨询机构的咨询报告就成为理解政策的重要文本。在“科学技术创造立国”的政策文件中,学术审议会1999年6月完成的咨询报告《以科学技术创造立国为目标整体推进我国的学术研究》值得关注。
该咨询报告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论述学术研究的意义与发展方向,第二部分讨论振兴学术研究的具体政策与措施。关于学术研究的方向,咨询报告指出了三个方面。一是开展世界最高水平的研究,所谓世界最高水平的研究即开创新领域、新学问的具有先导性、独创性的研究;二是为进行新学问的创造与研究实施体制革新;三是学术研究要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通过促进学术研究达到建设“具有智慧存在感的国家”之目标。
在咨询报告的第二部分,学术审议会从8个方面详述了振兴学术研究应该采取的政策与措施。这8个方面是:培养优秀的研究人员;充实研究组织、调整研究体制;形成竞争的研究环境;建设具有世界水平的研究基础;振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和促进跨学科研究;促进学术国际交流;促进学术研究与社会的联系、结合;协调学术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如果将上述科学技术基本计划与学术审议会的咨询报告作一比较,可以清楚地看到两者侧重点的不同:科学技术基本计划主要给出了国家发展科学技术的目标和内容,而咨询报告则重点讨论了为达到目标所必须采取的政策与措施。
三、高水平研究中心的建立
在“科学技术创造立国”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大学的作用是毋庸赘言的。“从培养优秀人才、创造开拓未来的新知识、继承人类的知识遗产、利用知识资源开展国际合作等多方面来看,大学应该在科学技术体系中发挥中心的作用。”[13]但同时,由于大学在教育、研究、组织管理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影响到大学作用的发挥,因此日本政府认为为实现科学技术创造立国的目标必须进行大学改革。近些年来日本大学在科学技术创造立国政策之背景下实施的改革涉及到许多方面,这里主要分析与科学技术发展关系最为密切的大学的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方面所进行的改革与发生的变化。
在大学的学术研究方面具有较大影响意义的改革是日本政府推行的建立高水平研究中心的计划。早在1995年学术审议会就向政府提出了建立高水平研究中心(center of excellence,简称COE)的建议。建议认为:“为了推进富有创造性的世界尖端水平的学术研究,在高水平的研究环境中汇集处于研究前沿的研究者与青年研究人员、交流科学最前沿的研究信息、触发具有独创性的思想是非常重要的,为此有必要建设高水平的研究中心。”[14]2001年文部科学省为推进大学改革提出了“大学(国立大学)构造改革的方针”(又称“远山计划”),“远山计划”的核心内容是在竞争的环境下重点投资建设30所世界高水平大学。高水平大学的主要特征是拥有高水平的研究队伍与研究成果,因此“远山计划”后具体化为“21世纪COE计划”。2002年,“重点支持建立具有世界水平的教育、研究基地——21世纪COE计划”正式启动。
“21世纪COE计划”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重点支持在大学的各学术领域内形成具有世界最高水平的教育、研究基地,以提高研究水平,培养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创造性人才,推进具有国际竞争力、凸显个性色彩的大学的建设”。[15]“21世纪COE计划”的具体内容和实施状况如下:
●大学的学术领域被分为①生命科学;②医学;③化学、材料科学;④数学、物理学、地球科学;⑤信息、电气、电子;⑥机械、土木、建筑及其他工学;⑦人文科学,⑧社会科学;⑨交叉、综合、新学科(环境科学、生活科学、能源科学、地区研究、国际关系等);⑩交叉、综合、新学科。这10个部分分为两组分别于2002年、2003年进行高水平研究中心(COE)的申请与审查工作。每个部分的COE名额在10~30个之间。
●COE的申请资格是研究生院的博士专业和大学附属研究所等研究机构。以日本学术振兴会为中心,加上大学评价·学位授予机构、日本私立学校振兴·共济事业团、大学基准协会共同组成“21世纪COE计划委员会”,负责COE的申请审查工作。文部科学省根据委员会的审查结果向获准立项的COE下拨研究经费。COE的建设计划一般为五年,研究经费按年度下拨。立项两年后进行中期评估,评估结果作为后三年下拨研究经费的参考依据,五年后实施结果评估。
●2002年与2003年批准立项的COE共246个(分属85所大学),医学部分最多,为35个,人文科学部分最少,为20个,其余在20~30之间。国立大学批准立项的COE有181个(分属47所大学),占总数的73.5%;公立大学批准立项的COE有9个(分属7所大学),占总数的3.7%;私立大学批准立项的COE有56个(分属31所大学),占总数的22.7%。虽然日本的私立大学占大学总数的3/4以上,但是立项的COE却不足总数的1/4,国立大学在日本学术研究中的优越地位是不言而喻的。此外在国立大学中,处在上位的几所大学的COE数量远远超过了其他大学。COE数量最多的大学为东京大学,有26个,其次的京都大学22个,这两所大学加上其他5所(北海道大学、东北大学、名古屋大学、大阪大学、九州大学),即所谓的“旧7帝大”获得的COE达到105个,占总数的42.2%。[16]
●2002年与2003年立项的246个COE两年共获得政府投资475.02亿日元。其中国立大学的COE经费为369.09亿日元,占总数的77.7%;公立大学的COE经费为14.01亿日元,占总数的2.9%;私立大学的COE经费为91.92亿日元,占总数的19.4%。东京大学与京都大学获得的COE经费分别为55.18亿日元、52.06亿日元,名列一、二。这两所大学加上上述5所国立大学获得的COE经费达223.08亿日元,占总数的47%。[17]
重点投资建立高水平的研究中心,以此推动世界高水平大学的建设,从而实现科学技术创造立国的目标,这是日本政府实施“21世纪COE计划”的根本目的所在。
四、研究生院重点化
人才培养对于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性是众所周知的。“培养优秀的研究者、技术人员,这是科学技术体制改革中极为重要的课题。由于大学是培养研究者、技术人员的中心组织,因此进一步推进大学改革非常必要。”[18]在“科学技术创造立国”政策的背景下展开的大学人才培养方面的改革主要体现在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变化以及资助青年研究人员制度的改进上。
大力发展与改革研究生教育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大学审议会在《关于21世纪的大学与今后的改革方针政策》咨询报告中充分强调了担任研究生教育的研究生院的重要性。“研究生院作为所有学术领域基础研究的中心在推进学术研究的同时,担负着培养研究者和具有高度专门能力人才的任务,因此研究生院在提高我国学术研究水平与发展社会经济、文化方面承担着极为重要的使命”。[19]90年代以来日本研究生教育的变化首先体现在数量的增长上。90年代之前,日本的研究生教育与欧美主要发达国家相比,规模之小是非常突出的。如从在校研究生占高校在校生的比例和每千人口研究生数这两个统计数字来看,美国分别为15.6%、7.1人(1987年);英国分别为33.5%、2.2人(1987年);法国分别为20.7%、2.9人(1988年);日本只有4.4%、0.7人(1989年)。[20]
因此数量的增长是日本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首要课题。通过采取研究生入学资格的弹性化、教育年限的弹性化、教育形式的多样化等措施,研究生数量获得了显著的增长。据统计,1990年硕士生与博士生的招生数分别为30733人、7813人,2002年两者分别增加到73636人、17234人,增长了139%、120%;1990年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研究生的在校生效分别为61684人、28354人,2002年两者分别增加到155267人、68245人,增长了152%、141%。[21]
研究生教育的变化还体现在研究生教育机构的多样化和研究生院重点化方面。所谓研究生教育机构的多样化,主要指除了传统的研究生教育与本科教育一体的组织形式之外(在日本大学就是本科教育的学部与研究生教育的研究科一体),出现了独立的不含本科教育的研究生教育机构。这类机构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包括硕士阶段与博士阶段研究生教育的研究生院大学,如综合研究研究生院大学、北陆先端科学技术研究生院大学、奈良先端科学技术研究生院大学、政策研究研究生院大学等;②设于本科大学内包括硕士阶段与博士阶段研究生教育的研究科,这种研究科已经比较普遍;③以数所大学的若干相关学部为基础设立的联合研究科。这类独立的不含本科教育的研究生教育机构的共同特点是综合性、前沿性,即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综合化趋势,在科学的前沿不断开拓新的领域,培养具有综合能力与创造能力的人才。
“研究生院重点化”从思路上讲与重点投资建设高水平研究中心如出一辙。大学审议会在1998年的一份咨询报告中这样认为:“从积极开展具有世界前沿水平的教育与研究,培养能够适应我国社会与国际社会发展的活跃于诸多领域的优秀人才这一观点出发,有必要支持形成一批作为高水平教育与研究基地的研究生院。为此,应该采取这样的措施,即根据对专攻领域(或研究科)的客观、公正的评价,在一定时间内,集中、重点分配研究费、设备费等资源。”[22]所谓“研究生院重点化”的主要含义与内容在于:①研究生院实施重点化后,教师由过去隶属于本科教育组织——学部改为隶属于研究生教育组织——研究科,这样一来研究科就由“虚”转“实”,传统的研究科附属于学部的体制也转为学部附属于研究科;②隶属关系的改变导致教师工作重心的转移,研究生教育、学术研究被置于更加重要的地位;③研究生院重点化之后,政府按照研究科计算、下拨经费,经费可增加25%左右。研究生院重点化的改革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实施这一改革的主要是处于国立大学上位的少数几所大学。到2000年左右,东京大学、京都大学、东北大学、北海道大学、名古屋大学、大阪大学、九州大学、东京工业大学、东京医科齿科大学、一桥大学等10所大学实现了完全的研究生院重点化,广岛大学和神户大学实现了部分研究生院重点化。[23]研究生院重点化与前面所提到的“21世纪COE计划”是有紧密联系的,这12所大学所获得的COE经费占了总经费的56.1%。此外,在其他一些国立大学,虽然不伴随更多的经费投入,也在按照研究生院重点化的精神实施着改革。
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研究生教育机构的变化之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学术研究的发展与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而在高级专门人才培养方面,所谓“万人博土后支持计划”也是引人注目的。“万人博士后支持计划”始于1996年,在同年开始的第一次科学技术基本计划提出了政府每年资助招收1万名博士后的目标,当年招收博士后6224人,1999年达到1万人。从2002年与2003年的情况来看,两年招收的博士后分别为11127人、10598人,政府用于博士后的经费(博土后的工资与研究费等)分别为478.59亿日元、444.66亿日元。其中文部科学省的相关或下属机构(包括大学、研究所等)招收的博士后占总数的90%左右,其余为厚生劳动省、农林水产省、经济产业省的相关或下属机构所招收。在招收的博士后中还包括外国青年研究人员,2002年有1653人,2003年为1775人。[24]日本政府加强资助青年研究人员制度的主要精神是试图创造一个竞争、流动的环境,以培养具有世界竞争能力的优秀科学技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