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劳动力转移能力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分析(2002-2011),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产率论文,中国论文,对全论文,要素论文,劳动力转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劳动力转移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重要特征,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劳动力转移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做了深入的研究。但是,劳动力转移是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最初进行转移的是农村释放出的剩余劳动力,随着转移的持续进行,特别是从2005年开始不断出现“民工荒”“用工荒”等现象,“刘易斯转折点”逐步出现,这意味当前劳动力转移已开始演变为边际生产率大于零、向往更高收入的农业劳动力的流动,只要农业部门的收入低于非农部门收入,这样的转移就会持续进行,那么,现阶段农业劳动力转移对全要素生产率产生的影响是否有较大变化? 首先采用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对2002-2011年中国省际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度,然后实证分析了劳动力转移能力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近年来,中国省际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下降趋势,这是由效率变化和技术变化共同下降引起的,且技术变化下降的影响更为明显;劳动力转移的转出能力对全要素生产率具有负向影响,吸收能力则对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正向影响;产业结构升级和人力资本提高在劳动力转移能力影响全要素生产率过程中具有调节作用,但在区域间表现不同。 在对我国省际全要素生产率进行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分解分析基础上,基于2002-2011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劳动力转移能力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得出以下主要结论和建议: 1.近年来,我国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现下降趋势,是由效率变化和技术变化共同下降造成的,深层次地看,为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各地使用要素的大规模投入替代研发投入导致了全要素生产率的下降。因此,可从两个方面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一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现有要素资源利用效率,适度缩减要素投入规模,增强规模效应; 二是改善管理效率、优化生产能力,增加研发投入,增强经济持续增长能力。 2.当前劳动力转移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已发生较大变化。劳动力转移的转出能力对全要素生产率是负向影响,转出能力带来以模仿能力为主的劳动力加剧了人力资本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抑制作用,转出能力在区域间表现有较大差异,在高收入地区,转出能力可以通过人力资本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由于产业结构升级中劳动要素“逆向选择”的原因,高工业化地区转出能力和产业结构升级的交互作用抑制了全要素生产率。为了避免对全要素生产率产生负面影响,一方面,对转出的农业劳动力应该加强培训,推动模仿能力向创新能力的转变,另一方面,重视发展农业,提高农民收入,留住熟练掌握农业生产技能的劳动力。此外,高收入地区也可以通过提高人力资本改变转出能力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负作用。要素“逆向选择”题实际上是劳动力转移在工业化较高地区造成的要素市场扭曲,对此,应在市场化基础上合理引导劳动力转移、构建透明的劳动力价格体系。同时,在选择产业结构升级路径时,应考虑到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现实国情,多层次优化产业结构,吸纳不同类型劳动力。 3.劳动力转移的吸收能力能够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在低收入地区最为显著。低层次人力资本削弱了吸收能力的正向影响,高工业化地区产业结构升级能够通过吸收能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吸收能力总体表现令人满意,因此,需要进一步强化吸收能力的正向影响,弱化影响吸收能力发挥作用的消极因素。 4.产业结构升级能够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人力资本对全要素生产率为负向影响,未通过检验,对外贸易在落后地区表现为负向影响。因此,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改变落后的人力资本状况、对落后地区对外经济进行适当保护是合理的选择。中国劳动力转移能力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分析(2002/2011)_全要素生产率论文
中国劳动力转移能力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分析(2002/2011)_全要素生产率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