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旅游业的“内地化”弊端与国际化走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香港论文,弊端论文,旅游业论文,走向论文,内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引论
香港与珠三角构成的大珠三角经济一体化水平在不断地提高,香港在内地对外经济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这与香港的“国际化”身份,即作为一个高水平的国际性多功能经济中心的角色是分不开的,与香港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地位的不断提升是分不开的。香港经济只有不断地提升自身的“国际化”水平,才能更好地提高自身在与内地开展经济合作中的价值。可以设想,香港于国际经济体系中的地位若不是不断地提升,而是有所下降,那么,香港在内地的对外经济合作体系中的作用,也必然大打折扣。为此,我们认为“国际化”应是香港经济不断走向繁荣的坚实的“基石”。离开“国际化”,香港经济将会丧失其自身应有的价值。本文试图以香港旅游业发展为例,对此观点进行实证性的分析。
二 香港旅游业在国际旅游体系中的地位及其发展状况
(一)香港是一个极具竞争力的国际性旅游中心
香港有着发展国际性高水平旅游业的极为多元丰富的旅游资源。其旅游资源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拥有以“世界著名的自由商港”及“神秘的东方和现代的西方的文化交融体”为元核的“隐性旅游资源”、一定开发潜质的人文自然要素的“显性旅游资源”和支撑上述两类旅游资源开发的包括高水平的酒店服务、商业、对外交通、通讯在内的“辅性旅游资源”。(杨英,2002)凭着这样的旅游资源,香港于20世纪50年代起便致力于开拓国际旅游业,进入20世纪70年代,香港已成为亚太地区的一个重要旅游中心,之后长期位居亚洲各旅游市场之首。有关资料显示,伴随着香港经济的高速增长,来港旅游的游客由1958年的10万人次增至1972过100万人次的大关;6年后的1978年突破了200万人次,1984年又过300万人次大关,2001年增至1372万人次,到2006年香港的境外旅客已达2525.1万人次的水平(为当地居民人数的3.66倍),他们的消费为香港带来的收益高达1170亿港元。香港旅游业的辉煌成就已为世界旅游组织所肯定,世界旅游组织曾以旅客人次计算,将香港誉为最受欢迎的15个旅游点之一(全球唯一榜上有名的城市),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上“最受旅客欢迎的城市”;被誉为“旅游圣经”的权威英国杂志《Conde Nast Traveller》前些时候邀请了3万名读者就多个项目评分(包括各地住宿设施与环境评估等等),然后公布2007年度最佳旅游地点,香港获多个“最佳”项目,即首次跻身最理想旅游岛屿榜、赤鱲角国际机场更高踞最佳机场榜首、国泰则名列最佳长途线航空公司第6位(评选结果被视为旅游业界的“奥斯卡”)。①
同时,香港还利用本地以发达的服务体系、资讯条件及网络资源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在世界旅游市场上的“集客能力”,除开发本地旅游资源并极力吸引境外游客来港旅游外,更将其周边地区的旅游资源进行整体包装后,在国际旅游市场上进行推广与招徕,并将招来的旅游团整体“批发”给周边旅游地,再由当地的旅行社进行“零售经营”。如将“新马泰”进行整体包装后,在中国内地及西方招团,再将这些旅游团分别“转售”(批发)给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由这些国家的当地旅行社具体带团导游;用同样的手法,经营着中国内地的众多的旅游线路。此外,香港也以自身为国际性信息中心及商务中心的资源优势,举办各种与国际旅游业发展的交流活动。如2007年6月14日举办的第21届香港国际旅游展,就有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余家参展商及近50个官方展团参展。②这对国际旅游市场的客源组织及开拓发展起着极其重要作用,有力地推动国际旅游业的发展。
上面分析可知,香港作为一个国际性旅游中心,既吸引着众多来自世界不同地区的游客,也在从全球的层面上为促进世界旅游业的发展起着优化配置资源的作用。
(二)近几年来香港旅游业的变化与发展
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起,香港旅游业进入了一个稳步发展和调整期。受1997年暴发的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来港旅客人数减为1040.63万人次,同比减少11.1%,1998年又进一步减至1016万人次,同比减少9.9%;2001年的“911”事件又使香港旅游受到一定的冲击,之后经过努力,香港旅游业稍有恢复,于2003年又遇上SARS风暴的袭击,当年来港旅客人数又比2002年下调6.2%,仅有1554万人次。随着《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的正式签署,以及随后对内地部分城市开放个人游,规模巨大的内地游客涌入香港,香港旅游业重拾升势,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近几年来香港旅游业的变化与发展,见表1。
表1 1998-2006年到港游客数量的变化与发展
1998年 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
旅港游客人数(万人次)
10161656 1554 2181 2340 2525
其中:内地游客(万人次) 260 683
847 1225 1254 1360
内地游客占旅港总数比重 27.1%
41.2%54.4%56.1%53.7%53.8%
数据来源:香港旅游发展局。
表1反映了香港1998-2006年这几年来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从中可以看到到港游客结构的变化。变化表现为:内地游客在短时间内急剧上升。1998年内地访港人数为260万人次,占访港游客总数的27.1%,2003年7月28日启动内地居民“港澳自由行”以后,很快于第二年访港的内地游客便首次突破千万大关,达1225万人次,增长44.6%,占整体访客56.1%;到2005年内地访港游客达到1254万人次,比1998年增长了近5倍,占访港游客总数的53.7%;2006年到港的内地游客更已超过1360万人次(同比增长8.4%),占整体访港游客2525万人次(同比增长8.1%)的53.8%。目前,内地访港游客已占有香港旅游市场的“半壁江山”。据信用卡集团万事达卡预测,若以旅客人数每年增长7%和内地旅客每年增长11%计算,到2011年,内地旅客将占访港旅客人数的比例,会由2002年的45%升至的65%。③可见,最近几年香港旅游业发展模式的“内地化”趋向还在不断的强化。内地客源市场已成为香港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支撑因素。
三 香港旅游业客源结构变化及其带来的问题
香港旅游客源市场基础向以内地市场为主的方向转变,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香港旅游业发展的“内地化”趋向。这里的所谓“内地化”趋向,指的是香港旅游业过多地依赖内地市场并以内地市场的基本需求为导向。要看到,这样一种趋向,固然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利用内地巨大的旅游市场基础,推动香港旅游业的快速增长。但是也会带来相应的制约自身进一步发展的问题。其主要表现如下。
(一)过多资源投入于应付内地游客限制其对国际市场的开拓
首先,对于一个地区来说,发展旅游业的资源可以说是一个定数。香港将大量用于发展旅游业的资源投放于开发及接待内地访港旅客,也就意味着用于支撑开拓海外市场的资源便相应变少了。一方面,进入香港的内地游客多了,香港旅游设施对其它游客的承载量也就相应减少了;另一方面,用于开拓内地旅游市场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多了,开发国际旅游市场的资源相对也会减少。大量的内地游客游离于香港市区,占据香港交通、商店、酒楼、酒店和景区,香港接待国际游客的承载力就相应的下降。目前,香港旅游发展局动用30%的资源用于在内地进行推广,其余70%将用于在世界其他十几个国家进行旅游推介,包括印度、俄罗斯、荷兰等。④虽然这一模式可以促使香港成为国际游客进入内地旅游的桥梁,推动香港旅游业快速发展,但长久下去必将因资源支持不足而阻碍香港开拓国际旅游市场,影响香港国际性旅游中心地位的提升。其次,为了扩大内地客源,吸引更多的内地游客来港旅游,香港旅游业建设资源的投入自然会更多地迎合内地游客的需求,这又可能导致“香港游”在与国际旅游市场接轨上或多或少地出现脱节现象。再次,随着内地游客的不断成熟,内地与香港“同质性”旅游地的建设,以及内地居民出境游环境的改善,访港内地游客在规模扩张上将渐趋稳定。所有这些,都会影响到香港旅游业的长远发展。
(二)客源来得太容易可能会损害香港的核心竞争资源——拼搏精神
“港澳个人游”的推行给香港旅游业注入了一支强力针,在短短的时间里有效地促进了香港旅游业的发展。但长远来看,促使香港经济真正走向成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港人的勤劳拼搏。内地客源的组织来得太容易极有可能使香港的商家懈于潜心经营,培育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目前内地访港游客向香港消费者协会的投诉不断增加可谓之这方面的表现),影响其于国际旅游市场的高水平平台上参与竞争,最终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港人丧失开拓进取和拼搏精神,损害香港在发展旅游业方面的核心竞争力。亚洲“四小龙”在20世纪70年代均为以低成本生产为特征的著名的“世界工厂”。然而在70年代中后期面临“新四小龙”参与世界竞争的挑战时,与新加坡、韩国和台湾制造业致力于提升技术含量及产业升级不同,香港适逢内地对外开放而大规模地将工厂迁移至内地,以利用内地丰富的土地及劳力资源,继续维持其“低成本生产”的优势,却疏于在产业层次提升上的努力。30年左右的时间过去了,目前香港制造业大大落后于“四小龙”其他三个成员已成有目共睹的事实。香港旅游业若不能在已奠定的国际性旅游中心的基础上继续以国际旅游市场平台上参与竞争,或许会重蹈制造业的覆辙,随时间的迁移而不断地降低竞争力。
(三)内地游客的消费能力有限,真正给旅游业贡献利润的是欧美等长线游客
有关资料显示,内地游客在港的消费力相对有限。具体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是内地游客消费能力低于欧美等长线游客(戴道华,2003)。1998年香港旅游总收益552亿港元,内地旅客消费约170亿港元,人均消费6500港元,比欧美日旅客的7000港元略逊一筹;2006年底香港旅游总收入1194.3亿港元,比1997年增长了51%,内地旅客所贡献的旅游收益为397亿港元,占了旅游总收益的1/3。⑤这数据与这一年内地游客占访港游客总量的53.8%相比,相差较大。二是内地游客访港的消费水平呈下降趋势。有关报道称,2004年“十一黄金周”开始至今,内地访港游客人均消费约为2000港元至3000港元,比上一年约5000港元低了50%左右。不过,游客数目上升,弥补了人均消费的下跌。⑥同样随着内地与香港“同质性”旅游地的出现及内地居民出境游环境的改善,内地访港高端游客也会趋向于不断减少,未来的内地游客访港的消费水平就算能够止跌也难以转升。由此可见,着力开拓内地旅游市场对香港旅游收益的提高,可能不及致力于对欧、美、东亚、中东国家等长线游客的开发。
四 提升香港旅游业国际化水平的基本思路
由上分析可知,香港旅游业发展到今天,“内地化”已不足以成为可取的选择。香港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定位于“国际化”的基本方向上。
香港旅游业发展的所谓“国际化”定位,指的是香港的旅游业发展,应该以现已形成的国际性旅游中心为基础,通过优化有本港特色的旅游资源及努力开发国际“批发旅游”业务和举办国际旅游会展,以吸引更多的世界各地游客,并从全球层面上为促进世界旅游业发展发挥优化配置资源的作用。具体的发展思路是:香港旅游业发展应以继续维护国际性旅游中心并不断提升其国际地位为基本方向,既开发本土旅游资源,又发展区域合作、交流等方面的多功能旅游产品。在开拓内地居民“港澳自由行”的同时,千万不能放松对国际旅游市场的开拓,此外,借助香港经济中心的优势,香港更应该致力于强化国际旅游“批发”及旅游会展中心的角色,把东南亚和欧美游客招来,介绍到内地,同时吸引内地游客到香港旅游,并通过香港的“境外游”再进行“海外游”。⑦
为确保香港旅游业能更好地在“国际化”的道路上顺利地发展,有必要采取如下的对策措施:
(一)加大海外旅游市场推广和营销推介工作
香港旅游业走“国际化”的发展道路,决定了其不能把客源仅仅锁定内地,应积极在海外开展旅游业推广工作以吸引更多长线游客。为此,香港旅游发展局宜通过海外办事处及委托旅游机构,以及同贸易、航空等有关部门,用更多的资源在海外开展“旅游营销策划”,多种形式地开展各种广告宣传和推介活动。同时加大重点地区的旅游营销力度,极力吸引美国,中东等一些高消费地区的游客。在海外组织香港旅游业研讨会,与海外同业机构联合举行各种联欢集会,开办奖励旅游展览会、演讲会、招待会,邀请海外同业团体、航空公司代表访问香港(刘山在,2003)。
(二)加强大珠江三角洲旅游合作,推动香港旅游业的“国际化”水平
受日益剧烈的旅游市场竞争的作用,世界旅游业的发展出现如下两大特征的新潮流:一是各国为争取更多的客源,极力利用当地的资源特点,塑造出具自己鲜明个性和特色的旅游业,以增加对游客的吸引力。二是积极开展跨国区域性旅游协作,联合招徕游客,以造成各国旅游业的“互促”效应。如原东盟五国于1979年便成立“东盟旅游协会”,推行“整体一位旅游”;印度也与斯里兰卡等国开展南亚区域旅游协作。在这样的趋势下,香港更应该跟大珠三角洲其他城市进行旅游合作,以此提高自己的“国际化”水平。
从旅游资源合理配置的要求看,大珠江三角洲内各地处于同一个历史、自然及文化地域,即自然上同属珠江三角洲,居民同操一种方言,文化及历史的发展属同一渊源。这使得其中各地在发展旅游业上有着极大的互补性(朱少颜,2003)和趋合性。在此基础上,大珠江三角洲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形成一个以穗港澳为核心,能汇集中外各种旅游要素的扭结型旅游区。该旅游区旅游业的发展宜重点突出两个方面。一是中西文化的共存、结合及交融,使人们在这里既能领略东方传统,又能感受西方文明,也能寻找到中西文化相互交流的新产物,使这里成为一个了解中外各地的旅游文化的“橱窗”,让人们在此感受不同文化并了解中外各地的旅游风貌,并从中获得启迪;二是利用区内香港国际交通中心及本地作为中外联系主渠道,与海内外各地联系密切及便捷的有利条件,并发展以本地为起点的“过境旅游”。围绕这两大主题,大珠江三角洲具体旅游项目的开发可考虑:南国文化旅游套餐,反映“一国两制”条件下的社会、经济、文化状况,以中国近代史为线索的旅游线路,拓展商务、会议旅游,拓展购物旅游,展现岭南现代化水乡风情(杨英,2003)。
从具体措施来说,首先,加强大珠江三角洲内旅游发展的协调工作,组建大珠江三角洲内,由主要旅游城市主管旅游的政府部门参与的旅游联席会议,定期讨论大珠江三角洲旅游圈建设的方向、存在的重大问题及协调政策。在大珠江三角洲成立各类旅游企业协会,促使大珠江三角洲内旅行社,宾馆和旅游商店、餐饮店及交通企业建立起经常性的业务和信息联系,以共建一个本行业具有灵、准、快特点的信息共享网,以及能互为宣传,互为推介,相互合作互动体系。其次,促进大珠江三角洲交通的一体化建设。包括在大珠江三角洲内部主要城市间建立起以高速公路及轻轨快速干道为主体的2小时快速客运网络,以使大珠江三角洲的本地旅游及进入本地区的旅游能在2小时内迅速通达区域内主要的旅游城市;完善区域内各主要中心城市与其周边主要旅游景区的路网建设,以使进入本城市的旅游可以快速并便捷地在各相邻旅游景区进行旅游;协调穗深珠港澳几大国际机场的关系,以有效提升香港国际性航运中心及广州等华南交通运输中心对区外游客的集疏运能力。此外,还应建立大珠江三角洲的旅游业风险监测和预警机制,以求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或消减风险(杨小川、熊文佳,2006)。
(三)利用香港的优势,在全球范围内推出“过境游”及发展旅游会展业
传统的旅游业一般只将眼光定位在如何吸引外来游客进入本地观光游览的较为狭隘的领域,而随着旅游事业的不断发展及走向成熟,将全世界旅游资源纳入自身的经营视野的出境旅游及过境旅游也悄然兴起(即既经营本地旅游资源,又经营境外以至全球的旅游资源),并大有与入境游一起共同构成旅游业重要支柱的趋势。
就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及条件看,香港的旅游业完全适宜进行多形式综合发展。现在,入境游及出境游均已有较为发达的基础,而以自身作为一个多功能国际性经济中心、国际性客运交通中心及中外相互联系主渠道为依托的过境旅游也已进入起步阶段,并展现出其极大的发展潜力。20世纪90年代,香港利用自身发达的资讯条件、网络资源及国际航运枢纽中心优势,将其周边地区的旅游资源进行整体包装后,在国际旅游市场上进行推广与招徕,并将招来的旅游团整体“批发”给周边旅游地,再由当地的旅行社进行“零售经营”。此外,旅游会展业也应成为香港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沿着这样的思路,今后香港旅游业除应继续重视出入境旅游外,还应重视过境旅游、旅游会展业的发展,并将过境旅游和旅游会展作为一个主攻方向来经营,将其做大、做强。
五 结论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内地化”既不能让香港旅游业“高枕无忧”,也不利于香港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而“国际化”取向,则既是香港旅游发展之路,也是香港现代经济的立地之本。香港旅游业的发展,只有坚持走“国际化”道路,才能更好地维护自身作为一个著名国际旅游中心的地位,使旅游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实现香港经济的长期繁荣。
注释:
①引自《北京娱乐信报》,2007年6月15日:香港国际旅游展开幕。
②资料引自香港旅游发展局。
③见《香港商报》2004年05月25日:调查显示:2011年访港客消费达860亿内地客比例将占65%。
④见《经济观察报》2007年2月11日:香港旅游发展局将争取更多高端游客。
⑤何海涛:紫荆斗妍十载飘香、香江锦绣九州瞩目,商务旅游,2007年10月。
⑥《今晚报》2004年10月8日:内地客访港人均消费减少。
⑦《大公报》2007年6月20日:专家:港勿依赖个人游勿放松拓国际旅游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