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意产业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论文_宗雯

文化创意产业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论文_宗雯

武昌工学院 湖北 武汉430065

摘要:就文化创意产业与非物质遗产文化来看,一个注重传承与保护,一个重在文化的创新与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在做好抢救与保护的前提下,对非物质遗产加以合理利用,适当将其转化为经济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经济价值,既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又能从文化创意角度去发展,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会为非物质遗产带来不失本色的新希望。文化创意产业会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的更远,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能为文化产业提供坚实的基础。汉绣作为一门悠久历史的手工艺术必然具有无限的发展潜力,通过发展汉绣文化创意产业,在保持非物质文化本身的特色,展现其文化价值同时,实现市场和文化的有效结合。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汉绣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项目编号:16G186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汉绣现状分析

汉绣艺术既是湖北地域性民俗文化内容的象征,同时也是荆楚文化传统精神价值的一部分,是楚文化的传承。近几十年,汉绣长期脱离市场,在刺绣领域未获得独有性地位。虽然近几年来汉绣再度崛起,但是市场行情不容乐观,汉绣并没有形成大规模的从业者,其产品比较缺乏,商品属性未得到开发。

1.市场现状分析

汉绣在清代和民国有着显著的影响,曾经还流传了“三大名绣”的说法,可见当时的市场影响性。然而当下的“汉绣”行业十分萧条,知名度不高。武汉尚且如此,周边及更远地方的汉绣市场状况可想而知。曾经辉煌的汉绣因为产业倒了,市场就逐渐消失了。

(1)市场缺乏规范化管理,产销量低迷

现在的汉绣行业鱼目混杂,很多“伪汉绣”扰乱了汉绣市场。汉绣色彩浓艳、构思大胆、装饰性强,在中国刺绣行业中自成一格,是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荆楚文化“活化石”的汉绣,深受中外游客喜爱。然而,游客购买到“伪汉绣”并非个案。武汉纺织大学教授冯泽民曾对武汉汉绣市场做过调查。他发现,目前市场上的汉绣绣品七成是“伪汉绣”,正宗汉绣仅三成,规范化管理市场迫在眉睫。

目前,武汉地区汉绣从业者呈现出三大派别,以湖北省汉绣非遗传承人任本荣为主的坚持传统汉绣特点为主的传统艺人;以姜成国等汉绣从业者为代表的汉绣服饰类经营者;以及社会上零散的汉绣从业者,2013年 武汉非遗文化公司《汉绣市场资源整合报告》显示,武汉地区经营汉绣从业者整体经营情况一般,据统计年营业额不足500万元,武汉市汉绣总体销售额还不及湘绣的1/80。调查表明,目前在三镇市场上的汉绣从业者各自为政,分散经营,大多属于等客上门的粗放式经营模式,产品销售以区域性为主,其售价与苏绣、湘绣大师作品动辄几十万元比,售价不高。这与汉绣品牌市场认知度不高有极大关系。

(2)作品缺乏创新,远离时代生活

传统汉绣主要以花草、宗教人物为主要题材写实表现,近年来开始大量对油画、国画等绘画作品的临摹,在制作上想尽办法追求原画同一的艺术效果。这种过度追求作品的绘画特征使得汉绣作品的题材千篇一律,缺乏创新,汉绣在这一过程中也逐渐远离生活,脱离社会。此外,目前汉绣作品多集中在装饰工艺类产品,日用类汉绣产品较少,没有贴近民生,市场占有率低。

(3)产品宣传力度不够,缺乏文化品牌

汉绣是湖北地域性民俗文化内容的象征,同时也是荆楚文化传统精神价值的一部分,其历史内涵和艺术形态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但目前汉绣产品的宣传手段还停留在展销会洽谈,商铺店面销售等传统的促销方式上,缺少与当下信息化时代相配套的多元化销售模式。我们应向“苏绣”、“湘绣“学习,跨界合作,大力开发文化创意产业,通过精品打开高端市场,树立汉绣品牌形象。

2.人才现状分析

经历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发展后,汉绣的实体产业开始衰落,到目前为止已经很薄弱了。在失去产业后,人才缺乏是汉绣面临失传的最大症结所在,想学这门技艺的年轻人并不多,符合条件且能坚持下来的就更少了。2008年,汉绣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濒临消失的汉绣受到了各方面的关注,在湖北省政府对于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下,汉绣文化正走向复兴之路。不少新人通过汉绣培训课进入到这个行业,汉绣队伍迅速壮大。以湖北工艺美术大师杨小婷为代表,《2000杨小婷首届刺绣艺术展》、《2011首届楚风汉韵刺绣精品展》等一系列展览的成功举行获得社会媒体一致好评,加之汉绣大师及汉绣艺人在国家各种工艺美术大展览中频频获大奖,汉绣重现昔日之辉煌。杨小婷估算,目前我省已有几十个汉绣工作室,七八千名绣友。

武汉汉绣产学研发展中心在武汉纺织大学揭牌,这是首个具有自主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能力的汉绣产业链发展平台。武汉汉绣产学研发展中心将负责汉绣产品开发、设计创新,开展汉绣传习馆、汉绣大师及传承人工作室的筹建工作,培养汉绣绣工和设计人才,组织“绣娘技艺大赛”,扩大社会就业。使汉绣这门工艺的传承不仅仅停留在绣工上,还能在设计创新和文化上有所发扬。此外,湖北省多高校已开设相关课程,与汉绣基地联合办学,学生毕业时既能绣,也能设计画稿,成为高层次的“绣娘”,弥补了传统市场的不足。

二.文化创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途径

文化创意产业是“源于文化元素的创意和创新,经过高科技和智力的加工产生出高附加值产品,形成的具有规模化生产和市场潜力的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高知识性、高附加值和强融合性等特征,它对文化产业赋予个人才智和创意,使得文化产业焕发出无限的生机活力。从这一视角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便可发现,由于文化创意产业以智力为资本,能对非遗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发扬光大,从而使其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

1.文化创意产业拓展了“非遗”保护的领域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为破解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困局提供解决框架,长期以来,非遗保护主要是国家事业经费支持,属于公益行为。保护方式的单一、经验的匮乏以及保护经费的不足致使我国非遗保护事业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通过文化创意产业强化市场导向,使非遗的保护在国家公益事业基础上走向产业化发展道路。提高非遗保护的公众认知并取得一定的市场收益,拓展了“非遗”保护的领域。

2.文化创意产业明确了“非遗”保护的文化内涵

精神方面的价值是“非遗”区别于物质遗产的核心因素,而体现“非遗”传承与保护中人的本质的文化创意,即是人在探索自然和社会的历史过程中,所形成的有创造力和有意味的形式,这也是理解“非遗”的文化创意的关键所在。这里的“非遗”文化创意,既包括以日常生活为源泉的整体概念上的“创意”,强调“非遗”本质的日常生活的创意价值与立足生活世界的生活理想,并通过对历史经验的发掘予以实现;又涵盖以生活意味为原动力的文化创新,将模式化的生活作为推动当代文化创新的动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文化创意产业提升了“非遗”保护的经济价值

文化创意产业将“非遗”中有文化价值以及艺术价值的资源转化成为经济价值,转化成为可生产的文化价值,那样所带来的经济价值才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持久的、有深厚基础的传承。对于非遗的文化价值,首先它必须具有能与当代社会相融合的契合点,不管是通过创意人还是非遗传承人,只要找到这个契合点,那么这项非遗便有了可开发的价值。因此,一整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存活下来,而后才能使其经济价值成为可能。找到与当代社会的契合点越多,那么潜在的经济价值就越大,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就是它所具有的文化价值的含量。

另一方面,我们可以让创意产业为“非遗”保护创造更好的条件,使两者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经济开发可以促进拥有非遗的地方经济发展,财政收入有所增长后,这些地区就有条件加大对非遗保护的资金投入、扩大宣传力度,给非遗传承人提供更好的平台,吸引更多的社会群体加入其行业。

三.文化创意产业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汉绣的传承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发达国家的主导产业和综合竞争力的体现,这一趋势给我们传承、保护和发展汉绣艺术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依据。汉绣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发展契机,按照汉绣发展的内在规律,加强创意生产,实现项目经营,培育有影响力的文化产业品牌。

1.纹样和技艺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汉绣的保护首先要保护其文化内涵,汉绣作为楚文化的代表,浓墨重彩、构思大胆、装饰性强。然而目前市场上的汉绣绣品七成是“伪汉绣”,正宗汉绣仅三成。研究汉绣纹样,记录汉绣的技艺,是汉绣能否被大众接受,能否继续生存下去,能否将汉绣艺术真正融人到现代生活中去的关键环节,而这也符合现代产品的审美法则。

(1)普查收集,登记编目。由于汉绣文化源远流长,在湖北地区分布较广,武

汉、荆州、沙市和洪湖等地都曾流行,因此展开类似于文物调查的普查工作必不可少,对摸清汉绣在当代流承、分布、人物承继实情,以及有针对性地制定、实施一系列汉绣保护措施意义重大而深远。同时普查的过程也是绣品征集的过程,或收购、或捐赠,方式不一,也是汉绣保护的重要手段。数字登记、编目有利于对汉绣遗产进行科学管理。在普查过程中,对涉及汉绣,包括传承人物、汉绣作品的记载和描述必不可少,可以通过分类,或以发布地区、或以流派分支、或以绣品题材等,分目定编,形成清晰的档案目录,利于梳理。

(2)数字化管理展示。充分利用现代科技信息技术,进行数字化管理。对代表性传承人进行寻访,利用数字化设备对汉绣资料信息进行数字化采集;对所有收集来的传承历史纹样,分门别类地以图像和影像的模式建立详细档案存储;为了满足汉绣爱好者的学习交流、学术界的课题研究和社会大众的保护传承等需求,拟建立一个由历史文献、影像图片和理论研究三大部分组成的汉绣艺术资料库交互系统。数字化展示。

2.衍生品开发

近几年,随着非遗热的升温,非遗衍生品如雨后春笋的势头走进大众生活。相对于传统非遗产品来说,非遗衍生品更注重产品的实用和美观,更容易受到普通消费者的青睐,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未来将有更多的非遗衍生品走向市场,这是非遗自身延续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例如:截至2015年12月,故宫博物院共计研发文创产品8683种,包括服饰、陶器、瓷器、书画等系列,产品涉及首饰、钥匙扣、雨伞、箱包、领带等。600岁的故宫不仅创造了文创产品一年卖出10个亿的财富,而且因为开放和创新受到广泛好评,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目前汉绣作品多集中在装饰工艺类产品,日用类汉绣产品较少,汉绣的衍生品开发应结合地方特色,体现地域性传统文化。将汉绣艺术融入湖北名胜古迹文创产品设计中,如小钱包、手提包、围巾、披肩、抱枕等实用的物品,不仅宣传了湖北传统文化,也推动了当地旅游业经济的发展。

3.跨界合作

跨界融合作为当前文化产业领域最主要的特征和发展趋势之一,对于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创新具有推动作用。

2015年的央视春晚上,歌星李宇春一曲别具古韵风情的《蜀绣》,引起国人对中国传统刺绣的兴趣,给蜀绣市场带来巨大商机;2011年1月举行的被誉为中国顶级拍卖会的君顶领袖会年度慈善舞会上,一组散发着异域风情的羌绣沙发——“伊力诺依?北京羌”获得了非同凡响的响应,最终被慈善家以68万拍下,实现了羌绣设计在中国顶级慈善拍卖会上的佳绩;2015年1月,植村秀品牌特别邀请了中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藏羌绣品代表性传承人杨华珍女士为植村秀代代相传的洁颜油设计了两款具有深远寓意的羌绣图案,植村秀将两款羌绣图案印在最具人气的明星产品琥珀臻萃洁颜油与绿茶新肌洁颜油的瓶身上,分别寓意着“生命之源”与“青春不朽”。羌绣与全球知名品牌的跨界合作让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汉绣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也逐渐尝试着跨界合作的模式,2013年4月,我省有关领导在出席博鳌论坛期间,会见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向他赠送了他的汉绣肖像,比尔·盖茨十分喜爱。这件作品出自杨小婷之手,这也成为了汉绣发展的标志性事件。随后,昙华林汉绣基地营销总监康秀丽所在团队“六凤绣坊”所制作的盘金礼盒黄鹤楼,作为政府礼品被送到世界五百强公司的负责人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汉绣文化得到传承发展。

4.产学研结合

为了抢救、保护、发展汉绣非物质文化遗产,近些年来,高等院校、学术界做出了积极贡献。产学研联合模式不仅可以解决目前汉绣市场存在的不足,还可以将非遗汉绣融入更高的文化内涵,使其得到传承发展。

(1)?武汉市汉绣博物馆被列为各大院校的“教学研究基地”,并聘请汉绣第四代传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任本荣担任了汉绣博物馆馆长。各地大学的美术学院和相关专业的师生每年都有大批量的来馆参观学习。同时学术界举行各种汉绣学术研讨会、组织汉绣艺人的绣品展出,将汉绣引人武汉市各大高校教学、开展汉绣图案设计大赛等活动,尤其是2010年6月初,由高校联手武汉市非遗保护中心共同主办的“汉绣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学术研讨会”,是学术界利用高校研讨会的方式促进汉绣的传承保护,且将汉绣引人到高校课堂之中,不仅开创了武汉市乃至湖北省地区非遗创新保护的先河,给汉绣研究人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交流的环境,也使汉绣新人和爱好者进一步明确了未来的方向。

(2)?汉绣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根基,荆楚地区出土的绣品进一步证实了汉绣历史的承载量,在武汉这个高校云集的城市暗藏着丰富的人才资源,因此,我们必须抓住这些特点让高校学术界人才的功效充分发挥,使得汉绣的历史文化能够得到更深层次的挖掘梳理,从而激发汉绣艺术的可再生性,拓展出新的艺术内涵。

综上所述,探寻“非遗”的文化创意价值,并加以科学的保护、开发与利用,通过“非遗”的文化创意的产业化,实现物质满足基础上的文化自省与文化自觉,进而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得到不断的再生产,实现永续发展。我们坚信,通过各方的努力,能够让凝结中华传统文化的“非遗”传承、延展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新枝,从而实现繁盛中华文化这一参天大树的健康生长。

参考文献:

1. 冯泽民.汉绣历史沿革之探讨[C].武汉人民出版社,2009.

2.周秀玲,王信东.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研究[J].当代经济,2009

3.匡跃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有效路径[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1

4.刘魁立.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河南社会科学,2014

论文作者:宗雯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6年9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5

标签:;  ;  ;  ;  ;  ;  ;  ;  

文化创意产业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论文_宗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