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两手抓”与当代中国社会全面进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社会论文,两手抓论文,当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新时期,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两手抓”的指导思想,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命题。以“两手抓”为指针,全面、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概念,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素质,对于促进和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进步,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社会主义文明整体发展观的深刻体现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两手抓”方针,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体现了社会主义文明整体发展观的深刻思想。
从广义来说,“两手抓”包含着多方面的意思。例如在两个基本点问题上,既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又毫不动摇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改革开放和打击经济犯罪、惩治腐败问题上,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犯罪,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在经济建设和民主法制问题上,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建设,如此等等。然而从总的来说,就是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其实质是在于抓好社会主义文明的整体发展,以促进社会主义的全面进步。我们知道,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有机系统,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总是集中表现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一社会基本矛盾的辩证运动和有机结合上。不可能设想,离开生产力的发展而有生产关系的巩固和发展,离开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而有上层建筑的完善和发展。反之亦然。“两手抓”的理论基础正在于此,它体现了社会矛盾运动的最基本内容及其相互关系。即人类社会活动的最基本内容就是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相应的人类社会文明最基本的内容也就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抓住了这两个文明就抓住了社会全面进步和全面发展的最基本方面。
应当说,“两手抓”在资本主义社会是不可能真正做到的,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资本主义无论如何不能摆脱百万富翁的超级利润,不能摆脱剥削和掠夺,不能摆脱经济危机,不能形成共同的理想和道德,不能避免各种极端严重的犯罪、堕落、绝望。”因为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资本家私人占有制占统治地位、以追求剩余价值为最大目标的社会。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经历过单纯“经济增长论”到“需要满足论”、再到“人的发展论”这样的不同的认识阶段。事实表明,单纯的“经济增长论”,只追求经济增长的目标,结果是“有增长而无发展”,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反而是穷富两极对立越来越明显。“需要增长论”,看起来是比“经济增长论”前进了一步,但在资本主义社会,这种“需要增长论”的结果仍然是一小部分人的需要得到了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的满足,而大部分人的需要增长并没有多大改善;而且出现了社会物质生活需要增长的满足与精神需求的增长的缓慢的鲜明反差。结果出现了物质生活丰富了,精神生活贫乏了,甚至出现社会道德、社会风气的沦丧。在资本主义社会,提出以“人的发展”为社会发展目标,无疑也是一个进步。但是由于社会的原因,也只是少数人获得了发展,而且这种发展也偏重在文化科技水平上。这种现实,反映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自身不可解决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本质决定的两难课题。正如恩格斯转述傅立叶思想所说的那样,资本主义“文明是在一个‘恶性循环’中运动,是在它不断地重新制造出来而又无法克服的矛盾中运动,因此,它所达到的结果总是和它希望达到或者佯言希望达到的相反”。社会主义文明本质上不同于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是崭新的社会制度,它废除了生产资料私有制,铲除了剥削和压迫的根源,从而为人民群众当家作主、高速度地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经济和科学文化的普遍高涨、真正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保证社会成员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也就是说,社会主义社会制度为坚持“两手抓”,实现社会全面进步,提供了现实可能性。正是在这种可能性的基础上,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一种本质特征,它优越于资本主义制度。
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坚持“两手抓”不仅有它的现实可能性,而且是保证社会主义文明的整体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全面进步的必由之路。
在社会主义社会,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搞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其重要性是十分明显的。人类社会离不开社会物质生产,社会成员进行各种活动的现实基础就是衣食住行的基本满足。没有社会经济的发展,就不可能有社会其它方面的发展;人的一切活动没有基本物质生活的保证,其他方面的发展也就无法进行,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也丧失了最起码和最根本的条件。强调经济的发展,搞好物质文明建设,在我国更有现实的紧迫性。从国际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发达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从6000美元增长到18000美元, 而我国还不到400美元。1991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为56826亿美元,而我国则为2482亿美元。从产业结构来看,1870年美国的第一产业占52%,第二产业占24%,第三产业占24%。而我国在1986年,第一产业占61%,第二产业占22%,第三产业占17%。无论从产值还是从产业结构来看,我们几乎要比美国落后一百年。这种国际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不能不使我们感到加快经济发展的紧迫,不能不激起我们充分利用目前难得的有利时机,抓紧加快经济的发展。从国内经济发展的情况来看,由于长期陷入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误区,耽误了国家的经济建设,这就更加促使我们横下一条心,把经济建设搞好,把物质文明抓好。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四个现代化,“最主要的是搞经济建设,发展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件事情一定要死扭住不放,一天也不能耽误”。但是,应当十分明确: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强调的绝不是只抓经济建设的单一经济增长论,而是社会的全面进步。1992年春,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他要求广东二十年赶上亚洲“四小龙”,并且着重指出:“不仅经济要上去,社会秩序、社会风气也要搞好,两个文明建设都要超过他们,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对上海的要求是交出两份答案,一份是经济建设,一份是精神文明。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的政治报告中,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思想明确提出:“我们要在九十年代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加快改革开放,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同时,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他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闭幕时的讲话中又强调指出:“我们进行现代化建设,无疑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把物质文明建设好。同时,必须要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
我们进行现代化建设,把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建设好,这是社会主义制度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最根本的现实基础,是社会主义制度显示其优越性的最重要方面,是人民群众拥护和爱戴社会主义制度的最重要条件。因此它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中心环节,是千万不可放松的重要一手。但是社会主义的发展离不开精神文明。精神文明包含思想要素、道德要素、文化科学要素,是人的精神生活和精神活动的总概括。人的素质提高和人的发展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精神文明建设在我国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中有其独特的地位和作用,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开拓作用。这里主要表现为科学技术的“火车头”作用以及先进的革命理论、哲学思想对社会政治变革的前导作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当代世界各国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和思维方式的改变起着“开路先锋”的促进作用,也对我国社会主义的改革、思想观念的更新和思维方式的改变起着重要的开拓作用。“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邓小平同志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十分明显地显示出这方面的作用。二是导向作用。主要是指那些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观念和积极、进步的社会精神力量,能够指引人民前进的方向。在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中,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党的一系列正确方针政策,都是正确引导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从事社会主义各项建设事业的科学指针。三是激励作用。人从事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实践,很需要有激励和促进的动力。精神文明建设直接对象是人。精神文明的激励作用,就是通过理想、道德、情操等精神因素去激发人的积极性、进取性和创造性。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未来的理想社会而奋斗,这是激励当代中国人民群众艰苦奋斗、奋发向前的最重要的精神动力。道德的激励作用也不可忽视。道德对人的激励作用是通过人的内心的“自律”,而激发起自觉自愿的行动。在我们社会主义社会里,道德规范的核心是“无私奉献”、“先人后己”,弘扬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这种道德准则,在今天更有强调的必要。四是调节作用。在人类的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中,存在着人自身的情感欲望和理智的矛盾、需要和可能的矛盾、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的矛盾,还有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以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矛盾。调节这种种矛盾需要多种手段,而加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在我们社会主义社会,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通过普及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以提高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的理性自觉;通过理想教育以培养干部和人民群众的远大理想,使其自觉地调节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矛盾;通过道德教育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自觉地调节个人与他人、集体、社会的关系;通过审美教育,使广大干部和群众真正懂得真、善、美,这对提高审美情趣、崇尚精神享受是必不可少的。五是保证作用。前面所说的精神文明的几个方面的作用,都体现了它对物质文明和其它建设、对促进社会全面发展的保证作用。这里需要进一步提出的是精神文明建设,对一定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发展的保证作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需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对它的必然性、合理性进行充分的论证,这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思想与舆论的保证作用。还有精神文明中的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物质文明提供“智力支持”,以保证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这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中,也是十分明显地表现出来。
精神文明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在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中,从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出发,从国际国内的现实需要和现实情况出发,完全有必要把精神文明建设这一手抓好。现在,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在我国,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与社会主义的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在更为广泛的范围展开。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它们越来越复杂地反映在不同社会制度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科学文化交流和日常的社会交往中。邓小平同志说:“实行开放政策必然会带来一些坏的东西,影响我们的人民。要说有风险,这是最大的风险”。在这种国际大背景下,在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时,确实很有必要把精神文明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地位。从国内来说,我们又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社会经济体制的转型,最需要有正确的、强有力的精神因素作为先导和动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虽然不同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但市场经济也有共性的一面,即市场经济都离不开竞争,都追求经济效益,都把经济利益作为驱动力,都具有自发性和盲目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要尽量降低和限制它的负效应,发挥它的积极效应,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服务。所以在建立符合社会主义要求、有利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市场经济,除了需要依靠必要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外,更需要包括思想教育、道德规范在内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唯有如此,才能建立真正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从现实状况来看,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政治经济形势很好,经济建设和物质文明的发展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相对来说,在不少地区和部门,精神文明建设是“软”了些。如思想政治工作薄弱、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抬头,腐败丑恶现象滋生蔓延,这些问题已不同程度地损害了党和社会主义的形象,影响了社会主义的健康发展。因此,必须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放在更加重要和突出的地位。
当代领导者的基本功
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以促进当代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说到底,起关键作用的是各级领导干部的基本素质。毛泽东同志说过:“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这个论断,在今天仍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指针,以江泽民同志为首的党中央,在实践中坚持了这个方针,并反复要求我们各级领导干部在领导各地区、各部门和各方面工作中都要自觉地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不能一手硬、一手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去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
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我们各级领导干部驾驭社会主义建设的最重要的素质。在社会主义社会,各级、各部门的领导干部虽然分工不同,工作性质、工作侧重点有差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他们都共同执行和贯彻党中央制订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都是为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都是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进步而奋斗。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理所当然地成为各级领导干部的最重要的基本功。在自己负责的地区、部门和某一方面工作中,都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把精神文明建设纳入在自己的工作纲要和工作规划中。
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确实是讲讲容易,真正做起来并不容易。它涉及到领导干部自身的认识能力、政治视野、文化科学知识、求实态度、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等一系列内在素质。现在在某些地区或部门的领导人那里,精神文明建设长期来总是“软”和“空”,或者说是“精神文明建设说说重要,做做次要,有时不要”,这里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某些领导干部自身的素质还不过硬、不完备、不成熟、不适应社会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细细想来,一个领导干部在实际工作中能自觉地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至少涉及领导素质中的下列几个方面;第一,是不是在理论上、思想上真正认识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是着眼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而不是单纯的经济发展。第二,是不是真正明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所包含的实际内容,是否真正懂得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促进物质文明发展和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第三,是不是有较高的自觉性把精神文明纳入自己负责的那个地区、部门的工作规划中,是不是有较高的领导艺术,在复杂的经济工作中和其它业务工作中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紧紧结合起来。第四,是不是具有既在物质生活上关心群众、又在文化精神需求上关心群众的全面的群众观点。第五,是不是善于把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工作的进展和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全面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以上这些,实际上是现实生活中经常向各级领导干部提出的问题,也是需要各级领导人员经常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在我们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发展时期,当好一个称职的领导人并不容易,难就难在要具备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基本功。
标签:精神文明论文; 邓小平南方谈话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文明发展论文; 政治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时政论文; 物质文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