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省现状,促进师幼关系发展
向琬麟 四川省绵阳市少年宫幼儿园 621000
我国历来重视教育。历史上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辩证的教育教学思想与持久的尊师重教传统,经历数千年岁月的磨砺仍给进入现时代的教育留下深刻的影响。中国传统社会是宗法制父权社会,师之所以尊,在于父权之尊,师权被看作是父权在学校的化身。正所谓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在关于师道论述的思想中,“尊师重教”和“择师而教”共同构成当时有益的教育机制。“尊师重教”是中国的传统,也是华夏文明礼仪之邦的体现。尊师重教中“重教”以老师为主体,重视教、传授,关注“怎样教”。
为适应新时期的需要,各国都高度重视教育改革,特别是基础教育改革。因此,在这一背景下,为提高我国全民族素质和和综合国力,我国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入手,启动新一轮的教育改革。2001年6月8日,教育部颁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年6月29日,教育部颁发《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近些年来,随着幼儿园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教师的教育观念不断更新,教育行为不断改善,尊重幼儿、热爱幼儿的观念在教育实践中有了一定的落实,积极的师生关系正在形成之中,不少教师也开始有意识地通过积极的互动提高教育有效性。但同时,在对师幼互动的深入研究中发现,我们发现目前在师幼互动方面,特别是在互动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幼儿的主体地位在师幼互动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从理论上讲,师幼互动是教师和幼儿之间的相互作用,教师和幼儿都是师幼互动的主体。但结合已有研究和我们的观察发现,无论是在互动的发起环节还是整个互动的过程中,幼儿的主体作用远远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落实。首先就总体而言,不论是在生活、游戏和教育活动等不同环节中,也无论是小中大班,在互动发起这个环节上,教师作为发起人的互动比例要远远高于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有3/4强的师幼互动主要是由教师主动发起的,只有不足1/4的师幼互动是由幼儿发起的。而在具体的实际互动的过程中,即使是幼儿主动发起了互动,其主体地位和作用也不见得能得到足够的发挥和保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师幼互动作为交往模式和整体氛围对幼儿发展带来的持续影响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作为教师和幼儿相互作用的一种方式,师幼互动由于教师和幼儿在互动作用中主体作用、内容、性质和具体行为表现等的不同,而表现为不同的互动模式。必须看到,师幼互动模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不仅是师生间相互影响和交互作用的发展过程,更是个体主动建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形成和发展的师幼互动模式,不仅影响着师生现在的互动,更逐步内化成为师生个体的一种内在品质和交往模式,直接影响其日后与师生和其他人的交往与互动,从而对师生双方的发展及其交往形成深远地影响。更为重要的是,师幼互动具有网络性和扩散性影响。师幼互动不仅会影响互动中的教师和幼儿,也会影响其他在场的幼儿和教师,产生全场效应。正是因为师幼互动的网络性特征,使得班级中的师幼互动模式彼此相互影响,并逐步体现为一种整体的互动氛围。但遗憾的是,目前,教师对自身与幼儿互动可能带来的这种持续和整体影响的重要程度重视不足,很多教师更多将注意力放在具体事物的具体处理上,而很少反思自身的行为及其可能带来的影响,这种状况必须得到扭转。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我们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要“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我们体会到,要实现这些教育要求,必须首先正确处理好幼儿学习活动中的师幼互动关系。新课程意识推动我们不断地自省并建构新的师幼关系:平等型关系、支持型关系、情感型关系。通过建立平等、和谐的师幼关系,产生互动模式。不管是教师开启的或是幼儿开启的行为事件,都是可以根据教师与幼儿这两个互动行为主体在行动中所展示出来的角色认知倾向而分为倾斜模式和平行模式两种类别。
所谓倾斜模式的互动行为是指教师(或幼儿)把自己的角色选定为教育者(或受教育者),把对方的角色规定为受教育者者(或教育者)时所实施的带有明显指导与被指导、管理与被管理、照顾与被照顾倾向的互助行为。在这种行为模式中,教师与幼儿的地位不是处于同一水平位置上的,而是一方在上、另一方在下,带有明显的倾斜性质。
所谓平行模式的师幼互动行为是指教师与幼儿在参与互动时均把自己及对方的角色确立为非教育者和非受教育者上面,双方在行为往来中的地位处在同一水平面上,彼此在“平视”对方的前提下实施的互动行为。
以上两种模式都是发生在幼儿园内部,是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幼儿园教师与幼儿之间的相互作用、互相影响的行为和过程。就具体情况来讲:师幼互动——幼师互动——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互动——幼儿与环境材料的互动是相互影响、相互碰撞、相互调整的过程。
综上所述,新课程意识唤醒幼儿教师应该“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应该把眼光放在孩子已经达到的水平和预测可能达到的水平上,这样教师组织活动时才可能做到“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挑战性。”幼儿教师的责任在于为幼儿提供攀缘的“脚手架”!要学会关注每一个孩子,善于观察每一个孩子,并能根据孩子个体的表现和需求不断地调整活动目标和内容。
论文作者:向琬麟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8年8月总第27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26
标签:互动论文; 幼儿论文; 教师论文; 模式论文; 尊师重教论文; 师生论文; 关系论文; 《素质教育》2018年8月总第27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