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下方言考》拟声词试探论文

《吴下方言考》拟声词试探

倪 琳

(苏州大学 文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0)

摘 要: 《吴下方言考》是一本方言词汇书,其中收纳了很大比例的拟声词。本文对《吴下方言考》中的拟声词进行统计,以这些拟声词作为材料,探讨拟声词的共同特点,以及吴方言拟声词呈现出的特有面貌。

关键词: 《吴下方言考》 拟声词 形音义关系

《吴下方言考》是一本收录吴中方言词的词汇书,共十二卷,清代胡文英撰,刊于乾隆四十八年。胡文英是常州武进人,《吴下方言考》收录江苏境内长江以南、常州以东地区的土语、俚语九百九十三条,以四声为序,依韵排列。虽然胡文英收录的词条及注音、探源存在一些问题,但是摒除时代的限制,这本书总体而言是比较可靠的,是一部重要的吴方言词汇著作,对吴语的保存与研究有重要作用。

目前《吴下方言考》市面上刊印较少,单独可见的只有徐复先生的《〈吴下方言考〉校议》,其余皆为丛书收录,故而这本书的流通有限。学术界对这本书的单独研究是较少的,可见的有徐复、唐文的《方言词汇探源大有可为——读〈吴下方言考〉》、黄敏的《〈吴下方言考〉略述》和沈伟的《〈吴下方言考〉研究》等,这些研究大多比较宏观,对于其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讨论。在翻阅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发现其中收录了大量的吴方言拟声词。同时,拟声词是近些年学界越来越关注的一个点,我希望对《吴下方言考》中的拟声词做系统的归纳,探究吴方言拟声词的特色,以及吴语中的拟声词与普通话中这类词的关系。

一、关于拟声词

学界对“拟声词”一类在具体的界定与叫法上存在差异,“拟声词”“象声词”“拟音词”都曾作为这一类词的代称,不同学者对于概念的界定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一般来说,广义的“拟声词”即通过模拟声音的方式形成的一类词,包括模拟事物和人的声音的词。狭义的“拟声词”一般指模拟事物声音的词,即将我们称为“叹词”的这一类词剥离开来。这里我探讨的“拟声词”为狭义的拟声词,是模拟事物声音的词,但同时将这些词中标识声音的性质状态的词剔除,采用邵敬敏在《拟声词初探》中对拟声词的定义:“人们对自然界不表示具体意义,也不表示感叹和呼唤应答的纯粹的声音加以摹拟,就成为拟声词。”

在我国早期的语言学著作中是没有“拟声词”概念的,可以说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前,拟声词并没有正式进入学者的研究视野,一些著作虽然注意到了这一类词的存在,但是没有对这些词进行系统的说明、讨论。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在《迭字》一节中指出迭字中有一类词“以模拟事物的容状声音为主,单字本身无意义或者另有意义,在此处却纯是标音作用”。王力先生在《中国现代语法》中将拟声作为一种修辞方法,认为是语法范围中的特殊语言形式,而将人发出的表达情绪和意义的声音称作“呼声”。这是比较早的学者对“拟声词”现象做的单独的讨论。

《语法修辞讲话》是第一次使用了“象声词”这个术语的著作,包括叹词、问答词、狭义的象声词(如“呼”“乓”“哗啦”这类词)三种,将拟声词作为独立的词类进行研究。此后出现了一系列关于拟声词的专项研究,对于拟声词的范围、词性有诸多讨论。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是拟声词研究的繁荣时期,这时的拟声词研究倾向于对狭义的拟声词进行研究,将拟声词与叹词区分开来。这时期的研究从拟声词的意义、形态特征、组合能力及语法功能等多方面进行考察,总结归纳拟声词的特性。一些对文学作品、某个方言区拟声词的定量研究开始崭露头角,词类研究与修辞研究的结合成为热点。至今为止,学术界对于拟声词的词性未有定论,但是大体倾向于拟声词是一类实词,且因其特殊性要单独列出,不可归入任何一类。

方言拟声词研究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总体而言,研究成果不多。大多数研究主要侧重于对拟声词的构词法描写,以方言调查、描述为主,少数如1982年朱德熙的《潮阳话和北京话重迭式象声词的构造》、1983年孟琮的《北京话的拟声》等对拟声词的一般规律进行探究,关照到方言拟声词理论。总体而言,拟声词研究,特别是方言拟声词研究仍然大有可为。

⑦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A].吕叔湘全集[C].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12.

二、《吴下方言考》中的拟声词

据统计,在《吴下方言考》中,拟声词约98个,约占总词条的10%,是一个比较高的比例。袁明军的论文《〈现代汉语词典〉里的拟声词》中统计第5版《现代汉语词典》收录拟声词225个,总收录词汇约65000条,比例约为0.35%。两者比较,《吴下方言考》中收录词条的拟声词比例高很多,这一现象与拟声词的口语化有很大关系:《吴下方言考》是一部方言词汇书,收录的大多是吴中方言中活跃的口语词汇,且具有作者选择的主观色彩,而《现代汉语词典》收录的词汇则主要是现代汉语通用词语及社会上流行的新词语。

③徐复,唐文.方言词汇探源大有可为——读《吴下方言考》[J].江苏师院学报,1981(2).

丁東;冬瓏;东籠;潼潼;;籠銅;朣朧;甹夆;耾耾;輷輷;阿童;鴻洞;鴻龍;;硄;丁當;彭觥;淜滂;湯湯;砰磅;璫璫;鏗鏜;淙淙;嘰;齮;唬唬;膠戾;涯;牟;咍臺;砏汃;綷蹋;;訇;峾淪;庉庉;泂泂;登登;砰磷;輷輘;湛湛;;號號;荷荷;阿呵;咍;誒;;阿癐癐;骨董;;羋;徾徾;鏗;邪許;渤蕩;嗀;嚇;角角;啒啒;焠;摑;漷;嗌喔;刺促;拍拍;昔粟;滴沰;獨漉;;陸陸;匌匒;噢嗗;噏呷;戛剌;拔剌;押臈;臘;潑剌;砉騞;襲雑;纥绨纥塌;咥咥;嗑;拮隔;;架架格格;惻力;吃吃;滴瀝;激激;錫錫;碛歷;

拟声词具有特殊性,是对客观存在的声音的模拟,相对来说应当具有一定的共性,但是拟声词不仅仅是对听觉表象物理性的模仿,往往带有语音修饰特征,有约定俗成性。正如美国语言学家德华·萨丕尔(Edward Sapir)所说:“它们实在是人脑的创作,想象力的发挥,和语言里任何其他东西一样。它们并不直接从自然里生长出来,只是自然所启发的,与自然游戏而已。 ”

我们将《吴下方言考》中的拟声词与《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的拟声词进行比对,可以发现拟声词是有部分重迭的(重迭的认定标准是拟同一种声音,词形相同或相近)。比如“丁冬”在《吴下方言考》中注为“水滴声”,《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词条“叮咚”注为“形容玉石、金属等撞击或水滴落下的声音……也作丁冬、丁东”。这些重迭的拟声词就可以作为拟声词具有共性的一个证明。当然,部分方言词中的拟声词并未被收录到《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部分原因是这些词的使用频率不是那么高,部分原因是这些拟声词是具有方言特色的,与吴方言的语音系统特点有关,并未进入普通话范畴。

三、《吴下方言考》中拟声词的形、音、义

⑤沈伟.《吴下方言考》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4

拟声词是模拟事物声音而成,这就意味着拟声词必然是音义先行,对应的书写形式落后,即一个拟声词有多种书写形式并行或者一些词没有对应的书写形式。不过,拟声词的形音义结合还是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的。《吴下方言考》主要的拟声种类有:水声、金石撞击或乐器声、动物叫声或人声、器械工具摩擦声、动作发声等。其中,拟撞击声的拟声词声母一般是塞音,拟器械工具摩擦声的多为擦音声母,模拟动物叫声或人声的很多是零声母。同时,一般拟声词的部首与其指代声音的对象具有相关性。其中表示水声的拟声词多以水为部首,如“汤汤”“涯”“洞洞”等;表示金石撞击或乐器声的多为“金”部或“石”部,如“硄”“碛歷”“锡锡”等;表示动物叫声或人声的多为“口”部,如“叽”“嗑”“吃吃”等;表示器物工具摩擦声的多为“车”部、“纟”部,如“綷”“輷輷”“纥绨纥塌”等;表示动作发出声音的多为“手”部、“足”部,如“蹋”“拍拍”“掴”等。当然这并不是一个硬性的准则,拟声词中也有一些并不遵循这种规则,特别是《吴下方言考》作为一本方言词汇书,很多词活跃于口语中,只记声音,本无定字,多用音相近的字来替代,因而拟声词的书写具有一定的任意性。

胡文英在编写的过程中,通过书证来正字形,但是他对于一些古语的认识存在偏差,字形也会存在问题,比如我们现在常用的猫叫声的拟声词“咪咪”,胡文英在书中收作“徾徾”,引了王逸《九思》中的“狐狸兮徾徾”,认为“徾”音“米”,为狸猫叫声,但根据王逸注:“徾徾,相随貌”,洪兴祖补注:“《释文》音眉”可知,胡文英收录的字形是存在问题的,吴方言中有这样的拟音,却不应当写作“徾徾”。再如“匌匒”读作“客塔”,在文献中一般解释为“重迭貌”,胡文英将之解释为“水波相逐声”。《说文解字·勹部》:“匌,帀也。从勹从合,合亦声。”帀同匝,有环绕之意,因而“匌匒”解释为“重迭貌”应该是可靠的,水波汹涌重迭发出的撞击声与“匌匒”的语音也确有相似之处,似乎将之作为吴语口语中的“击水声”拟声的书写形式未尝不可,或者吴语中本是作为形容水波重迭解释,被后人或胡文英误解为拟声也未可知。

总体而言,拟声词的形、音、义存在一些可论证的关系,但是我们对拟声词的研究不必拘泥于字形,特别是方言中的拟声词,书写的任意性更高,在音近的基础上,尽量选择适当的文字记录形式即可。

四、结语

④黄敏.《吴下方言考》略述[J].辞书研究,1984(01).

⑧王力.中国现代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296,326.

①徐复,唐文.《吴下方言考》引言(代前言)[A].[清]胡文英,著.徐复,校议.《吴下方言考》校议[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2.2.

②[清]胡文英,著.徐复,校议.《吴下方言考》校议[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2.2.

以下是《吴下方言考》中的拟声词:

拟声词是摹拟事物声音的词,与人们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吴下方言考》中收录的拟声词比例较高,纵观这些词模拟的声音类型,我们可以发现明显的社会生活痕迹,这样的社会性,使《吴下方言考》中的拟声词与普通话或者说其他方言、语言中的拟声词具有一定的共通性。但是,受吴方言语音系统的影响,这些拟声词具有地域特色。胡文英以书证规范吴方言词汇的书写形式是值得赞赏的,对于拟声词而言,形、音、义确实存在可论证性,但是拟声词书写还是存在一定的任意性,拘泥于字形难免局限人们对拟声词的认识。

《吴下方言考》是一本词汇书,对于这些词语法功能并没有过多的提及,并且收录的拟声词比较有限,难以进行规律性的构词法及词汇化研究,这里不多加讨论。就语音而言,《吴下方言考》中收录的拟声词多为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词,少数四音节词。这些双音节词多为双声或迭韵词。一是拟声词模拟事物声音,这个事物声音一般是连续的、顺滑的,双声或迭韵符合人们的听觉回馈;二是人们有意选择双声或迭韵使拟声词在韵律上造成回旋的效果,使之更朗朗上口。此外,拟声词中收[n]及[ng]韵尾的词比较多,双音节词中第一个音节多为上声,第二个音节是上声和入声比较多等,总体拟音词的语音形式总是符合本语音系统的组合规律的。关于拟声词的语音,可挖掘的还有很多,这里不具体展开。下面主要从拟声词的形、音、义关系角度进行分析。

⑥邵敬敏.拟声词初探[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1(4).

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土地整治越来越受重视。土地整治的主要目的是改善土壤质量并形成固碳,通过人为措施影响土壤碳库,为农作物生长提供更有利的环境,从而达到优化土地利用和促进农业增效的目的。

一九八八年七月,《上海文论》第四期明确提出了“重写文学史”的论题。“重写文学史”重点便在于“重写”二字,它的意义在于重新审视原有的文学史结论,更在于将文学史研究推向多元化。笔者认为,“重写文学史”口号的提出与国内外政治、思想、文化、文学等因素息息相关,是它们的合力影响使得“重写文学史”得以进行。

注释:

所有患者干预前、干预后6个月使用中文版糖尿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进行评价。干预前由研究小组成员当场发放并收回,干预后6个月时与患者电话随访时进行量表的填写及回收。

⑨吕叔湘.语法修辞讲话[A].吕叔湘全集[C].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12.

由此可以看到,在城市软实力的各项要素中,文化作为关键组成部分,对软实力的质量和能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想在激烈的城市竞争中居于不败之地,最大限度地提升城市软实力,对城市文化的营销是必不可少的。富有成效的城市文化营销,无疑是彰显城市精神特质、增强城市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⑩朱德熙.潮阳话和北京话重迭式象声词的构造[J].方言,1982(3).

⑪孟琮.北京话的拟声词[J].语法研究和探索(一),1983(9).

特别是学生群体,在今后的无偿献血招募工作中应当重视传媒信息的影响,努力传播正能量[4]。对献血学生加强关爱和表彰;同时向其普及献血知识,如献血者采血后及时补充体液,血容量于1~2小时即可恢复;献血200 ml全血,红细胞及血红蛋白7~10天可恢复至采血前水平、全血采血后需等6个月后才能再次献全血等;最好能让学生知道其所献血液帮助到别人的详情,激发其献血热情。

⑫袁明军.《现代汉语词典》里的拟声词[J].语文研究,2007(1).

⑬陆卓元,译.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闪烁液是一种用于液体闪烁计数测量的混合有机溶液。样品发出的β粒子通过闪烁液时,其辐射能消耗于溶剂分子的电离和激发;溶剂分子激发后回到基态时释放出能量传给闪烁体,闪烁体从激发态回到基态时多余的能量以光子形式放出,这些具有溶质特征波长的光子,随后被光阴极探测,经放大后在光电倍增管的阳极上形成足够大的电脉冲。

地铁使人们出行更加便捷,所以对房价影响较大。小区与地铁站的间距每增加一千米,房价下降356元/m2,对住宅价格影响较显著。交通轨道能使居住区的通达度得到提高,使沿线住房价格得到提高,为开辟和建造新居住区予以潜在的利润保证,开发居住区的最佳位置大多数选择在交通干道两侧和快速路进出口周围区域。

⑭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K].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304.

再如,以叙事起句。如黄公度“薄宦各东西,往事随风雨。”这首词是黄公度寄给其弟黄童之作。全篇起句“薄宦”“东西”“随风雨”,写出了诗人这辈子的羁旅漂泊生涯,以家书的形式寄予了深厚的“后会知何处”之情。又如曹冠《梦仙》中“午枕”交代了时间,“游仙”交代了事件,“蓬莱境”交代了“游仙”之地。再如黄机的作品,首句以一个“忆”字点出女主人公所处时间点是现在时。紧接着“数到郎归日”,又以一个时间段的形式从侧面突出了女主人公对男子的深切思念。再一句“及至郎归郎又行”,诗人先让我们跳跃到男子归来时的那天,又再把我们拉回男子再次出行的这天。三句,看似平常无奇,实则情景切换,时间跳跃,有极强的蒙太奇效果。

参考文献:

[1][清]胡文英,著.徐复,校议.《吴下方言考》校议[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2.2

[2]徐复,唐文.方言词汇探源大有可为——读《吴下方言考》[J].江苏师院学报,1981(2).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K].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4]袁明军.《现代汉语词典》里的拟声词[J].语文研究,2007(1).

[5]邵敬敏.拟声词初探[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1(4).

[6]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A].吕叔湘全集[C].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12.

[7]王力.中国现代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8]吕叔湘.语法修辞讲话[A].吕叔湘全集[C].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12.

[9]赵爱武.近20年汉语象声词研究综述[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61(2).

[10]冉启斌.亮度原则与临摹顺序——汉语异韵拟声词的语音规律与成因[J].语言科学,2009,8(6).

[11]吴芳.试论现代汉语方言拟声词研究[J].社会科学论坛,2008,7(下).

标签:;  ;  ;  ;  

《吴下方言考》拟声词试探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