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审美建构论文_牟顺红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审美建构论文_牟顺红

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泊头镇实验学校 山东 滨州 256800

摘 要:小学语文阅读是为了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新课程中,小学教材上的课文都是经过精心筛选的,这些文章都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但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并没有对教材中文章的艺术美引起重视,学生不能理解文学的美。不利于学生养成阅读习惯,对学生以后的作文写作也有很大的影响,不当的引导方式,会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对文章产生抵触感。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审美教学

语文是小学阶段的基础课程,在语文学习上,从拼音到文字再行成短文,都对小学生以后的学习有着很大的帮助。文字是一种媒介,承担着传承美好等多种作用。在文章阅读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对世界的态度与情感,对学生的思考能力以及感悟能力,都有很大的影响。由于当前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偏重于理论知识的讲解,不重视学生的感受与需求,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发挥,同时,美文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学生无法感知文章的美感,因此,在课堂活动中增加课文之美的讲解,是非常必要的。

一、小学语文阅读的意义

小学是启蒙阶段,这个时期需要从多方面培养孩子的审美观念,语文是所有科目的基础学科,阅读是一个人一生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是非常重要的。由于目前的语文教学还大多都停留在知识教学和能力教学方面,因此,开展审美教学具有迫切性和独特的重要性。

语文不是一门独立的艺术门类,但是作为语言文学,又有着其独特的艺术性和审美性,语文阅读材料中,分为很多题材,包括散文、诗歌、故事、童话、语言等多种形式,语文学科既有较强的实用性,也有很大的审美性。通过阅读,学生可以培养较高的审美意识,并从语言中得到较高的艺术价值,陶冶自己的审美情操。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感受美并能够主动的去获取美,这对学生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一项阅读技能。

语文是语言和文字的结合体,是以文字为载体对各种可引导学生发展的故事作记录,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仅仅以考试为目标,而应该以对世界产生正确的认知为主,在小学生理解的过程中,简单的语言有利于学生进行理解,教师也要注重学生对语句美感的引导。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小学语文的审美元素构成

(一)文章中的自然美的体现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描写江南北美景的文章,这些文章通过对景物的描写,使学生通过阅读清晰的认识到世界各地的山水美景,这些文章还蕴含了人类对大自然美景的认可与不同角度的审视,比如《桂林山水》一文中对未经改造的景色的描写,以及《燕子》一文对大自然生命力的赞美等,都描述了自然界的各种美景,通过这些文章的阅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养成欣赏文字所描述出的自然美景。在生活中,养成寻找生活中美景的习惯,从而加深小学生对生活的热爱,用良好的心态面对人生。

(二)文章中的社会美的体现

小学语文教学是一个引导学生了解世界的过程,学生从很多经典的文章中可以了解到世界的样子,从而树立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小学语文教材中都是经过精心筛选出适合小学生阅读的文章,有很多是反映人类精神文明的文章,描述现实中发生的生活场景,蕴含着丰富的社会美、思想美与道德美等内容。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愚公移山》、《大禹治水》等,都反应了当时的社会场景,从中可以获取当时的优秀思想,通过故事情节的设定让读者产生同情心,对自己的生活更加珍惜并得到心灵净化,更加懂得应该感恩社会。

(三)文章中的艺术美的体现

艺术美是一种综合性的感知美,在小学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通过对文章中的语言、句子、段落、结构等多方面来体验文字带来的艺术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朗读,通过对语言的阅读感受并加以自己的想象,深切体会文字所带来的美的享受。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文字分析以及背景等多方面分析,对描述性的句子给学生挑出来,促使他们进行一个情景想象,培养他们的想象力,通多对文章中自然场景所描述的内容进行了解,使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大自然的壮美,感知作者对于大自然美景的具体思想感受,体验作者的心情。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对具体描述性的字、词以及词语、短句来提高对美景描述的能力,为将来写作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小学语文阅读中的审美构建方式

(一)自主阅读的养成

小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比较薄弱,在小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孩子自身习惯养成的引导,避免孩子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少走弯路。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鼓励孩子进行自我阅读,促使学生在自主阅读中,从中慢慢获得美的感受。学生养成自我阅读的习惯,自发的进行语文阅读,在不断的阅读中提高对文字带来的审美能力,从中获得更高的美感。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在对文章进行讲解之前,可以让学生先大声的朗读,在重复的对一篇文章的诵读之中,感知文章的含义。从脑海中想象文章所描述的场景,通过想象,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二)视觉与阅读的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要把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在课堂教学中有效的利用起来,教师在备课时,可以利用与文章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在课堂上播放给学生看,让学生在视觉上有一个直观的体验,尤其是一些不熟悉的古代故事,难以对当时的场面进行想象,可以通过对视频讲解或图片分析进行引导教育,这样对单纯的阅读效果会有更高一层的提升,进而促使学生进行更好的审美体验。

(三)分析与感知

在阅读中,对语言进行分析也是一个很有效的方式,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语句的分析,学生对好词好句进行摘抄与分析,体会句子结构中的美感。在句子的讲解中可以和实际情况相互关联,在文章的分析中也更具美感。只有将文章中的句子进行深度的分析之后,学生才能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心境,感受作者的内心情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为审美的培养奠定一定的基础。

总结:

总而言之,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强化他们自主阅读的能力,通过视觉与阅读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审美阅读,提升审美能力,让学生在阅读中的认知能力突飞猛进。

参考文献:

[1]闫萍,张兰银.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开展审美教育[J]. 中国校外教育,2017,(15):105+118.

[2]张中容. 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审美建构[J]. 课外语文,2017,(09):153.

[3]李淑华. 构建小学语文阅读审美的实践[J]. 中国校外教育,2016,(20):129-130.

论文作者:牟顺红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7年10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26

标签:;  ;  ;  ;  ;  ;  ;  ;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审美建构论文_牟顺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