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工业园区青剑湖学校
论文摘要:
“如何提高课堂实效性”是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在进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遇到和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它关系到学生能否在有限的时间里学习和掌握知识,更关系到素质教育能否实现。通过课堂实践探索和研究,我个人认为要从以下个方面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关键词:
小学思品、时效性
思想品德课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相比有其特殊性。从培养目标来看,思想品德课教学在帮助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更注重于学生道德水平的发展和思想行为的优化。未成年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不仅是当前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之一,还对我国未来的社会风貌、民族精神有着决定性影响,它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未成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既面临新的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也使思想品德课教学面临许多新课题。但是就目前的思想品德课教学现状来看,部分老师的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不足,真正内化到学生的太少。
在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尽情为学生安排充实、丰富的活动,给予充分表现的机会,不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在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行判断、共同评价中,明辨是非,感知善恶,加速道德认识的内化,促进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下面将我的一些教学体会与大家分享。
一、民主讨论法
这是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围绕本课的主题进行讨论,从而完成激情――明理――导行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在设计、引导讨论时,要掌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层次性原则;要注意引导学生辨是非、明事理,是非不辨则事理不明;要注重贯穿激情――明理――导行的全过程,坚持知行合一观;要充分发挥教学民主,让学生各抒己见,哪怕是很幼稚甚至错误的意见也要让他们讲,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民主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二、故事讲解法
爱听生动有趣的故事是小学生的天性,讲述生动有趣的故事,寓抽象的道德观念和深刻的哲理于具体形象的故事之中,使学生明理悟道受到启发教育,这就是“故事讲解法”。运用故事讲解法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的,紧扣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结合不同年龄段小学生的特点和认识水平,揭示故事所展示的思想道德观念。使用“故事讲解法”时要注意切忌单纯追求故事性、趣味性,而忽视我们所要追求的最终教学目的,舍本而求末。除了使用教材里讲述的故事外,师生可以讲述发生在身边的故事,使教学更贴近生活和贴近实际,从而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可信度,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也可以举一些反例,正反对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情景设计法
可根据教学目标和施教内容的要求,配合说理而创设特定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受到情绪的感染,引起感情上的共鸣,以情入理,情理交融,从而加深对道德观念的理解。这一方法是根据人的情感可以相互感染、相互影响的心理特点提出来的。对于小学生来说,情感的情境性、感染性更为明显,运用情景感染法效果更为显著。因此,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越来越多地被采用。运用这一方法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师生的特点选择情景类型,如画面再现、音乐渲染、实物演示、生活显示、语言描述等等不同类型的情景。设计情景要有新颖性,使学生喜闻乐见或引发激情,才能收到情理交融之效。当学生离开情境同样可以有效地学习时,就没有必要给学生创设情境进行教学。
四、典型分析法
这是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根据教学目标,以领袖人物和英雄模范或者周边的朋友同学为典型,分析他们所具有的高贵品质和产生高贵品质的原因。通过典型分析,使得道德观念具体化、可操作化,又使得学生感到可亲、可敬、可信、可学。典型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典型的力量是无穷的。运用典型分析法必须注意选择典型,根据教学目标来确定选择什么样的典型,也就是说要注意典型选择的针对性和突出性。学习典型的目的在于见行动,引导学生的践行。如学习邱少云是为了让学生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上完课之后要经常让学生检查自己是否做到了自觉遵守纪律,这样才能收到实效。
五、现实演绎法
思想品德课的明理可通过小品表演或现场演示,让学生亲身体验,采用“角色换位,引发共鸣”,达到情动欲行的目的。在采用角色表演法时要注意在课前进行小品表演的排练,准备好必要的小道具、小布景和音乐伴奏等,寓思想品德教育于艺术教育之中,以艺术的感染力增强这门课的教育性。在没有条件进行小品表演时,也可在课堂上分配角色,进行朗诵、对话和动作演出。
六、社会调查法
判断需要信息,信息需要实际调查。可组织学生到社会上去实地调查,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这有助于由感性向理性的飞跃。如对学生进行“注意交通安全”教育,可以组织学生到交警中队去进行调查,通过大量的例子使学生懂得遵守交通安全的重要性、违反交通规则的危害性,以及必要的交通安全常识,从而大大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在进行社会调查时,应当注意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要事先作好准备,拟定调查的目的、内容、步骤,才能保证社会调查的成功,避免负面影响。社会是复杂的,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往往在主流的下面存在着某些负面影响,在社会调查中要注意避免负面影响,并使学生在辨别非中获得某种免疫力。
学生生活的现实性,决定了品德与社会教学应该关注和反映学生生活的真实性。在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学习与发展角度,发掘教材生成因素,关注师生对话互动,并具有开放意识,善于捕捉宝贵的生成资源,收获丰富多样的教学生成点,诱导学生主动参与,发挥潜能,促进有效课堂生成。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和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教师通过在课堂上应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既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又提高了主体参与能力,从而增强了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郭成长.注重动态生成打造思想品德高效课堂[J].中国德育,2014(11).
[2]张华云.浅谈动态生成资源在思想品德课中的运用[J].基础教育研究,2015(1).
论文作者:汪洋
论文发表刊物:《成长读本》2017年8月总第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16
标签:学生论文; 思想品德论文; 典型论文; 目的论文; 故事论文; 课教学论文; 解法论文; 《成长读本》2017年8月总第2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