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市场为导向创建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导向论文,现代企业管理论文,模式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市场经济是指国民经济以市场作为实现资源配置的基础手段,以市场启动和调节的经济运行方式。其基本要求是企业经营自主化、经济关系市场化、市场竞争平等化、宏观调控间接化、经济活动法制化。现代企业的管理和运行过程要适应这些要求,对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务、信息等经营资源要进行合理投入、开发和有效配置,满足市场需求,达到用户满意。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企业必须面向市场,建立相应的富有成效的管理体系。
企业管理没有固定的模式,这是因为任何管理模式都是在一定市场条件和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企业管理模式的研究、创建和应用,必须面向企业自身的管理实践,走自己的路,同时吸收国内外先进企业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模式,在认真研究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创建本企业管理模式。笔者认为,创建市场经济需要的企业管理模式,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优化企业管理体制
要使企业管理体制与企业多变的环境相适应,必须突破原有体制对企业发展的束缚,改传统的集中经营体制和产品经济运行模式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模式。
首先是划小核算单位、推行双层经营。根据以责定权的管理原则,应赋予二级单位相应的生产经营方面的自主权力,推行二级单位独立核算,建立包盈包亏机制,使责任主体利益与其生产经营效果直接挂钩,使责权利三者得到统一,实现二级单位由单纯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企业由一元利益主体变成多元利益主体,从而形成双层经营的企业经营管理体制。各二级单位在确保完成企业下达的计划指标的前提下,允许面向社会和市场进行开拓性经营,以充分挖掘企业内部潜力。
其次是改革企业机构设置。完善企业内部价格体系,建立价格管理机构。完善企业内部资金管理办法,建立内部融资的管理机构等。在企业内部充分发挥价格、税收、金融等经济杠杆对各种经济关系的调控作用。为了严格执行各项纪律和法规,必须强化内部检查监督机制,充实和加强检查、监督机构力量,以充分发挥行政监察、财务管理、审计监督等职能作用,确保企业内部良好的经济运行秩序。与此同时应建立仲裁机构,对质量、计量、合同纠纷等进行经济仲裁,以适时合理地调节处理各二级单位之间的各种经济矛盾和经济纠纷。
再次是建立企业内部市场。将企业内各二级单位之间及二级单位与经营部门之间的经济关系视为“市场”,推行内部经济合同管理办法,建立起内部市场体系。一是生产资料市场。以企业主要生产资料如原料、燃料、材料、成品、半成品、水、电、汽、设备和配件等作为商品,在企业内部有偿使用或对外进行交易。把各种生产资料在企业内部流通视为市场流通关系。建立以供应部门为主体的生产资料供应中心市场,以销售部门为主体的产品销售中心市场,这种中心市场与各二级单位的关系均为经营关系、买断关系。二是资金市场。在企业内部建立以内部银行为基础的金融中心,集中管理资金,将流动资金指标定额划拨到二级单位,各二级单位与金融中心之间为借贷关系,资金借贷计息,做到有偿使用。金融中心还可根据国家规定开展集资储备等业务。三是劳动力市场。制定合理的内部劳务价格,使各单位之间的劳务协作由无偿变有偿。同时,组织各单位之间的劳务协作、交流和调节各单位劳动力余缺,对富余人员组织培训,开辟新的就业门路。四是技术市场。将企业技术人员的劳动、技术资料和技术成果作为商品形式流通。企业建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从事新产品新技术的研究,完成企业下达的各项指令性技术开发任务,又对各二级单位和企业外部开展有偿技术服务以挖掘企业技术潜力,充分发挥生产力要素的作用。
企业面向市场,优化管理体制,实行内部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必须把握两个关键,一是制定企业内部商品价格要尽量做到体现商品价值;二是要确立合理的承包基数。使二级单位的经营效果比较确切地反映出所付出的劳动量,以此为基点实行工效挂钩全额浮动的分配办法,以真正体现价值规律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
二、强化市场经营的观念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既以市场为导向,又以市场为基础,利用生产要素和管理技能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主动探索和研究市场经营规律,不断增强市场经营的主动性和紧迫感。一是树立商品化观念。在企业经营中,不仅企业的产品或劳务、服务是商品,而且土地、资源、劳动力、信息、科学技术等都是商品或具有商品功能。只有在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上具备了商品化观念,才能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信息,核算其运用成本,减少浪费和提高运用效率。二是树立市场经营风险观念。要分析经营的可行性,使其经营操作和生产安排具有适应性和灵活性,趋利避弊。三是树立企业信誉观念。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做到顾客至上、信誉第一,确立企业在市场和消费者心中的良好形象。四是树立人才观念。人才是竞争力之本。企业应着力于开发智力,多方位、多层次、多方式培养和造就生产经营人才,使科研、生产和管理人才配套,高、中、初级人才比例协调。并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制定最佳经营战略
企业要提高市场竞争力,必须有一个相应的最佳经营战略。一是产品战略,这是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基本要求是企业以产品创新为导向,用不同类型、不同档次的产品适应和满足不同层次的市场和消费者需求。做到灵活善变、适应市场变化潮流。要做到不断调整产品结构,增加和改善产品的功能,开发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品,尽可能做到产品的系列化和服务配套,使资源得以充分利用,通过产品的创新、替代、递进,提高竞争能力。二是市场战略。即市场利用和占领战略。企业要到市场上寻求生存和发展机遇,创造市场机会。通过产品的改进和服务的拓展与深化,培育市场,引导消费,寻找和确立新产品市场位置,分析竞争对手的优势和劣势及经营战略特点,正确选择适合本企业特点的目标市场。三是技术进步战略。利用科学技术新成果,不断提高企业产品标准和功能,提高服务手段,实现企业技术不断升级,提高企业利用科学技术的水平和能力,做到引进与创新吸收相结合,实现企业总体技术水平的提高。四是信息和营销战略。充分利用市场多元化的信息结构,运用切实可行的信息搜集与管理手段,巩固已有的销售系统,扩大新的销售渠道,形成有效的销售网络。充分运用现代市场营销制度,选择和确定可靠的代理商,实现产品的批发、零售网络系统化,并运用多元化经营策略,扩大产品和服务的影响力。
四、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衡量现代企业管理水平的标志有三条,一是高素质人员,二是先进技术设备,三是科学的管理。但不容忽视的是,如果只注重技术设备的先进,忽略科学管理和高素质人员的作用,再先进的技术设备也发挥不了作用。现代企业作为以人为核心的生产物质产品的场所,必须面向市场,引导和教育职工,转变观念,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和培育企业精神,培养和树立职工群众的主人翁地位。
首先是培育企业文化,有利于增强企业凝聚力,形成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企业精神。企业文化建设包括环境、形象建设等,都是提高职工群众素质,培育企业精神的有效途径和氛围。现代企业的管理归根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对人的素质的再提高。人是生产力的核心因素,也是最活跃的因素,因此介入企业管理和生产全过程的职工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企业的信誉和效益。企业必须通过注重建设与企业机制相匹配的企业文化,把管理重心放在调动职工积极性、培养过硬职工队伍上面。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将使企业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不断开拓进取的精神动力,保证企业在市场激烈竞争中不断得到发展。
其次是建立企业内部激励和约束机制,教育职工把企业经营成果的好坏与自己收入挂钩。企业有了发展才能有效益,职工群众才能增加收入,生活水平才能不断改善和提高。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按劳取酬,这是由社会主义企业的根本方向所决定的。企业要通过内部分配、竞争、考核等方法实施利益驱动,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在分配上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平均主义,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兼顾国家、企业、职工三者利益。一是实行薪跟岗走的岗位结构工资,向生产一线苦脏累险岗位倾斜,提高运行工人津贴标准。二是实行全员风险抵押承包,增强风险意识。三是实行工效挂钩、目标管理与考核,即劳动态度与劳动成果挂钩,产品质量与工资收入挂钩。形成人人关心企业,人人关心效益的好风气。
面向市场,突出抓好“以人为本”的关键要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注意职工群众是生产力发展中最活跃的因素,发展市场经济,不是排斥职工群众的作用,而是要更加重视和发挥职工群众的作用。发达国家的经验也表明,社会化大生产离不开全体职工的敬业精神和创造精神。我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的,正是为了使过去那种建立在仅仅表现为政治上信任、生活上关心的泛泛依靠,变为经济利益上的共同体,管理监督上的参与者,使企业形成上下同心、共谋发展的局面。二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利益关系的直接化、明晰化,势必产生职工关注企业,领导关注职工这样一种积极的相互联系。要注意保护职工的利益,注意发挥职工的潜能,积极吸取他们的各种建议意见,使企业和职工结成利益共同体,使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成为全体职工的共识,从而实现企业的兴盛与发达。